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紫丁香是我国北方常用园林绿化植物,本试验研究确定紫丁香苷、橄榄苦苷粗品的硅胶柱层析条件,为紫丁香苷和橄榄苦苷进一步开发利用和紫丁香叶片变废为宝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紫丁香苷最佳洗脱剂比例为乙酸乙酯∶甲醇∶水=12∶1∶0.2,硅胶粒度为100~200目,径高比1∶10,洗脱流速0.6 cm/min,负载量为25 mg/g,最终得紫丁香苷纯度可达92%,回收率达78%。橄榄苦苷最佳洗脱剂比例为乙酸乙酯∶甲醇∶水=16∶1∶0.2,硅胶粒度为100~200目,径高比1∶10,洗脱流速0.6 cm/min,负载量15 mg/g,最终得橄榄苦苷纯度可达86%,回收率达85%。  相似文献   

2.
橄榄苦苷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活性。从油橄榄橄榄苦苷的提取方法、稳定性、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可能的代谢途径及生物活性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橄榄苦苷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及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HPLC法对刺五加根与叶中紫丁香苷的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临江刺五加根皮中紫丁香苷的质量分数为0.466%,茎皮为0.043%~0.313%;黑龙江刺五加根皮中紫丁香苷的质量分数为0.333%,茎皮为0.316%;甘肃刺五加根皮中紫丁香苷的质量分数为0.054%,茎皮中为0.027%;临江仿生栽培的刺五加叶中紫丁香苷的质量分数为0.089%~0.206%.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贵州栽培药材龙胆的质量评价及用药部位的选择提供参考,测定了龙胆不同部位(根、茎、叶)的龙胆苦苷有效成分含量.结果表明,龙胆不同部位中龙胆苦苷的含量分别为:根3.633 %、茎1.256 %,叶1.958 %,达到了<中国药典>2005版规定的含量标准(龙胆苦苷含量不得低于1 %),栽培药材龙胆可作为商品来源替代野生中药材龙胆.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抱茎獐牙菜(Swertia franchetiana H.Smith)中分离制备龙胆苦苷和獐牙菜苦苷的高速逆流色谱法。[方法]采用溶剂系统为氯仿∶甲醇∶水=4∶4∶2(V/V/V);上相为固定相,下相为流动相;上下相超声波脱气20min;转速850r/min;流动相流速2ml/min;检测波长254nm。所得产物用旋光仪测定其旋光度,计算其比旋光度,进行纯度鉴定。[结果]从100mg抱茎獐牙菜粗提物中得到龙胆苦苷14mg,獐牙菜苦苷27mg。测得龙胆苦苷和獐牙菜苦苷的比旋光度[a]Dt分别为-196.3°和-126.6°,纯度较高。[结论]该研究可为用高速逆流色谱法大量制备龙胆苦苷和獐牙菜苦苷提供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人工种植苦玄参中苦玄参苷积累的影响,为苦玄参人工种植化学调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茉莉酸甲酯(MeJA)和生长素(IAA)对苦玄参植株进行叶面喷施和浸根处理,测定其苦玄参苷IA、IB及苦玄参总苷积累量。【结果】MeJA叶面喷施和浸根处理均以20 mg/L对苦玄参苷IA的调控效果最佳,此时苦玄参苷IA积累量最高,分别达0.63%和0.62%,均显著高于清水对照(CK)(P<0.05,下同)。2 mg/L MeJA叶面喷施对苦玄参苷IB的促进作用最强,随MeJA浓度增加其促进作用减弱;浸根处理时,随MeJA浓度增加其促进作用逐渐加强,至20 mg/L时苦玄参苷IB积累量达峰值0.34%。两种处理方式下,苦玄参总苷积累量均在MeJA浓度为20 mg/L时最高,叶面喷施整体优于浸根处理。 IAA叶面喷施时,随其浓度增加,苦玄参苷IA积累量先降低后升高,浓度为100 mg/L时苦玄参苷IA积累量最高,达0.68%,显著高于CK和其他浓度处理;浸根处理时,苦玄参苷IA积累量的变化趋势与叶面喷施相反,浓度为10 mg/L时促进作用最强,随IAA浓度增加苦玄参苷IA积累量逐渐降低。两种处理方式均以IAA 50 mg/L对苦玄参苷IB的促进作用最强。 IAA对苦玄参总苷积累量的影响与其对苦玄参苷IA的影响趋势相似,叶面喷施时100 mg/L的促进作用最强,浸根处理则以50 mg/L时苦玄参总苷积累量最高。两种处理方式相比,IAA浸根处理优于叶面喷施。【结论】MeJA和IAA均可通过叶面喷施和浸根处理促进苦玄参苷的积累,其中,MeJA宜选择20 mg/L进行叶面喷施, IAA宜选择50 mg/L进行浸根处理。  相似文献   

7.
为扩展坚龙胆中龙胆苦苷含量测定方法及坚龙胆药材资源的更好利用和临床应用,采用高效毛细管区带电泳法(简称HPCE)测定坚龙胆中龙胆苦苷含量,并对坚龙胆的不同部位、不同炮制品中龙胆苦苷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HPCE法测定龙胆苦苷在0.06~0.48 mg/m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3),平均回收率为101.31%,RSD为1.99%,该方法准确性、重现性好;坚龙胆不同部位、不同炮制品中龙胆苦苷含量有较大差异,其根含量>叶含量>茎含量,生品>炮制品。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取并分离藏茵陈中的獐芽菜苦苷和龙胆苦苷。[方法]采用浙江大学研制的大孔吸附树脂9号对藏茵陈中的獐芽菜苦苷和龙胆苦苷进行分离纯化研究,以吸光度为响应值,依据单因素试验结果,以獐芽菜苦苷和龙胆苦苷的含量为评价指标,设计正交试验,优化相关参数,建立以大孔树脂提取分离藏茵陈中獐芽菜苦苷和龙胆苦苷的方法体系。[结果]上样液的浓度为0.02 g/ml,乙醇洗脱液的洗脱浓度为95%,洗脱液流速为3.0 ml/min时,藏茵陈中獐芽菜苦苷和龙胆苦苷分离效果最好。[结论]该方法经济、实用、快速,可用于藏茵陈中有效成分的提取。  相似文献   

9.
采用正交试验法,以龙胆苦苷含量为指标,研究溶剂用量、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对秦艽中龙胆苦苷提取率的影响,优选出合理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以65%乙醇为溶剂,用动态回流法提取秦艽龙胆苦苷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溶剂用量为药材的10倍,提取时间为30min,提取次数为1次。经验证性试验证明所优选条件可靠,可供秦艽中龙胆苦苷的提取工艺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醇浓度对宁夏六盘山栽培秦艽中龙胆苦苷提取率的影响。[方法]以室温冷浸为提取方法,采用HPLC测定秦艽中龙胆苦苷的含量,比较浓度45%、55%、65%和75%的乙醇对宁夏六盘山栽培秦艽中龙胆苦苷提取率的影响。[结果]采用浓度45%、55%、65%和75%的乙醇提取的秦艽龙胆苦苷提取率分别为12.50%、13.26%、14.53%和14.42%;当乙醇浓度为65%时,提取率最高。[结论]乙醇浓度对宁夏六盘山栽培的秦艽中龙胆苦苷的提取率有明显影响,以浓度65%的提取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best extraction technique, the most suitable solvent, the optimal plant parts, and the acaricidal activities of Artemisia annua L. The petroleum ether (30-60℃), petroleum ether (60-90℃), ethanol, acetone, and water parallel and sequenced extract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leaves, stems and roots of different period of A. annua L. in April, May, June, July and September respectively. And then the acaricidal bioactivities against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of all extract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slide-capillary method in the laborator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caricidal bioactivities elevated as the development of A. annua plant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5 mg mL-L The general tendency exhibited the sequence of July 〉 June 〉 May 〉 April, but September decreased comparing to July. However, the most effective extracts in five months were all acetone parallel extract of A. annua leaf, and the corrected mortalities treated after 48 h ranged from 74 to 100%. The 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s (LC50) against T. cinnabarinus of acetone parallel extracts ofA. annua leaves in September, July, June, May and April were 0.5986, 0.4341, 0.8376, 0.9443 and 1.3817 mg mL^-1, respectively, treated after 48 h. The 13 groups were isolated from acetone extracts ofA. annua leaves in July by column chromatography, both the 1 lth and 12th groups exhibited strong bioactivities. The 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s of the 1 lth and 12th groups against T. cinnabarinus were 0.3683 and 0.1586 mg mL^-1, respectively. The acetone parallel extract ofA. annua leaf in July was the most toxic to T. cinnabarinus and the corrected mortality was 100% after 48 h. The acetone parallel extract of the 1 lth and 12th groupswere the most active components, acted as the emphases in further study.  相似文献   

12.
黄花蒿提取物对朱砂叶螨生物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明确黄花蒿杀螨活性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选择合适的溶剂和最佳的植株部位,明确黄花蒿杀螨活性物质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状态,为综合开发利用黄花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4、5、6、7和9月5个月份的黄花蒿植株,分成根、茎、叶3个部分,采用石油醚(30~60℃)、石油醚(60~90℃)、乙醇、丙酮和水溶剂的平行和顺序提取方法,共计获得135种提取物,用玻片毛细管法测定其对朱砂叶螨的杀螨活性。【结果】在杀螨活性方面,黄花蒿的杀螨活性随植株的生长呈增加的趋势,总体表现为7月份>6月份>5月份>4月份,但9月份的杀螨活性与7月份相比有所下降。5个月份的黄花蒿叶丙酮平行提取物的活性都比其它提取物强,处理朱砂叶螨48 h的校正死亡率介于74%~100%之间。从对朱砂叶螨的致死时间动态上看,9月份、7月份、6月份、5月份、4月份黄花蒿叶的丙酮平行提取物对朱砂叶螨处理48 h,LC50分别为0.5986,0.4341,0.8376,0.9443和1.3817 mg•ml-1。对活性较高的7月份叶的丙酮提取物进行柱层析分离,得到13个组分,其中组份11和12的LC50分别为0.3683和0.1586 mg•ml-1,组分12的活性相对于七月份叶丙酮提取物而言提高了约5倍。【结论】黄花蒿7月份叶的丙酮提取物的毒力最好,5 mg•ml-1对朱砂叶螨处理48 h,校正死亡率为100%。7月份叶丙酮平行提取物柱层析组分11和12是活性组分,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以4-10月7批次采收的6个品种桃叶为试验材料,采用超声波辅助萃取法提取,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分析比较了桃叶的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桃叶片中总黄酮含量依生长期存在显著性差异,6个试验品种生长期总黄酮月均值高低排序为4月(42.79 mg·g-1)>10月(28.36 mg·g-1)>7月(26.70 mg·g-1)>5月(24.11 mg·g-1)>8月(23.98 mg·g-1)>9月(23.07 mg·g-1)>6月(19.05 mg·g-1)。不同品种桃叶的总黄酮含量也差异显著,其平均值从高到低排序为:中油8号(31.34 mg·g-1)>瑞蟠7号(29.52 mg·g-1)>京春(29.45 mg·g-1)>早硕蜜(26.24 mg·g-1)>早黄(23.91 mg·g-1)>燕红11(20.72 mg·g-1)。同一生长期不同品种总黄酮含量差异显著,其中6月初的差异最大。综合考虑桃树生长需要和品种间差异,建议对4月份修剪掉的桃树嫩叶和9月底或10月初桃子采收后的桃叶中的黄酮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叶面喷施有机富硒肥对不同树龄青钱柳叶中硒、重要微量元素及皂苷、黄酮、多糖等功效成分的影响。试验设高、中、低3个喷施剂量组,每100 g有机富硒肥中硒含量分别为6000、3000、1500 mg。分别在4、6、8月对10年生大树和3年生小树进行喷施,5、7、9月采摘。采摘后测定青钱柳叶中硒、微量元素以及功效成分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可显著提高青钱柳叶中硒含量,硒含量最高可达7.31 mg/kg,是空白组的41倍,且青钱柳叶中硒含量与喷施剂量呈正相关性;青钱柳叶中硒含量与喷施时间有关,5月与7月叶中硒含量相当,9月叶中硒含量明显降低;10年生大树叶中硒含量高于3年生小树。喷施有机富硒肥后青钱柳叶中镁、锌、铬、镍、钒含量增加,锰、铜含量降低。功效成分皂苷、黄酮、多糖含量均有所提高,分别达到2.8%,8.9%,2.4%。  相似文献   

15.
田立娟  刘方明  程海涛 《特产研究》2010,32(4):47-48,74
对佳木斯市引种栽培的王族海棠叶片色素测定结果表明:在5月初新芽刚抽发、新叶刚展开时,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低,花青素含量高,新芽及叶片呈鲜亮的紫红色;5月20左右叶片叶绿素含量达最高值,而花青素含量在嫩叶时含量最高,类胡萝卜素在嫩叶中含量低;随各种色素含量的变化叶色发生变化,6月初开始叶片颜色基本稳定,叶片下表面呈现紫红色,上表面亮紫红中微透绿,此色彩一直延续到近9月。  相似文献   

16.
赵大伟  王佩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5943-15944,15947
[目的]建立提取紫丁香叶中原儿茶酸的方法。[方法]以紫丁香叶为原料,以无水乙醇为提取剂,以原儿茶酸含量为考察指标,进行正交试验,选取料液比、提取次数、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为影响因素对紫丁香叶原儿茶酸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为13∶0,提取时间为4 h,温度为65℃,在此条件下提取率达0.075 9 mg/g。[结论]利用溶剂提取紫丁香叶中的原儿茶酸的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正> 本项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利用弥雾绿枝扦插技术快速繁殖某些木本花卉的可能性。近年来人们对美化绿化环境倍加重视,各种木本花卉苗木供不应求,采用常规压条,分株,嫁接等方法育苗,周期长,繁殖系数低。国外从五十年代起,已将弥雾绿枝扦插技术应用于各类花卉等植物繁殖。  相似文献   

18.
以5个采收月份(5月、6月、7月、8月、9月)、3个发育阶段(芽尖、嫩叶、老叶)的藤茶叶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多酚、可溶性糖、总氨基酸及黄酮类物质的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征不同采收期和发育阶段藤茶叶中活性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和发育阶段藤茶叶中活性物质的含量差异较大,二氢杨梅素、花旗松素、多酚含量及二氢杨梅素异构体峰面积均为5月的最高,芽尖、嫩叶中的含量高于老叶的;杨梅苷含量5月、7月的较高,可溶性糖含量8月、9月的较高,老叶、嫩叶中的含量高于芽尖的;杨梅素含量8月、9月的较高,芽尖中的含量高于老叶、嫩叶的;总氨基酸含量5月的最高,老叶中的含量高于芽尖、嫩叶的。对特征值大于1的3个主成分进行分析,方差累计贡献率达93.456%,芽尖、嫩叶、老叶的综合得分依次降低,同一发育阶段5月、6月、9月、7月、8月的综合得分依次降低。通过聚类分析将15个藤茶样品分为3个类群,每个类群具有不同品质特点,分别对应芽尖、嫩叶、老叶3个发育阶段,芽尖、嫩叶类群综合得分明显高于老叶的。推荐采摘5月、6月的芽尖、嫩叶为原料,制作优质藤茶。  相似文献   

19.
不同灌溉方式对初烤烟叶内在品质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烤后烟叶化学成分、致香物质含量及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浇灌和喷灌2个处理。浇灌处理分别在团棵期(5月26日)、旺长期(6月18日)各人工根灌1次,灌水量1kg/(株·次);喷灌处理在团棵期(5月26日)进行人工根灌1次,灌水量1 L/株。[结果]与浇灌方式相比,喷灌处理极显著提高中上部位烟叶主要致香物质,中橘三(C3F)等级烟叶主要致香物质非挥发性有机酸、挥发性有机酸、石油醚提取物、新植二烯、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分别增加24.4%、32.6%、20.7%、33.8%、26.3%,上橘二(B2F)等级烟叶主要致香物质非挥发性有机酸、挥发性有机酸、石油醚提取物、新植二烯、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分别增加16.3%、6.0%、6.1%、10.8%、8.1%;极显著降低中上部位烟叶烟碱含量,提高烟气协调性、醇和性及持火力。[结论]烤烟生产中,微喷灌技术是一种改善烤后烟叶内在品质的重要途径,在季节性干旱频繁烟区,烟草微喷灌溉可有效解决烟叶成熟期气候干旱导致烟叶品质下降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苹果褐斑病在山东半岛中部的周年流行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褐斑病是中国苹果叶部的重要病害,主要导致苹果树早期大量落叶。研究旨在明确褐斑病的周年发生动态,确定病害的关键防治时期,为病害的流行预测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2009和2010年3-7月份,每隔15 d自山东莱阳和青岛两地的苹果园内定期采集落地病叶,随机挑取病叶正面的子实体,镜检已形成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的子实体,依据拟分生孢子盘和子囊盘在子实体中所占百分率,分析越冬病菌的发育动态。2008-2010年6-10月份,在山东莱阳和青岛的果园内,每隔15 d定树定枝系统调查同一批枝条上所有叶片的发病率和落叶率,将系统调查数据拟合逻辑斯蒂模型,获得能描述褐斑病发病动态的模型参数。2010和2012年9-11月份,每隔10 d从苹果树上随机摘取具有典型症状的苹果褐斑病叶,切取分生孢子盘,镜检分生孢子盘上小型孢子和分生孢子各占的比率,根据小型孢子在分生孢子盘上所占的相对比率的变化,分析褐斑病菌的发育动态。【结果】苹果褐斑病菌在越冬病叶上能产生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两种类型的孢子。拟分生孢子于3月初至6月底形成,高峰期出现在5月中旬。自苹果树萌芽期开始,拟分生孢子就可以随雨水溅散传播,侵染树体下部叶片。拟分生孢子侵染的叶片,大部分于6月底之前脱落,对褐斑病后期流行作用不大。子囊孢子于5月中旬至6月底成熟,可以随气流传播侵染树体上部叶片,是导致苹果褐斑病后期流行的主要初侵染菌源。子囊孢子侵染的叶片自7月上中旬开始发病,初侵染形成的病叶率低于2%。7月份,初侵染病斑大量产孢,并进行再侵染,病原菌不断积累,7月底病叶率可增长至5%左右。8月份,初侵染病斑和再侵染病斑大量发病,并产孢侵染,导致病叶率迅速增加。8月下旬褐斑病发病达高峰期,12 d后形成落叶高峰。6-9月份苹果褐斑病的累积病叶率和累积落叶率随时间的变化动态可用逻辑斯蒂模型描述。进入9月份,褐斑病菌开始产生小型孢子(性孢子),小型孢子在分生孢子盘上所占比率呈直线增长。10月份褐斑病菌逐渐停止产生分生孢子,进入越冬预备期。【结论】苹果褐斑病在山东半岛中部的周年流行动态可划分为4个阶段:自苹果萌芽至6月底为褐斑病菌的初侵染期。其中5月下旬到6月底是子囊孢子的初侵染期,也是全年防治褐斑病的第1个关键时期。7月份为褐斑病的指数增长期,也是全年防治褐斑病的第2个关键时期。8-9月份是褐斑病的逻辑斯蒂增长期,也是褐斑病的盛发期。10月份褐斑病菌进入越冬预备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