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以广东省淇澳岛红树林林内和林外无林地作为研究对象,评估红树林温湿小气候环境对人体的舒适度.每天从8:00-18:00,每隔10 min 1次,同时测定红树林内和林外无林地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每月连续测定3d,持续测定1 a.对两站点的气候因子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测定的时间段内,红树林林内的气温一直低于林外无林地,相对湿度则高于林外无林地,红树林日降温幅度在0.6-2.4℃,平均降温1.3℃,平均降温率3.92%;日增湿幅度4.0%-20.7%,平均增湿8.0%,平均增湿率12.0%;两地气温、相对湿度的日最大差值出现在14:00左右,年最大差值出现在8月份,通过对温湿度指数的计算,红树林小气候对人体舒适度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北京居住区绿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规模、不同结构绿地的夏季空气温度、相对湿度、舒适度等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面积1hm2的北京居住区绿地夏季昼平均降温1.43℃,昼平均增湿3.49%,并伴随绿地规模的增大,降温增湿作用增强;2)夏季不同结构绿地的降温增湿效应和人体舒适程度大体呈现出乔-灌-草型绿地乔-草型绿地草地≈裸地的特征;3)在9m的垂直高度,14:00~16:00为居住区绿地每日高温低湿时段,5:00~6:00为低温高湿时段;伴随着高度的升高,乔-灌-草型和乔-草型绿地的日均和高温低湿时段空气温度大体呈上升趋势,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草坪和裸地变化相对平缓。  相似文献   

3.
2015年春、夏、秋季选择大庆市区4块不同位置(距城市中心距离)的湖泊湿地及周边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尺度定量测定的方法,分析位置特征对周边环境温湿度的影响。每天8:00~18:00,每2 h分别对4块不同位置湖泊湿地和对照处的温度、相对湿度进行同步测定,连续测定7 d。结果显示:春、夏、秋季均具有增湿降温效应。其中,夏季的增湿降温效应最强,春季其次,秋节最差。在春、夏、秋季中,不同位置对湿地的降温增湿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城市中心湖泊湿地近郊区湿地2(距城市中心8.6 hm)近郊区湿地1(距城市中心40.4 hm)远郊区湿地。在三个季节中,温湿度日变化表现为早晚弱,中午强,受环境温度影响比较大。春、秋季12:00~14:00为降温增湿变化幅度最大时段,而夏季14:00~16:00为降温增湿变化幅度最大的时段。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7—2021年慈溪市气象自动站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等资料,对比分析了人体舒适度指数和综合舒适度指数,结果表明:人体舒适度指数更适合表征慈溪市气候舒适度,慈溪市年平均气候舒适度总体位于舒适区间,其中5、10月最舒适,1—3月、12月凉不舒适,7、8月暖不舒适。白天时段(08:00~20:00)春、秋季是慈溪市气候舒适度最佳的季节。7、8月气候舒适度指数与海拔高呈垂直分布,但受局部地形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5.
冠顶式步道秋季微气候效应研究——以福州“福道”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内首条冠顶式步道——福州“福道”为对象,比较分析了线性栈道、观景平台、休憩平台中5种不同空间下10个测点的秋季微气候变化特征,并采用舒适指数来评价不同空间对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福道”整体微气候效应好于裸露的水泥地面,各测点日均降温强度为0.5℃~4℃,日均增湿强度为1.5%~9%,步道中两侧有树、单侧有树、观景平台2的舒适度效果最佳,日均舒适度值均处于17.0~25.4,人体感觉“舒适”;观景平台1、休憩平台类与两侧无树类舒适度效果差,日均舒适度值处于25.5~27.5,人体感觉“热”,秋季1 d中最适合在步道中进行活动的时间段为8:00-10:00,该时间段内在各类空间中人体均感觉“舒适”,最后针对研究结果与各类测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冠顶式步道的建设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1990~1991年,观测了杭州风景区天然常绿阔叶林内的温度和湿度,并以此与杭州市气象台的同期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表明:天然常绿阔叶林对林内地表温度的调节效应最为显著,林内年平均温度比市区下降2.6~3.3℃,年平均最高温度下降12.1~13.2℃,年极端最高温度下降25.3~29.4℃;使年平均最低温度上升1.2~1.4℃,年极端最低温度上升7.9~8.0℃;使平均日较差下降13.3~14.6℃。对林内5~20cm深度地中温度的调节作用也甚为明显,可使年平均温度比市区下降2.0~3.0℃。对地表、地中温度的降温效应都以盛夏午后14:00前后最为显著,在严冬季节具有一定的增温效应。对林内近地层气温的调节趋势与地温基本一致,但调温幅度比地温小。可使林内近地层空气的年平均绝对湿度比市区提高0.5~0.6hPa,年平均相对湿度上升7%~8%,且都以午后14:00前后增湿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辽宁朝阳地区设施农业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撑,通过3个作物生育周期的观测资料,应用统计学及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辽宁朝阳地区温室小气候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温室内气温变化受外界气象的影响较大,气温变化速率晴天多云天气阴(雨雪)天;气温从早掀帘起逐步上升,近12:00达最高,晴天、多云天气和阴(雨雪)天的上升速率分别为5.2℃/h、3.1℃/h和0.2℃/h;至20:00温室内气温开始下降,其降温速率分别为4.5℃/h、2.8℃/h和0.3℃/h,夜间温度变化趋于平缓;8:00-16:00相对湿度日变化较大,13:00左右相对湿度最低,夜间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的较高水平;温室内CO2浓度变化受温室内光照强度影响较大,温室内CO2浓度20:00至次日20:00呈不规则的W形变化,7:00至次日7:00呈U形变化。  相似文献   

8.
为辽宁朝阳地区设施农业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撑,通过3个作物生育周期的观测资料,应用统计学及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辽宁朝阳地区温室小气候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温室内气温变化受外界气象的影响较大,气温变化速率晴天>多云天气>阴(雨雪)天;气温从早掀帘起逐步上升,近12:00达最高,晴天、多云天气和阴(雨雪)天的上升速率分别为5.2℃/h、3.1℃/h和0.2℃/h;至20:00温室内气温开始下降,其降温速率分别为-4.5℃/h、-2.8℃/h和-0.3℃/h,夜间温度变化趋于平缓;8:00-16:00相对湿度日变化较大,13:00左右相对湿度最低,夜间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的较高水平;温室内CO2浓度变化受温室内光照强度影响较大,温室内CO2浓度20:00至次日20:00呈不规则的W形变化,7:00至次日7:00呈 U形变化。  相似文献   

9.
园林绿地在调节环境温湿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选择不同植物种类组成的校园绿地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将绿地对校园小气候的改善作用进行定量化研究。2015年1月14-23日,每天8:00-18:00,每2h1次分别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校园内具有代表性的6处样地的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进行同步测定。结果表明:校园绿地相对于无绿化地面均表现出增湿效应,在温度调节方面表现为减小温度的变化幅度,并对人体舒适度均有一定的改善。将晴朗天气14:00的温湿度进行多重比较(Bonferroni’s多重分析,p0.05)分析发现,冬季常绿植物构成的校园绿地对校园小气候的调节和人体舒适度的改善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选择6处不同的遮荫环境(4处为植物遮荫环境,2处为建筑遮荫环境),通过实地监测样地内空气温度与相对湿度等数据,揭示不同遮荫环境对温湿效应及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8:00-18:00各样地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温湿指数(THI)均呈现单峰变化趋势,其最高或最低值出现在12:00或14:00。6种遮荫环境下,遮荫度越高,样地内空气温度越低,相对湿度越高;但建筑遮荫环境的相对湿度显著低于植物遮荫环境,而下垫面类型或植被种类的差异对THI没有明显影响。6处样地日间平均THI由大到小为稀树草地(26.1±0.09)、疏林草地(25.8±0.07)、铺装场地(25.2±0.06)、草坪(25.1±0.06)、阔叶林(24.6±0.05)、针叶林(24.5±0.05),THI越高,人体越不舒适,表明夏季气温偏高引起了人体的不舒适,但是与其他环境相比,遮荫度较高的针叶林和阔叶林可明显改善人体的舒适度。相关性分析表明,遮荫度与THI、空气温度之间具有极强负相关性(-1.0<r≤-0.8,P<0.01)。遮荫度每提高10%,空气温度降低约0.5 ℃,THI下降0.35。因此,提高环境的遮荫度可以显著降低空气温度与THI值,从而改善人体舒适度。  相似文献   

11.
选择杭州市具有代表性的郊野森林、森林公园、社区绿地3种类型的城市森林样地及城市中心对照点共4个监测点,建立定位监测站对气温、相对空气湿度、风速、CO2浓度、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噪声值等6项指标进行全天24 h不间断连续监测,并对周边的植被状况设置样地进行调查。综合监测数据和调查资料分析了城市森林生态保健功能的动态变化规律及群落结构对其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森林具有良好的调节户外舒适度、降低CO2浓度、增加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降低噪声等生态保健功能;2)除噪声外,城市森林的其他多项生态保健功能的日变化曲线呈现出明显的单峰式。舒适度指数的最高值出现在5:00-6:00,最低值出现在12:00-14:00。CO2浓度的最高值出现在5:00-8:00,最低值出现在13:00-14:00。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的最高值出现在15:00-16:00,最低值出现在21:00-22:00。郊野森林和森林公园噪声日变化波动性不大,均处于较低值;3)城市森林调节户外舒适度的功能在3种类型的城市森林均表现为冬季最低,而其他季节的次序并不一致。降低CO2浓度和增加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的功能均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秋两季次之。降低噪声的生态保健功受季节的影响不明显。本研究还探讨了城市森林群落结构对所体现出来的城市森林生态保健功能的差异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干旱区城乡核桃林与不同树种配置结构空气颗粒物浓度变化差异,探讨树种配置结构与大气颗粒物浓度、温度、相对湿度间的关系,为区域环境绿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新疆叶城县城区、城郊和乡村3个不同区域树种配置结构的林带为监测点,树种配置分别是苹果(Malus domestica)—核桃(Juglans regia)、红枣(Ziziphus jujuba Mill.)、红枣—核桃、新疆杨(Populus alba)—核桃和核桃,通过监测防护林内和林带不同水平距离颗粒物浓度、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分析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变化规律、防护林不同水平距离对颗粒物浓度的削减作用。【结果】颗粒物浓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城区、城郊和乡村核桃防护林颗粒物浓度污染排序依次为乡村>城郊>城区;城区、城郊和乡村核桃防护林的PM2.5最高浓度分别出现在20: 00(20.00 μg/m3)、12:00(29.00 μg/m3)和14: 00(58.25 μg/m3);PM10最高浓度分别出现在20: 00(35.25 μg/m3)、14: 00(62.67 μg/m3)、14: 00(131.50 μg/m3);PM1.0最高浓度分别出现在20:00(12.50 μg/m3)、12: 00(12.67 μg/m3)、14: 00(28.75 μg/m3)。树种不同配置结构颗粒物浓度存在差异,排序依次为核桃>对照>新疆杨—核桃>红枣>苹果—核桃>红枣—核桃。防护林不同水平距离对PM2.5浓度消减程度不同。城区与城郊不同水平距离削减作用排序为0 m>20 m>10 m;乡村依次为0 m>10 m>20 m。城区与城郊核桃防护林温度差异不明显,二者的温度明显高于乡村防护林温度;城区、城郊和乡村核桃防护林相对湿度均存在波动变化。PM2.5浓度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下同),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PM1.0浓度与温度、相对湿度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PM10与温度、相对湿度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结论】核桃林在城区、城郊和乡村发挥的生态效益存在一定差异,在乡村能明显改善空气质量;核桃林带搭配种植红枣可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在农业环境污染较重的地区可作防护林带选用。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墙面绿化的降温增湿效应,对绿化墙面进行连续测量,并以无绿化墙面作为对照,探讨温湿度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采用墙面绿化后,绿化墙体比对照墙体室内平均温度降低0.66℃;绿化墙体内外墙面温差为1.08℃;绿化墙体外墙面比对照墙体外墙面平均温度降低0.79℃;温湿度日变化中,温度最高点出现在13∶00左右,14∶00温度有所下降,湿度最低值出现在13∶00左右,温湿度变化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墙面绿化一定程度上可降低THI指数,提高人体舒适度,缩小室内外温度差。  相似文献   

14.
于2015-2017年的5-10月份,采取定位观测研究方法,在齐齐哈尔市城市森林中选取6个固定观测区,包括16种林分类型,在每个林分类型中设置固定观测点,进行逐月连年观测空气负离子浓度、正离子浓度以及空气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获取有效观测数据18万个;对观测数据系统全面分析,探索城市森林负离子浓度日变化、月变化、季节变化规律及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经3 a连续观测,齐齐哈尔市城市森林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一般是早晨(06:00-08:00)达到峰值,随后下降,至中午或下午最低,晚上18:00左右再次出现峰值;负离子浓度最高值可达2000个/cm^3左右、最低值在300个/cm^3左右。齐齐哈尔市城市森林中,空气负离子浓度一年中的变化规律,从5月份开始逐月上升,到9月份达到峰值,从10月份开始下降,负离子浓度5月份最低,9月份最高。齐齐哈尔市城市森林各季节空气负离子浓度水平有所不同,秋季空气负离子浓度水平最高,夏季略低于秋季,春季最低。  相似文献   

15.
湿地松幼树冠层光合作用日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四川盆地北部低山区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幼林为研究对象,对冠层顶部不同年龄针叶光合作用、叶片温度以及冠层顶部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摩尔分数的日变化进行测定,并测定针叶叶绿素质量分数。结果表明:1年生针叶和当年生针叶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增大,均未出现光合午休现象;叶片温度除了在12:00~14:00略高于气温外,其他时间均低于气温;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随时间变化规律相同,最大值出现在14:00;空气相对湿度呈“U”型变化;二氧化碳摩尔分数在8:00~16:00逐渐减小,并在18:00开始回升。1年生针叶净光合速率始终低于当年生针叶,而前者叶绿素质量分数低于后者。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片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和气孔导度是引起湿地松光合日变化的主要因素。图3表1参17  相似文献   

16.
采取实地监测法研究城市滨水绿地的郁闭度以及平均树高对微气候和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在2019年春季(4月),对宝鸡市渭河公园和渭河生态园的9种滨水绿地和1个空地对照进行微气候指标监测,包括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人体舒适度采用温湿指数来评价。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各样地的温度先增长后下降,在12:00-14:00期间出现最大值;风速则出现多个峰值。具有中郁闭度配置的滨水绿地的温度值和风速值较高,其中具有高平均树高的滨水绿地的平均温度最高,为14.7℃;具有中平均树高的滨水绿地的平均风速最高,为2.8 m·s-1;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增长,其中具有中郁闭度高平均树高配置的滨水绿地的平均相对湿度最高,为61.6%。各样地的人体舒适度均在上午时段出现明显的增长,随后趋于平稳。显著性分析发现具有中郁闭度及中、高平均树高的滨水绿地产生的降温、增湿以及防风的作用显著优于其他配置的滨水绿地,其中具有中郁闭度、高平均树高的滨水绿地的降温、增湿以及削减风速的作用最显著,效率分别为12.19%、39.58%、20.40%,全天的人体舒适度评级为“冷”。综上,具有中郁闭度、高平均树高的滨水绿地可以更高效地改善微环境,更适宜春季居民的日常游憩。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变暖大趋势下,我国夏季高温热浪天气频繁出现,研究张家界市袁家界景区夏季小气候与人体舒适度的日变化规律具有特殊意义。选择3个样地进行实地调研,于晴好天气测其气温、湿度和风速,计算人体舒适度指数,量化分析各样地人体舒适度的日变化规律及差异,并提出夏季游览袁家界景区的建议。各景点人体舒适度表现为:天下第一桥>迷魂台>百龙天梯。天下第一桥最舒适的时段为9:00-13:00,迷魂台为9:00-12:00,百龙天梯为9:00-11:00、16:00-17:00。综上,早晨和傍晚是夏季袁家界景区人体舒适度最高的时刻,最适宜展开森林游憩活动。除温度、湿度和风速外,植物覆盖率、植物配置、空间通透性等因素也会对人体舒适度有一定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可考虑加强对这些因素的考量,以便更好地优化人体舒适度模型,并将其与当地的环境条件相结合,以满足当地的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8.
哈尔滨市郊八月不同下垫面人体舒适度指数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太阳辐射三个指标为影响因子来研究哈尔滨市郊八月不同下垫面人体舒适度指数,运用温湿指数模型,获得人体舒适度指数值,分析人体舒适度指数在三种下垫面随各指标的日变化特征及通过SPSS因子分析并确定各指标对人体舒适指数的贡献度.结果表明,人体舒适度指数日平均值:旷地(24.21)>草地(24.09)>...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云勇森林公园6种林分保健功能差异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不同林分保健功能的差异,提出林分保健功能分析方法,为今后森林保健和森林康养的建设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选取广东省佛山市云勇森林公园中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林,灰木莲Magnolia blumei林,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林,黧蒴锥Castanopsis fissa林,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林和阔叶混交林等6种林分,在10:00-16:00森林保健旅游高峰期,分析体感舒适程度等级、空气离子指数、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植物精气相对含量等4个指标,开展林分保健功能的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6种林分的体感舒适程度等级总体上均处在“舒适”及以上水平;6种林分的空气离子指数等级总体上处在Ⅲ级和Ⅳ级水平,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6种林分的细颗粒物(PM2.5)和总悬浮颗粒物(TSP)总体上处在一级质量浓度限值范围内,湿地松林、黧蒴锥林、尾叶桉林和阔叶混交林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均超过了一级质量浓度限值;6种林分所释放的植物精气物质相对含量均较低,其中阴香林释放5种(相对含量为8.15%),灰木莲林释放3种(3.01%),湿地松林释放4种(3.92%),尾叶桉林释放3种(2.91%),黧蒴锥林释放4种物质(7.99%),阔叶混交林释放3种(1.91%);综合评判,阴香林和黧蒴锥林的综合保健功能在6种林分中表现最佳。林分内的相对湿度对体感舒适度和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均有影响,发挥森林保健功能需充分关注林分内相对湿度的最优阈值。云勇森林公园旅游更适宜出行的时间为10:00-14:00。通过模拟植物自然状态下释放到林分空气中的植物精气相对含量较低,需考虑有利于植物精气类物质积累的森林小环境营建与林分结构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