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稻草持续还田腐熟定点监测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丛艳静 《农学学报》2017,7(8):35-38
笔者采用定点监测方法,开展了稻草持续还田腐熟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连续3 年稻草还田腐熟,土壤有机质增加,容重降低,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改善,水稻产量增加。与无稻草还田相比,水稻增产590.67~774.00 kg/hm2,增长7.14%~9.36%;土壤容重降低0.02~0.03 g/cm3,降低1.53%~2.30%;土壤有机质增加0.64~1.34 g/kg,增长1.97%~4.13%;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经方差分析,常规施肥加“谷霖”腐秆剂的稻草还田处理与常规施肥无稻草还田处理之间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土壤碱解氮之间含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有效磷含量差异达极显著,其余各处理之间土壤理化性状指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稻草持续还田腐熟不仅能培肥地力,而且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明不同稻草还田方式与稻田养鸭耦合对水稻生物量、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设置5种处理方式:"稻草炭化还田+养鸭"(CD),"稻草直接还田+养鸭"(ZD),"稻草粉碎还田+养鸭"(FD),"稻草不还田+养鸭"(BD)和"稻草不还田不养鸭"(BR)。通过测定水稻生物量、产量,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及土壤pH值,研究稻草还田+稻田养鸭对土壤养分及水稻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稻草炭化还田+稻田养鸭(CD)能显著降低水稻株高、提高水稻生物量,稻草还田+稻田养鸭主要通过增加水稻有效穗来提高水稻产量,短期内(1年)能使水稻增产10%以上。稻草还田+稻田养鸭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增幅分别为33.73%~41.28%和15.06%~21.47%。CD能显著增加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增幅分别为20.15%、13.73%、10.25%,CD还能有效缓解土壤pH值降低。【结论】稻草炭化还田+稻田养鸭处理(CD)为最佳组合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3.
稻田养鸭作为一种水稻绿色生产技术,能有效节肥减药,对粮食安全和土壤改良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为探明稻田养鸭对土壤养分和直播水稻生长的影响,设置"稻草粉碎还田+养鸭"(FD)和"稻草粉碎还田"(FR)2个处理,种植杂交稻H优518;设置"稻草灰化还田+养鸭"(SD)和"稻草灰化还田"(SR)2个处理,种植常规稻中早39。通过测定水稻生育特性和产量等指标,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等指标,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田养鸭能显著降低直播水稻株高2.1~4.2 cm,稻草粉碎还田养鸭显著增加直播水稻有效穗数52.16万穗/hm~2,达19.17%,从而显著增加当季直播水稻产量10.87 kg/667m~2,达3.46%,稻草灰化还田养鸭对直播水稻有效穗和产量无显著影响。稻草粉碎还田条件下养鸭使成熟期单株水稻生物量增加12.58%,其中穗干重增加12.96%。稻田养鸭增加种植后土壤全钾含量2.1%~3.92%,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10.98%~16.74%,稻草粉碎还田条件下养鸭处理减少了种植后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而稻草灰化还田条件下养鸭增加种植后土壤速效氮含量8.38 mg/kg,达15.14%。  相似文献   

4.
以常规稻合丰占为材料,开展田间裂区试验,主因素设稻草不还田和全部稻草还田2种处理,副因素设冬闲和冬种绿肥并全部还田2种处理,研究稻草还田和冬种绿肥及其互作对华南双季稻产量和稻田CH4排放的影响,以期为华南双季稻低碳高产栽培提供指导。结果表明:稻草全量还田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平均增产4.8%,主要原因是稻草还田促进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增加了每穗粒数,但稻草还田极显著增加稻田CH4排放量,平均增幅为41.8%;冬种紫云英绿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平均增产3.6%,同时稻田CH4排放量也增加,但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无论是对水稻产量还是稻田CH4排放,稻草还田和冬种绿肥处理之间的互作效应均不显著,表明二者的作用是相互独立的。综合考虑水稻产量和CH4排放的表现,冬种紫云英绿肥可作为华南双季稻低碳高产栽培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不同耕作方式下稻草还田的土壤肥力与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连续2 a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下稻草还田配施不同氮肥对稻田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有利于改善土壤有效养分供应能力,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传统牛耕下稻草还田增产率为2.8%,而机械旋耕下稻草还田增产率为3.5%,增产作用更为明显。氮肥的增产作用显著,但建议的减量施氮和农民习惯施氮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增产率分别为43.5%和48.5%,而氮肥的农学产量效益分别为增产谷粒14.7 kg/kg N和11.4 kg/kg N,肥料报酬率随施氮量增加递减。经济效应分析表明,机械耕作方式下稻草还田配施减量氮肥提高了氮肥的产量效益,可降低肥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减少因过量施氮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6.
通过设置不施肥、单施化肥、稻草烧灰还田+化肥和稻草全量还田+化肥4个处理的大田定位试验,在氮、磷和钾养分相等条件下研究稻草全量还田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晚稻稻草全量还田有利于提高翌年早稻产量,较单施化肥与稻草烧灰还田相比,增幅3.4%~4.3%,而晚稻产量稻草全量还田处理与单施化肥基本持平,却显著低于稻草烧灰还田处理;与单施化肥和稻草烧灰还田相比,稻草全量还田提高了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活性碳、矿化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提高了5.93%~7.87%、27.14%~67.55%和11.41%~21.49%。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与双季早、晚稻产量呈显著抛物线关系(r=0.982 9*和r=0.982 8*)。  相似文献   

7.
稻草还田免耕抛栽对杂交晚稻立苗速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6年晚季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稻草还田免耕抛栽对杂交晚稻立苗速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比稻草不还田免耕抛秧稻增产4.85%,稻草还田免耕旱育秧苗抛栽与免耕湿润秧苗抛栽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稻草还田对免耕抛栽水稻的立苗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还能提高水稻后期剑叶叶绿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稻草还田后,经过不同沤制的时间,稻草的腐熟情况及对水稻生长状况、产量等影响,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组织实施本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还田结合秸秆腐熟剂使用,可促进稻草腐熟进度,能加快水稻的分蘖速度,分蘖数增多,水稻总有效穗增长3.5~8.0%,每穗实粒数增长0.1~2.7%,千粒重增长0~1.9%,提高稻谷产量,增长3.70~6.91%,其中沤制7d以上小区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综合稻草还田腐熟程度、水稻生长情况、产量及当地生产农事安排等因素,说明稻草全量还田后以沤制7-10d左右插秧为宜。  相似文献   

9.
为验证秸秆腐熟剂对还田秸秆的催腐效果及对下茬水稻生长的影响,进了试验,结果显示,增施腐熟剂能够显著加快小麦秸秆的腐熟,30 d后处理2还田秸秆的失重率达51.0%,比未施用腐熟剂的处理1高出10.9%;增施腐熟剂能够促进秸秆中养分的释放,同时还可以提高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有效养分的含量,处理2土壤速效磷含量49.1 mg/kg,与处理1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秸秆还田能够改善水稻经济学性状,与未实行秸秆还田的对照(CK)相比,秸秆还田后水稻结实率显著提高;秸秆还田增施腐熟剂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处理1相比,处理2水稻增产4.9%,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稻草还田不同碳氮比调节效果,进行不同碳氮比调节稻草还田腐熟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实行稻草还田,利用尿素调节能加快水稻分蘖;与单施腐熟剂或单施尿素处理相比,腐熟剂+尿素配施处理能明显加速稻草腐熟、增加水稻的穗实粒数、不同程度地增加水稻产量,667m2配施尿素5kg、667m2配施尿素5kg+腐熟剂2kg的处理较单施腐熟剂处理增产显著,增幅分别为5.36%、6.53%。  相似文献   

11.
寒地稻草还田对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寒地稻草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还田量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但增加还田量利于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还田量4.5t/hm2和还田量9.0 t/hm2的处理在水稻产量、有效穗数、千粒重等方面与对照的差异不显著(还田量4.5t/hm2并配施纯氮45 kg/hm2的处理除外)。在寒地稻草还田中以还田量9.0 t/hm2并配施纯氮135 kg/hm2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推广秸秆还田技术不仅仅是减少秸秆焚烧的重要措施,而且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2009年,在广西大化县都阳镇都阳村拉万屯进行了早稻秸秆还田不同用量比较效果试验,旨在于研究水稻秸秆还田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还田不同用量对水稻产量有着明显差异,经方差分析,还田稻草600 kg/667m2时,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还田稻草400 kg/667m2,达到差异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稻草还田对土壤和稻谷产量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湘西近十多年来因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下降问题,进行了稻草还田试验。结果表明,每公顷施用干稻草4.5 t 碳铵750 kg 过磷酸钙450 kg 氯化钾60 kg比每公顷施用碳铵750 kg 过磷酸钙450 kg 氯化钾112.5 kg(对照)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速效氮、磷、钾养分含量分别提高3.1%、8.5%、5.9%、4.0%,土壤孔隙度提高3个百分点,稻谷产量增加0.66 t/hm2,增产率为11.1%,说明稻草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水稻土的理化性状,有利于提高稻谷产量。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水稻秸秆还田及秸秆还田化肥减量施用效果,设计了以常规施肥做对照和水稻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化肥减量0%、5%、10%和15%,共5个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还田化肥减量0%和10%处理水稻生长性状指标增加,产量增加14.8~46.4 kg/亩,增幅为2.2%~7.3%,增产效果达显著水平,而当化肥减量15%以后产量减少,合理化肥施用仍然是保证水稻增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为减少化肥施用和环境污染,改良土壤,提高水稻产量,建议在合理配施氮、磷、钾条件下,水稻秸秆还田化肥减量0~10%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利用早稻稻草资源,进行了常规施肥加稻草还田与常规施肥(CK_1)及不施肥(CK_2)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施肥+稻草还田与CK_1比较,土壤湿容重下降0.08 g/cm~3,总孔隙度增加4个百分点,微生物总量增加4 260万U/g(干土),增幅18.4%,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3 g/kg,增长4.9%,碱解氮提高5.6 mg/kg,增长4.7%,有效磷提高0.8 mg/kg,增长9.6%,速效钾提高11.1 mg/kg,增长11.5%,增幅均显著(P 0.05)。晚稻株高增加1.9 cm,有效穗增加0.9万穗/667m~2,每穗实粒数增加4.1粒;产量增加10.3%,增产显著。经济效益略有提高。说明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增加稻草还田,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从而促进晚稻增产。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对机插双季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及其机理,以中嘉早17和H优518为试验品种,于2013—2014年进行了不施肥(CK)、不施肥+绿肥还田+稻草还田(CK+GM+RS)、单施化肥(NPK)、化肥+绿肥还田+稻草还田(NPK+GM+RS)机插双季稻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不论CK还是NPK模式下,GM+RS处理均能够促进水稻生长,显著提高机插双季稻的产量;与NPK相比,NPK+GM+RS处理显著增加了早、晚稻的有效穗(增幅1.75%和1.51%)、每穗粒数(增幅1.82%和1.46%)和产量(增幅5.39%和2.56%),显著增加了成穗率(增幅10.44%和2.07%)、总干物质量(增幅5.69%和7.01%)、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增幅5.10%和7.10%)以及抽穗至成熟期群体生长率(增幅5.21%和4.51%)。综上所述,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能够促进机插水稻生长前期分蘖早发,改善生长中后期群体质量,最终显著提高机插双季稻产量。  相似文献   

17.
通过连续三年作物秸秆还田试验,研究了麦草全量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水稻生长及后茬作物产量的影响;麦草全量还田对减少水稻氮肥施用量的效应;麦、稻草持续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改良及作物增产的效应。结果表明:1麦草全量还田能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有效促进水稻后期健壮生长及分蘖成穗,平均单产比不还田处理要增13%以上。2在总施氮水平为20 kg/亩时,麦草全量还田能减少10%左右的氮肥施用量。3麦、稻草持续还田可以使作物平均增产59.02 kg/亩,平均增产幅度13%左右。同时,本文还介绍了以切短麦草、浅水旋耕为核心、合理肥水调控为配套技术的麦草全量还田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通过2年田间试验,旨在明确冬种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性状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和冬种紫云英对2013年早晚稻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二者亦无显著的互作效应。稻草还田对2014年早晚稻产量无显著影响。稻草还田和冬种紫云英对2014年早稻产量的互作效应接近达到显著水平(P=0.090)。冬种紫云英显著提高了2014年早稻的产量和生物量,但是对晚稻影响不显著。冬种紫云英显著增加了2014年早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对2014年晚稻有效穗数的影响接近达到显著水平(P=0.055)。试验进行2年后,冬种紫云英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稻草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pH,而冬种紫云英降低了稻草还田对土壤pH的提升效应。冬种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对土壤有机碳、总氮和碱解氮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稻草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提高了土壤纤维素酶、蔗糖酶、蛋白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但冬种紫云英无显著影响。冬种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和纤维素酶活性具有显著的协同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9.
稻草还田与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及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寒地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稻草不还田、0.5倍、1.0倍、1.5倍、2倍还田5个处理,N0(不施入尿素)、N1(150 kg·hm~(-2))、N2(300 kg·hm~(-2))3个氮肥施用水平,研究不同时期水稻氮素吸收情况、氮素积累量、氮素分配率以及水稻产量。结果表明,分蘖期稻草还田量增加抑制水稻氮素吸收及积累,抑制作用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幼穗分化期稻草还田促进水稻地下部分氮素吸收,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0.5倍还田处理氮素积累量达最高值;收获期水稻地上和地下部分氮素均向籽粒部分转移,稻草还田配施氮肥情况下水稻分蘖及有效分蘖提升,N1施肥水平下1.0倍还田处理产量达最高值,N2施肥水平下0.5倍还田处理达最高值,稻草还田不配施氮肥或配施氮肥情况下稻草还田过量均降低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20.
稻草全量还田对水稻生长特性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稻草全量还田对抛栽双季稻生长的影响,以淦鑫203、陆两优996和淦鑫688和五丰优T025为早、晚季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稻草全量还田不施化肥(SF0)、稻草不还田不施化肥(S0F0)、稻草全量还田施用化肥(SF)和稻草不还田施用化肥(S0F)4个处理对抛栽水稻生长发育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肥条件下,稻草全量还田较不还田能够增加水稻产量和有效穗。相同稻草还田条件下,施肥处理较不施肥处理能显著增加有效穗、穗粒数和产量。稻草全量还田,淦鑫203、陆两优996、五丰优T025和淦鑫688产量增幅分别为131.10%、109.52%、65.66%和56.69%;稻草不还田,产量增幅分别为135.93%、111.02%、72.72%和66.53%。相同施肥条件下,一次枝梗分化数、二次枝梗分化数、颖花分化数及退化率均是稻草全量还田大于不还田处理。一次枝梗现存数、二次枝梗现存数、颖花现存数与每穗粒数和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水稻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稻草全量还田以及施肥能够提高稻谷的加工品质、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