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为了探明不同棉花品种对棉铃虫发生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在安徽省普遍种植的12个转Bt基因棉花品种不同生育期叶片,以及不同组织器官的Bt蛋白含量,并结合室内生物测定方法探讨不同棉花品种对棉铃虫幼虫的毒杀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棉花品种Bt蛋白含量差异显著,首先,Bt蛋白在中棉所71、中棉所65、爱棉1号和岱杂2号的各生育期,以及不同组织器官中均能相对稳定地高表达;其次,铜杂411、荃银棉4号和皖棉17在部分生育期及组织器官中Bt蛋白含量较高;与上述品种相比,创072、湘杂棉7号、稼元216、农丰棉1号和鄂杂棉26在不同生育期以及不同组织器官中的Bt蛋白含量普遍较低。同时,转Bt基因棉花Bt蛋白的含量随着棉花逐渐生长逐步下降,然而其下降趋势并非呈现出平滑和逐渐递减的状态,12个棉花品种三叶期叶片中Bt蛋白的含量普遍较低,随着棉花生长,在七叶期叶片至蕾期叶片的生长过程中出现一个Bt蛋白的表达高峰。室内生物测定表明,其对棉铃虫幼虫的致死率与其杀虫蛋白表达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区棉铃虫与转Bt杀虫蛋白基因棉花间的互作研究   总被引:67,自引:2,他引:65  
转Bt杀虫蛋白基因棉花(Bt棉)对棉铃虫杀虫活性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和器官间的差异。其杀虫活性在华北地区的第二代棉铃虫发生期较高,而在第三、四代发生期明显降低。在不同器官之间,花的杀虫效果最低。棉铃虫初孵幼虫从Bt棉的花上开始取食,存活幼虫可继续取食棉铃,其相对化蛹率达28.1%,并能正常羽化,致使Bt棉在田间对第三、四代棉铃虫起到抗性汰选作用。棉铃虫幼虫在室内经Bt棉汰选17代,平均每代的汰选强度为67.2%,对Cry1A型Bt杀虫蛋白的抗性指数增至7.1倍,导致Bt棉对汰选种群的抗虫等级由高抗级降低为中抗级。根据试验结果讨论了我国Bt棉的抗性预防和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转Bt基因抗虫棉Bt基因表达的时空动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转Bt基因抗虫棉 33B为材料 ,利用ELISA检测方法 ,通过对棉株不同发育时期和同一时期的不同组织或器官Bt晶体蛋白含量的测定 ,研究了转Bt基因抗虫棉Bt基因表达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 ,随着棉株生育进程的推进和株体的老化 ,Bt晶体蛋白含量随着植株体内可溶性总蛋白含量的逐渐降低而降低 ,而Bt基因的表达强度从苗期到蕾期随着棉株营养生长的加快而呈上升趋势 ,至蕾期达到高峰 ,以后逐渐减弱。不同组织或器官Bt晶体蛋白的含量也有较大差异 ,表现在幼嫩组织或器官的含量较高 ,成熟组织或器官次之 ,衰老组织最低。这说明Bt基因表达强度的减弱和Bt晶体蛋白含量的降低是转Bt基因抗虫棉生育后期抗虫性降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抗虫棉晋棉38的抗虫基因在不同生育期各器官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PCR扩增技术筛查双价抗虫棉晋棉38的单株,对确证的转基因植株的不同生育期和不同的组织器官分别通过叶片离体饲喂棉铃虫进行抗虫性检测和通过ELISA技术检测抗虫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晋棉38不同发育期的不同器官中Bt杀虫蛋白含量在苗期含量较高,蕾铃期则有所下降;并且在苗期叶片的杀虫蛋白含量为最高,茎和根次之;在蕾铃期各器官的表达量顺序为:叶>苞叶>茎>花瓣>花丝>铃内。整个生长发育期的抗虫性前期抗性高于后期,抗虫性显示下降的趋势。然而抗虫棉晋棉38在整个生育期的抗虫性均为高抗水平,在各个组织器官的表达量也较高。  相似文献   

5.
通过室内饲养与田间观察,系统研究了Bt棉对棉铃虫生物学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棉铃虫大龄幼虫取食Bt棉后,化蛹率下降33.3;~51.7;,羽化率降低26.3;~57.8;,蛹重减少6.5;~11.4;,对蛹期的影响较小.5龄幼虫取食Bt棉后单蛾产卵量下降43.4;~67.8;,卵孵化率下降77.1;~84.5;.对用常规棉饲养出的刚羽化的蛾子用Bt棉和常规棉的花蕊饲喂,取食Bt棉花粉的蛾子的产卵量、卵孵化率较取食常规棉花粉的下降49.2;、64.4;.在Bt棉上棉铃虫幼虫取食次数明显减少,吐丝下垂次数是常规棉上幼虫的3.4倍.Bt棉上棉铃虫幼虫分布在后期与常规棉有差异,在花上的幼虫显著多于常规棉.棉铃虫中等以下发生时,Bt棉对产卵有明显的排趋性,大发生时无排趋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ELISA方法对2个转Cry1Ab基因抗虫玉米品种MON810和Bt11在不同生育期、不同组织器官中杀虫蛋白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利用室内生测方法研究了不同组织器官对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杀虫效果,并分析了杀虫蛋白表达量与杀虫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Cry1Ab杀虫蛋白在Bt玉米MON810和Bt11的不同生育期和组织中的表达量呈明显的时空动态变化,以营养生长阶段的心叶组织表达最高,分别为1880.6和1473.1ng·g-1,生殖生长阶段的花粉含量最低,分别为52.3和73.3ng·g-1。随着叶片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通过检测分析,转Bt基因抗虫棉金杂棉3号是抗棉铃虫优良的新品种,在棉花不同的生育期,Bt杀虫蛋白含量幅度在94.2-896.8 ng·g^-1,苗期、蕾期、花期的叶片Bt蛋白表达量级属于高表达,蕾期的小蕾和花期的花瓣Bt蛋白表达量级属于中高表达,花期的小蕾、铃期花瓣和小蕾Bt蛋白表达量级属于中表达,花期的小铃、铃期叶片和小铃Bt蛋白表达量级属于低表达。金杂棉3号的杀虫活性80.21%-91.87%,抗虫效率达83.33%-100.00%,保蕾效果达82.56%-100.00%。  相似文献   

8.
转Bt基因抗虫棉Bt毒蛋白表达量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抗体夹心ELISA技术 ,对转Bt基因抗虫棉植株中Bt毒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Bt基因在所检测的器官中均有表达 ,但是不同器官中的Bt毒蛋白含量明显不同。在苗期全展功能叶中Bt毒蛋白含量最高 ,根、茎和叶柄中含量较低 ;不同生育期的功能叶中Bt毒蛋白含量差异显著。Bt毒蛋白含量在苗期叶片中最高 ,蕾期次之 ,花铃期最低。随着棉花生长发育进程的推进 ,Bt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强度逐渐减弱。Bt基因在棉株体内的表达随着器官的不同 ,生育时期的不同而表现出时空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9.
外源Bt杀虫蛋白和棉花主要抗虫萜烯类物质互作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技术比较了不同生长时期转Bt基因棉花及其对照亲本不同器官中抗虫萜烯类物质含量的差异。显著性分析发现 ,外源Bt杀虫蛋白表达对棉花原有的棉酚、总杀实夜蛾素及总抗虫萜烯类合成量不存在不利的影响。以棉酚作为萜烯类物质代表物 ,在饲料中进行了棉铃虫幼虫对棉酚和Bt杀虫蛋白的复合剂量反应试验。结果表明 ,棉酚对棉铃虫幼虫的抗虫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 ,棉酚和Bt杀虫蛋白之间没有交互作用 ,表明饲料中棉酚和Bt杀虫蛋白对棉铃虫的抗虫作用是相加的  相似文献   

10.
Bt棉不同品系对棉铃虫杀虫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转 Bt(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杀虫蛋白基因棉花 (Bt棉 )是第一种不影响害虫天敌 ,且对棉铃虫 (H 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 )具有杀虫活性的转基因棉花品系〔5〕,由美国孟山都公司生产的 Bt棉品系“新棉 3 3 B”1 998年在我国河北省推广应用。我国“863”项目自主研制的 Bt棉已经有多个品系于 1 998年在我国开始商业化种植 ,并不断有新的 Bt棉品系被选育出来。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 ,目前在我国推广应用的国内外培育的 Bt棉品系均存在着对棉铃虫杀虫活性的时空差异〔1,3,4〕,尤其是在我国华北地区 ,Bt棉的杀虫活性在棉铃虫的第三…  相似文献   

11.
用室内生测法研究分析了转基因抗虫棉不同生育期、不同组织器官对棉铃虫1日龄幼虫的毒杀效果.结果表明:抗虫棉花不同发育阶段,对棉铃虫幼虫的杀虫活性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总的趋势是前强后弱.抗虫棉花不同组织器官对棉铃虫幼虫的毒杀效果具有空间上的差异,蕾和苞叶毒杀效果最强,花蕊毒杀效果最弱.抗虫棉花对棉铃虫幼虫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幼虫很难存活至化蛹.  相似文献   

12.
顾玉霞 《农技服务》2010,27(6):744-745
黄连木种子小蜂在安徽省1~3年发生1代,但均以老熟幼虫在被害果内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化蛹,蛹期10~15d,5月上中旬至6月上旬成虫羽化,成虫在果壳内滞留3~5d,出壳后交尾产卵,寿命达4~15d。每雌产卵25~47粒,卵期3~5d。幼虫5月中下旬孵化,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取食胚外海绵组织,食量少而生长缓慢,1龄期长达65~75d,当种胚膨大、子叶开始发育时,幼虫钻入胚内取食子叶和胚乳,此时2~5龄为快速生长期,仅20~25d,当子叶被食光后,幼虫老熟,进入休眠阶段,在被害的空果壳内越冬,分别于第2、第3或第4年羽化外出。  相似文献   

13.
用连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家蚕血液中超氧物岐化酶活性的结果表明,家蚕血液中超氧物岐化酶活性不仅在品种间存在差异,而且在同一品种的雌雄体间亦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发育期其血液中超氧物岐化酶的活性和同功酶均有差异.幼虫期同一品种雄蚕血液中超氧物岐化酶活性高于同一生长期的雌蚕,五龄蚕超氧物岐化酶活性低于四龄蚕.幼虫期与蛹期超氧物岐化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出活性谱带亦不相同,幼虫期多为一条活性带,且活性带峰值是雄蚕高于雌蚕;而蛹期有的品种出现两条活性带,其峰值则显示出雌蚕高于雄蚕  相似文献   

14.
芜菁营养生长期叶片光谱特性及对氮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芜菁营养生长期叶片光谱反射率对N的响应,研究采用叶片光谱指数诊断N敏感时期,为新疆芜菁简便快捷的非破坏性N营养诊断提供最佳时间窗。【方法】利用Unispec-SC光谱仪测定不同芜菁幼苗期、叶片生长旺盛期、肉质根生长盛期、成熟期叶片的光谱反射率。【结果】芜菁营养生长期叶片光谱反射率波动取决于波长,在可见光波段的变异最小。芜菁营养生长期不同发育阶段光谱指数(ND705)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者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叶片生长旺盛期为长黄蔓菁、新星圆蔓菁、美国小芜菁、天地禾芜菁氮素光谱营养诊断的敏感时期,叶片生长旺盛期与肉质根生长盛期为新星圆蔓菁(二代)氮素光谱营养诊断的敏感时期。幼苗期和成熟期可以作为区分几个品种芜菁氮素光谱营养诊断的敏感生育期。  相似文献   

15.
烤烟不同水分条件下成熟期叶片植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对成熟期不同水分条件下叶片植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气孔密度增加,气孔开度减小;同部位烟叶叶片增厚,栅栏组织加厚,海绵组织变薄,单位长度栅栏组织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变细、变长,排列更加紧密,栅栏组织发达,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对于不同部位的烟叶,随部位的升高,叶片和栅栏组织都增厚,栅栏组织细胞和细胞数目均增大.因此生产上合理调控成熟期烟田土壤水分,控制叶片厚度,是提高烟叶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光照强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光照强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玉米品种在全生育期遮光条件下株高、穗位增高,单株叶面积减小,开花日期延后,雄穗变短;干物质在根、茎、叶、穗等器官内的累积量降低,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存在差异;由于遮光处理减少行粒数和千粒重,导致玉米单株产量降低,“瑞秋”遮光处理比ck减产26.1%~28.1%,“郑单958”遮光处理比ck减产43.4%。45.9%。说明在单株水平上,“瑞秋”比“郑单958”具有较强的耐荫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菜粉蝶的人工饲养,测定各龄期在甘蓝上的取食量,累计取食量,观察其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其取食量从1—5龄逐步递增,在菜青虫卵孵化后8天左右,累计取食量进入激增,15天左右达到高逢。此为制订菜青虫化防适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阐明水、氮供应对玉米冠层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累积、分配及随生育时期变化的影响,对关键生育时期采取有效水肥措施以提高产量。【方法】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玉米为研究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氮素和水分供应对玉米冠层营养器官干物质及氮素累积、分配及随生育时期变化的影响。【结果】除11叶期外,施氮可显著提高叶片和茎鞘单位干重氮素含量;施氮条件下,充分供水有利于叶片和茎鞘单位干重氮素累积;而氮素胁迫时,充分供水反而不利于单位干重氮素累积。无论施氮与否,充分供水处理叶片+茎鞘干物质累积随生育时期呈单峰曲线变化,而干旱胁迫处理呈线性增长趋势;除水、氮皆胁迫处理叶片+茎鞘氮素累积从11叶期到灌浆期变化不明显外,其余处理均呈单峰曲线变化。无论水、氮供应情况如何,各生育时期氮素累积主要部位均为叶片;不施氮时,生育前期干物质累积主要部位是叶片,生育后期为茎鞘;施氮后,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累积主要部位均为茎鞘,施氮对茎鞘干物质累积的影响比对叶片更为显著。【结论】叶片和茎鞘干物质与氮素累积具有不同步性,且随生育时期累积趋势因水、氮供应不同而异。各处理氮素累积主要部位均为叶片,而干物质在叶片和茎鞘中的分配因氮素供应不同存在显著差异。施氮和充分供水均可显著提高冠层营养器官干物质及氮素累积,二者存在显著正交互效应,本试验条件下氮肥比水分效应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和防治适期。[方法]对不同药剂进行对比试验。[结果]用20%氯虫苯甲酰胺150 m l/hm^2在2龄幼虫高峰期施药,7 d后防治效果95.2%,保叶效果83.6%;在3龄幼虫盛发期施药,7 d后防治效果达93.2%,保叶效果87.1%;在稻纵卷叶螟盛发期采用分期施药的方法,防治效果和保叶效果均以2龄幼虫高峰期施药最好。[结论]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适期在1-2龄幼虫高峰期。在稻纵卷叶螟盛发期较长的情况下,以氯虫苯甲酰胺150m l/hm^2于2龄幼虫盛期施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