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6种根茎型禾草PMC减数分裂及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种赖草属植物和3种偃麦草属植物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花粉粒形态、饱满度和生活力进行了观察与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赖草、大赖草、中间偃麦草、巴顿硬叶偃麦草、茹莎娜硬叶偃麦草的PMC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分裂期不同步现象;巴顿硬叶偃麦草和茹莎娜硬叶偃麦草在后期Ⅰ同源染色体分离时产生染色体桥的异常现象,巴顿硬叶偃麦草在中期Ⅰ出现染色体落后现象;PMC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方式为连续型;赖草属中,大赖草的3-细胞花粉百分率高于2-细胞花粉;偃麦草属中,巴顿硬叶偃麦草的3-细胞花粉百分率高于2-细胞花粉,而中间偃麦草的3-细胞花粉百分率低于2-细胞花粉,其花粉生活力高于其它种.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羊草、赖草和中间偃麦草等根茎禾草干物质及N、P、K的累积规律。结果表明,3种禾草的地上生物量和大量元素的累积规律相近;短根茎的中间偃麦草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N、P、K的累积量,而根茎较长的羊草和赖草间则在这些项目上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3.
纤毛鹅观草与多枝赖草属间杂种的细胞遗传学分析(简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海琴  凡星  王益  周永红 《草业学报》2008,17(3):162-165
将纤毛鹅观草与2种不同形态的多枝赖草进行属间远缘杂交,获得杂种F1植株。分析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为显示,纤毛鹅观草与多枝赖草的杂种染色体配对频率很低,平均每细胞仅形成1.04和2.09个二价体,平均每细胞染色体交叉数为1.50和4.50,C-值为0.05和0.16。表明鹅观草属的StY基因组与赖草属的NsXm基因组之间的同源程度很低,它们之间亲缘关系甚远。  相似文献   

4.
老芒麦细胞遗传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老芒麦(Elymus sibiricicus)根尖细胞和花粉母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形态和行为特征的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老芒麦染色体数目为2n=28,核型公式:2n=4x=28=16m+10sm+2M,属1A核型,染色体组型属对称型。通过对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几个典型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显示,终变期同源染色体配对率高,后期Ⅰ、后期Ⅱ染色体同步均衡分离,产生的配子具有恒定数目染色体。几种不同方法测定其花粉生活力表明老芒麦花粉育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布顿大麦草Giemsa—C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晓刚  山蓝 《中国草地》1994,(4):45-46,50
布顿大麦草是小麦族芒麦草属多年生二倍体植物,其染色体一般显中等深度Giem-sa-C带。大多数染色体都有较明显的端带,中间带,着丝点带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6.
无芒仲彬草与鹅观草杂种的细胞学和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芒仲彬草分布于我国西部,属多年生六倍体植物,将其与鹅观草(2n=42,SSH-HYY)进行杂交,对亲本及杂种F1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行为及形态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杂种F1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平均构型为:无芒仲彬草×鹅观草21.65Ⅰ+10.13Ⅱ+0.06Ⅲ(C-值=0.34),双亲有两个染色体组,其中-组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另-组亲缘关系较远,杂种穗部特征-般介于双亲之间。  相似文献   

7.
用远缘杂交方法改良羊草结实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用羊草与灰色赖草进行种间杂交,获得了杂交种子及F1植株;F1花娄母细胞减数分型中期Ⅰ(PMCSMI)染色体构型为2.54Ⅰ+12.73Ⅱ。研究结果表明,羊草与灰色赖草的两个染色体组之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远缘杂交可以动摇羊草固有的遗传特性,可做为今后改良羊草结实性研究的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8.
几种禾草的开花习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新全  杜逸 《草业科学》1994,11(3):42-45
研究11份禾草种质料的开花习性表明:稗草,长叶雀稗及草芦的小花开放顺序,通常由顶部向基部开放,而庐山草芦及鸭茅则表现为由中上部位向上,下两端开放。单个花序开花持续时间在7-32天。除草芦外,其余各属饲草的不同草种间小花开部特点相似。3种稗草有部分不花闭颖返粉结实。庐山草芦一日开花高峰在下午14-15时,其余均在上午,多数在8-10时。  相似文献   

9.
蒙古冰草×航道冰草杂种F3代的育性及染色体构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蒙古冰草与航道冰草种间杂种F3代的花粉育性、结实性、穗型、细胞遗传学特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3花粉育性为66.59%,比F1、F2分别提高了39.84%和17.82%;F3自然结实率为28.07%,比F1、F2分别提高了22.77%和12.47%;F3代的穗型变化较F2相对稳定,其PMCMⅠ染色体平均配对构型为0.23Ⅰ 6.88Ⅱ,环状二价体频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对中间偃麦草(E.intermedia)和长穗偃麦草(E.elongat)的杂交种F_1的幼穗分化和小孢子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杂种F_1幼穗分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分为8个时期:初生期、伸长期、结节期、小穗突起期、颖片突起期、小花突起期、雌雄蕊形成期和抽穗始期。杂种F_1生长锥的分化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中上部的小穗最先发育,然后从中上部开始逐渐向上、向下发育,基部的小穗发育最缓慢;在每一小穗上,基部的小花最先发育,然后由基部逐渐向上发育。杂种F_1小孢子发育是一个连续分化的过程,在小孢子发育过程中有些细胞有没配对的染色体存在,有染色体粘连现象出现,在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以二价体为主,但能观察到少量单价体、三价体和四价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为比较确定偃麦草属植物种质材料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程度,以3份不同来源的中间偃麦草(Elytrigia in-termedia(Host)Nevski)种质材料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染色体核型及C-带带型的分析。结果表明:3份中间偃麦草种质材料均为四倍体,其中EI015的细胞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x=28=2M+10m+16sm,但不显带;EI021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x=28=4M+22m(SAT)+2sm,而带型公式为2n=4x=28=5C+2CT++2CT++4T++2T++1CS++12;EI038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x=28=4M+12m+12sm(SAT),带型公式为2n=4x=28=2S++4T++1CT++1T++20,3份种质材料染色体不对称性均属2A型。综合比较染色体核型及带型变化,EI021染色体核型特征与EI015、EI038相差明显,EI015与EI038染色体核型比较相近,但EI015与EI038在带型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各种质材料间亲缘关系较远,并且染色体带型分析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染色体变化。  相似文献   

12.
硬秆仲彬草〔Kengyiliarigidula(keng)J.L.Yang,YenetBaum〕是分布于我国西部的一种多年生六倍体植物。将其与犬草〔Elymuscaninus(L.)L.,2n=28,SSHH〕、鹅观草(RoegneriakamojiOhwi,2n=42,SSHHYY)、糙毛仲彬草〔K.hirsuta(Keng)J.L.Yang,YenetBaum,2n=42,PPSSYY〕3个种进行了杂交,对亲本及杂种F1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行为进行了观察。减数分裂平均构型分别为:E.caninus×K.rigidula24.08Ⅰ+5.28Ⅱ+0.12Ⅲ;R.kamoji×K.rigidula17.22Ⅰ+11.81Ⅱ+0.28Ⅲ+0.08Ⅳ;K.rigidula×K.hirsuta4.32Ⅰ+17.45Ⅱ+0.58Ⅲ+0.21Ⅳ+0.04Ⅴ。根据以上结果,结合种的形态特征,硬秆仲彬草从鹅观草属(RoegneriaC.Koch)拟冰草组(ParagropyronKeng)中组合到仲彬草属(KengyiliaYenetYang)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3.
在英国Cleish和Bell山地进行2个试验,比较了放牧牛利用沼原草属年叶产量的33%和66%对草地,牛只饲粮选择和牧草采集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3%叶产量利用区的草茎,叶鞘及花序百分率高于66%利用区;66%利用区枯死物的百分率高(P〈0.001),不同处理区间饲粮的消化率无显著差异;33%利用区放牧牛的采食量约比66%利用区高15%,但统计分析上差异不显著(P=0.15)。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2个高丹草(Sorghum-Sudangrass hybrid)染色体诱变株系SRSCD-01和SBSCD-02的细胞遗传学特征、育性表现及DNA水平上的遗传差异,以二倍体散穗高粱(Sorghum vulgare)×红壳苏丹草、散穗高粱×黑壳苏丹草2个杂交组合F1为对照,对其花粉可育率、结实率、染色体配对构型及SSR指纹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个变异株系SRSCD-01和SBSCD-02的PMCMⅠ染色体数目均为40,为四倍体(2n=4x=40),配对构型分别为19.93Ⅱ+0.04Ⅰ和19.93Ⅱ+10.06Ⅰ,染色体配对行为规则。其花粉可育率分别为92.18%和91.85%,结实率分别为72.16%和73.43%,与其二倍体杂种F1相近。试验筛选出条带清晰稳定的3对SSR引物STWAX-2,S184和ZCT339,对4个供试材料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得到44个SSR位点,多态性位点39个,多态性百分率高达88.64%。每对引物扩增的SSR指纹图均可以清晰地将4个供试材料区别开来,这为高丹草四倍体株系鉴定及下一步新品种育成登记和知识产权保护利用提供了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高粱雄性不育系11A与苏丹草3个杂交组合F2代的生长、育性、细胞遗传学特性及同工酶酶谱表型。结果表明:3种杂交组合F2代的生长势和平均株高均明显超过其各自父本苏丹草,生育期约140d,平均单株分蘖数5.3个,每组合分离出4类穗型,中间类型可作为后代优良单株选择的重要形态学依据;F2代花粉可育率在75.26%~86.05%之间,花粉不存在严重不育问题;F2代PMCMI的平均染色体构型均为2n=2x=20=1011,与亲本相比,F2棒状二价体频率较高,约为50%,原亲本间的遗传组成存在着差异;F2代抽穗期4类穗型POD同工酶的酶带数、位点(Rf)及强弱均存在一定差异,体现了基因在蛋白质表达水平上的差异,可作后代优良单株选择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雄性不育系高粱11A与苏丹草3个杂交组合F1代的生育、产量、光合性能等主要农艺特性及细胞遗传学特性。结果表明,3个杂交组合F1代的生长势和平均株高均明显超过其各自父本苏丹草,继承了苏丹草分蘖能力强和高粱11A抗倒伏的优良特性,生育期126~130 d,穗型呈双亲中间型;F1代花粉可育率均高达93%以上,结实性好,自然结实率62.34%~68.75%,杂交组合间差异不明显;F1代PMCMⅠ的平均染色体构型均为2n=2x=20(10Ⅱ),配对行为较规则,但棒状二价体频率明显高于其3个父本苏丹草和母本高粱11A,原亲本间遗传组成存在一定差异。综合分析植株生长、产量性状、光合性能等指标,得出3个杂交组合F1代的育种潜力依次为:高粱11A×棕壳苏丹草F1≥高粱11A×黑壳苏丹草F1>高粱11A×白壳苏丹草F1。  相似文献   

17.
高寒地区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的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26,自引:9,他引:17  
在青藏高原高寒区-天祝县金强河地区进行了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单播相比,混播可以使0-20cm土层的生长季≥0℃积温和日均温分别提高40.6℃-246.7℃,0.3℃-1.7℃;混播草地地表≥0℃积温和日均温增幅最大的月份为6月,其余土层≥0℃积温和日均温增幅最大的月份均为5月,与单播草群相比,相应的混播群落的光能利用率明显提高(P<0.05),四组分草群的光能利用率显著高于二、三组分草群(P<0.05),二组分草群和三组分草群的光能利用率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同一环境条件下,单种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取决于植物的种类,而与播种方式(单播或混播)无关(P>0.05)。  相似文献   

18.
低氰含量高丹草新品系主要农艺特性及染色体构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4个高丹草新品系SLCN-11、SLCN-12、SLCN-13、SLCN-14的生育特性、生产性能、营养价值和细胞遗传学特征,对其生长速度、育性、光合性能、鲜草及种子产量、氢氰酸含量、营养成分等主要农艺特性及染色体构型进行了分析。4个新品系生长速度快,植株高大,分蘖能力强,生育期130~138 d,穗型呈双亲中间型,花粉可育率高达96%以上,自然结实率为72.11%~73.34%,PMC MⅠ染色体配对行为规则(2n=2x=20=10Ⅱ)。新品系的光合能力均较强,鲜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均较高,以SLCN-11的增幅最大。新品系的氢氰酸含量均很低,株高约100 cm时鲜草氢氰酸含量仅为5.80~10.43 mg/kg,青刈饲喂安全。新品系的茎叶比均较小,营养价值高,拔节期粗蛋白质含量为14.67%~16.31%,粗纤维含量为24.31%~24.72%,并富含粗脂肪、无氮浸出物、钙、磷及各种氨基酸等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缘甘南碌曲草地最具代表性的披碱草-矮嵩草草地,异针茅-结叶嵩草+密生苔草草地、金露梅-嵩草草地、藏嵩草+裸果扁穗苔草划地,珠芽蓼+线叶嵩草草地,高山柳-嵩草草地,窄叶鲜卑花-嵩草草地和短柄草-密生苔草草地等8个草地类型嫩落植物量动态进行的连续3年定位监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上植物量累积动态均符合Logistic曲线,衰减动态符合y=a b/x模式,6-7月是草群地上植物量累积的盛期,产量高峰出现在8月中旬;水、热是制约草地初级生产力的主导环境因子草群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含量与生长季节密切相关,DE、NND动态与地上植物量动态相似。  相似文献   

20.
山丹新麦草多倍体诱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0.2%的秋水仙素分不同处理时间对二倍体新麦草萌动种子进行了染色体加倍,并对加倍后的植株在幼苗分蘖期进行了细胞学和形态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室温用0.2%秋水仙素溶液处理3~5h,诱导加倍的成功率最高,加倍植株均为二倍体和四倍体的混倍体;混倍体植株叶片气孔保卫细胞的长度均高于未加倍的二倍体植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