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拮抗性链霉菌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与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索拮抗性链霉菌对棉花黄萎病病原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的抑菌机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微菌核萌发法研究了6株拮抗链霉菌无菌发酵滤液对大丽轮枝菌生长、微菌核形成与萌发的影响。链霉菌无菌发酵滤液对大丽轮枝菌菌落生长、菌核形成和微菌核萌发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菌株B49的抑菌效果最好,5倍稀释发酵液培养14天时对菌落生长的抑菌率达69.7%;菌株B49、D184和Act12的5倍稀释发酵液对微菌核形成的抑制率达100%;将经B49、D184和Act12发酵液处理后丧失形成微菌核能力的大丽轮枝菌菌株转接至不含发酵液的PDA培养基,连续传代至第5代,其仍然不能恢复形成微菌核的能力;微菌核在含有菌株D184 5倍稀释发酵液的培养基上培养168 h时,萌发率仅为38.3%。  相似文献   

2.
 枯草芽胞杆菌NCD-2菌株能够产生脂肽类抗生素fengycin和surfactin。本研究分别比较了NCD-2野生型菌株、丧失fengycin合成的突变子MF和丧失surfactin合成的突变子MS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NCD-2菌株和突变子MS周围能形成清晰的透明圈,而突变子MF周围透明圈模糊,说明fengycin对大丽轮枝菌具有抑菌活性。不同浓度的脂肽提取物对大丽轮枝菌孢子萌发的抑制试验表明,NCD-2野生型菌株的脂肽提取物能抑制大丽轮枝菌孢子萌发,在0.1 mg·mL-1浓度下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46.30%,且随着脂肽浓度的提高抑制效果更加明显;同野生型菌株相比,突变子MF脂肽提取物显著降低了对大丽轮枝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在0.1 mg·mL-1浓度下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仅为18.48%,而突变子MS的脂肽提取物对大丽轮枝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与野生型菌株没有显著差异。通过测试脂肽提取物对微菌核形成的影响,发现野生型菌株和突变子MS脂肽提取物均能够显著抑制微菌核的形成,而突变子MF几乎丧失了对微菌核形成的抑制作用。RT-qPCR结果证明,野生型菌株和突变子MS脂肽提取物能抑制微菌核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而突变子MF丧失了对微菌核形成相关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证明,fengycin在NCD-2菌株抑制大丽轮枝菌孢子萌发和微菌核形成中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枯草芽胞杆菌NCD-2菌株能够产生脂肽类抗生素fengycin和surfactin。本研究分别比较了NCD-2野生型菌株、丧失fengycin合成的突变子MF和丧失surfactin合成的突变子MS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NCD-2菌株和突变子MS周围能形成清晰的透明圈,而突变子MF周围透明圈模糊,说明fengycin对大丽轮枝菌具有抑菌活性。不同浓度的脂肽提取物对大丽轮枝菌孢子萌发的抑制试验表明,NCD-2野生型菌株的脂肽提取物能抑制大丽轮枝菌孢子萌发,在0.1 mg·mL-1浓度下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46.30%,且随着脂肽浓度的提高抑制效果更加明显;同野生型菌株相比,突变子MF脂肽提取物显著降低了对大丽轮枝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在0.1 mg·mL-1浓度下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仅为18.48%,而突变子MS的脂肽提取物对大丽轮枝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与野生型菌株没有显著差异。通过测试脂肽提取物对微菌核形成的影响,发现野生型菌株和突变子MS脂肽提取物均能够显著抑制微菌核的形成,而突变子MF几乎丧失了对微菌核形成的抑制作用。RT-qPCR结果证明,野生型菌株和突变子MS脂肽提取物能抑制微菌核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而突变子MF丧失了对微菌核形成相关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证明,fengycin在NCD-2菌株抑制大丽轮枝菌孢子萌发和微菌核形成中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丽轮枝菌是一种可在广泛的寄主范围内引发黄萎病的土传植物病原真菌,主要以微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因此鉴定与微菌核形成及致病力相关的基因对防治该病害至关重要。本课题组从前期构建的棉花黄萎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个微菌核明显减少的突变体,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该突变体致病力明显下降。以棉花黄萎病菌野生型菌株V592的基因组DNA为模板,从棉花黄萎病菌中克隆到被T-DNA插入突变的基因(VdSRP1)编码区全长为415 bp,包含一个外显子,编码一个富含丝氨酸蛋白,与任何已知的注释基因没有显著的序列相似性。为了明确VdSRP1基因在大丽轮枝菌中的功能,利用同源重组的原理及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获得了VdSRP1基因的2个敲除体菌株,与棉花黄萎病菌野生型菌株V592相比,VdSRP1基因敲除突变体的微菌核形成明显减少,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率下降,对棉花的毒力也显著下降。对野生型菌株V592及VdSRP1敲除突变体的转录分析表明,VdSRP1调控一系列与微菌核形成、孢子形成及致病力相关基因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VdSRP1基因影响大丽轮枝菌的致病力、微菌核形成、产孢及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5.
 大丽轮枝菌是一种可在广泛的寄主范围内引发黄萎病的土传植物病原真菌,主要以微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因此鉴定与微菌核形成及致病力相关的基因对防治该病害至关重要。本课题组从前期构建的棉花黄萎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个微菌核明显减少的突变体,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该突变体致病力明显下降。以棉花黄萎病菌野生型菌株V592的基因组DNA为模板,从棉花黄萎病菌中克隆到被T-DNA插入突变的基因(VdSRP1)编码区全长为415 bp,包含一个外显子,编码一个富含丝氨酸蛋白,与任何已知的注释基因没有显著的序列相似性。为了明确VdSRP1基因在大丽轮枝菌中的功能,利用同源重组的原理及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获得了VdSRP1基因的2个敲除体菌株,与棉花黄萎病菌野生型菌株V592相比,VdSRP1基因敲除突变体的微菌核形成明显减少,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率下降,对棉花的毒力也显著下降。对野生型菌株V592及VdSRP1敲除突变体的转录分析表明,VdSRP1调控一系列与微菌核形成、孢子形成及致病力相关基因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VdSRP1基因影响大丽轮枝菌的致病力、微菌核形成、产孢及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效应蛋白VdSRP2在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中的生物学功能,从大丽轮枝菌落叶型菌株V592中克隆VdSRP2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酵母转化酶分泌系统对其信号肽活性进行测定,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PCR)技术分析VdSRP2基因在大丽轮枝菌中的表达模式,并以V592菌株为材料获得VdSRP2基因的敲除突变体和过表达体菌株,通过表型分析和致病性测定确定VdSRP2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结果显示,VdSRP2基因编码232个氨基酸,含有5个半胱氨酸残基,N-端信号肽具有分泌活性,为真菌的典型效应蛋白;VdSRP2基因主要在大丽轮枝菌菌丝和微菌核中表达,其中经棉花根系诱导培养24 h时表达量最高;与野生型菌株V592相比,VdSRP2基因敲除导致大丽轮枝菌的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显著下降,不能形成微菌核,对棉花的致病力明显减弱;但VdSRP2基因敲除不影响大丽轮枝菌的穿透能力;VdSRP2基因在本氏烟和棉花叶片瞬时表达不会诱导细胞死亡。表明VdSRP2是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必需...  相似文献   

7.
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黄萎病是我国棉花和茄子的主要病害之一,对棉花和茄子的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为了研究大丽轮枝菌的群体遗传变异以及对棉花和茄子的交互致病性,本文对分离自江苏省的63个棉花黄萎菌和10个茄子黄萎菌进行了培养、遗传和致病特性分析。根据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时形成微菌核的多少来划分培养类型,结果菌核型占83.6%,成为主要的培养类型。用PCR技术检测菌株的致病类型、交配型以及是否具有无毒基因Ave1,结果落叶型菌株占86.3%,为优势种群,但是10株茄子黄萎菌100%都是非落叶型菌株;供试的所有江苏菌株交配型都是MAT1-2型,并且都没有无毒基因Ave1。选择江苏省的6个棉花黄萎菌和4个茄子黄萎菌在室内苗期接种棉花和茄子,进行交互致病性测定,结果这10个菌株都可以侵染棉花和茄子,而且来源于不同寄主作物的菌系之间致病力分化明显,表现在不同菌株对同一寄主的致病力不同,同一菌株对不同寄主的致病力也不同。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大丽轮枝菌群体遗传结构和制定黄萎病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引起小麦赤霉病的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在华东地区对多菌灵已出现了高水平抗药性。本文报道了F.graminearum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基线及其抗药性菌株生物学特性。离体条件下多菌灵对100个野生敏感型菌株的平均EC50和MIC值分别为0.5748±0.0133 μg/ml和 < 1.4μg/ml。而对50个抗药性菌株的平均EC50和MIC值则分别为9.2375μg/ml和 > 100 μg/ml。在麦穗上多菌灵对50个敏感菌株和抗药性菌株防效的平均EC50分别为282.6 μg/ml和 > 2 000μg/ml。从田间获得的抗多菌灵菌株对苯菌灵、噻菌灵、甲基托布津表现交互抗药性,但不同于室内突变菌株,对乙霉威不表现负交互抗药性。抗药性菌株的无性和有性繁殖后代以及在无药培养基上菌丝体转代培养后,抗药水平保持不变。抗药性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产孢能力及致病力等与敏感菌株相比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匐柄霉对大丽轮枝菌生长及微菌核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离体条件下及棉花植株内测试了匐柄霉对大丽轮枝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离体条件下,匐柄霉菌的菌丝体或其培养滤液,对大丽轮枝菌的生长和微菌核形成均有影响。将形态发生变异,不能形成微菌核的大丽轮枝菌菌株转移至PDA培养基后,其微菌核形成能力不再恢复。匐柄霉培养滤液的抑菌物质受热不稳定,100℃处理10分钟后活性丧失。抑菌物质经硫酸铵、乙醇沉淀初步测定,属非蛋白次生代谢产物。匐柄霉经接种可进入棉株体内,定殖率为75%~100%,分布于棉苗根、茎的维管束组织中。与轮枝菌先后或同时混合接种,匐柄霉可减轻棉花黄萎病的症状,以棉苗栽种前用匐柄霉菌分生孢子悬浮液沾根处理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0.
大丽轮枝菌是世界范围的植物病原真菌,能够侵染660多种植物,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大丽轮枝菌基因组分析发现不同菌株含有菌株特异基因,但是大部分基因的生物学功能还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比较大丽轮枝菌VdLs17和JR2的基因组鉴定出1个JR2菌株特异性基因Chr6g02370,该基因编码乙醇脱氢酶,且在侵染过程中被诱导表达。敲除突变体的乙醇脱氢酶酶活性显著降低,但对乙醇等碳源的利用能力并未受到影响。敲除突变体对烟草和番茄的致病力显著降低。表型分析表明敲除该基因降低了黑色素合成能力,但不影响菌丝生长和产孢。研究结果丰富了人们对大丽轮枝菌菌株特异基因生物学功能的认识,为深入开展其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化学杀菌剂对木霉菌生长的影响,探讨了几丁质添加物对绿色木霉菌菌株L R、LTR-2、哈茨木霉菌菌株Q1、Q2和粉红粘帚霉菌菌株GLR防治棉花病害效果的影响。多菌灵、苯菌灵和甲基硫菌灵在1.66μg/ml时可以完全抑制Q1和Q2的生长,但在2.68μg/ml时才能完全抑制LR和LTR-2的生长。几丁质添加物使L TR-2和Q1防治棉花立枯病的效果完全丧失,但是能使LR从没有防治效果提高到防治效果为34.6%,而对粉红粘帚霉菌的防治效果没有显著影响;对于防治棉花黄萎病来说,几丁质添加物使木霉菌LR、LTR-2和GLR的防治效果降低,但是提高了Q1的防治效果;对于防治棉花枯萎病来说,几丁质添加物能提高所有测定菌株的防治效果。说明不同的生物防治菌株、添加物和病害组合对于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二硫氰基甲烷对水稻恶苗病菌菌体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有机硫氰化合物二硫氰基甲烷(TH-88,浸种灵)可抑制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e)对多菌灵(carbendazim)的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EC50在0.393 3~1.641 2 μ g/ml之间,对菌丝和分生孢子的形态没有影响;该药剂(浓度为1 μ g/ml)对菌体的生物膜(透性)有一定抑制作用;用药剂处理萌芽期、非萌芽期的分生孢子及其初形成的菌丝,结果表明:药剂对菌丝和分生孢子的呼吸作用有影响,以分生孢子萌芽期最为敏感,用二硫氰基甲烷2 μ g/m l处理刚萌芽的分生孢子5 m in,呼吸作用比对照低64.15%;处理NADH细胞色素还原酶和NADH细胞色素氧化酶,前者没有影响,但对后者有54.32%的抑制。用二硫氰基甲烷(1 μ g/ml)处理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线粒体,呼吸控制速率(RCR)比对照低27.67%;磷氧比(P/O)比对照低9.3%。  相似文献   

13.
 将多氧霉素B感性细交链孢菌置于含100μg/ml多氧霉素B的PDA平板上培养时,从长出的菌落边缘菌丝体中可分离到抗多氧霉素B的变异体,而将其异菌脲感性菌株接种在含100 μg/ml异菌脲的PDA平板上培养时,只有约半数供试菌株能稳定地分离出抗异菌脲变异体。在多氧霉素B存在下分离的抗多氧霉素B变异体对异菌脲的敏感性通常大于其母本菌株。相比之下,在异菌脲存在下分离的抗异菌脲变异体对多氧霉素B的敏感性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对多氧霉素B与异菌脲均为感性的野生型菌株不能在这2种药剂共存的PDA平板上生长,且其分生孢子对多氧霉素B与异菌脲分别呈感性集中型及抗感分散型分布。  相似文献   

14.
三唑酮、三唑醇对小麦纹枯病菌形态和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在加入三唑酮(Triadimefon)或三唑醇(Triadimenol)的培养液中生长时,菌丝形态和生理发生明显的改变。菌丝畸形,表现为细胞肿大,细胞分隔处菌丝缢缩;药剂处理后,等量菌丝的麦角甾醇含量下降,1、5μg/ml的三唑酮和三唑醇处理,麦角甾醇含量比对照减少45.155.9%和27.5、48.9%;菌丝在药剂处理后,电解质渗漏增加,5μg/ml药剂处理一小时后,三唑酮组的菌丝之细胞电解质渗漏达2.58%,三唑醇组的渗漏为2.19%,空白对照组仅为0.65%。本研究结果表明,三唑酮、三唑醇对小麦纹枯病菌具有直接的伤害作用。  相似文献   

15.
禾谷镰孢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在小麦组织中的积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试验将禾谷镰孢一高产毒菌株B4-1采用单小花注滴法接种于小麦抗赤霉病品种苏麦3号和感病品种宁麦6号,用气/质联检法测定接种后4、8、12、16和20 d组织中的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积累量。结果显示,在病组织中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cetyldeoxynivalenol,15-ADON)和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cetyldeoxynivalenol,3-ADON)等3种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但未发现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和镰刀菌酮-X (fusarenon-X)等毒素。抗病品种病穗组织中,DON平均含量由接种后4 d的29.5 μg/g dry weight (gdw)下降到20d时的15.7μg/gdw,15-ADON和3-ADON量则较低,分别为1.5~3.6μg/gdw和<1.7μg/gdw;而同期感病品种病穗组织中的DON量则由23.1μg/gdw上升到47.7μg/gdw,15-ADON和3-ADON量均较高,分别达8.6~10.0μg/gdw和2.6~8.3μg/gdw。在抗、感病品种无症状穗组织中,3种毒素的含量均很低(<0.5 μg/gdw)。同时,本研究还首次在感病品种的穗颈(总花梗,peduncle)组织中检测到大量的DON和15-ADON及少量的3-ADON。  相似文献   

16.
草酸对重寄生真菌盾壳霉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草酸对核盘菌的重寄生真菌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草酸对盾壳霉分生孢子萌发没有明显促进作用,在酸碱性非缓冲基质(水琼脂)和酸碱性缓冲基质中,抑制盾壳霉分生孢子萌发的最低浓度分别为150和700μg/mL。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当草酸浓度为100~2000μg/mL时,盾壳霉菌丝能够生长,且浓度为300~500μg/mL的草酸对盾壳霉的菌丝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以草酸为唯一碳源的合成培养基中,在酸碱性非缓冲的条件下,当草酸浓度为100~2000μg/mL时,盾壳霉菌丝能够生长,且草酸浓度为500μg/mL时对盾壳霉菌丝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而当草酸浓度为2500μg/mL时,盾壳霉菌丝则停止生长。在酸碱性缓冲的合成基质中,草酸浓度为100~4000μg/mL时,盾壳霉菌丝能够生长,且草酸浓度为1500~2500μg/mL时对盾壳霉菌丝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在含草酸钙的混浊培养基(以草酸为唯一碳源)上,盾壳霉菌落区域形成了透明圈。上述结果说明盾壳霉能忍耐一定浓度的草酸而进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且这种真菌可能对草酸分子具有分解作用。  相似文献   

17.
化学合成寡糖诱导烟草抗黑胫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抑菌测定和盆栽试验表明:化学合成的Lewisx和Lewisa寡糖对烟草黑胫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Lewisx五糖和七糖处理烟草,可使烟草植株产生对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的抗性,在处理浓度0~10μg/m L内,随着浓度增高诱导效果增强,当浓度达10 μg/m L时,诱导防病效果达90%以上。Lewisx七糖处理,可导致烟草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裂解酶(PAL)等防卫酶活性不同程度地提高,PPO、POD及PAL分别在处理后第4d、第6d和第8d达到最大值,比对照分别增加了70.7%、150.0%和142.8%。  相似文献   

18.
内生菌73a在不同抗性品种棉花体内的定殖和消长动态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通过标记天然不具有Rif抗性的内生菌73a,获得抗Rif 100 μg/ml突变体菌株,其表观和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作用没有变化,可以进行消长动态研究。经回收试验证明,内生菌73a可以在棉花体内定殖。针刺接种后,内生菌73a的数量都表现一个共同的"由增到减"趋势,即在1~5 d内是一个持续增长的过程,在第5 d达到最高水平;灌根处理表明:上段内的菌株数逐渐增加,中段内的菌株数在1~5 d内逐渐上升,随后慢慢下降,下段内的菌株数逐渐减少;浸种处理后,73a在棉苗体内定殖的数量均有一个下降的过程,其中常抗棉第3 d体内的内生菌数量是第15 d的11.50倍。  相似文献   

19.
三唑酮对木霉根际竞争定殖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粘壤土中施用4~12μg/g土三唑酮能提高耐药木霉菌株在西瓜根尖4~1cm处根际土中的种群密度。4μg三唑酮处理的木霉根际竞争定殖指数、以及在4~8cm和10~14cm根段的根际木霉种群密度均高于不施药对照。土壤接种量为1×103cfu/g土时木霉菌在西瓜根际增殖的比例较接种量为1×106cfu/g土时大,2种接种量下三唑酮处理的根际木霉种群密度分别高于相应的不加药对照。在质地较好、C/N比值较高的粘壤土中木霉菌在西瓜根际的种群密度较砂壤土和粘土大,三唑酮对木霉在西瓜根际的增殖作用也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