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昭通农业经济不断发展,但发展还不够充分,还需要不断加强农业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促进新时期农业产业化科学发展.新时期,农业经济工作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依法保障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维护农民群众的物质利益,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提供体制保障和机制活力.  相似文献   

2.
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型农民的成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他们需要新思想、优素质、高技能.新型农民的塑造要依靠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对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五个坚持: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4.
列宁在领导苏俄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村民主建设理论。列宁不仅深刻认识到了农村民主建设的战略意义,而且明确提出了农村民主建设的主要目标及其基本举措,从而形成了战略意义论、主要目标论和基本举措论三位一体的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学习、贯彻列宁的农村民主建设理论,对于加快我国农村民主建设、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于保障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做到科学规划、多方筹资、建管并举,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6.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才有可能完成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历史使命。这是因为农民成为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出路,也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同时农民成为主体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就必须做到:第一、在政治上尊重和维护广大农民的民主权利,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民的自我管理;第二、在经济上必须保障和增进农民的合法权益;第三、鼓励和激发农民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引导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创新主体;第四、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社会主义的“新农民”。  相似文献   

7.
农村能源综合建设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富民工程,也是解决农村用能短缺矛盾,避免农村生活、生产带来的污染,保证农民身心健康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农村能源综合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不断探索和研究新时期加强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的思路、办法,加大农村能源综合利用力度,着力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  相似文献   

8.
国外乡村人力资源开发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重视并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这既是对国际乡村改造经验的总结,也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营造农村良好文化氛围、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客观要求。德、英、美、日、韩等国家在乡村改造中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加强农民组织建设、保障农民切身利益等措施,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我国应在增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加大教育培训力度,营造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的环境等方面,创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机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关于新形势下开展农民培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浪潮中,如何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他们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由此可见,新时期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如东县致力于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新型农民,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0.
报刊博览     
《新农村》1999,(3)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在经济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农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在文化上,坚持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摘自《半月谈》)  相似文献   

11.
农民教育统筹协调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绍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453-4455
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教育。应重视农民教育统筹协调发展的研究,更新农民教育观念,加大农民教育统筹管理和投入力度,提高农民教育投入效益和实际效果,实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各级各类农民教育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同时,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与就业服务工作的统筹管理,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必要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2.
卫明  廖丹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499-12501
采用档案分析法和调查法,论述了农村"三权"抵押与农户融资的关系,对农村"三权"抵押融资的行为选择进行了分析,表明农户融资需求强烈,但需求满足程度不高;农户融资非正规渠道较多,无抵押物被拒绝贷款较为普遍;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对资金需求强烈。提出了开展"三权"抵押贷款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尽快解决抵押登记问题,是开办"三权"抵押贷款的前提;建立顺畅的评估机制,是推动"三权"抵押贷款的重要条件;尽快解决农房确权难题,是拓展农房抵押贷款的必备要素;有效解决处置变现问题,是做大"三权"抵押融资的关键;建立完善的林业要素市场,是促进林权抵押贷款健康发展的主要环节;出台农村产权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和合理采取税收减免措施,是加快"三权"抵押贷款发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数量日益增多。当前,土地产权模糊、征地补偿标准不科学、土地管理制度混乱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导致失地农民权益得不到保证。因此,必须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妥善解决当前失地农民问题,为失地农民提供生存和发展保障。  相似文献   

14.
根据供需理论,农民对土地功能的需求是无法消除的,如何弥补因农地征收而造成的损失,使其可以被农地功能带来的效益所代替,那么补偿标准将符合农民的需求。本文采用文献收集与定量分析的方法,以南部县为例,基于农地功能测算农地的价值,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价值、养老保障价值和医疗保障价值进行补偿。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农地功能价值的补偿标准要高于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相较于一次性付清补偿费,以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方式进行征地补偿更适合农民。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农民权利保障问题.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对农民权利意识、体系、内容及其实现都将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农民权利的完善和保障是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所在,对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户信息需求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运用信息经济学基本理论对农户信息需求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户信息搜寻成本过高、农业信息市场不完善、农户自身素质偏低是现阶段农户信息需求的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农户的组织化水平,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经纪人制度,开发针对基层农户的农业信息市场模式,加强对农户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措施以提高农户的信息需求水平。  相似文献   

17.
张光闪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953-7955
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农民政治冷漠的不同表现及其原因进行了比较分析:不管是"不参与"还是"象征性参与",西部农民都表现出更大程度的冷漠;原因在于东西部农民自身利益观、文化程度和民主意识的不同,而经济是否发达和制度是否健全更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农民的政治冷漠问题的不同对策:对西部主要应该发展经济和进行制度建设,而对东部可以加大政治宣传力度和加强网络参与。  相似文献   

18.
土地权利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权利,农村土地流转便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一种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多种形式和途径,但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保护农民土地权益方面。该文分析了农地使用权流转中存在问题和农民权益流失的原因,提出了农地使用权流转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安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916-10918,10922
分析了我国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现实困境:一是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虚置;二是农村集体土地主体虚位;三是农村集体土地权能残缺;四是农民的物质帮助权缺失。提出了加强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路径:一是完善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立法;二是科学设置农村土地权益,包括明确规定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的法律性质为农民按份共有、明确界定农地所有权主体、消除产权残缺与确保农民产权的完整化、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明确规定征地主体对原产权人合理补偿原则5点;三是完善农村村民自治;四是规范征地制度,包括规范土地流转的程序与控制耕地征收、确立公平补偿标准与规范土地补偿程序2个方面;五是加强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司法监督;六是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培植农民维权组织。  相似文献   

20.
杨俊  李其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4):206-208,209
以德兴矿区为例,采用实地问卷调查方法获取农户受偿意愿数据,然后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受偿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7.0%的农户同意实施生态补偿政策,27.6%的农户对生态补偿政策持否定态度,12.9%的农户对其不了解,12.4%的农户选择保持原样。根据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耕地面积的多少和家庭收入水平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户的生态补偿意愿,农业收入低下和家庭人口众多是影响农户生态补偿意愿的重要因素,务工时间和主粮来源间接的也会影响农户的生态补偿意愿。由此得出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确保生态补偿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政府应多关注农户意愿,将农户的满意度作为补偿是否合理的标准,确保生态补偿政策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