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索氏提取法以乙醚作为有机溶剂制备高良姜、臭椿树皮的植物提取物,研究其与无水乙醇(溶剂)、吐温80(乳化剂)、凯安保(增效剂)按4:4:100:3:1(体积比)的比例混合复配而成的植物复配剂A对米象成虫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植物复配剂A对米象成虫具有一定的驱避作用和较强的熏蒸作用,而触杀作用较弱。在整个处理期间,其驱避等级一直保持在Ⅳ级以上,处理60h后,驱避率等级达到V级。植物复配剂A对米象成虫的熏蒸作用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显著上升,不同处理浓度之间的熏蒸作用效果差异极显著(df=3,P〈0.01),在最高处理浓度下的校正死亡率达到96.67%。  相似文献   

2.
采用索氏提取法,以乙醚作为有机溶剂制备臭椿树皮提取物,并研究其对谷蠹成虫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臭椿树皮提取物对谷蠹成虫具有较强的驱避作用和熏蒸作用,触杀作用较弱。处理12h后,各个处理浓度的驱避率均达到Ⅴ级。在臭椿树皮提取物与丙酮1∶5(体积比)浓度下熏蒸处理4 d后,校正死亡率达到73.73%。  相似文献   

3.
臭椿树皮提取物对四种主要储粮害虫的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建华 《粮食储藏》2007,36(2):17-20
研究了采用索氏提取法,以乙醚作为溶剂提取臭椿树皮的植物提取物,对米象、锯谷盗、赤拟谷盗、小眼书虱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臭椿树皮提取物对米象、锯谷盗、赤拟谷盗、小眼书虱均有较强的驱避作用,对米象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对锯谷盗和米象具有较强的熏蒸作用,对锯谷盗和米象当代种群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无水乙醇为溶剂提取苍耳、枫杨和苦楝三种植物精油,研究其对玉米象成虫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苍耳、枫杨和苦楝精油对玉米象成虫均具有较强的驱避、熏蒸和触杀作用.其中苦楝和枫杨精油的驱避效果较好,处理120 h后,对玉米象的驱避率达到Ⅳ级;苦楝的熏蒸作用最好,处理72 h后,熏蒸校正死亡率达到91.1%;枫杨精油的触杀效果最好,处理96 h后,触杀的校正死亡率达到100%.研究表明:枫杨、苦楝和苍耳精油具有作为储粮防护剂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5.
黄荆挥发油对玉米象的生物活性及种群控制作用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采用三角瓶熏蒸法、滤纸药膜法、选择饲料法和药剂拌粮法,分别测定了黄荆挥发油对玉米象成虫的熏蒸、触杀、驱避和种群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黄荆挥发油在50μL.L-1、100μL.L-1浓度下熏蒸处理72 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92.1%和100%;处理后72 h的触杀毒力LC50为0.3377 mg.L-1;以0.2%剂量处理小麦,处理后48 h和72 h对玉米象成虫的驱避率分别达84.9%和69.2%;在4 g/kg处理剂量下,处理小麦后72 h和168 h,对玉米象成虫的校正死亡率均达100%,处理后55天,对F1代成虫的种群抑制率也达100%,持续控制效果十分理想。黄荆挥发油作为储粮保护剂具有很大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6.
烟田斜纹夜蛾及烟粉虱对大蒜乙醇抽提物的生物活性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荣泉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380-383
摘 要:本文采用室内测定及大田试验,研究了大蒜乙醇抽提物对烟田斜纹夜蛾及烟粉虱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大蒜乙醇抽提物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有一定的拒食和毒杀作用,但其效果较差;而对烟粉虱具有明显的忌避作用和干扰作用。除处理后72 h 浓度为10 g?L-1大蒜乙醇抽提物对烟粉虱成虫的忌避作用较差外,各浓度抽提物对烟粉虱成虫的忌避作用均较好,其忌避率在69.44%-100.00%;该抽提物对烟粉虱的大田拒食率为54.83%和68.63%;其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0.452和0.314。因此,可尝试以大蒜为原料研究烟草保护剂及在烟田利用大蒜作为一种忌避或驱避作物控制烟田斜纹夜蛾及烟粉虱。  相似文献   

7.
福桔果皮精油对黄粉虫成虫的驱避作用和种群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榕村 《粮食储藏》2009,38(4):18-20
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福桔果皮精油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出其主要成分是α-柠檬烯。采用滤纸药膜法和饲料拌药法分别研究了福桔果皮精油对黄粉虫成虫的驱避作用和种群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桔果皮精油对黄粉虫成虫有明显的驱避作用和种群抑制作用,驱避作用和种群抑制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加强。  相似文献   

8.
文章题目作者期号页码专家论坛论影响我国粮食储备安全的因素齐志高李堑1 3粮食仓储行业HACCP研究应用严晓平周浩兰盛斌等6 3储粮有害生物及防治技术储粮害虫防护剂应用展望张国梁1 10甲酸乙酯控制储粮害虫研究进展唐培安邓永学王进军等1 13大蒜挥发油对米象成虫的控制作用吕建  相似文献   

9.
几种植物挥发油杀虫效果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挥发油经初步试验筛选出8种杀虫效果突出的植物,以黄樟油、肉桂油、八角油对试虫(玉米象、谷蠹和赤拟谷盗)作用方式的测定发现,这些植物按发油具有强烈的熏镣和触杀作用,而且具有用量低,致死作用迅速等特点,用植物按发油拌粮不但能杀灭当代害虫,而且能完全控制子代的发生,植物挥发油的驱避作用较强,经持续4周试验后其驱避率仍能保持在80%左右。  相似文献   

10.
大蒜和芦荟提取物防治几种储粮害虫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通过水蒸汽蒸馏法、减压蒸馏法和索氏提取法三种不同挥发油提取方法的出油率的比较。发现索氏提取挥发油的出油率最高。用索氏提取法提取大蒜、芦荟、花椒、苦楝皮的挥发油,并将大蒜和芦荟的挥发油对谷蠹、赤拟谷盗和书虱的杀虫效果与花椒和苦楝皮的杀虫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无论对哪一种昆虫的种群,大蒜挥发油抑制或触杀作用均最好。芦荟提取物仅对谷蠹的种群抑制效果较好,而对赤拟谷盗和书虱的种群抑制或触杀效果均不如花椒和苦楝皮的挥发油。实验说明了大蒜是一种可进一步开发的植物源农药资源。用柱层析从大蒜挥发油中分离出5种粗组分,以2号粗组分的杀虫效果最好。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分析表明大蒜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主要是含硫的庚烯及杂环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桂皮精油的提取及其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比较不同溶剂提取桂皮精油成分的差异性,研究确定了石油醚、正己烷、三氯甲烷3种溶剂提取桂皮精油的最佳条件,并对提取的桂皮精油化学成分进行GC-MS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是三氯甲烷为提取溶剂,桂皮和三氯甲烷的比例为1:15(W/V),提取时间60 min,提取3次;3种溶剂提取桂皮精油的化学成分在种类和相对百分含量上呈现差异,但不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2.
利用微波辅助-有机溶剂法提取柚皮精油,并利用GC-MS对其进行了有效成分鉴定。结果表明,在石油醚、正己烷和环己烷3种非极性溶剂中,采用石油醚作溶剂提取效率最高,精油得率为1.25%;应用GC-MS检测鉴定出柚皮精油中19种化合物,占总组分的60.58%。  相似文献   

13.
通过试验初步研究半导体激光、紫外线以及与植物精油结合处理等非化学处理对玉米象成虫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低功率范围的半导体激光处理对玉米象的控制作用不佳;紫外线照射各处理组对玉米象均表现出一定的控制作用,其中254nm 20min处理组玉米象死亡率最高,并在第4d、5d与其它各组达到显著差异;物理、生物结合处理对玉米象成虫的控制作用较好,紫外(254nm 20min) 枫杨处理组最好,从第2d开始起表现出最有效的控制作用,且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在第4d、第5d时死亡率达到了100%;非化学处理对玉米象有较好的处理作用,结合处理效果更佳,控制机理和具体参数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花椒精油的提取、抗菌活性研究及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是花椒主产地。花椒的品种、生长环境以及提取方法的不同都会导致花椒精油化学组成与含量的差异。对产自山东德州的花椒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花椒精油,分析精油抗菌活性,采用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精油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不同溶剂提取所得精油在颜色、气味、状态等方面差别明显,对微生物抑制程度也不同,其中,乙醚提取的精油抗菌活性最强,对7种受试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GC-MS显示在匹配度大于80%时,乙醚和石油醚提取的精油分别鉴定出45和63种物质,酮类为主要组分,2种精油中都含有大量的未被报道过的1(- 2-羟基-4,6-甲氧基苯基)乙酮。花椒精油作为花椒的重要功能成分,将会在食品呈香及抑菌防腐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竹林生态系统虽然比较稳定,但病原菌也较多,使用生物农药是竹林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道路。许多芳香植物精油具有优良的抗菌活性,都有作为生物农药的潜力。但是竹林土壤微生物也可能受到精油抑菌性能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常见5种芳香植物精油香茅、肉桂、大蒜、生姜和茶树精油,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对毛竹实生盆栽苗的土壤进行处理,测定毛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细菌丰度和种群多样性。结果表明,5种精油会降低毛竹根际微生物的丰度和多样性,使变形菌门的细菌成为绝对优势菌群。对微生物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是香茅、生姜、茶树、肉桂和大蒜精油。  相似文献   

16.
红绿茶加工工艺对茶鲜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研究不同的加工工艺对茶鲜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的影响,利用槠叶种群体的一芽二、三叶鲜叶为原料,按照传统的加工工艺分别制成红茶、绿茶,应用SDE提取、GC/MS对香气组成进行分析,同时应用溶剂提取、双相酶解和GC/MS对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由同一批鲜叶所制的绿茶和红茶,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在组成和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鲜叶、绿茶和红茶中精油相对总量依次为17.263、5.004和34.702。糖苷类香气前体检测结果表明,鲜叶中的香气前体苷元有6种,分别为苯甲醇、反式-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苯乙醇、水杨酸甲酯和香叶醇;绿茶中有5种,苯甲醇未检测出;而红茶中只检测出了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和苯乙醇两种。在绿茶加工中,鲜叶中的苷元仅有20.34%得以释放;而在红茶加工中,95.60%的苷元得以释放。这些释放出的苷元成为成品茶的重要香气组分。实验证实了鲜叶在不同的加工工艺处理下,在制得的成茶中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组成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