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来自于亚蔬—世界蔬菜研究与发展中心和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20个对辣椒疫病具有不同抗性的辣椒品系,采用灌根法人工接种辣椒疫霉菌3号生理小种,根据不同辣椒品系的病情指数,将20个品系划分为免疫(I)、高抗(HR)、抗(R)、中抗(MR)和感(S)5种抗病类型。采用常规方法测定辣椒叶片6种防御酶活性和根际8种土壤酶活性,判断各项指标与辣椒抗疫病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叶片防御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与植株抗病性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物酶活性与植株抗病性呈显著正相关,根际土壤酶中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蛋白酶活性与植株抗病性显著正相关。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可作为辣椒抗病种质资源筛选的判断依据,与植株抗病性相关的土壤酶可以作为土壤微环境调控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辣椒抗疫病的遗传与育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辣椒疫病是在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辣椒的重要病害之一。几十年来 ,许多辣椒生产国开展了抗疫病育种和包括抗病性遗传分析在内的相关研究。笔者对近年来有关辣椒疫病病原、辣椒对疫病的抗性、抗病性的生理生化机制、抗病性的遗传、抗病基因的 QTL定位与克隆、抗病性鉴定和抗病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并对其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采用菌悬浮液接种,对湘研系列的15 份辣椒材料进行抗疫病筛选,对其中抗感病水平不同的6 份材料进行了抗性机制的研究.结果发现,湘研2 号、5 号、8 号、9 号、19 号和8501 抗病性较好,病情指数低于40,湘研七号、5905 抗病性较差.抗性机制研究中发现,多酚氧化酶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抗病性呈正相关,而过氧化物酶活性与抗病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嫁接对辣椒抗疫病性的影响,采用灌根法鉴定7个辣椒砧木品种对辣椒疫霉菌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从中筛选出TANTAN(高抗)、格拉夫特(抗)、CM334(免疫)作为砧木,以Early Calwonder(感病)为接穗进行嫁接,以接穗自根嫁接为对照,调查发病率、病情指数和嫁接苗叶片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嫁接辣椒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且砧木抗病性越强,嫁接苗抗病性越强。在接种辣椒疫霉菌前,嫁接换根可提高接穗的PAL、PPO和β-1,3-glucanase活性,且砧木抗病性越强,这3种酶在接穗中的活性越高。在接种辣椒疫霉菌后,嫁接换根可提高接穗的PAL、PPO、β-1,3-glucanase、POD和CAT的活性,其中前3种防御酶在接种后15d,均表现为砧木抗病性越强,接穗中酶活性越高,且高酶活性持续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5.
1.辣椒疫病症状 辣椒疫病俗称"烂秧子",是辣椒生产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它是由真菌侵染所致,辣椒疫病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茎秆和果实.  相似文献   

6.
辣椒净光合速率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选育高产杂交辣椒品种。【方法】选用6个亲本,按(1/2)n(n-1)双列杂交法配制15个杂交组合,对辣椒不同开花结果时期净光合速率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不同开花结果时期不同杂交亲本净光合速率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不同杂种一代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差异较大,晚熟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大,早熟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小,杂种一代熟性与特殊配合力关系不明显。特殊配合力方差明显大于一般配合力方差,遗传力小,环境影响大。净光合速率与农艺性状、抗病性间的配合力相关分析表明,一般配合力是中、后期的相关性较强,与叶片性状、果实性状相关密切;特殊配合力是前期、后期的相关性较强,前期与叶片性状、株型性状相关密切,后期与株型性状和果实性状相关密切;与抗病性的相关性是特殊配合力大于一般配合力;开花结果不同时期净光合速率配合力都与单株产量配合力呈正相关。【结论】配合力是选育强光合杂交辣椒品种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黄瓜/辣椒间作系统中不同间作模式对辣椒疫病防治效果及辣椒生长的影响,设置3种黄瓜与辣椒间作模式,即黄瓜与辣椒间作垄数分别为22、24和26(分别标记为TH22、TH24和TH26),以单作辣椒为对照(CK)。结果表明,黄瓜与辣椒采取适宜间作模式可有效控制辣椒疫病发生,TH24间作模式下辣椒疫病发病率与病情指数显著降低,防控效果达42.75%;辣椒叶片POD、SOD和CAT酶活性提高,光合作用增强,可缓解辣椒疫病危害植株。TH24间作模式可改善辣椒品质,显著提高V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辣椒单株产量及单位面积总产量和总效益(辣椒与黄瓜之和)。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嫁接辣椒抗疫病特性与嫁接苗土壤根际部分氧化还原酶及水解酶活性变化关系,采用灌根法鉴定4个辣椒砧木品种对辣椒疫霉菌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筛选出CM334(免疫)、“神威”(抗)作为砧木,以Early Calwonder(感病)为接穗进行嫁接,以接穗自根嫁接为对照,研究其发病率、病情指数和嫁接苗根际土壤中PPO、POD、CAT、脲酶、蛋白酶、纤维素分解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嫁接植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且砧木抗病性越强,嫁接苗抗病性越强。在接种辣椒疫霉菌前后各时间点,以“神威”、CM334为砧木的嫁接苗根际土壤中PPO、CAT、脲酶、蛋白酶活性皆高于自根嫁接对照,经相关性分析,上述四种酶活性与嫁接苗抗病性呈显著正相关,即嫁接苗抗病性越强,这四种酶在根际土壤中活性越高。  相似文献   

9.
PRSV对番木瓜叶片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抗性番木瓜(Carica paporya L.)品种人工接种番木瓜环斑型花叶病毒病(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Ys株系,分析其抗病性与叶片中POD、PPO及SOD等防御酶活性及POD同工酶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接种PRSV-Ys后,抗病突变体“岭抗1号”(暂名)的POD和PPO活性先升后降,上升幅度明显高于感病品种穗中红,后期POD和PPO活性则低于穗中红;SOD活性在初期升高,后期则恢复到正常水平.“岭抗1号”叶片POD同工酶增加1条谱带砒0.745.POD同工酶组成型表达及酶活性的变化与抗病相关,可作为评价抗病性的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选育高产辣椒品种,用6个亲本,按(1/2)n(n-1)双列杂交法配制15个杂交组合,研究了辣椒净光合速率杂种优势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辣椒净光合速率离中优势在开花结果前期受叶片、疫病抗性的影响较大;中期主要受叶片、植株生长势和分枝力的影响,对果实发育、产量形成、营养含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后期主要受植株生长势和分枝力的影响,对产量形成、抗病性产生较大的影响.超亲优势在开花结果前、中、后期受叶片、CMV、疫病抗性的影响较大,受植株生长势和分枝力的影响较小,3个时期都对果实发育、产量形成、干物质、纤维素含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随着辣椒保护地面积的不断扩大,辣椒疫病的发生也日趋严重。辣椒疫病常造成大批死秧、烂果。由于多种病害威胁,严重影响辣椒产量和质量,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辣椒病害种类很多,搞好主要病害的防治是确保辣椒高产丰收的重要措施之一。1疫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果实和茎,特别是茎基部最易发生。幼苗期发病:多从茎基部开始染病,病部出现水渍状软腐,病斑暗绿色,病部以上倒伏。成株染病:叶片上  相似文献   

12.
辣椒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几年对辣椒疫病的发生规律、田间发病部位、流行类型及流行时间的调查.分析了辣椒疫病发生与环境的关系,提出了以农业生态防治为主、抗病性品种和化学防治相结合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有效地控制了辣椒疫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辣椒疫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1年对武平县东留乡辣椒疫病发生情况进行田间调查,分析武平县辣椒疫病发生流行因素;进行不同品种对辣椒疫病的抗病性比较试验及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筛选抗疫病品种及防治药剂,并提出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4.
位于西北地区的循化县土壤缺锌严重,为了展示锌肥增产增收和提高品种的效果,大力推广"用锌农业、健康生活"的新理念,改善青少年和儿童缺锌状况、促进人体健康,在当地主导特色产业---循化线辣椒上把锌肥作为基肥土施应用,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试验中锌肥过量施用在线辣椒植株长势、叶片颜色、叶片大小、单株结果数、辣椒疫病抗病性、增产性,以及果实和籽粒含锌量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位于西北地区的循化县土壤缺锌严重,为了展示锌肥增产增收和提高品种的效果,大力推广"用锌农业、健康生活"的新理念,改善青少年和儿童缺锌状况、促进人体健康,在当地主导特色产业---循化线辣椒上把锌肥作为基肥土施应用,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试验中锌肥过量施用在线辣椒植株长势、叶片颜色、叶片大小、单株结果数、辣椒疫病抗病性、增产性,以及果实和籽粒含锌量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疫病是辣椒生产中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近年来随着辣椒保护地面积的不断扩大,辣椒疫病的发生也日趋严重,该病一旦发生,轻则严重减产,重则绝收。因此,有效防治辣椒疫病是提高辣椒产量,改善辣椒品质的有效途径.。一、发病症状苗期染病,茎基部靠近地面处出现水渍状腐烂,暗绿色,后呈猝倒或立枯状死亡。成株期染病,叶片上出现暗绿色、边缘不明显的圆形斑,叶片顶腐,病斑周围褪绿变黄。枝条及茎部染病,产生近黑色条斑,多从基部始,病部常软腐,  相似文献   

17.
时拮抗细菌YD4—6和NVll一4防治辣椒疫病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在辣椒苗上接种辣椒疫霉菌和2株拮抗细菌,测定PP()、P()D、PAL、S()D的活性及MDA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接种NVll—4茵液处理24h后4种防御酶活性均升高,但在YD4—6菌液处理中.PPO和S()D活性变化基本接近对照水平。而经NVll—4和YD4—6处理的辣椒叶片内I’()D活性分别在24h和72h达到最大值.其峰值为12.44和12.89;两者处理的PAI,活性均于接种后48h达到最大值,其中前者比后者高1.22倍;MDA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变化.表明2株拮抗菌对辣椒植株没有伤害。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解淀粉芽孢杆菌Y-S-Y12拮抗菌发酵液和生物质热解液混配对辣椒炭疽病的协同防病作用及其作用机理,对不同浓度生物质热解液、拮抗细菌Y-S-Y12菌株的发酵浓缩液及其混配溶液对辣椒炭疽病的抑菌作用进行检测,计算出毒力方程,根据EC50值将两种溶液进行混配,求得最佳配比。通过活体试验检测Y-S-Y12菌株对辣椒炭疽病果实的防治效果,测定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hydrogen peroxidase,CAT)活性,并探究各药剂对辣椒炭疽病病菌菌丝的细胞膜通透性、生理代谢和菌丝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Y-S-Y12菌株发酵浓缩液和生物质热解液以1∶9混配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混配的防效显著高于单剂,防效达到79.62%,进一步说明混配具有增效作用。混剂处理的辣椒炭疽病菌菌丝中的几丁质酶活性、β-1,3-葡聚糖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和单剂处理,处理后菌体的保护屏障被打破,使培养液的电导率、外渗液中蛋白质和核酸含量上升。混剂处理的辣椒叶片中SOD、POD、CAT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和单剂处理,说明辣椒植株抗病性增强。综上,Y-S-Y12菌株发酵液和生物质热解液混配对辣椒炭疽病有协同防病作用,可能是因为Y-S-Y12菌株具有破坏辣椒炭疽病菌菌丝和诱导辣椒植株抗病性作用。研究为辣椒炭疽病无公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解淀粉芽孢杆菌Y-S-Y12拮抗菌发酵液和生物质热解液混配对辣椒炭疽病的协同防病作用及其作用机理,对不同浓度生物质热解液、拮抗细菌Y-S-Y12菌株的发酵浓缩液及其混配溶液对辣椒炭疽病的抑菌作用进行检测,计算出毒力方程,根据EC50值将两种溶液进行混配,求得最佳配比。通过活体试验检测Y-S-Y12菌株对辣椒炭疽病果实的防治效果,测定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hydrogen peroxidase,CAT)活性,并探究各药剂对辣椒炭疽病病菌菌丝的细胞膜通透性、生理代谢和菌丝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Y-S-Y12菌株发酵浓缩液和生物质热解液以1∶9混配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混配的防效显著高于单剂,防效达到79.62%,进一步说明混配具有增效作用。混剂处理的辣椒炭疽病菌菌丝中的几丁质酶活性、β-1,3-葡聚糖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和单剂处理,处理后菌体的保护屏障被打破,使培养液的电导率、外渗液中蛋白质和核酸含量上升。混剂处理的辣椒叶片中SOD、POD、CAT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和单剂处理,说明辣椒植株抗病性增强。综上,Y-S-Y12菌株发酵液和生物质热解液混配对辣椒炭疽病有协同防病作用,可能是因为Y-S-Y12菌株具有破坏辣椒炭疽病菌菌丝和诱导辣椒植株抗病性作用。研究为辣椒炭疽病无公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HMC毒素培养滤液对玉米叶片诱导抗病性作用及抗病性相关酶的影响。【方法】以两对同核异质玉米自交系(B37和C103)为试材,采用离体叶片法检测不同稀释倍数的HMC毒素培养滤液对专化寄主玉米叶片的致病性,从中筛选适宜诱导的有效浓度,在诱导中和接种后两个阶段分别测定防御酶活性及与抗病性相关物质含量等生理指标。【结果】不同基因型与不同细胞质玉米都可以利用低浓度HMC毒素培养滤液诱导以增强其抗性;不同处理时期,植物抗病性相关酶活性呈现不同的动态变化;不同的诱导处理均导致抗病性反应的产生,对C细胞质的预处理效果好于N细胞质,且具有浓度效应。【结论】低浓度HMC毒素培养滤液预处理后,刺激了POD、PAL酶活性提高和MDA含量下降,以此来启动玉米本身的防卫系统,因钝化作用而抑制侵染,当再接种高浓度HMC毒素培养滤液后,抗病性相关酶得到了进一步激活,使C细胞质玉米对HMC敏感性降低,从而玉米叶片呈现出抗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