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冬小麦新品种陇鉴9811以洮157为受体,以提取自玉米的总体DNA为供体,通过外源DNA花粉管导入,经系统选择而获得。在2004-2006年进行的甘肃省天水市半山区组区域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5623.50 kg/hm2,较对照品种咸农4号增产14.40%。生育期255 d,株高95~103 cm,穗长8.1 cm,千粒重41.8 g,籽粒含粗蛋白170.3 g/kg、粗淀粉664.8 g/kg、赖氨酸5.4 g/kg、湿面筋377.3 g/kg,沉降值48.2 mL。苗期对混合菌表现免疫,成株期对供试菌系条中29号、洛13Ⅲ、洛13Ⅷ、条中30号、条中31号、条中32号及致病类型水4、水11、 HY4、 HY7、 HY8和混合菌均表现免疫。适宜在天水、陇南及定西等市灌溉地种植。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新品种陇鉴9343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冬小麦新品种陇鉴9343以兰天1号为父本、贵农21为母本杂交,通过系统选育而成。2002 — 2004年在甘肃省天水市川区组冬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为7 574.25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6号增产10.52%。株高83~92 cm,穗长7.9 cm,越冬率为98.6%,千粒重43.5 g,生育期253 d。籽粒含粗蛋白137.1 g/kg、粗脂肪18.6 g/kg、赖氨酸4.3g/kg、湿面筋(14%水分)262.0 g/kg,沉降值(14%水分)52.8 mL。苗期、成株期对条中29号、洛13Ⅲ、洛13Ⅷ、条中30号、条中31号、条中32号、水4、水7、HY4、HY7、HY8、条中33号和混合菌均表现免疫。适宜在天水川道、陇南及定西等具有灌溉条件的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新品系陇鉴19是甘肃省农科院旱农所以济南2号为母本,秦麦4号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系平均穗粒数27.3粒,千粒重40.7g,生育期平均278d,抗旱,抗寒,耐瘠,田间抗病性强,稳产且适种区域广,品质好,蛋白质含量15.48%,赖氨酸含量0.50%。  相似文献   

4.
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10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10(原代号B69)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以陇鉴127为母本、94t143-1-3-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过多年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013—2015年参加甘肃省冬小麦区域试验,2 a 12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4 783.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育4号增产6.7%;2016年参加甘肃省冬小麦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为5 442.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育4号增产9.0%。陇鉴110属冬性普通小麦,生育期266~273 d,平均株高95.0 cm,平均穗粒数37粒,平均千粒重为34 g,平均容重为795 g/L。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52.2 g/kg、湿面筋393 g/kg,面团稳定时间4.3 min。抗旱、抗寒性强,慢锈性品种。适宜在甘肃省陇东地区与陇中地区种植,也可在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及彭阳县等同类型区山旱地种植。  相似文献   

5.
6.
冬小麦新品系陇鉴301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以抗锈亲本DW803为母本,以群体选择获得的中间材料799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在2002-2004年甘肃省区域试验中,2 a平均折合产量4 080.3 kg/hm2,较对照品种西峰20号增产5.22%.经人工接种鉴定,该品系苗期对条锈菌混合菌表现感染,成株期对条中29号表现免疫,对条中31号、水4、水7表现免疫至中抗,对条中32号、混合菌表现中抗.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4.12%、湿面筋30.6%,容重平均804.76 g/L.全生育期275 d,抗倒伏,抗旱、抗寒,适宜在甘肃陇东地区、宁夏南部及六盘山以西的半干旱山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新品种陇鉴 2 94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采用品种间复合杂交和系谱选择法选育成的优良新品种。 1999- 2 0 0 1年度在原庆阳地区区域试验中 ,折合平均产量 2 835 .90 kg/ hm2 ,较对照品种西峰 2 0折合平均产量 2 714 .2 5 kg/ hm2增产 4 .4 8%。2 0 0 1- 2 0 0 2年度在生产示范中 ,比对照品种陇鉴 196、西峰 2 0分别增产 6 .4 0 %和 6 .80 %。该品种丰产、稳产 ,抗条锈性强 ,抗旱、抗寒、抗倒伏 ,抗干热风 ,营养品质好 ,平均千粒重34.5 g,籽粒含粗蛋白 13.6 8%、赖氨酸 0 .4 6 % ,容重 76 4 .3~ 80 4 .0 g/ L。适宜在我省庆阳市的环县、华池、镇原、宁县、合水、正宁及平凉市的泾川、灵台等县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抗条锈高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08选育报告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08(原代号B23)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以长武134为母本、临远3158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过多年系谱法选育而成。2011—2013年参加甘肃省冬小麦区域试验,2 a 11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5 059.2 kg/hm~2,较对照品种西峰27号增产12.08%;2013—2014年度参加甘肃省冬小麦生产试验,5个试点平均产量为5 265.0 kg/hm~2,较对照品种西峰27号增产13.5%,增产极显著。陇鉴108属冬性普通小麦,生育期265~278 d,平均株高为92.0 cm,平均穗粒数39粒,平均千粒重为40.6 g,平均容重为801.3 g/L。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5.66%、湿面筋33.0%,沉淀指数(14%湿筋)39.0 mL,面团形成时间3.5 min。抗旱性、抗寒性强,对供试条锈菌种免疫,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适宜在甘肃省陇东地区与陇中地区种植,同时也可在宁夏的固原市、泾源县及彭阳县等同类型区山旱地种植。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新品系陇鉴 338是甘肃省农科院旱农所以陇鉴 4 6为母本、陇鉴 14为父本杂交 ,通过系谱选择法选育而成。在 1999- 2 0 0 2年度的甘肃省冬小麦区域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 32 5 8.0 0 kg/ hm2 ,比对照品种兰天 4号增产 7.4 2 % ,2 0 0 1- 2 0 0 2年度在生产示范中折合产量 4 35 9.0 0 kg/ hm2 ,比对照品种陇鉴 12 7增产 6 .4 0 %。该品种丰产、稳产 ,抗条锈性强 ,抗旱、抗寒、抗倒伏、抗干热风 ,营养品质好 ,平均千粒重 36 .2 g,籽粒含粗蛋白 16 .5 2 %、赖氨酸 0 .5 0 %、淀粉 6 5 .2 0 % ,容重 76 4 .3~ 80 4 .0 g/ L。适宜在陇东的环县、西峰区、正宁县、镇原县、宁县、灵台县、崆峒区等地种植 ,并可在六盘山以西的静宁等县的半干旱山区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新品种陇鉴301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冬小麦新品种陇鉴301的特征特性,介绍了陇鉴301在彭阳县的栽培技术,以期为陇鉴301在彭阳县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陇鉴 12 7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杂交选育的冬小麦新品种 ,具有高产、稳产、抗锈、抗旱、优质等特点。在多年示范中较对照品种增产 8.9%~ 17.3% ,累计推广面积达 35 .714万 hm2 ,增产粮食15 5 31.4 8万 kg。该品种在成株期除对主要流行小种免疫外 ,尤其对新的流行小种条中 32号免疫 ,是优质的面条冬小麦新品种 ,鲜切面条评分为 88.8分。该品种适宜在我国北方晚熟冬麦区山、川、塬地种植 ,具有广阔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13.
14.
冬小麦新品种陇鉴46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所(邮编:730070,电话:0931—7614854)选育的小麦新品种“陇鉴101”.前不久通过了甘肃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6.
在农业生产机械化的趋势下,植保无人机为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因其独特的优势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前景备受关注。该文通过植保无人机在全区部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上的实践与应用,分析了植保无人机在实际作业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及影响植保无人机作业的环境因素,总结了植保无人机在全区的推广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促进全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19年温岭市引进杂交粳稻单晚品种19个,表现优秀的前三是春优41、浙优8810和甬优71,亩产量均较CK1增产3%以上,较CK2增5%以上,且达显著水平;春优41和甬优71播齐历期为100d,比CK1长5d,比CK2长2d;浙优8810则分别长4d和1d。全生育期甬优71为149d,春优41为154d,浙优8810为156d,较CK1分别短1d、长4d和长6d;与CK2比分别短8d、短3d和1d。3个品种田间生长整齐,剑叶较挺,后期熟色好,穗大粒多,无包茎,稻曲病发生较轻;缺点是3个品种株型较高,但抗倒性除浙优807后期部分倒伏外其余坚挺。  相似文献   

18.
国内许多专家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策略做过深入研究,但各地方实际情况不尽相同,适合铜仁市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基于铜仁市情从铜仁市气象服务的供给现状入手,就现阶段气象服务开展存在的供给能力薄弱,产品供需不平衡,科技支撑疲软等工作瓶颈提出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以期改善供给现状,提高气象预报和服务水平,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气象服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从种质资源考察、林分空间结构分析、红树林湿地理化特性、红树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种植养护技术5方面综述了广东湛江市红树林研究进展,对进一步研究红树林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