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萨福克羊和湖羊杂交F1和F2母羊耳组织为实验材料,应用PCR-RFLP检测BMPR-IB基因,分析不同基因型母羊的产羔性能。结果表明,BMPR-IB基因B+和BB基因型与母羊高繁殖性能相关,杂交代数不影响母羊产羔率(P0.05)。  相似文献   

2.
为了检测骨骼形态发生蛋白IB型受体(BMPR-IB)基因在小尾寒羊母羊、无角道赛特公羊、道×寒F1和F2代杂交公羊及道×寒F2横交固定所产种公羊中的多态性,分析小尾寒羊基因型与产羔数的相关性,试验采用PCR-RFLP法对BMPR-IB基因进行分型。结果表明:在无角道赛特公羊中只有1种基因型,即野生型(++);在小尾寒羊母羊中检测到2种基因型(BB和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5,0.65;在道×寒F1和F2代杂交公羊中检测到2种基因型(B+和++),F1代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5,0.25,F2代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0.70。小尾寒羊的2种基因型产羔数差异极显著(P<0.01),BMPR-IB基因的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相似文献   

3.
以绵羊BMPR-IB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杜泊羊和湖羊杂交F2(DHF2)以及陶赛特羊和湖羊杂交F2(THF2)共计448只初生羔羊BMPR-I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以及BMPR-IB基因多态性与羔羊初生重的关系.结果表明:DHF2以及THF2羔羊中均存在BB、B+和++三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布在两种杂交羔羊间差异不显著(P>0.05);DHF2三种基因型羔羊间平均初生重差异不显著(P>0.05),THF2羔羊++基因型平均初生重显著高于B+基因型(P<0.05).以上结果表明,BMPR-IB基因影响陶赛特羊与湖羊杂交F2羔羊的初生重.  相似文献   

4.
以绵羊BMPR-IB基因为主效基因.以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多胎品系为研究对象,应用Genopro软件绘制多胎品系绵羊的系谱.记录母羊产羔数.采用PCR-RFLP方法对BMPR-IB基因进行基因型分型.分析多胎性状的分离规律,研究BMPR-IB基因型分布与以多胎性能为目标的品系培育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品系培育中,BMPR-IB基因的表型符合孟德尔遗传分离模式,增加绵羊产羔数由常染色体突变所致,BMPR-IB基因可以用于对绵羊产羔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策勒黑羊BMPR-IB、ESR基因型与生殖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胎主效基因和生殖激素水平都是影响绵羊繁殖力的重要因素.为探讨策勒黑羊BMPR-IB和ESR不同基因型个体与雌二醇和孕酮两种生殖激素水平的关系,试验以黄体期的47只经产母羊和64只妊娠母羊为研究对象,通过PCR-RFLP技术检测这些母羊BMPR-IB和ESR的基因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经产母羊的血清雌二醇含量和妊娠母羊的血清孕酮含量,分析这两种激素水平与BMPR-IB、ESR不同基因型个体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策勒黑羊BMPR-IB和ESR三种不同基因型个体的雌二醇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a:娠策勒黑羊BMPR-IB和ESR三种不同基因型个体的孕酮含量差异也不显著(P>0.05).结论:BMPR-IB和ESR基因上的突变没有影响母羊的雌二醇和孕酮的分泌水平.  相似文献   

6.
《畜牧与兽医》2016,(9):58-61
为了研究2个品种杂交F1后代的生产性能,通过引进的国外肉用品种澳洲白绵羊与小尾寒羊进行杂交。试验分2组,分别是小尾寒羊×小尾寒羊组(寒×寒)和澳洲白羊×小尾寒羊组(澳×寒)。在相同舍饲条件下,对两组组合的繁殖性能和杂交的F1后代公母羊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澳×寒杂交组合母羊繁殖性能低于寒×寒组,但F1羔羊成活率高于寒×寒组;澳×寒杂交组合F1后代公母羊初生重、3月龄、6月龄体重和胸围、平均日增重均极显著高于寒×寒组(P0.01),12月龄屠宰体重、胴体重、骨重、屠宰率和净肉率均显著高于寒×寒组(P0.01或P0.05)。因此,可以得知用澳洲白绵羊杂交小尾寒羊后,仍保持较高的产羔率,F1后代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明显提高,养殖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研究采用PCR-R FLP方法检测500只策勒黑羊BMPR-IB基因FecB突变的多态性,结果表明:策勒黑羊中FecB突变纯合子、杂合子、野生型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108、0.442和0.450,卡方适合性检验显示该位点在群体中处于Hard-Weinberg平衡状态。通过对公、母羊及羔羊的基因型分析,发现BMPR-IB基因突变位点(FecB)的遗传完全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最小二乘法分析有产羔记录的354只母羊平均产羔数与FecB基因的相关性,结果显示BB型、B+型与++型母羊产羔数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BMPR-IB基因FecB突变显著影响了策勒黑羊的产羔数,是策勒黑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为培育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化奶绵羊新品种,提升绵羊养殖效益,试验以戴瑞奶绵羊与小尾寒羊杂交F1代(以下简称戴寒杂交F1代)羊群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以下生产性能测定。1)选择健康状况良好的戴寒杂交F1代及小尾寒羊公羊各68只,母羊各76只进行初生和3,6,12,24月龄体重和体尺指标(体高、体斜长和胸围)测定,计算0~3月龄、4~6月龄、7~12月龄平均日增重,分析比较二者的体重、体尺及平均日增重的差异。2)选择健康状况良好的戴寒杂交F1代、小尾寒羊和戴瑞奶绵羊公羊各45只、母羊各56只进行6,12,24月龄的尾形态指标(尾长、尾根周长和尾中周长)测定,分析比较三者尾形态差异。3)选择6月龄戴寒杂交F1代和小尾寒羊公羔各6只屠宰,测定屠宰性能指标(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骨骼重、尾重、眼肌面积、屠宰率、净肉率和肉骨比),分析比较二者屠宰性能的差异。4)统计分析2018—2020年期间戴寒杂交F1代初产母羊(478只)和经产母羊(201只)的繁殖性能,以及统计分析2019年2月份—2021年2月份试验场戴寒杂交F1代(213只)和小尾寒羊(30只)3月龄羔羊断奶后的产奶性能。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多胎候选基因BMPR-IB与蒙古羊双羔群体繁殖性状之间的关系,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子标记技术(PCR-RFLP),以蒙古羊单羔群体(18只)、多胎类型小尾寒羊(30只)为对照组对蒙古羊双羔群体(50只)进行了BMPR-IB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蒙古羊双羔群体和蒙古羊单羔群体中都不存在BMPR-IB基因的FecB(A746G)突变,说明BMPR-IB基因不是影响蒙古羊双羔性状的主效基因;而在多胎品种小尾寒羊中检测到了相应的突变,发现了3种基因型,其突变纯合子(BB)、杂合子(B+)和野生型(++)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100,0.733,0.167,将其与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BB基因型母羊和B+基因型母羊平均产羔数差异极显著(P0.01);经x2适合性检验,小尾寒羊该基因位点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由此推断BMPR-IB基因是控制小尾寒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  相似文献   

10.
旨在揭示BMPR-IB基因在寒泊羊种群中的多态性及遗传学规律,探讨将BMPR-IB基因第746位碱基发生的A→G突变(FecB突变)作为分子标记进行绵羊多胎品种选育的科学性。本研究对寒泊羊育种核心群的健康种公羊、繁殖母羊、羔羊共计1 267只绵羊个体进行采血,利用PCR-RFLP方法判定个体BMPR-IB基因位点的基因型并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对繁殖母羊共计980胎次的产羔记录进行统计,分析FecB突变、胎次及产羔季节对胎产羔数性状的影响。统计所设计杂交组合后代共计167只健康羔羊的基因型比例。结果表明,BMPR-IB基因在寒泊羊种群中有BB、B+和++3种基因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97%、73.40%和24.63%,等位基因B和+的频率分别为38.67%、61.33%;BB、B+和++基因型繁殖母羊的平均胎产羔数分别为2.69、1.91、1.57只,目前寒泊羊种群的胎产羔数平均为1.85只;若经过品种选育使寒泊羊个体中增加一个B基因拷贝,胎产羔数预期增加0.44只;父母本杂交组合为B+×++的后代中B+和++基因型的比例为1.11∶1,父母本杂交组合为B+×BB的后代中BB和B+基因型的比例为0.82∶1,均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预测经过6个世代的选育,可使寒泊羊种群母羊基本实现胎产羔数2只的育种目标。本研究结果为绵羊育种实践中制定选种和选配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旨在揭示寒泊羊群体BMPR-IB基因位点发生突变的多态性,以及其不同基因类型对母羊胎产羔数的影响。利用PCR-RFLP方法判定寒泊羊个体BMPR-IB基因位点的基因类型,统计不同基因型在寒泊羊种群体中所占比例,并运用相关性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探究不同基因型和不同胎次对母羊胎产羔数的影响。结果:BMPR-IB基因在寒泊羊群体中有BB、B+和++ 3种基因类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6.66%、33.34%和50.00%。初产母羊BB、B+和++基因型的平均胎产羔数分别为1.87、1.73和1.32只;经产母羊BB、B+和++基因型的平均胎产羔数分别为2.30、2.12和1.54只。母羊所携带的B基因的数量、胎次都与胎产羔数呈显著正相关,其中B基因的影响最大。结论:BMPR-IB基因在寒泊羊种群中存在BB、B+和++3种基因类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6.66%、33.34%和50.00%,B基因对胎产羔数具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骨形态发生受体蛋白IB基因(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IB,BMPR-IB)编码区多态性对绵羊繁殖性能的遗传效应,以湖羊、产单羔蒙古羊、产双羔蒙古羊、产单羔欧拉羊、产双羔欧拉羊母羊为研究对象,对试验群体的BMPR-IB基因CDS区597位点进行了多态性检测.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3.
将100只健康无病的成年小尾寒羊繁殖母羊分成4组,每组25只,分别与无角陶赛特羊、萨福克羊、波德代羊和小尾寒羊成年种公羊杂交,测定母羊繁殖性能、杂交一代羔羊的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以期筛选出适宜当地肉羊规模化生产的肉羊品种及杂交组合。结果表明:萨伊寒、陶伊寒、波伊寒杂交组合母羊的产羔率虽比小尾寒羊纯繁母羊低,但杂交组合的羔羊成活率均高于小尾寒羊;在同等饲养管理条件下,陶伊寒F1、萨伊寒F1和波伊寒F1羔羊的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均显著高于纯繁小尾寒羊(P约0.05),其中陶伊寒F1、萨伊寒F1杂交效果差异极显著(P约0.01),波伊寒F1也有良好的杂交效果,但其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均低于陶伊寒F1、萨伊寒F1。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配种公羊选用适配年龄健康白杜泊公羊,对照组选用周岁湖羊母羊40只纯繁;试验一组选用湖羊适龄母羊40只,与杜泊公羊杂交生产杂种一代(以下简称F1代),试验二组选用澳洲白×湖羊F1代适龄母羊40只与白杜泊公羊杂交生产杂种二代(以下简称F2代)。试验在冬春季舍饲、夏秋季半放牧条件下进行,采用阴道栓塞同期发情人工授精技术配种。经过12个月的饲养试验,测定各组母羊繁殖性能及所产羔羊初生、1月龄、2月龄、4月龄和6月龄的体重,体尺,通过数据比较,得出杂种后代和湖羊纯繁后代的增重比较结果。  相似文献   

15.
将100只健康无病的成年小尾寒羊繁殖母羊分成4组,每组25只,分别与无角陶赛特羊、萨门羊、波德代羊和小尾寒羊成年种公羊杂交,测定母羊繁殖性能、杂交一代羔羊的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以期筛选出适宜当地肉羊规模化生产的肉羊品种及杂交组合。结果表明:萨×寒、陶×寒、波×寒杂交组合母羊的产羔率虽比小尾寒羊纯繁母羊低,但杂交组合的羔羊成活率均高于小尾寒羊;在同等饲养管理条件下,陶×寒F1、萨×寒F1和波×寒F1羔羊的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均显著高于纯繁小尾寒羊(P〈0.05),其中陶×寒F1、萨×寒F1杂交效果差异极显著(P〈0.01),波×寒F1也有良好的杂交效果,但其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均低于陶×寒F1、萨×寒F1。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BMPR-IB基因型多胎萨福克羊外周血中生殖激素水平的差异,以培育的发情期多胎萨福克母羊为实验对象,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个体的BMPR-IB基因型,ELISA方法检测绵羊外周血中E2、FSH、LH、PRL和P4的含量,分析BMPR-IB基因型与5种生殖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多胎萨福克羊群体中存在BMPR-IB基因的BB、B+和++三种基因型.++基因型个体的平均E2含量和P4含量显著低于B+基因型和BB基因型个体(P<0.05),3种基因型个体间平均FSH含量、LH含量和PRL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BMPR-IB基因突变导致发情期母羊的雌二醇和孕酮的分泌量增加.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利用BMPR-IB基因培育多胎肉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畜牧与兽医》2017,(5):13-16
本文对湖寒杂交一代母羔和纯种小尾寒羊母羔生产性能进行了对比,测定两个组的增重情况、体尺指标以及F1代繁殖性能和泌乳性能。结果表明:杂交一代的生长发育快于小尾寒羊,6月龄活重为39.60 kg,比小尾寒羊提高4.37 kg(P0.05),1~6月龄的平均日增重197.01 g,比小尾寒羊高出19.57g(P0.05),且差异均显著;杂交一代的体长和胸围要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5),而体高和管围要比小尾寒羊低;杂交一代与小尾寒羊的产羔情况基本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杂交一代母羊产后1~30 d平均日泌乳量为1.23 kg,要比小尾寒母羊的0.93 kg高33.1%。总体而言,杂交的经济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利用阴道海绵栓法和孕马血清同期化处理试验母羊,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采用杜泊种公羊和巴美肉羊种公羊与巴寒杂交F1代母羊和杜寒杂交F1代母羊进行三元杂交,作为试验组;选择同龄当地小尾寒羊种公羊和小尾寒羊母羊自然交配,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杂交改良后的效果。结果表明,杂交F1代母羊的受胎率、产羔率低于小尾寒羊,但在生产性能方面,三元杂交F2代羔羊平均初生重和1月龄体重比当地小尾寒羊分别提高1.68kg和2.02kg;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三元杂交F2代羔羊体高、体长、胸围等均高于当地同龄小尾寒羊,其生长发育速度显著快于当地小尾寒羊。由此可以得出,以杜泊种公羊和巴美肉羊种公羊与巴寒杂交F1代母羊和杜寒杂交F1代母羊进行三元杂交改良,改良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以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IB(BMPR-IB)基因为小尾寒羊及其与波德代羊、白萨福克羊、无角陶赛特羊杂交后代多胎性能的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该基因分别在11个绵羊群体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研究该基因对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尾寒羊和低代杂种后代在BMPR-IB基因编码序列第746位碱基处发生了Q249R突变,小尾寒羊AA、AB和BB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32 3,0.225 8和0.741 9,B等位基因频率为0.854 8,A等位基因频率为0.145 2。小尾寒羊杂种后代群体中B等位基因频率随杂交代数的增加而降低,而A等位基因频率却随杂交代数的增加而增加。因此,BMPR-IB基因是影响小尾寒羊及其低代杂种后代高繁性能的一个主效基因,可以用于对绵羊产羔数的辅助选择,并进行横交固定培育多胎新品系。  相似文献   

20.
《畜牧与兽医》2015,(6):63-66
Fec B基因是绵羊高繁殖力BMPR-IB基因突变的结果,笔者通过BMPR-IB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本地哈萨克羊中选育多胎新类型。采用绵羊多胎主效基因FecB基因通过PCR-RFLP法进行检测,一代杂交导入FecB基因比率为79.5%(132/166),导入效果显著。就不同基因型羔羊初生重、育成母羊6月龄体重、体尺多重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数据显示携带多胎基因(B+或BB)与野生型(++)基因羊均生长状态良好,能够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生长发育较快抗病力与本地基本一致,为下一步培育本地哈萨克多胎新类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