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小麦与秆锈菌3种典型类型非亲和性互作对秆锈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完全非亲和性互作ISr5-Ra/21C3 CKR(Sr5/P5)使秆锈菌芽管生长方向与叶片长轴夹角显著变小,比对应的亲和性互作ISr5-Sa/21C3 CKR(sr5/p5)平均小6.22°。高度非亲和性互作ISr 11-Ra/34M KG(Sr11/P11)使秆锈菌附着胞总分化率显著降低,接种后第1、2 d平均分别降低21.16%、33.37%,3种类型非亲和性互作对附着胞在气孔上的定位无影响。各类非亲和性互作对秆锈菌菌落扩展有不同程度极显著抑制作用。完全非亲和性互作、高度非亲和性互作及中度非亲和性互作ISr 6-Ra/34C2 MFR(Sr6/P6)侵染点寄主细胞坏死率分别为66.7%~76%、近100%及52.4%~87.1%。  相似文献   

2.
 4个以中国春为背景的小麦近等基因系及中国春间可溶性蛋白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酯酶(EST)、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活性有一定差异,可溶性蛋白种类及POD、EST、CAT同工酶图谱有较小差异。总的看,ISr5-Ra、ISr5-Sa、ISr6-Ra和ISr11-Ra很接近,Chinese Spring与它们差异稍大。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小麦品种(系)对中国秆锈菌的抗性水平和了解抗秆锈病基因在该区域的分布情况,本研究选用中国小麦秆锈菌流行小种21C3CTHQM、34MKGQM和34C3RTGQM对从该区域征集到的83份主要小麦品种(系)进行了苗期抗秆锈病的评价,并利用与抗秆锈病基因Sr2、Sr24、Sr25、Sr26、Sr31和Sr38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分别进行了分子检测,结合苗期表型及系谱,推测这些品种(系)可能含有的抗病基因。结果表明,83份小麦品种(系)对供试秆锈菌小种均表现抗性,对21C3CTHQM、34MKGQM和34C3RTGQM表现免疫或近免疫的分别为57、53和60份,各占供试材料数量的68.68%、63.85%和72.29%,其他剩余材料对3个供试秆锈菌小种表现中抗或高抗。分子标记分析表明,83份主要小麦品种(系)中有12份可能含有Sr2;克旱3号可能含有Sr25;6份小麦品种可能含有Sr31;19份小麦品种可能含有Sr38;没有检测出含有Sr24Sr26的品种。因此,黑龙江省小麦品种对中国小麦秆锈病抗性水平相对较高,含有抗秆锈病基因Sr2以及对我国小麦秆锈病表现良好抗性的基因Sr31Sr38,可能含有其他未知抗秆锈病基因,这些优良抗源材料可作为未来小麦生产育种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4.
为利用HIGS技术研究条锈菌耐高温胁迫相关基因的功能,需要构建小麦品种与条锈菌及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arley stripe mosaic virus(BSMV)亲和互作体系。本研究选用20个常温下(10℃)高感条锈病的小麦品种和22个耐高温条锈菌菌株,进行高温(21℃)条件下接种亲和性分析,发现11个品种高感条锈病、3个菌株耐高温性稳定且毒性谱较宽。在此基础上,利用含有小麦TaPDS基因片段的重组BSMV侵染上述候选小麦品种,确定‘Local Red'等6个品种与BSMV亲和程度符合试验要求。筛选出小麦品种‘Local Red'与菌株15335-2、15323-4等组成的最佳互作组合,适合利用BSMV Agro/LIC方法开展小麦条锈菌耐高温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用中国春单体系列和二体中国春作为母本与Orofen杂交。选择出所有类型的单体杂种F1植株,令其自交结实。在温室内(10-25℃)用秆锈菌小种21C3和34C2的单孢菌系分别接种鉴定各杂交组合的F2代苗期的抗性分离表现。对小种21C3,除2D和6D之外,其它单体类型和二体对照的F2代都符合抗病15:1感病的分离比例;对小种34C2,除2D之外,其它单体类型和二体对照的F2代都符合抗病3:1感病的分离比例。用Orofen与含有国际上已定位于2D和6D染色体上的已知Sr基因的品系(或品种)杂交。对小种21C3,Orofen与含有Sr5和Sr6的单基因系的杂交F2未分离出感病的植株;对小种34C2,只有与含有Sr6的单基因系的杂交F2代未分离出感病的植株。这表明,Orofen在2D染色体上含有Sr6,它兼抗小种21C3和34C2,分别提供0-1;1++x-和;1-;1++x-的抗性效应;而在6D染色体上携带抗病基因Sr5,它只抗小种21C3.控制0-;1-的侵染型。对无毒性的小种,Sr5对Sr6的抗病效应是上位的。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活性氧和细胞质钙离子在小麦抗条锈病反应中的作用,以小麦品种洛夫林13与具有不同致病力的单孢锈菌CY29、CY25的互作体系为平台,对锈菌侵染后小麦叶片中活性氧(ROS)积累、保护酶系(SOD、CAT和APX)活性变化动态、细胞质膜的透性改变及细胞质钙离子浓度变化做了研究。结果表明,不亲和锈菌CY25侵染可引起小麦叶片内2次ROS的爆发,第1次出现在接种后前期(接种后第2天),强度较小,第2次出现在接种后期(接种后第5天),强度较大;亲和锈菌CY29侵染只引起1次ROS爆发,出现在接种后期(接种后第5和第6天之间),但强度极大。过敏性坏死反应HR只出现在不亲和互作小麦叶片上前期ROS爆发之后,表明前期ROS爆发与HR的产生有关。伴随着后期小麦叶片中强度极高的ROS的爆发,叶片细胞原生质膜遭到了破坏,细胞内物质外渗,细胞不久便死亡,表明高强度的ROS爆发会导致细胞死亡。根据不同互作体系ROS爆发时期SOD、CAT和APX等保护酶的活性变化分析,不亲和互作体系前期强度较小的ROS爆发主要成分是H2O2,后期强度较高的ROS爆发主要成分是O2-·和H2O2;亲和互作体系强度极高的ROS爆发主要成分是O2-·和H2O2。由此说明H2O2是引起小麦抗病反应HR发生的因素,而O2-·则是引起细胞死亡的因素。细胞质钙离子浓度变化研究表明,HR的发生与细胞质钙离子浓度增加相关。细胞质钙离子浓度的降低推迟了HR的发生,这说明小麦叶片细胞内细胞质钙离子浓度的增加是HR的必要条件,同时也说明Ca2+是植物HR的胞内第二信使参与植物抗病防卫反应。  相似文献   

7.
 选以CO39为背景的水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与稻瘟菌生理小种ZC13(菌株97-151a)组成的3类典型非亲和性互作,以亲和性互作为对照,对各互作中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几丁质酶及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完全非亲和性互作C101A51/97-151a、高度非亲和性互作C101L AC/97-151a及中度非亲和性互作C104 PKT/97-151a,POD比活性接种后即开始明显升高,48h前达到高峰,升高趋势一直持续到7d完全显症时,幅度基本与各互作非亲和程度呈正相关;亲和性互作CO39/97-151a接种后40 h POD比活性才开始升高,4~6 d达到高峰,峰值也较大。3类非亲和性互作PAL比活性在接种后0 h或16 h开始较明显升高,整个互作中形成3~4个较明显的峰;亲和性互作中PAL比活性一直明显下降。3类非亲和性互作外切几丁质酶比活性接种后即开始升高,基本一直保持升高趋势,在40 h前幅度较大,并形成1~3个较高的峰;亲和性互作外切几丁质酶比活性接种后即开始大幅度升高直至完全显症,48h后幅度远高于非亲和性互作。3类非亲和性互作β-1,3-葡聚糖酶比活性在24 h内开始较明显升高,在48h前形成2~3个较明显的峰;亲和性互作在接种后β-1,3-葡聚糖酶比活性即开始升高,在48h后显著高于非亲和性互作。讨论了POD、PAL、几丁质酶及β-1,3-葡聚糖酶参与水稻抗稻瘟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25个小麦品种抗秆、叶锈基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基因推导法分析了我国25个重要小麦生产品种和抗源材料抗秆、叶锈菌的基因型。在供试的19个抗秆锈基因中,推导出了Sr5,Sr6、Sr7b、Sr8a、Sr9b、Sr31等6个基因,分布在20个小麦品种中;在14个抗叶锈基因中,推导出了Lr1、Lr2C、Lr10、Lr18、Lr26等5个基因,分布在11个小麦品种中。Sr5、Sr31、Lr2c和Lr26是供试品种的主要抗锈基因。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重要小麦品种抗叶锈病和秆锈病基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分别选用15个具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叶锈菌系和10个具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秆锈菌系推导分析了江苏省26个重要小麦品种(系)所携带的抗叶锈病和抗秆锈病基因。在供试的39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或基因组合)和44个已知抗秆锈病基因中,推导出了Lr1、Lr10、Lr13、Lr16、Lr26、Lt13 3Ka等6个抗叶锈病基因(或基因组合)和Sr5、Sr6、Sr7b、Sr8a、Sr9e、Sr10、Sr13、Sr14、Sr15、Sr17、Sr20、Sr23、Sr27、Sr28、Sr29、Sr31、SrTmp等17个抗秆锈病基因,以单基因或基因组合的形式分别分布在20和24个小麦品种(系)中,其中Lr16、Lr26和Sr5、Sr23、Sr31是供试材料的主要已知抗叶、秆锈病基因。初步发现一些品种(系)携带有Lr13和Sr31等已知持久抗锈基因(或基因组合)及不同于本研究所用的已知基因的未知基因。  相似文献   

10.
稻瘟病菌在水稻CO39近等基因系上的生命表和繁殖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以CO39为背景的水稻近等基因系与广东省稻瘟病菌3个优势生理小种(ZC13、ZB1和ZB5)构成12个亲和性和非亲和性互作组合,组建各组合稻瘟病菌的生命表和繁殖表,分析在亲和性互作中稻瘟病菌的生存和繁殖状况对寄主发病的影响,并探讨在非亲和性互作中抗性基因在抵御病菌侵染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亲和性和非亲和性互作中,稻瘟病菌生长繁殖各阶段均参与了感抗反应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CO39近等基因系上,同一小种的孢子萌发率或菌丝形成率无明显差别,而小种间则表现一定差异;病菌的定殖和繁殖是亲和与非亲和互作的关键阶段,定殖率、病斑形成率低,则寄主表现抗病,反之则表现感病。在繁殖表众多表示种群增长的参数中,世代平均产孢量F'、净增殖率R0、最大相对增长率rmax和种群趋势指数Ⅰ等4个指标适合于反映稻瘟病菌繁殖状况与感抗病反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水稻品种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互作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稻叶片接种3d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开始在叶片上大量增殖;接种10d后,病菌数量开始保持相对的稳定,但感病品种上的菌量比抗病品种上的菌量在10倍左右,病斑在接种后第3d开始出现,接种10d以后,病斑在感病品种上能继续快速发展,而在抗病品种上开始受到抑制,通过对抗病和感病品种叶片上的气孔观测发现,感病品种的气孔密度和气孔长度一般都较抗病品种大,相关分析表明,气孔长度理发师品种抗性相关。接种后对PAL酶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PAL酶的活性与品种抗性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大豆疫霉菌对甲霜灵(Metalaxyl)的敏感性及变异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megasperma f.sp.glycinea)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及变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7个中国大豆疫霉菌侏菌丝生长对甲霜灵较敏感,Ec50值平均为0.0098ppm,Ec95值平均为2.6295ppm。但不同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性不同,Ec50值范围在0.0042~0.0297ppm之间,相差7倍左右。Ec95值范围在0.7688~6.1682ppm之间,相差8倍左右。3个美国菌株菌丝体生长对甲霜灵有一定耐药性,Ec50值范围在0.3725~0.4813ppm之间,Ec95值范同在125.97~280.59ppm之间,分别比中国大豆疫霉菌株Ec50值和Ec95值平均高43倍和77倍。单孢分离物菌丝体生长对甲霜灵敏感性变异较大,B1菌株单孢分离物Ec50值范围在0.0058~0.2537ppm之间,S367菌株的单孢分离物的Ec50值范围在0.0069~0.1735ppm之间,分别相差43倍和25倍。有的单孢分离物对甲霜灵的耐药性增高。各菌株孢子囊和卵孢子产生对甲霜灵敏感性有一定差异,但1.0ppm的甲霜灵对其抑制率均为100%。活体测定结果表明,1.0ppm的甲霜灵对该病的防效达94~100%。  相似文献   

13.
 以1μg/g土的氟乐灵播前土壤处理,棉花出苗后移栽到无氟乐灵的土壤中并接种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axysporum f.sp.vasinfectum)。结果表明氟乐灵处理明显降低了棉苗枯萎病的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提高了棉苗对枯萎病的抗病性。氟乐灵处理组棉苗根部和茎部枯萎病菌侵染率均低于对照组,特别是上部茎片段中处理组侵染率降低更为明显。氟乐灵处理组棉苗根部和茎部的菌量明显降低,而且处理组茎部菌量的增长明显滞后于对照。以上结果表明,病菌对氟乐灵处理棉苗根部的侵入和病菌在棉苗体内的纵向扩展及增殖受到了阻抑,因而氟乐灵处理后棉苗对枯萎病菌的抗性表现了抗侵入和抗扩展的特性。试验还证明,氟乐灵处理并接种病菌的棉苗茎部组织中类萜烯醛的含量明显提高;并产生一种能抑制病菌大型分生孢子萌发的真菌毒性物质。这些抑菌物质的产生和积累可能与抗扩展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曾青  强胜 《植物保护学报》2001,28(3):279-284
从波斯婆婆纳发病植株上采得的胶孢炭疽菌菌株QZ-97a,经种下寄主专化性研究,可进一步鉴定为胶孢炭疽菌婆婆纳专化型(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f.sp.veronicae S.Qiang et Q.Zeng)。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它在波斯婆婆纳叶片上6h后开始萌发,12h开始形成附着胞,菌丝侵入表皮的位置不仅是气孔,还有表皮细胞连接处,42h叶片就开始溃烂。菌株QZ-97a的专化性强,侵染速度快,侵染力较强,再次表明它具有开发为真菌除草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贵阳地区小麦白粉菌毒性结构及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的大面积种植抗性很快丧失之后,白粉病的为害日趋严重,已成为我国小麦的主要病害。  相似文献   

16.
美洲斑潜蝇和拉美斑潜蝇对三类药剂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残留法测定拉美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成虫对齐墩螨素、三唑磷和高效氯氰菊酯三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拉美斑潜蝇成虫对齐墩螨素、三唑磷、高效氯氰菊敏感性差异不显著。24hLC50分别为52.09、16.71和64.94μg/ml48hLC50分别为2.9、6.75和6.58μg/ml,72hLC50分别是1.06、3.67和1.68μg/ml。而美洲斑潜蝇对三种药剂的敏感性差异性很大,72hLC50值  相似文献   

17.
麻黄和细辛挥发油的抗真菌作用   总被引:69,自引:0,他引:69  
从植物中寻找杀菌抑菌活性物质是开发无公害新农药的一条有效途径。近年来,作者从药用植物中筛选出一批对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挥发油,并对麻黄油和细辛油的抑菌活性作了较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大黑和暗黑蛴螬危害花生的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花生种苗期大黑蛴螬和花生生长期大黑、暗黑蛴螬的虫口密度(X)与减产率(Y)呈明显的直线正相关,其相关式苗期网池接虫为Y=0.7245 0.004X±3.3957(r=0.9520,n=39);同步模拟为Y=0.4452 0.0040X±1.3959(r=0.9661,n=28);接虫示范为Y=0.1360 0.0074X±1.5888(r=0.9800,n=4);生长期接大黑金龟甲卵为Y=1.2927 0.0042X±3.2704(r=0.8993,n=36);接暗黑金龟卵为Y=0.7308 0.0042X±2.1344(r=0.9568,n=32)。研究分析提出花生种苗期防治指标为三龄大黑蛴螬每平方米2头;生长期防治指标为每平方米大黑卵3粒,暗黑卵5粒。  相似文献   

19.
眉豆疫病的病原鉴定及药剂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广州地区近年出现眉豆疫病,其病原菌经形态,培养性状等方面研究,鉴定为Phytophthora vignae Purss。人工接种除为害眉豆外,不可侵染长豇豆,赤豆,赤小豆及绿豆等。但无伤或刺伤法接种均不能侵染黄瓜瓜条,甜和苹果果实以及马铃薯块茎。试验结果表明,眉豆是豇豆疫病的新寄主,甲霜灵及杀毒矾M8防治效果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20.
Es konnten 132Bacillus-Stämme isoliert und gegenüber7 Rhizoctonia-solani- und 6Pythium-Stämmen auf Antagonismusin vitro untersucht werden. Die gefundenen Antagonisten hemmten die Pilzisolate unterschiedlich stark, so daß Gemische von Antagonisten für die Praxis zu empfehlen sind.There were 132Bacillus-strains isolated and tested for antagonism against 7 strains ofRhizoctonia solani and 6 strains ofPythium spp. The isolated antagonists didn't show a uniform effect against the tested strains ofRhizoctonia solani andPythium spp. For an application in practice it will be better to use a mixture of antagonists.
Mit 4 Abbildungen und einer Tabel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