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9 毫秒
1.
用鸭肝炎病毒(DHV)地方分离毒株HB98株经鸡胚连续传53~62代适应鸡胚的鸭肝炎病毒作为种毒,制备成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分别免疫伊莎产蛋鸡,经3次免疫后,收获卵黄,测定病毒中和效价可达103以上,经30万只雏鸭临床应用,对未发病的雏鸭预防保护率达90%以上,发病鸭群治疗保护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一种鉴别诊断鸭瘟病毒的PCR方法,根据已发表的8株鸭瘟病毒株的长区开放阅读框(LORF11)等位基因序列,在其开放阅读框等位基因的上游5 bp和下游101 bp的位置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应用这对引物对鸭瘟病毒LH2011株、v2085株、VAC株、Clone-03株DNA进行PCR扩增,分别获得了4 448 bp、3 277bp、934 bp和2 518 bp的特异性条带。此PCR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检测到10TCID50或0.1LD50的鸭瘟病毒。在感染鸭瘟病毒的组织(肝脏)中均能检测到鸭瘟病毒DNA。对疑似鸭瘟的临床病料的检测结果也证明,建立的PCR方法不仅能够鉴别样品是否感染了鸭瘟病毒,而且能鉴别感染的鸭瘟病毒的来源。  相似文献   

3.
应用PCR方法检测鹅细小病毒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GenBank中发表的GPVB株全基因序列,应用生物学软件Primer5.0设计了针对鹅细小病毒VP3(574bp)的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小鹅瘟PCR诊断方法。对鹅细小病毒疫苗株和临床病料样品进行了PCR检测,结果从疫苗株和临床病料样品(7/9)中扩增到与预计大小一致的目的片段,而对照的鹅副粘病毒、新城疫病毒和鸭瘟病毒PCR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该PCR可以检测到0.124ng/L的GPV的核酸模板,因此,所建立的PCR方法特异性强,可用于临床病料的快速诊断。来源于黑龙江不同地区的送检样品检测结果表明,小鹅瘟分布广泛,仍是危害雏鹅的重要病毒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对雏鸭进行早期免疫的试验结果。试验采用不含鸭瘟和鸭病毒性肝炎母源抗体和含不同滴度母源抗体水平的1日龄的四川麻鸭雏鸭,用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经皮下注射、饮水、滴鼻和喷雾进行免疫,探索不同免疫途径对鸭瘟和鸭病毒性肝炎的免疫效果及免疫持续期,选出最佳免疫途径。试验结果表明:1.对于没有母源抗体的1日龄雏鸭,用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进行免疫的最佳途经是皮下注射和饮水免疫,其中皮下注射效果比饮水稍好:①到3日龄产生对鸭病毒性肝炎部分免疫力,4日龄产生坚强免疫力;②皮下注射到3日龄、饮水免疫到4日龄均产生对鸭瘟的坚强免疫力,保护期持续2个月以上。2.对有母源抗体的雏鸭进行免疫的最佳途经是饮水免疫:①到34日龄产生对鸭病毒性肝炎部分免疫力,5日龄产生坚强免疫力;②34日龄产生对鸭瘟部分免疫力,5日龄产生对鸭瘟的坚强免疫力,其免疫持续期2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在规模化养鸭中应用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防制鸭瘟和鸭病毒性肝炎的适用的免疫程序。试验采用了测定血清中相应抗体液度以及免疫鸭抵抗鸭瘟强毒攻击的能力和免疫鸭的下一代雏鸭抵抗鸭肝炎病毒强毒攻击的能力来进行判定。试验结果表明,种鸭鸭瘟鸭病毒性肝炎的免疫防制,使用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首次免疫的适宜时间为28-30日龄,二免时间为产蛋前即23-24周龄.这样在60周龄内可使种鸭不发生鸭瘟和下一代雏鸭不发生鸭病毒性肝炎。对于1-30日龄阶段的小鸭鸭瘟和鸭病毒性肝炎的防制主要是依靠母源抗体和环境的隔离、消毒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正> 雏鸭由于体温调节机能差,消化机能不健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抵抗能力较弱,容易感染疾病。因此,掌握和了解雏鸭常见病的症状与防治技术是养鸭生产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1 鸭瘟: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通过眼结膜、呼吸道及接触等也能感染。该病四季可发,多在春夏之交及秋季  相似文献   

7.
番鸭是一种肉用型品种,养殖经济效益高,是农村致富的好项目.提高成活率是批量养殖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前提.雏番鸭易感鸭瘟、鸭病毒性肝炎、番鸭细小病毒病和小鹅瘟等,必须进行强化免疫.现介绍强化免疫时应注意的事项.①1日龄雏鸭全部注射鸭瘟活疫苗;同时口腔滴服雏鸭病毒性肝炎活疫苗.鸭瘟活疫苗使用方法为按瓶签注明的羽份,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雏番鸭每只腿肌注射0.25毫升,3天~4天产生免疫力.  相似文献   

8.
雏鸭实用饲粮锌的适宜添加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喂给1~35日龄建川鸭二种蛋白水平和不同含锌量的植物性饲粮,测定了不同锌水平饲粮对雏鸭生长和某些组织锌含量的影响,初步探讨了蛋白质水平与锌吸收、利用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雏鸭(1~35日龄)风干饲粮锌的适宜添加量为54ppm(总锌为71ppm),饲粮适宜蛋白质水平能提高锌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DHV对雏鸭肝组织中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不同毒力株鸭肝炎病毒人工感染雏鸭 ,分别于 1 ,3 ,5 ,7天测定雏鸭肝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活性 ,并研究MDA和SOD在鸭病毒性肝炎 (DVH)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雏鸭感染不同毒力株鸭肝炎病毒后 ,强毒株组雏鸭肝组织MDA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弱毒株组和中毒株组的肝组织MDA含量只在感染的中后期即分别在 5天和 3天以后才显著高于对照组 ;中毒株组和强毒株组的肝组织SOD活性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 ,弱毒株组肝组织SOD活性在 3天以后才显著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鸭肝炎病毒A_(66)弱毒株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肝炎病毒I型A_(66)鸡胚化弱毒株,对雏鸭安全、稳定.鸡胚混合毒滴度为10~(7.36-8.09)CELD50/0.1毫升.以1.8万DLD50/0.1毫升的强毒攻击,其半数免疫量为10~(6.16)MID50/0.1毫升;皮下注射的免疫产生期为接种后48小时.免疫持续期测至45天,全部保护.用本弱毒苗免疫雏鸭,可预防I型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以该弱毒苗高度免疫成年鸭或猪血制备的抗血清,对雏鸭能产生坚强的被动免疫力.  相似文献   

1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鸭瘟抗体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提纯的鸭瘟病毒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用于检测鸭瘟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法特异性高(与鸭病毒性肝炎等13种病的阳性血清不发生交叉反应),与血清中和试验的符合率为100%但其敏感性比血清中和试验至少要高1000倍,且重复性好,结果可靠,用于大批量样品的检测大约经6小时即可获得结果,是一种适合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进出口鸭对鸭瘟的检疫和对鸭群进行免疫抗体水平检测的敏感、快速、准确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且简便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对SPF鸭的致病性。【方法】将DPV分别通过点眼滴鼻和皮下注射接种途径人工感染SPF鸭,以未攻毒健康SPF鸭为对照,观察各组鸭的发病情况及症状,于感染后不同时间随机剖杀试验组和对照组SPF鸭,采集肝脏、脾脏、肾脏、肺、心脏、气管、食道、肠道、胸腺、法氏囊、脑和泄殖腔等组织,常规方法制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各器官病理组织学变化,同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IFA)对DPV抗原在鸭体内的分布进行检测,并进行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分析了DPV对SPF鸭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结果】DPV接种后,引起鸭高热、下痢,组织器官出血、坏死,食道、泄殖腔黏膜出血、溃疡并有灰黄色假膜覆盖;病理组织学变化以血管壁损伤为主,肝、脾细胞变性、坏死,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DPV感染后,在鸭的脾脏、胸腺、法氏囊、肝脏、食道、泄殖腔、肠道、肾脏、肺及气管中均检测到DPV抗原,且以肝脏、脾脏等组织中荧光最强;在脑和心脏中均未检测到DPV抗原。DPV感染组鸭血清中白细胞总数(WBC)、红细胞总数(RBC)、血小板总数(PLT)和总蛋白(TP)、血红蛋白(HGB)含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淋巴细胞转化率与对照组差异大多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DPV感染主要引起SPF鸭各组织器官广泛性出血;脾脏、胸腺、法氏囊等免疫器官首先受到攻击和损害,并造成免疫抑制;皮下注射接种DPV比点眼滴鼻接种对SPF鸭的致病性强。  相似文献   

13.
试验鸭32只分4组,第1组接种鸭瘟强毒,第2组接种鸭瘟弱毒,第3组先接种鸭瘟弱毒,2周后再接种鸭瘟强毒,第4组为对照。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检测鸭瘟病毒对鸭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能力的影响,结果鸭瘟强毒和鸭瘟弱毒对鸭淋巴细胞的PHA反应性均有抑制作用。其中鸭瘟强毒的作用迅速而且强烈,在很短的时间内即造成宿主淋巴细胞对PHA的反应剧烈下降,并很快导致动物死亡,出现典型的鸭瘟病变,但也有个别鸭能够耐过强毒的攻击而生存下来,耐过鸭淋巴细胞对PHA的反应性逐渐恢复正常,剖检未见有鸭瘟病变;鸭瘟弱毒的抑制作用是暂时的,宿主淋巴细胞对PHA的反应性很快即恢复正常,剖检也未见有鸭瘟病变;对于接种鸭瘟弱毒以后再攻强毒的鸭,其对PHA刺激的反应性未受到影响,攻毒后2周,宿主还表现出对PHA的反应能力有增强的趋势,剖检未见有鸭瘟病变。此结果与其他病毒所致的PHA反应抑制和加强作用相类似。  相似文献   

14.
为了快速诊断和检测鸭肿头败血症病毒抗原,用分离自典型鸭肿头败血症的XD株病毒,制备鸭抗XD IgG、兔抗XD IgG,建立了检测鸭肿头败血症病毒(DSHSV)抗原的间接夹心ELISA法。试验的最佳条件为:抗体包被量为8μg/mL,封闭液为0.5%明胶,抗原孵育条件为37℃1.5 h,兔抗XD病毒IgG浓度5μg/mL,酶标羊抗兔抗抗体浓度为1∶2000,洗涤液为0.02 mol/LpH7.2 PBS。阴阳性结果判定的临界OD值为0.412。重复性试验显示变异系数小于10%。建立的间接夹心ELISA法不与鸭肿头败血症阴性抗原、鸭大肠杆菌抗原、鸭瘟抗原、鸭肝炎病毒抗原呈现交叉反应。敏感性比琼脂扩散实验高1280倍。包被的酶标板在4℃至少可以保存3周。用此方法对人工感染鸭组织脏器中鸭肿头败血症病毒检测结果显示,心、肝、肺、肾检出率最高,脑、脾、胰次之。  相似文献   

15.
应用抗鹅细小病毒(GPV)单克隆抗体(Mab E16)为一抗,建立检测鸭短嘴矮小综合征病毒(SBDSGPV)的间接免疫荧光方法 (IFA),并对人工感染SBDS-GPV的发病鸭和临床送检鸭短嘴矮小综合征(SBDS)病鸭的肝脏、脾脏、肾脏和胰腺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能识别鹅细小病毒抗原呈现亮绿色特异荧光,而与MPV、MDRV、NDRV、DHV、DPV、PMV等其他鸭病病原均无交叉反应;应用该方法检测SBDS-GPV人工感染发病鸭和SBDS临床病鸭组织,均不同程度出现亮绿色荧光,其中人工感染发病鸭阳性率100%(5/5),临床送检病鸭阳性率91.7%(11/12)。表明建立的IFA具有快速、特异等优点,可用于SBDS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6.
采集疑似鸭瘟病毒自然感染的病死番鸭的肝脾等组织,应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MDEF)进行病毒分离,通过对分离毒的血凝特性(HA)测定、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荧光定量PCR、PCR产物测序和动物回归试验等初步鉴定。结果显示:通过MDEF从疑似病料中分离到4株病毒(DPVfj1、DPVfj2、DPVfj3、DPVfj4),均不能凝集鸽红细胞;IFA结果排除了分离毒为鹅细小病毒、番鸭细小病毒、鸭呼肠孤病毒、鸭副粘病毒和禽坦布苏病毒;鸭瘟病毒荧光PCR试剂盒检测分离毒核酸均为鸭瘟阳性;鸭瘟病毒(JQ673560)gJ蛋白基因序列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均为阳性,且PCR产物序列与鸭瘟病毒参考株gJ蛋白基因序列相似度均大于99%;动物回归试验显示,分离毒人工感染30日龄番鸭和同居感染5日龄雏番鸭均可复制出与自然感染一致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并能回收到病毒。上述结果表明4株分离毒均为鸭瘟病毒强毒株。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免疫不同品种成年鸭后,其血清中抗鸭瘟病毒(DPV)和鸭肝炎病毒(DHV)的ELISA抗体消长规律,从而为临床上合理地应用二联苗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二联苗免疫鸭后抗体的消长与鸭的免疫力密切相关。并可以通过检测二联苗免疫鸭后的血清中抗DHV和DPV的ELISA抗体滴度来确定种鸭是否要进行加强免疫。当二联苗免疫鸭后血清中抗DHV的ELISA抗体滴度在1:512以下时或抗DPV的ELISA抗体商度在1:64以下时,需要进行DVH或DP的免疫.  相似文献   

18.
采用抗猪囊尾蚴头节蛋白单克隆抗体包被ELISA板,以兔抗猪囊尾蚴头节蛋白多抗作为捕获抗体,建立了猪囊尾蚴头节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用该方法分别检测猪囊尾蚴、棘球蚴和猪蛔虫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用ELISA和RT-PCR同时检测120份样品,ELISA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8.1%和80.0%,2种方法的符合率为95.8%。 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检测牛分枝杆菌的间接ELISA方法,快速区分致病性与非致病性牛分枝杆菌,为净化牛结核病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体外扩增表达并纯化的重组牛分枝杆菌CFP-10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牛分枝杆菌的间接ELISA,并应用方阵法优化间接ELISA的检测条件.[结果]重组CFP-10蛋白间接ELISA的最佳检测条件为:以8μg/mL重组CFP-10蛋白包为被抗原,37℃下包被1h,再以5%脱脂奶封闭1h,血清(一抗)经1∶200倍稀释后作用1h,然后以1:500倍稀释的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羊抗兔IgG(二抗)作用1h.该间接ELISA的阴阳临界值为0.281,仅与牛分枝杆菌呈阳性反应,与牛布鲁氏杆菌、牛口蹄疫病毒无交叉反应;其敏感性能检测1:320倍稀释的血清,批内与批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5.0%.[结论]建立的重组牛分枝杆菌CFP-10蛋白间接ELISA具有特异、敏感等优点,临床上可用于致病性牛分枝杆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大肠杆菌灭活菌苗的免疫原性、免疫鸭的外周血液免疫动态及卵黄凝集抗体的测定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苗对小白鼠、可疑感染鸭和健康鸭具有良好免疫原性,鸭的免疫期达4—5个月,可提高种鸭产蛋率和种蛋孵化率。鸭只免疫后45天平均凝集抗体滴度达270.4和313.6,免疫后5个月仍有62.5%鸭只的凝集抗体滴度≥40。免疫鸭血清r-球蛋白含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非免疫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