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数值预报产品、物理量场资料对锦州2005年6月29日一次较大降水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了锦州地区强降水的高空环流形势及地面形势特征,以及各种物理量指标和各家数值预报产品的预报特点。  相似文献   

2.
聊城市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7月18日山东省聊城市发生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从天气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预报分析,得出低槽冷锋和低层切变线是这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副高边缘西南急流对暖湿气流的输送为较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3.
2017年7月26日大同出现一次强降水空报,降水量级预报失误较大,在分析环流形势场、主要影响系统、数值预报、物理量诊断、云图及雷达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当时的预报思路,指出此次预报失误的原因.对预报出现的失误和偏差进行了总结,得出了大量级降水预报的思路和经验教训,以期对未来的强降水预报提供借鉴,以提高预报服务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2017年7月11—21日永靖县连续性高温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从环流形势、地面形势、物理量场、数值预报产品等方面对2017年7月11—21日永靖县出现的连续性高温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出高温天气的预报着眼点,为今后高温天气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该文利用T639数值预报产品资料,从降水分布、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方面分析了湖南省2010年5月5日晚至6日的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2007~2018年乌兰察布市出现大雪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乌兰察布市大雪天气模型主要分为蒙古气旋型、河套气旋型和地面倒槽型;分析产生大雪天气的物理量场得出定量的预报指标,为预报员分析、预报大雪及以上天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天气学和动力诊断相结合的方法,对2008年12月19~21日发生在山西省大同市的寒潮天气过程,从高空环流特征、中低层锋区、地面冷空气的引导气流、移动路径及物理量场因子的变化等进行分析。提出了影响大同的冷空气、大风发生和维持的主要机制,揭示了大同市区域性寒潮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强寒潮来临前除环流形势和地面冷高压有显著特征外,物理量场变化也有规律可循,从中找出预报着眼点,提高预报能力,对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6年8月12日和8月14日忻州市发生了2次局地暴雨天气。本文应用常规观测资料、物理量场资料对2次降水天气的高低空环流形势、地面形势及物理量场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物理量场预报资料在降水预报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比烟台2011年7月2~3日降水预报与降水实况及2011年9月12~15日连续强降水预报与实况,比较日本传真图、欧洲中心、MM5、Grapes、T639等数值预报模式的优缺点。[结果]MICAPS系统可以提供物理量场的实况形势,却不能提供物理量场的未来演变形势,日本传真图、欧洲中心、MM5、Grapes、T639等数值预报模式,可提供物理量场的未来演变形势。[结论]对多次降水过程物理量场的预报形势的对比分析表明,不同高度的垂直速度、温度露点差、相对湿度以及风场演变,能提高烟台降水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一次突出区域性大雨天气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空环流特征、地面实况资料、各层物理量场数据、卫星云图等,综合分析了区域性大雨天气成因,并且提出了一些前期环流形势和各高度层物理量指标,为今后预报该类突发强降水天气过程总结经验,从而提高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利用卫星雷达资料、加密自动站雨情和实况资料,从环流形势、中尺度分析等方面对2015年8月3~4日辽宁省东南部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低涡、低空急流和低空切变线及蒙古气旋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暴雨天气过程。从雷达产品的分析入手可以较早且较准确地发现强对流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提高短时强降水预报和预警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乐静  胡启元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9):199-203
利用实况降水资料、MICAPS观测资料、风云卫星红外资料以及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雷达回波等方面对2015年5月7日晚陕南中东部的一次区域性短时强降水过程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此次强降水过程的发生机制和预报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发生在东亚一槽一脊的天气背景下,700和850 h Pa切变线叠加、地面存在冷锋和辐合线、低空西南暖湿气流强盛,为强降水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高空急流配合低层中尺度切变线形成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形势,为短时强降水过程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和动力。过程中水汽饱和程度迅速增大,在强烈垂直运动作用下强迫抬升凝结产生强降水,其中水汽主要来自落区上空空气中本身。雷达回波显示,过程中强回波区逐渐形成带状回波,所经过区域出现雷暴大风等灾害天气;同时强降水回波带(≥55 d BZ)在向东南平移的过程中,其自身也有从西南向东北方向的传播移动,造成洋县、旬阳、平利等站出现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13.
李靖  郭金兰  王国荣  杨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411-22414,22537
2010年8月21日,北京地区出现了一次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总雨量达到大一暴雨。此次降水天气是在副高东退的过程中,西来槽、低层切变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所造成的。利用NCEP1°x1°。格点资料以及雷达、风廓线、自动站等探测资料,对此次降水过程的成因和发生发展做了分析,并结合当时的预报思路,对造成强降水时段预报存在偏差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此次大一暴雨过程是在副高边缘、高空槽前有利的环流背景下,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共同作用产生的;此次天气过程以暖区降水为主,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和低层偏东风是主要的水汽来源,深厚的湿层为大一暴雨天气过程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东北方向的冷空气从低层渗透下来,将暖空气抬升,是强降水的主要触发条件。对于西来槽加副高天气形势造成的降水过程,在预报中要特别关注低层暖切变(西南风和东南风的切变)的发展,以便分析其所造成的强降水过程中量和时段的变化;实况天气形势的把握和常规探测资料、加密观测资料的分析应用,对于把握降水的量级和强度,判断短时天气的变化,做好预报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数值预报的释用还存在不足,如何取舍有待进一步研究。需要加强对数值预报天气形势的分析,利用天气形势来订正物理量场与降水场,以提高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观测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3年8月16日抚顺地区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副热带高压边缘高温高湿空气团与由短波槽输送的冷空气在抚顺地区交汇、地面蒙古气旋加强东移,为抚顺地区强降水过程提供了有利条件。低层强正涡度区、高层负涡度区,为抚顺地区强降水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随着高能锋区快速向东移动,抚顺地区强降水出现在假相当位温等值线密集的高能锋区南压过程中。长时间持续的90%以上的相对湿度场为暴雨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8.16"降水期间,共有4个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表明此次抚顺强降水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利用贵州省七要素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及常规观测等资料,对2014年9月16日8:00~19日8:00受15号台风"海鸥"影响发生在贵州省西部和南部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条件下,受500 h Pa长波冷槽和强盛的副高南侧偏东气流影响,阻挡台风北上,台风路径偏西,长波冷槽引导冷空气南下,侵入台风低压,加大辐合上升运动。冷空气的侵入使整层结构变为"上暖下冷"的结构,贵州省高、低空动力,热力,水汽和不稳定条件均有利于这次降雨过程的形成。西南地区特殊的西高东低的地形对暴雨的强度以及落区等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对2012年7月9日河南濮阳地区局地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局地大暴雨天气是在副高稳定,稍有西伸北抬,高空有低槽东移,弱冷空气扩散南下,中低层有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地面倒槽、中尺度低压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水汽充沛、湿层深厚,为暴雨区提供了水汽条件。暖云层厚度较厚,大于4 km,有利于高降水效率的产生;多个中尺度对流雨团先后经过同一地点,产生的"列车效应",提高了降水效率;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的形成,在水汽输送和聚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探空曲线中CAPE值的变化情况来判断上升运动的强弱,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利用多普勒雷达产品可以较好地预报强天气路径、强度及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天水地区暴雨预报及服务能力,利用天水地区所有自动站资料、高空资料以及Micaps实况资料,对天水2010年8月12日发生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主要是由位于甘肃南部的低涡切变形成;(2)形成此次暴雨过程的水汽主要来源地是南海,另外还有来自高原和孟加拉湾的水汽作为补充;(3)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对此次暴雨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4)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流场形势引发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此次强降水发生不可或缺一个重要条件;(5)通过分析此次过程的垂直速度场可知,持续的上升运动不断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比分析了鲁西南地区2013年5月26日和2014年5月10日两次春季低涡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冷空气入侵层结的不同、低层强辐合区高度的不同、能量锋区位置的不同以及强上升运动中心位置的不同,都是造成低涡暴雨降水强度差异的重要原因。冷空气侵入层节的异同决定了降水的稳定度;边界层强辐合对于气旋前部偏东气流里的暴雨形成更为重要;低空急流的强弱及位置决定了降水的强度和落区,强降水均发生在能量锋区前沿;强上升运动区的深厚程度也是造成暴雨量级不同的关键因素,同时从暴雨区北侧下沉运动区可以看出冷空气的位置及其势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19.
2016年6月30日-7月6日湖北省出现梅雨期的第4轮强降水,是入梅以来最强的降水过程,此轮降水高强度、影响重.深入分析此次过程预报预警服务、应急联动等环节的工作及效果,认为此次过程预报准确,预警及时,暴雨灾害应急启动早,部门联动响应快,社会媒体高度参与,尽量将暴雨灾害降到最低,赢得了社会各界及广大民众的肯定,可为以后的气象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吕作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1):166-171
利用单站气象要素逐小时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以及MICAPS常规资料,从过程实况、大尺度环流背景、物理量等方面,对2012年7月13日20:00~14日00:00发生在三门峡市区及附近的短时局地强降水过程的形成机制及预报难点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短时强降水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整个过程冷空气活动均非常活跃;三门峡站气象要素演变对降水开始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过程的水汽条件及动力条件在降水开始前6 h左右仍然不利于产生降水,直到降水开始前2 h左右才逐渐转化为有利条件。过程预报中存在气象参考资料时空分辨率不足以及水汽条件与当地暴雨预报指标不一致两大难点,业务中需要在不断完善当地暴雨预报指标的基础上,着重从短时临近角度进行分析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