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旱缺水和生境不良使世界上许多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改善面临困难。为了提高植被成活率、遏制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态势,国内外许多重点地区都开展了多种微地形改造与下垫面整地措施,使得地表生境和植被状况得到一定改善。但微地形改造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研究仍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客观需求,许多关键效应和科学机理不明。本文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区和自然地理单元上开展的相关研究。认为微地形改造对土壤属性和微生境、降雨入渗和水蚀过程、植被恢复的效果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发挥等多个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并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同时指出当前微地形改造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科学分类标准有待系统化、实地量化技术相对滞后、微地形改造的水文效应有待强化、影响植被恢复的机理不明等若干重要局限。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微地形改造的分类体系研发、发展微地形改造方式的定量刻画技术;设立野外定位站,跟踪监测其长期效应,并加强不同微地形改造措施的生态环境效应对比,为科学筛选和优化下垫面改造技术、服务区域生态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西部农业开发的战略地位与现代化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部农业在西部地区发展中具有多种区位特色和优势,是西部生态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林草植被建设不可分割,西部农业建设的方向是改造传统粗放扩张式农牧业,建设可持续的现代化西部,促使西部区域的第一性生产力、第二性生产力与农户经济生产力及区域生态服务能力之间的协调发展,在区域政策上,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开发可以增加农户收入的新技术、新经营方式,实现传统农牧业的跨越式改造,在技术策略上,改过去的广种薄收为集约经营,发展现代化山区农业和旱作农业;改过去的单一粮、薯、豆为多种多样的特色农笔业;改以往的放牧技术为退耕与禁牧结合,舒饲精养的现代化牧业方式;改长期靠天务农的方式为积极发展设备工程,增强人工生态系统的建设力度;改变以林为主,过分重视林木忽视草灌的技术政策,采取自然恢复与人工建设并重的技术策略,建立农-草-牧-林互补的生态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我国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类型对当地生态系统植被长势的长期影响。[方法]利用1981—201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被指数NDVI与气温及降水之间的响应关系,定量识别植被与气候的相互作用机制,结合中国气候变化区划,完成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陆地植被覆盖度预测。[结果]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云贵高原等地区植被更适应当地气候暖干化趋势,西北地区大部、东南地区(长江下游除外)植被更适应当地气候暖湿化趋势,为气候变化利于植被生长区;我国内蒙古东部及北部沙漠化严重地区植被不适应当地气候暖干化趋势,为气候变化不利于植被生长区。我国其他大部分区域植被长势与气候变化无显著响应关系。[结果]该研究成果可为我国不同区域生态系统的差异化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娄雪婷  杜鑫  孙玉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6057-6058,6064
利用经改进的CASA模型,模拟分析了1999~2008年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趋势及其时空分布,并对其拟合可信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地区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对植被生长的变化及不同植被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有着较明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喀斯特地区退化植被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喀斯特岩溶地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之一.森林植被生态系统是喀斯特地区防治石漠化、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最重要屏障,但其自身生产力、生物质保有量明显低于同纬度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易受到干扰破坏而发生退化.在深刻理解退化生态系统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喀斯特森林植被生态系统退化的一般特征,并对典型退化森林植被生态系统修复技术进行了总结概括.  相似文献   

6.
【目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效益可以由农田生态系统转变为林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量来体现。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可以为验证退耕还林还草效果、完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特征的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选取土壤保持、涵养水源、维持营养物质循环、固碳释氧、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运用市场价值法、费用替代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研究了安塞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的时空变化,并对退耕后生态系统中各植被类型的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安塞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从退耕前(1998年)的188.37亿元增加到退耕后(2005年)的241.03亿元,增幅达27.95%;在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价值的贡献中,涵养水源价值量最高(77.08%),接近于总价值的3/4,其次是土壤保持价值(11.43%)、维持营养物质循环价值(6.83%)、固碳释氧价值(3.94%)及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0.54%),净化空气价值(0.18%)最低;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各植被类型的总服务价值表现为灌木林>草地>乔木林>经济林;从各植被类型单位面积的系统服务价值量来看,系统服务功能大小依次表现为乔木林>灌木林>草地>经济林>农田。【结论】实例分析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在保护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7.
植被恢复是区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主要措施,其综合生态效益是衡量植被恢复成效的关键,是国际上恢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大,生态脆弱,以6.7%的土地养活着全国8.5%的人口。长期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压力,致使该区域生态系统严重退化。1999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黄土高原的景观发生了显著变化,然而区域尺度的景观变化及其带来的综合生态效益还缺乏定量的分析与评估。  相似文献   

8.
贵州生态建设与退耕还草(林)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分析了贵州的水土流失现状,讨论了贵州的生态问题和草业的生态利用功能,提出在贵州退耕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应遵循乔、灌、草结合的原则,归还植被要合理布局,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应注重发展特色经济,建立林草结合型生态系统,兼顾发展草食畜牧业。并提出了有待研究的退耕还草(林)的几个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人工植被复合经营在解决农林争地、保持水土、恢复生态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满足人们对各种农林产品的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对黄土地区坡耕地人工植被7种复合经营模式的系统结构配置、调控技术、系统功能及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植被复合经营是黄土地区坡耕地治理,农林牧综合协调发展、达到持久农业的主要途径和技术措施。坡耕地人工植被复合经营模式的多元化生产是黄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林草覆盖率、恢复植被,进而改善生态环境及振兴经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新农业》2021,(15)
辽西地区气候干旱,土地贫瘠,植被覆盖率十分低,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如何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对当地生态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对干旱地区造林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中西部地区草型湖泊生态系统恢复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的影响 ,我国草型湖泊的生态系统正在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改变和损害。本文从草型湖泊生态系统内在的功能和结构出发 ,以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乌梁素海为例 ,对草型湖泊生态系统的恢复进行了初步探讨 ,并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草型湖泊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不同类型植被恢复土壤入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权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779-15780
[目的]探讨土壤—植被系统涵养水源的能力。[方法]在退耕地上定位安装渗透筒,测定不同植被恢复后土壤入渗性能。[结果]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入渗性能存在显著差异,以苦竹+牛鞭草植被类型土壤初渗率和稳渗率最高,相比农耕地已初显植被恢复重建生态的功效;而桦木+牛鞭草、杂交竹+牛鞭草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入渗率与农耕地无显著差异,短期内这2种植被恢复对土壤结构的改良效益尚不明显。[结论]退耕还林对土壤结构系统的改良与植被类型的不同有较大关系,也将会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同时还需加强土壤—植被生态系统的管理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植物区系和植物群落的调查分析,研究了贵阳市金阳地区石林内植被现状、植物组成等。结果显示,因其生境的特殊性,结构的复杂性,金阳地区石林植被丰富,乔、灌、草、蕨混迹杂生,其中有维管植物61科,121属,147种,区系成分以温带成分组成较多。研究发现,区内生态系统原本比较脆弱,由于受到人为破坏等外界因素的干扰,现有植物种类正在减少,为了保持其现有植物种类和石林的观赏性,建议有关部门今后应加强相关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因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需要,自然资源被大规模开发利用,我国部分地区生态系统退化严重。虽然各地采取了一些生态保护修复措施,在提高林草植被、森林覆盖率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没有得到有效恢复和提升。在宁夏,降水稀少,时空分布不均,多年降水量约为250mm,人均占有水量197m3,水资源比较匮乏。生态系统的破坏对当地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在解决当地生态环境问题上,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针对宁夏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当地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利用生态水利技术改善当地生态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生态风险评价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安全研究的基础。当前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低效土地利用导致植被退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弱化、区域生态风险加剧,生命共同体保护和建设面临新挑战。以吕梁山2000年、2010年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数据为数据源,在ArcGIS、Fragstats及R的支持下构建自然-经济-景观多源评价体系,基于5 km×5 km格网核算19年以来区域植被退化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风险指数的时空分异特征及相关性,评价全域生态风险并提出保护建议。结果表明,吕梁山植被覆盖整体增加,植被变化具有显著性,显著区面积占比达84.94%。2000—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507.803×108元增至507.874×108元,增幅较小,2010—2018年降至499.761×108元,共减少1.597%,林地、草地、耕地为主要贡献类型。景观生态风险整体呈上升趋势。风险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成负相关,聚集趋势有所增强。研究旨在为吕梁山更好发挥生态屏障作用,提高该地区风险预警和管控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植被恢复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本研究采用典型样地调查和历史资料分析方法,对滇中一平浪林场滇石栎退化灌丛的植被恢复改造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石栎灌丛的4种退化状态类型,分别代表滇石栎灌丛向云南松乔木林演替过程中的4个阶段,各个阶段植被恢复与改造的方法措施因立地条件、物种组成、植被盖度、高度的影响各不相同,但都体...  相似文献   

17.
陕西榆林沙地经过多年营造已形成乔灌混交、草灌结合、针阔混交的多结构类型植被,植被盖度大,防护效益明显,流动沙地已基本处于固定状态,对现有植被还需加强管护和改造,进一步提高其防护效益的长期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18.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更好的发挥其生态保护功能,就需要保证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并且要具有抵抗和恢复能力,这样才能够长期为人类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首先分析了森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面临的问题,然后论述了加强森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的举措。  相似文献   

19.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更好的发挥其生态保护功能,就需要保证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并且要具有抵抗和恢复能力,这样才能够长期为人类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首先分析了森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面临的问题,然后论述了加强森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的举措。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林(草)生态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作用机理,提出生态退化和治理的因子触发-响应机制模型,为黄土高原植被修复和生态重建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根据生态恢复的相关原则、方法与理论,结合近年来的研究与实践经验,提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退化形成与治理的因子触发-响应机制模型,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与干扰因子的相互作用机制和生态退化机理,并对该模型进行初步验证。【结果】通过构建黄土高原生态退化的因子触发-响应机制模型,认为黄土高原本身维持生态系统自我发展的主导力脆弱,系统演变过程受干扰因子作用而偏离生态演替顶级的趋势提前。严重退化的黄土高原生态系统通过适时、适宜的人为设计,可使治理措施与生态系统产生良性触发,促进植被的正向演替,将生态系统导入良性循环。模型验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措施总体上使该地区生态系统处于良性触发态势,明显提高了地表植被覆盖度,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了生物多样性。但良性触发的主导因子是封山禁牧,人工造林短期内由于耗竭土壤水分、生物多样性低等原因而处于恶性触发态。【结论】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干扰因子"的响应机制,使治理措施与生态系统产生良性触发,充分发挥封山禁牧的良性触发作用,以修复退化的生态环境、减小人工造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