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1 毫秒
1.
玉米灰斑病菌生理分化的鉴别寄主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玉米灰斑病现已成为北方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但国内外关于玉米灰斑病菌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 & Daniels致病力分化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尚未建立该病菌生理分化的鉴别寄主系统,无法明确我国是否存在玉米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类群或生理小种及优势菌群和分布,限制了有针对性地进行品种合理布局和抗病育种工作,因此研究玉米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鉴别寄主体系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作者采用田间成株期鉴定技术,对不同的玉米灰斑病菌菌株进行致病力划分,研究其鉴别寄主体系。  相似文献   

2.
大豆灰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较系统地研究了我国春大豆产区主要病害灰斑病的发生和病害消长规律;在国内首次用自行筛选的一套鉴别寄主,鉴定出14个生理小种,明确了黑龙江省以及东北部分地区的病菌生理小种类型及分布。为育种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抗源材料,配合育种部门,在短期内选育出和大面积推广了一批抗病新品种,并提出大豆灰斑病药剂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3.
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胡国华,于凤瑶,程显伟,勇健康,栾怀海(黑龙江友谊县农垦科学院红兴隆所155811)大豆灰斑病(CercosporasojinaHara)广泛发生于世界大豆产区。1915年日本首次发现,我国以黑龙江东部地区发生严重,近年向西移...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结构组成与交配型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甘肃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与交配型的结构组成,采用单基因鉴别寄主测定了甘肃4个典型生态区57株玉米大斑病菌的抗、感反应型,对峙培养显微观测法测定了它们与标准菌株杂交是否产生有性态子囊壳。结果表明,甘肃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结构组成十分复杂,57株病菌中共发现0、1、12、23、123、N、1N、2N、3N、123N共10个生理小种,0号以61.40%分布频率成为优势生理小种,1号以17.54%分布频率成为次优势生理小种,23号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仅为5.26%、123和N号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仅为3.51%,12、1N、2N、3N、123N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仅为1.75%,4个典型生态区中河西灌溉绿洲生态区生理小种结构组成最为复杂,15株病菌中共检出0、1、N、12、1N、2N、3N、123N 8个生理小种,中部干旱雨养、陇东半湿润半干旱和南部湿润生态区生理小种结构组成相对简单,42株病菌共检出0、1、23、123和N号5个生理小种。相对而言,甘肃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结构组成简单,57株病菌中共检出A型22株、a型24株, Aa型11株,分布频率分别为38.6%、42.1%和19.3%;其中河西灌溉绿洲、中部干旱雨养和陇东半湿润半干旱生态区45株病菌共检出18株A型、18株a型和9株Aa型,A∶a比例完全符合1∶1,南部湿润生态区12株病菌共检出4株A型、6株a型和2株Aa型,A∶a比例小于1∶1。  相似文献   

5.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1980年至1981年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我国玉米大斑病菌存在着两个生理小种,即生理小种1号和生理小种2号。病菌标样采自辽宁、广西、浙江、陕西、黑龙江等地玉米大斑病菌共105个标样,病菌经分离培养接种在具有Ht1、,Ht2单基因抗性寄主以及多基因抗性寄主上。测定结果证明:接种在具有Ht1、Ht2单基因抗性寄主上表现为褪绿斑的菌株,属于生理小种1号,其毒力公式为Ht1Ht2/O (有效抗性基因/无效寄主基因)。接种在具Ht1单基因抗性寄主上表现有毒力产生萎蔫斑,而对Ht2鉴别寄主表现无毒力产生褪绿斑的菌株属于生理小种2号,其毒力公式为Ht2/Ht1
目前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2号只在辽宁发现,尤以丹东地区出现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及其对寄主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豆灰斑病是一种世界性大豆病害,曾给我国的大豆生产造成重大的损失。本文主要从应用的角度论述了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的生物学特性、侵染循环、潜育期以及病害的预测,同时从病原物与寄主相互作用的角度,对大豆灰斑病生理小种的分化、抗性的遗传及代谢毒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病害的防治及抗病育种研究提供资料与指导。  相似文献   

7.
东北春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初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大豆灰斑病病原菌具有高度的变异性,能分化出许多生理小种,美国的Athow 1952年首次报道了大豆灰斑病病原菌的生理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东北春玉米区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5年采自东北玉米主产区的大斑病叶标样进行分离,经单孢纯化后获得56个菌株。通过Ht单基因鉴别寄主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已呈现复杂化,0号生理小种和1号生理小种分别占35.7%和17.9%,为优势小种,其次为123号生理小种,占12.5%,另外还存在2、3、23、123N、12和23N号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9.
玉米灰斑病菌的可溶性蛋白质及同工酶多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采自北方玉米主产区的23个玉米灰斑病菌菌株进行可溶性蛋白质和同工酶电泳图谱分析及聚类分析,从蛋白质和酶学的多态性水平上分析玉米灰斑病菌的生理分化特征.研究表明,玉米灰斑病菌在可溶性蛋白质和SOD、MDH、PPO、POD、EST、CAT等的同工酶谱存在差异,不同菌株之间某些同工酶谱带数和同一迁移率谱带的亮度和色泽差异非常显著,说明菌株间的多态性可在同工酶水平上得到反映.研究还发现,来自不同地区的菌株同工酶谱带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反映出病菌同工酶的变异与地理位置关系不密切,也表明该病菌可能具有较广泛的地域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杨华  任佐华  宋琼  黄露  刘二明 《植物保护》2015,41(3):143-148
为了弄清湖南省白菜和红菜薹根肿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和分布,2013年采集长沙、湘潭、益阳、怀化4个地区的十字花科作物白菜、红菜薹根肿病株27个,用Williams根肿病鉴别品种对其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初步鉴定出5个生理小种,即1号、5号、8号、9号和11号,它们在湖南病区中出现的频率分别为22.3%、18.5%、14.8%、33.3%和11.1%。按寄主生理小种组成,湖南白菜根肿病菌生理小种有1号、5号、9号、11号,红菜薹根肿病菌为8号、9号和11号;按地区生理小种分布,长沙白菜根肿病菌生理小种为5号和9号,湘潭白菜和红菜薹根肿病菌生理小种分别1号、8号和11号,怀化白菜根肿病菌为生理小种9号;益阳白菜和红菜薹根肿病菌分别为生理小种1号、11号、8号和9号。目前,在湖南4个市白菜和红菜薹根肿病菌生理小种是9号。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首次报道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我国小麦条锈菌11个主要流行生理小种及美国小麦条锈菌白化菌系夏孢子提取物中酯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谷草酰胺转氨酶、多酚氧化酶的同工酶图谱。结果表明:我国小麦条锈菌不同生理小种具有同工酶表型异质性,而同一生理小种的不同单孢系间或不同地理来源的菌系间同工酶表型相同,即生理小种群体内部可能具有同工酶表型同质性。依据同工酶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将所测的中国小麦条锈菌的11个生理小种划为5个类群:A群(条中8号)、B群(条中10号)、C群(条中17号)、D群(条中19、22、23、25、27、26号)、E群(条中28、29号),它反映出小种间遗传基础的相似性及演化特点。结合对美国条锈菌菌系同工酶测定,并与国外同类研究结果比较,揭示出中国小麦条锈菌具有独特的同工酶表型。同工酶表型分析是研究锈菌毒性变异的一个有力工具,建议建立起中国小麦条锈菌毒性菌系多种同工酶标准图谱,用作研究小麦条锈菌毒性变异和群体遗传学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法对来自江苏、浙江两省经全国统一鉴别寄主鉴定的稻瘟病菌7个生理小种群、12个生理小种的16个菌株菌体可溶性蛋白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供试菌株菌体可溶性蛋白电泳谱带有37~43条,谱带等电点分布范围为3.00~8.15。除个别菌株外,同一生理小种群内各生理小种问菌体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的相似系数大于0.70,不同生理小种群的生理小种间菌体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的相似系数一般为0.50~0.60。供试各生理小种群、生理小种乃至同一生理小种的不同菌株间,其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表现为谱带数目的多少和部分谱带等电点(谱带位置)分布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八倍体小偃麦具有偃麦草的抗锈、大穗、多花等优良性状,是小麦育种中的重要种质资源。本研究通过体细胞染色体组型的观察和比较推断八倍体的小偃麦品种远中5号比其变异系多一组来自天兰(中间)偃麦草(Agropyron glaucum)的特有的染色体组EE或FF。远中5号与其变异系之间对三种锈病的抗性差异表明:远中5号对条锈菌七个生理小种(条中22、23、25、26、27、28、29)和对秆锈菌六个生理小种(21C3、34、34C1、34C2、34C4、119)的抗病基因由来自天兰偃麦草的EE或FF染色体组所携带,而在AABBDD染色体组上存在着对叶锈菌四个生理小种(叶中3、4、20、38)的抗病基因。在EE或FF染色体组上也可能含有抗叶锈病的基因,至少由于EE或FF染色体组的存在大大地提高了远中5号对叶锈病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4.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2对SSR引物,对来自云南元阳哈尼梯田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水稻品种上的稻瘟病菌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运用日本清泽建立的鉴别品种对其中62个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显示:稻瘟病菌总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He=0.57±0.27,I=1.17±0.60)。聚类分析表明,在80%相似水平下菌株可划分为9个多样性群体。供试菌株划分为16个生理小种,其中002、000和006为优势小种。分离的不同海拔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和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海拔1600~1700m生理小种最丰富,达9个生理小种;海拔1500~1600m、1400~1500m和1700~1800m,生理小种分别为6、5和4个;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从海拔1400~1500m分离的菌株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He=0.57±0.24),并划分为6个群体。综合分析表明,在元阳哈尼梯田系统中,栽培传统品种遗传多样性越丰富的区域,其稻瘟病菌群体多样性和生理小种也越丰富。  相似文献   

15.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酯酶同工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法对来自江、浙两省经全国统一鉴别寄主鉴定的稻瘟病菌7群12个生理小种的16个菌株菌体酯酶同工酶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稻瘟菌菌体酯酶同工酶带有13-18条,等电点分布范围为3.00-7.20。在等电点4.15附近有各生理小种共同的酶带。同一生理小种群内不同生理小种间酯酶同工酶的相似系数一般大于0.50,不同生理小种群的生理小种间酶谱的相似系数一般为0.30-0.40,也存在少数不是同一生理小种群的小种间酶谱相似系数大于0.50的情况。供试各生理小种间酶谱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表现为酶带数目的多少和等电点分布的不同。来自不同省份经鉴别寄主鉴定为同一生理小种的菌株间酶谱的相似系数亦仅0.05-0.60。研究结果初步反映出供试大多数稻瘟菌菌株间菌体酯酶同工酶的相似性与致病性有关,但也受菌株来源地生态环境影响。本文还讨论了稻瘟病菌致病性容易变异但在许多情况下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可能机制,探讨在一定范围内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技术用于稻瘟菌生理分化和致病性变异监测的可能性及尚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穗题等。  相似文献   

16.
 用菜豆、绿豆、爬豆、大豆、豇豆、黄槐和木豆等7种豆科植物上分离到的18个菌株作比较研究,它们分刷属于5个不同的种和变种,即Xanthomonas Pha-seoli、X.Phaseoli Var Sojense、X.Vignicola、X.CassiaeX.Cahani。上述5种细菌的各个菌株,无论是形态和培养性状及生理反应都是相似的,只是对青霉素的敏感性和石蕊牛乳胨化的快慢稍有不同。凝集反应证明它们在血清学上也有密切的关系。Elrod和Braun认为X.Phaseoli Var SojenseX.Vign-icola的血清反应与X.Phaseoli不同,应该归入不同的血清型。但是根据本项研究,发现这两种细菌的血清反应与X.Phaseoli没有差异,都可以归入Elrod和Braun所划分的X.Phaseoli血清型。不同种的细菌对相应噬菌体的反应是很专化的,因此噬菌体非但可以用来鉴别种,还能区别同一个种的不同菌系。但是噬菌体反应并不能作为划分种的性状。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北部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发生和变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六年来(1962~1967)鉴定了从张家口、黑龙江、甘肃、山西、内蒙、青海和北京等地收集的193株晚疫病菌。这些菌分别属于00,0,1,4,1.4,2.4和1.3.4七个小种。以小种4为最常见,其次为1.4,0与1.3.4;00,1,2.4都只发现过一次。张家口地区以小种4为主,占63.0%。1962年比较简单,1963、1964年增加了复杂小种1.4与1.3.4,而以后几年又恢复到原来的单纯为小种4的状况。黑龙江则以小种0为主,1.3.4也很普遍。青海、内蒙、山西为小种4,北京为1.4。甘肃则有小种4,1.4,和00。针对病菌生理小种变化的情况,作者提出了利用水平(田间)抗病性、有条件地利用垂直(显性基因)抗病性等相应的育种防病意见,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三个小麦新品系抗白粉病基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4个具有不同毒力的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分别接种5个小麦品种(系)半双列杂交的F1、F2和BC1F1群体的幼苗离体叶段,初步鉴定出野二燕3号具有1对抗1号和11号小种的显性抗病基因;JYP-2具有2对独立的显性抗病基因,其中1对基因抗1、11和311号小种,另1对基因只抗1和11号小种;贵农21号具有2对显性抗病基因,其中1对抗311和313号小种,另1对只抗1和11号小种,这对基因与JYP-2具有的抗1和11号小种的基因是相同的。3个小麦新品系共鉴定出4对不同的抗病基因。本文还讨论了采用幼苗离体叶段接种,同一批单株接种2个以上小种,定单株编号,记载和统计的方法,在抗白粉病基因分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棉花枯萎病菌酯酶同工酶测定初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聚丙烯酰胺薄层凝胶电泳法测定了我国主产棉区棉花枯萎病菌的酯酶同工酶。三年试验结果表明,供试42个菌系的酯酶同工酶有三种类型主酶带,根据主酶带可以将供试的菌系区分为三个类型。类型一,有E4、E5、E6、E8四条主酶带,包括13省的菌系31个,类型二,有E4、E6、E8三条主酶带,包括6省的菌系10个;类型三,有E6、E8两条主酶带,包括新疆吐鲁蕃的菌系一个。  相似文献   

20.
 将从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 Dye,简称Xco)小种3菌株JXOⅢ中克隆的hrp基因片段(pNAX3103),用三亲交配法向病菌其它小种及其毒性基因突变体转移,结果表明pNAX3103可以进入其它小种,但对不同小种毒性基因突变体的转移能力则不同。功能互补分析表明;该hrp基因片段在不同小种中对病菌的生长,以及蛋白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产生和分泌无明显影响;在野生型菌株中能增加亲本菌株对水稻品种IR26的致病力(JXO I)或亲和性(JXO V),对于毒性基因突变体,pNAX3103虽能进入JXO I经Tn5诱变的毒性基因突变体XcoM1107,但不能恢复其致病性和淀粉酶阴性反应。用hrp基因片段作为探针,对10个来源不同的小种或菌系群进行DNA同源性分析,结果与所有Xco菌株都有明显的同源性杂交带,但杂交带型不同,与甘蓝黑腐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柑桔溃疡病菌、大白菜。软腐病菌的DNA有同源杂交带,但与水稻基腐病菌DNA无同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