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关键在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增加农民收入,就要研究影响农民收入的内在因素——农民素质问题。农民内在素质的提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质变”,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安徽农民的农业收入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关联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成士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1):5-6,119
农民增收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影响农民收入增加因素很多,其中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主要通过计量模型分析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相关性,找出两者关系,以期为我省农民农业的增收寻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农民收入结构视阈下的黑龙江垦区农民增收新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收入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如何解决农民收入增加问题始终困扰着政府和专家学者,由于影响农民收入结构的因素较复杂。因此,文章从黑龙江垦区农民收入结构入手,分析影响农民收入结构的主导性因素,并提出垦区农民增收的六个方面新途径,为垦区制定农民增收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农民增收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经济、政治问题,该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我国社会的稳定,影响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在对农民收入的分析比较后,得出三个主要结论,即:农民收入整体水平偏低:农民收入增速缓慢:农民收入构成的不同来源不同年份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并具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对农民收入增长亦具有不同的影响和意义。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大力发展和培养农村市场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完善政府对农村的宏观调控制度;不同类型农民增收缓慢问题的解决对策要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5.
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农民与农民收入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现阶段制约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彭绪梅  马玉 《农业与技术》2013,(11):221-223
“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最关键的就是促进农民增收。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为促进农民增收,本文从枣庄市农民增收的现状为例,对枣庄市农民收入以及制约枣庄市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进行剖析,以此希望能对构建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民收入。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因素很多,从农产品流通的角度来阐述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是农民增收的一个必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民增收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我国加入WTO,农民增收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本文分析了制约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要素、农民收入增长滞缓问题的正负效应及农民增收现存问题的原因,并为实现我国农民收入快速、稳定、持续的增长提出了建设性对策。  相似文献   

9.
自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的热点问题以来,农民问题便引起各界的极大关注,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增收问题,通过对聊城市农民增收状况的调查不难发现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增加聊城市农民收入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农民增收与市民增收相比,其内涵有独到之处。影响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包括:产业结构、产业链条、城乡二元结构、农村投资及农民素质等,针对以上因素进行研究,休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才能有的放矢。制约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分析我国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可谓错综复杂,由于不同区域,不同的人群特征,其影响因素很难一一详述。本文认为,影响我国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1.
推动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增加社会财富,提高农民收入和保护农民利益,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我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考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2.
闵杨  张家偶 《安徽农业科学》2014,(23):8069-8072
在摆脱贫困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资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财政投资和社会捐赠等相比,信贷则是一种最为适合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户摆脱贫困、扩大生产的资金来源。在我国,小额信贷已经得到推广,但是贫困农户获取小额信贷的需求与供给不平衡现象严重。该研究基于在湖北省农村的问卷调研数据,运用离散选择模型,实证研究了贫困农户小额信贷获取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家庭收入、自营职业和官方地位是农户获得小额信贷的3大影响因素。偿还能力和获得小额信贷之间密切相关,说明提高农户的债务偿还能力有助于他们获得小额信贷。  相似文献   

1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是经济、社会、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三农"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是人民关注的热点,随着社会的转型,原有的经济格局被打破,农产品市场放开,农民流动量增大,农村各类矛盾日益显现。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不断提高"三农"方面的政策理论水平,不断创新报道方式方法,为农业的兴旺,农民的富裕,农村的繁荣摇旗呐喊,是我们新闻宣传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农民观念落后是农村持续贫困的根源之一,本文通过对竹园乡农户的抽样调查,分析了竹园乡西部五村居民生育观念、消费观念、商品观念、投资观念等现状的影响因素,探讨农村贫困落后的根源,提出转变农民观念、摆脱盆困的对策措施:解决人口与经济的矛盾:控制人口增长;加强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发展卫生事业;引导农导树立先进的文化价值观;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户家庭积累,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浩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788-9789
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也是我国当前经济政策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农民纯收入、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从农民和国家转移支付两个方面实证在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农民对其成果的分享。ADL模型与误差修正模型结果显示,在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农民纯收入的弹性较低,而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使农民分享到了经济增长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王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39-19741
通过阐述二元经济理论的三阶段特性及其对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现实意义,并将"刘易斯拐点"的重要评判标准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民收入的提高是政府外在干预的结果,我国的人口红利并未结束,这些现象与"刘易斯拐点"理论相违背,从而证实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并未到来。造成我国"民工荒"与劳动力过剩并存的现状主要因素包括:一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的结果;二是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作用的结果;三是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性障碍的结果。因此,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和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目标,必须从宏观层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微观层面消除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17.
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当前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突出的问题,而农民增收必须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前提,因此,针对当前中国农村基础教育薄弱、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的现状,必须调整当前农村教育的培养方向、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加大对农村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增强农民的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研究非参数异方差回归模型的局部多项式估计问题.首先利用局部线性逼近的技巧,得到了回归均值函数的局部极大似然估计.然后,考虑到回归方差函数的非负性,利用局部对数多项式拟合,得到了方差函数的局部多项式估计,保证了估计量的非负性,并证明了估计量的渐近性质.最后,通过对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实证研究,说明了非参数异方差回归模型的局部多项式方法比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法的拟合效果更好,并且预测的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9.
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农村中生产经营方式和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子商务也在农村兴起,并迅速向纵深方向发展.但由于技术和农民意识等方面的原因影响了电子商务在中国农村的发展,本文将在分析此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理论分析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制度非均衡、不完全信息、帕累托无效率、需求弹性理论,结合我国农民增收的实际,分析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从重塑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体系、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非农产业,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农产品收购、基础设施投入方面,提出了现阶段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