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辽宁人工红松林主要病害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松材质优良,生长迅速,为珍贵造林树种之一。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1949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间,东北地区人工栽植了许多红松。但出于树种单一,造林及经营措施不宜等弊病,随着大面积人工红松林相继成林,病虫害种类逐渐增多,危害亦日益加重。草河口林区是我国研究人工红松林的重要基地之一,境内生长有国内林龄最大的人工红松林。几年来,我们以草河口林区为中心,对辽宁东部山区的人工红松林病害做了一些调查和采集工作。为了系统地了解辽宁人工红松林病害种类、分布及危害情况,调查也  相似文献   

2.
红松是我国东北东部山地地带性植被的优势树种,材质优良,用途广泛。由于红松材质轻软、耐腐蚀力强等特点在中国乃至世界是极为稀罕的珍贵树种,是珍贵的经济树种。通过辽宁东部山区多年来红松造林中的技术经验,对造林地选择、整地、苗木的质量、上山苗龄、造林方式和方法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希望对该地区营造红松林具备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红松是我国东北地区优良的生态经济型乡土树种,随着近年来林木无性繁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管理水平的提升,采用嫁接繁育红松在苗木生长和促进结实等方面较实生苗繁育更具优势,尤其在红松更新面临困难时,嫁接苗繁育更要受到重视。文章根据大边沟林场近10 a红松嫁接苗造林管理经验,重点总结了红松苗嫁接、造林、管理方法和经济效益,并对嫁接的红松与常规红松林的优势做了简要分析,旨在为当地红松林管理和生产提供借鉴,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红松Pinuskoraiensis常绿乔木。材质轻软、抗压力强、耐腐朽。是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主要用林树种之一。柴河林区红松人工林面积占造林总面积的30%~40%,大部分分布在中、深山区的采伐迹地上。由于这些地区气候湿润,天然下种力强,加之采伐后保留的部分天然幼苗、幼树,以及造林后天然的杨、作树生长速度快,很快将人工红松林处于林下被压状态,生长量下降,病虫害增多,人工造林成果遭受了一定损失。因此,及时对红松人工成林进行透光抚育,调整天然林木在人工成林中的比例,使红松林木逐渐占据优势地位,形成以红松为主的…  相似文献   

5.
一、红松的生物学特性 红松是长白山植物区系的主要树种,阔叶红松林是长白山植被演替中相对稳定的顶极群落。红松的生物学特性是幼龄时期有较强的耐阴性,同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与适应性,这是次生林培育诱导冠下红松造林的重要依据。另外,红松较其它一般树种寿命长,具有长期、持续稳定的生长期,尤其在幼龄时期生长较缓慢,且有比较突出的耐阴性,能在次生林冠下生长发育,所以红松在次生林碰下成活率及保存率相对较高,这是次生林冠下红松造林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红松为长白山顶级森林群落阔叶红松林的建群、国家二级保护和重要经济树种,是目前吉林省东部长白山林区营林生产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从整地、砸黄土、填黑土、选用壮苗、栽植、抚育等方面全面介绍了在困难立地进行红松植苗造林技术,可大幅度提高成活率和保苗率。  相似文献   

7.
在对东北蛟河林场32h m 2 阔叶红松林每木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阔叶红松林主要树木种群的径级结构,分析了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的更新模式及其机理.结果表明,阔叶红松林中不同树种的最大径级及其在不同径级中的株数分布不同,阔叶树种的最大径级大都低于针叶树种.根据不同树种按径级的株数分布特征,可将阔叶红松林中的主要树种分为四类.根据不同树种各径级的累计株数百分率曲线所拟合的方程,亦可将阔叶红松林中的主要树种划分为四种类型.以林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为基础,文章阐述了树木径级结构的平衡性,分析了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的更新模式及其与自然干扰状况和不同时空尺度的关系,探讨了样地大小对阔叶红松林种群结构研究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红松不但是国家二级保护树种,也是重要的用材、经济树种。通化地区适合改建红松果林的有3种林分,即阔叶红松林、红落混交林和红松纯林。本文介绍了3种林分的改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对红锥纯林造林与杉木林、马尾松林林下套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成活率、保存率、地径与抽梢生长均有明显差异,以红锥纯林生长表现最好,马尾松林下套种次之,而杉木林下套种成活率、保存率最差。永安市妍岭林木种植试验场红锥容器苗纯林造林与林下混交套种均较成功,可在今后较大量引种红锥容器造林与林下套种,从而提高永安及周边地区杉木、马尾松人工林林分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100株原始红松林内树高小于14m的红松解析木,分析了林下红松生长类型,林下红松生长与上层结构因子的关系,林下红松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特性,结果表明,林下红松生长可划分为恒定型、下降型和上升型。被自然淘汰的林下红松皆属于恒定型和下降型。林下红松的生长受上层林冠结构因子的制约,没有合适的结构条件,林下红松很难存活。研究得出了天然林冠下红松被压木能够上升到上层林冠所需胸径、树高、树冠面积、边材宽、冠长/树高等形态学指标的最低极限值。  相似文献   

11.
从红松林林分条件、营造林及经营管理等方面详细地论述了通化县三棚林场红松大苗移植营造技术和红松林改造技术.阐述了通过两种技术的实施,对苗木成活率、造林成本、红松人工林结实的有效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红松林林分条件、营造林及经营管理等方面详细地论述了通化县三棚林场红松大苗移植营造技术和红松林改造技术。阐述了通过两种技术的实施,对苗木成活率、造林成本、红松人工林结实的有效影响。  相似文献   

13.
红松是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建群、材用及经济树种,红松果林是本区域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从林分选择、密度控制、打顶、修枝、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人工促进红松林结实技术。  相似文献   

14.
红松是天然林的主要用材树种之一,也是人工更新的主要树种。截止1987年底,朗乡林业局营造人工林110.7万亩,其中,红松林占总造林面积的54.29%,为了探讨人工红松林的生长过程,我们对天然红松林的生长规律进行了调查,通过比较。进而探讨人工林的培育前景。一、资料来源朗乡林业局于1987年在小白、胜利、六道沟、三道沟、英山、东风6个林场进行了林木生长量调查,设置样地427块,其中固定样地81块(每块0.1公顷),解析木148株,  相似文献   

15.
<正> 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是东北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近年来,由于疱锈病的发生和危害,不仅影响树木生长,甚至造成树木枯死。该病最早(1957年)发生在辽宁省草河口地区的人工红松林内。1975年调查了抚顺、丹东、本溪等地的13万亩人工红松林,其中有6万亩发生疱锈病,占总面积的46.1%,  相似文献   

16.
《林业实用技术》2021,(10):82-85
以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作为对象,研究了林下仿野生栽培北乌头时影响发芽率的因子及最佳因子参数,具体包括:选择在林下或新造林未成林下栽培北乌头;林下栽培林分树种选择落叶松;林下栽培的郁闭度为0.2~0.7;新造林未成林下栽培的树种选择也对栽培效果影响显著,红松和水曲柳新造林未成林下的栽培效果明显优于云杉;栽培密度为10~20个/m~2。  相似文献   

17.
<正> 红松是我国珍贵用材树种之一。为扩大红松用材林基地,东北林区已营造了大面积的红松林,也积累了许多好的造林经验。但是,人工红松林林木分杈现象,仍是人们极其关注的问题。1985—1986年,我们在桓仁县八甸子乡大南沟村办林场进行定位研究,在本溪县草河口试验林场做辅助调查,从树高生长角度对红松分杈现象做了一些探索。一、试验区自然概况试验区设在大南沟林场的严家大坡、学校山场和大西岔三处人工红松纯林中,林龄分别为10、7和5年。该林场约位于东经124°51′、  相似文献   

18.
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用材树种,它以优异的材质闻名中外。随着森林资源的利用,红松林的面积在急剧减少,因而造成红松种子非常短缺。为了保护和拯救红松优良基因和供应更新、造林、食品用种,国家已划定了130万亩红松天然母树林,但是各红松种子还由于掠青造成红松种子损失量极严重。 为了探讨红松最佳的采种期,我们测定了不同时期的种胚生活力、种子水分含量、种仁和种皮质量比率、松籽油含量等。  相似文献   

19.
红松透光抚育林下天然水曲柳大苗造林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利用红松林下天然水曲柳大苗造林的可行性,利用红松18年生林分透光抚育时林下水曲柳大苗进行了造林试验,结果表明,与宫造的水曲柳人工林相比,其10年生的树高生长量增加46.7%,胸径生长量增加25.6%;保存率差异不大;并且可以降低育苗成本,缩短成林周期,其方法在生产上可行。  相似文献   

20.
阔叶红松林是我国东北东部山区的典型地带性顶极群落,红松则是阔叶红松林中的优势树种和建群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阔叶红松林严重退化,建群种红松消失,并逐渐被次生林生态系统(包含次生林及镶嵌其中的人工林)所取代。由于次生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服务功能等远低于原始林(阔叶红松林),因此,促进次生林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恢复其固有结构和生态功能已成为东北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如何促进红松在次生林生态系统内的更新是实现阔叶红松林恢复的关键。已有研究表明,阔叶次生林冠下人工栽植红松是将次生林定向恢复为阔叶红松林的可行途径;而在此过程中,光是影响冠下红松更新成功与否的最关键环境要素。该文综述了以往红松对光环境响应的研究结果,旨在为通过调整次生林林分结构促进次生林冠下红松更新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