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研究河北坝上9种主要农作物的花粉形态。[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对河北省坝上地区的9种主要农作物的花粉形态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花粉粒呈圆球形、近球形或长球形;体积最大的花粉为西葫芦(Cucurbita pepo),最小的为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P/E值最大的花粉为蚕豆(Vicia faba)1.77,最小的为莜麦(Avena chinsis)1.00;花粉的萌发孔主要有单孔、散孔、3孔、3沟、3孔沟、3-4孔沟等6种类型;其外壁纹饰主要包括网状、瘤状、具刺、颗粒状等4种类型。[结论]该研究为地层中农作物花粉鉴定提供了标准图谱和相关信息,为地层中伴人植物(主要为栽培作物)信息的提取,推断古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了解人类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提供了现代孢粉学证据  相似文献   

2.
菊苣族植物的花粉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15属,28种菊苣族(Cichorieae)植物的花粉进行了研究。根据花粉萌发孔的数目,极面特征及纹饰特点,菊苣族植物花粉可分为6类:(1)4孔沟花粉类型,(2)具发达极板3孔沟花粉类型;(3)具小极板3孔沟花粉类型;(4)多小穴3孔沟花粉类型;(5)具条纹3孔沟花粉类型;(6)具3苣极面网胞3孔沟花粉类型。据各属种主要花粉特征,作出了花粉形态分属种检索表。本文还对菊苣族植物花粉形态的多样性、萌发孔的演化趋向,以及花粉类型和纹饰在分类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河北省坝上地区的9种主要农作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呈圆球形、近球形或长球形;体积最大的花粉为西葫芦(Cucurbita pepo),最小的为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P/E值最大的花粉为蚕豆(Vicia faba)1.77,最小的为莜麦(Avena chinsis)1.00;花粉的萌发孔主要有单孔、散孔、3孔、3沟、3孔沟、3~4孔沟等6种类型;其外壁纹饰主要包括网状、瘤状、具刺、颗粒状等4种类型.该研究为地层中农作物花粉鉴定提供标准图谱和相关信息,为地层中伴人植物(主要为栽培作物)信息的提取,推断古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了解人类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提供现代孢粉学证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扫描电镜对4种类型绣球属共10个品种的花粉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绣球属品种花粉粒为小型花粉,花粉粒近长球形、长球形成超长球形,三孔沟;花粉外壁纹饰可分为网状和皱波状2个类型;花粉形状、网眼大小、沟长、沟宽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可作为区分不同品种的辅助依据;花粉形态聚类分析结果与传统形态分类结果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5.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比较了花生10个不同类型品种花粉的形态特征.花生花粉粒可分为球形、椭圆球形和圆柱形三种类型,具有3个孔沟、网状纹饰.不同品种花粉粒的形状、大小、萌发沟和纹饰特征皆不相同.不同类型间的差异更为显著.密枝亚种花粉粒较大,多为椭圆球形和圆柱形,萌发沟中部狭窄,为长梭形或狭缝形,极面不汇合,外壁纹饰穿孔大.疏枝亚种花粉粒多为近球形,萌发沟中部较宽,呈梭形,极面多汇合.每个萌发沟两侧外壁内层一般裸露,外壁穿孔较小。花粉形态特征有可能为花生品种鉴别、育种及分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茶树花粉的微形态,为茶树种质鉴定和资源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冷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我国10个省份14个茶树品种的花粉形态并进行拍照,测量各品种花粉的极轴长、赤道轴长和萌发沟长,并对花粉形态特征进行相关描述.[结果]供试茶树品种花粉粒大小为941.09~1644.05μm2;极面观均呈三裂近三角形,极轴长为32.83~47.81μm;赤道面观有近圆形和长椭圆形两种类型,赤道轴长为24.78~40.34μm;萌发孔有三孔沟和拟三孔沟两种类型,萌发沟内有块状纹饰或颗粒状突起物质;花粉外壁纹饰主要为疣状和拟网状两种纹饰.[结论]不同茶树品种的花粉形态特征具有一定共性和特异性,花粉外壁纹饰可作为茶树品种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茶树花粉形态具有很强的保守性和遗传稳定性,可作为茶树品种鉴别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产自不同地域的 14株毛茛花粉形态 ,发现毛茛花粉粒为圆球形 ,种内比较一致 ;但萌发孔类型、外壁纹饰和大小等方面种内具显著多态现象 ,因个体的不同而有差异。以萌发孔类型可分为 4种 :1) .无萌发孔 ;2 ) .三沟 ;3) .散沟 ;4) .近散孔 ,其中散沟为基本类型 ;按外壁纹饰特征可分为外壁具带刺疣状纹饰和小刺状纹饰两类。本研究结合前人的工作认为毛茛花粉萌发孔类型的演化趋势为无萌发孔→三沟→散沟→近散孔  相似文献   

8.
若干科观赏植物花粉形态电镜观察与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 SEM技术 ,对植物不同科 (包括豆科、蔷薇科、鸢尾科、木犀科 )的几种植物花粉进行结构和形态分析 ,根据花粉的形态、大小及外壁纹饰等超微结构 ,鉴证花粉的类型。采用的 3种豆科植物 (紫荆、紫藤、刺槐 )的花粉几近球形 ,大小幅度在 2 9~ 3 3μm× 1 8~ 2 3μm之间 ,均具 3孔沟 ,桔皮状或浅网状纹饰 ,网眼小 ,不规则圆形。蔷薇科的 3种植物 (红碧桃、火棘、野蔷薇 )的扫描结果表明其花粉形态非常相似 :均为橄榄形 ,3孔沟 ,外壁为指纹型条纹状 ,条纹间有穿孔 ,但三者的平均花粉粒大小差别较大 (在 3 8~ 61μm× 3 3~ 1 9μm之间 )。以紫丁香为代表的木犀科 ,特征很典型 :花粉三裂圆球形 ,大小为 3 4 (± 0 .5) μm× 2 3 (±0 .5)μm,孔沟的宽度向两极渐宽 ,网状纹饰 ,网脊厚 ,网眼大 ,不规则多角形。鸢尾科的两种植物黄花鸢尾和蝴蝶花均具 1孔沟 ,大小在 54~ 1 0 5μm× 4 5~ 65μm之间 ,但在花粉形态及外壁纹饰和结构上有明显差别 ,蝴蝶花症状独特 :具网状纹饰 ,网脊厚 ,网眼特大 ,网眼中有白色颗粒状突起。对该 4科植物的演变关系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豆科蔬菜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豆科蔬菜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豆科蔬菜花粉类型较多,形状有长球形,近球形和球形,萌发孔有3孔沟,3拟孔沟和3孔等类型,外壁纹饰以网状雕纹花粉较多,对花粉的大小,P/E比等数量性状进行了聚灰分析,分析比较结果为研究其系统演化和分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桑树花粉的亚显微结构及形态学特征。[方法]对7个桑树品种的花粉通过戊二醛固定制样处理,酒精梯度脱水、冷冻干燥和金属喷镀制备后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形态大小及表面纹饰观察。[结果]花粉表面特征及纹饰均清晰可见,表明该试验方法适合桑树花粉的扫描电镜观察;供试桑树花粉为近球形,具2个萌发孔,孔膜具刺突;极轴大小15.99~22.63μm,赤道轴大小14.98~20.78μm,‘育2号’花粉体积最大,而‘晋选7号’花粉最小;花粉外壁均分布有不同密度的点状颗粒,花粉表面呈现平滑和瘤状突起2种纹饰类型。[结论]戊二醛固定液–酒精梯度脱水法是进行桑树花粉形态观察的一种较理想的研究方法;该研究结果或可为桑属植物的孢粉学鉴定及种甚至种下等级的系统分类研究提供有益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桑树花粉的亚显微结构及形态学特征。[方法]对7个桑树品种的花粉通过戊二醛固定制样处理,酒精梯度脱水、冷冻干燥和金属喷镀制备后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形态大小及表面纹饰观察。[结果]花粉表面特征及纹饰均清晰可见,表明该试验方法适合桑树花粉的扫描电镜观察;供试桑树花粉为近球形,具2个萌发孔,孔膜具刺突;极轴大小15.99~22.63μm,赤道轴大小14.98~20.78μm,‘育2号’花粉体积最大,而‘晋选7号’花粉最小;花粉外壁均分布有不同密度的点状颗粒,花粉表面呈现平滑和瘤状突起2种纹饰类型。[结论]戊二醛固定液-酒精梯度脱水法是进行桑树花粉形态观察的一种较理想的研究方法;该研究结果或可为桑属植物的孢粉学鉴定及种甚至种下等级的系统分类研究提供有益资料。  相似文献   

12.
依据花瓣颜色筛选出3种类型的浙江红山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白花型,浅红花型和深红花型),通过形态观察和测量对其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对浙江红山茶不同类型间的花粉形态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为其演化及品种分类提供孢粉学依据.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分析,得出其花粉粒为长球形或超长球形,赤道面观为长椭圆形或卵圆形,极面观为三裂正三角形或近圆形,花粉大小为(43.6~60.2) μm×(18.8~41.3) μm,极轴与赤道轴之比在1.7以上,属于大类型花粉.萌发沟为3孔沟类型,表面纹饰为皱沟状或皱沟-颗粒状.结果表明:花粉的大小、外壁纹饰在类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可作为浙江红山茶类型间分类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3.
对十字花科棒果芥属8个物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棒果芥属8个物种的花粉形态均为长球形(P/E =1.33~1.84);花粉粒具三孔沟,沟长达两极;极面观为三裂圆形,赤道面观为椭圆形;花粉具网状纹饰,稀粗网状纹饰,网眼为不规则的多边形.花粉数量特征在种间有一定差异,依据纹饰类型及萌发沟深浅均可将8种植物花粉分为2个类型.  相似文献   

14.
香花槐与刺槐花粉形态的电镜观察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SEM技术,对香花槐的花粉形态进行电镜扫描观察,根据花粉的形态、大小及外壁纹饰等超微结构,鉴证花粉的类型.发现花粉粒呈长球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具3条萌发沟,萌发沟附近具萌发孔,外壁纹饰为桔皮状.许多研究资料表明,植物花粉数量大,形态特征具有遗传性.一般认为,同属的植物花粉,其形态特征在许多方面表现同一属的共同点.从花粉资料显示,香花槐和刺槐花粉在形态上有高度的相似性,说明它们可能属于同一个属,这一论断有待于香花槐的细胞学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5.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产自不同地域的14株毛茛花粉形态,发现毛茛花粉粒为圆球形,种内比较一致;但萌发孔类型、外壁纹饰和大小等方面种内具显著多态现象,因个体的不同而有差异。以萌发孔类型可分为4种:1).无萌发孔;2).三沟;3).散沟;4).近散孔,其中沟为基本类型;按外壁纹饰特征可分为外壁具带刺疣状纹饰和小刺状纹饰两类。本研究结合前人的工作为毛茛花粉萌发孔类型的演化趋势为无萌发孔→三沟→散沟→近散孔。  相似文献   

16.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缙云山自然保护区17种常见菊科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花粉粒均为辐射对称,大多为近球形-长球形,萌发孔均为三孔沟,极面观为三裂圆形.根据花粉形态特征分析,17种菊科植物花粉类型可分为4大类:①花粉形态以粗大网状纹饰为主要特征,以黄鹤菜、苦荬菜、雷山假福王草、假福王草植物为代表;②花粉形态以刺尖、刺密、刺长为主要特征,以向日葵族的白花鬼针草、牛膝菊、豨莶、狼杷草最为明显;③花粉形态以刺基部大、刺较钝为主要特征,以蒲儿根、千里光、东风草和马兰为代表;④花粉形态以刺稀疏、较短、刺上下均匀为特征,以南川斑鸠菊、鳢肠、野茼蒿、鼠麯草为代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都能有这样较好的对应关系,花粉形态相似的植物可能来自于不同的族属.  相似文献   

17.
冷蒿正种与其变种的花粉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冷蒿正种(Artemisia frigida)及其变种-紫花冷蒿(Artem isia frigidavar.atropurpurea)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镜(SEM),对它们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描述,掌握了其在扫描电镜水平上的形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花粉粒均为单粒花粉;花粉粒大小属于小型花粉;正种赤道面为椭圆形,变种赤道面为圆球形;极面为三裂圆形;萌发器官是3孔沟类型;表面纹饰为刺状-颗粒状复合纹饰。正种与变种花粉的总体形态特征基本一致;主要差异表现在细微性状方面。  相似文献   

18.
18种绣线菊花粉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18种(品种)绣线菊为材料,利用扫描电镜法对其花粉形态进行系统观察比较、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其中8种绣线菊的花粉形态为首次研究报道,以探讨其种间亲缘关系与分类学关系。结果表明:18种绣线菊花粉形状为长球形及近球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和近圆形,赤道面观有长圆形、椭圆形和梭形,花粉大小为(12.5~20.7)μm×(10.58~18.3)μm,极轴与赤道轴之比(P/E)在1.01~1.94之间,属于小类型花粉,具三孔沟,部分种的内孔外突;外壁纹饰类型为条纹和条网状纹饰,纹饰特征种间存在差异,具备分类意义。首次发现美丽绣线菊(Spiraea elegansPojark)萌发沟内具有特殊脑纹状结构。绣线菊花粉性状指标重要性依次为条纹走向、赤道面观、孔径、条脊宽、极面观、纹饰类型、极轴和沟长与赤道轴之比(L/E)。18种绣线菊按花粉形态可分为5大类群,与经典形态学分类基本吻合,花粉形态可以做为种间分类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研究了丁香属代表植物11种和2个变种的花粉形态,并对花粉的表面纹饰等性状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了主分量分析,同时将计算结果作了二维与三维排序,结果表明:(1)丁香属植物花粉形态在光学显微镜下种间区别甚微,而在电镜下的区别则明显,可做为分种的依据,尤其对形态上难以区分的种类更为适用;(2)根据花粉外壁表面纹饰等特征,将所做花粉分为四种类型;(3)除欧丁香外,其余花粉均为三孔沟型,对前人的工作作了一定的修正;(4)通过主分量分析,指出了花粉孔的宽/长,沟长及网眼大小是本属花粉分类的主要成分;(5)试图通过主分量的二维和三维排序,为属下分组,分种提供新的观点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几种常见樟科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方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樟科4属5种植物的花粉表面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樟、浙江楠和月桂的花粉均为近球形,直径约20~32μm,表面遍布刺突纹饰,其中月桂花粉表面可观察到成对的小穿孔;山胡椒和香叶树的花粉极面观为三裂椭圆形,具有3个较深的萌发沟,沟长达两极,花粉大小分别为50×40和55×42μm,花粉表面密布明显的小孔穴。[结论]该研究可为樟科植物花粉的研究提供更多孢粉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