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线粒体是植物进行呼吸和能量代谢的主要场所,但目前关于线粒体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较为繁琐,亟需一种快速有效测定线粒体能量代谢的手段。本研究采用Extracellular Flux Analyzer(Seahorse Bioscience,America)方法对玉兰(Magnolia denudata)花部器官线粒体代谢情况进行测定,并对测试技术进行改进。通过直接测定氧气消耗速率,进而检测组织细胞内的线粒体呼吸速率和能量代谢。采用该方法对同一组织样品进行多次测量,测量结果稳定,表明该方法是一种可靠的测定线粒体呼吸和能量代谢的方法。并且,通过加入不同的呼吸抑制剂来鉴定细胞的呼吸途径,可快速获取有效数据。此外,还可直接对组织内线粒体的呼吸代谢进行测定,简便性、实时性均优于其他线粒体代谢测定方法,是一种快速有效,且可以进行实时动态观测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关中奶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生物学特性,并在体外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表型。结果表明,山羊MSCs具有很好增殖能力;能够耐受反复冷冻和解冻;表达细胞表面标志CD44、CD105、CD166,弱表达CD34、CD106,而不表达CD14、CD45。该类细胞用5-氮胞苷诱导分化后,能够表达心肌α-actin,并呈PAS染色阳性。  相似文献   

3.
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是一种基于植物天然防御病毒保卫机制的转录后基因沉默现象。携带目的基因的重组病毒载体侵染植株引发内源基因沉默,已成为快速、高效、高通量地鉴定未知基因功能的新技术。近年,VIGS技术在研究植物抗虫抗病、代谢调控、非生物胁迫等方面取得进展。本研究介绍了大豆VIGS技术的分子机制和构建病毒载体,并对该技术在大豆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脱毒苗快速低耗生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马铃薯脱毒苗繁殖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即对马铃薯块茎的脱毒部位、诱导茎尖产生丛生芽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简化的培养基、低价耐用培养容器培育脱毒苗。这些方法是高效、低耗、快速繁殖脱毒苗的有效方法,可在规模化生产脱毒苗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对离体培养植物细胞(胡萝卜细胞和烟草细胞)的表面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表面细胞的表面上分布有颗粒和纤丝。颗粒的形态、大小及分布及各种各样,有些颗粒顶部凹陷成小坑。纤丝大多与颗粒相连,在有些细胞表面上纤丝交织成网络。对这些颗粒和纤丝的分泌活动及调节,以及颗粒和纤丝在细胞之间粘连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关中奶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生物学特性,并在体外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表型。结果表明,山羊MSCs具有很好增殖能力;能够耐受反复冷冻和解冻;表达细胞表面标志CD44、CD105、CD166,弱表达CD34、CD106,而不表达CD14、CD45。该类细胞用5-氮胞苷诱导分化后,能够表达心肌α-actin,并呈PAS染色阳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MDCK细胞表面禽流感病毒(AIV)受体的水平,以12日龄的SPF鸡胚为试材,通过反转录PCR扩增唾液酸转移酶Ⅰ基因(St3galⅠ),并将回收的片段插入到pMD18-T载体中。酶切pMD18-T-St3galⅠ和pCI-neo质粒,将目的片段进行连接,构建含有St3galⅠ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利用脂质体介导法转染MDCK细胞,在G418的筛选下,获得具有抗性的转基因细胞系。通过细胞克隆化培养和PCR检测,筛选可稳定表达St3galⅠ基因的细胞株。结果表明,从鸡胚中克隆的St3galⅠ基因成功的插入到pCI-neo质粒,从而实现真核表达载体pCI-neo-St3galⅠ的构建。在G418选择压力下,初步获得了稳转目的基因的MDCK细胞系。将抗性细胞混合克隆进行稀释,经选择后挑选出30个单克隆抗性细胞株。分别以转染细胞基因组DNA和总RNA为模板,经PCR检测显示,目的基因已整合入MDCK细胞的基因组中并可稳定的进行表达。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培养基缓释碳源条件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养殖水体水质和微生物代谢情况的影响。通过进行罗非鱼养殖试验,研究培养基缓释碳源对罗非鱼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通过BiologECO技术,研究培养基缓释条件下,对养殖水体中微生物代谢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缓释条件下可有效改善罗非鱼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有效降低养殖水体CODMn与叶绿素a的浓度,增加水体透明度。同时,培养基还明显增强了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试验组微生物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培养基缓释对研究罗非鱼养殖水体水质和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有一定积极意义,为后续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旨在月季中建立高效、快速的VIGS实验技术体系,以期能够改进VIGS技术体系在月季等木本植物表达效率低等缺陷。采用RT-PCR方法进行月季RhPDS 基因片段的克隆,在以pTRV2 为原载体,采用双酶切的方法构建了pTRV2-RhPDS 重组载体。经双酶切及测序验证后,通过电击法转化农杆菌GV3101,并分别采用高压喷枪法对月季植株进行侵染、采用真空渗透法对扦插苗以及组培苗进行侵染。采用qRT-PCR方法分析RhPDS 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构建的重组载体pTRV2-RhPDS,经双酶切验证,显示条带单一清晰,符合预期目标。在侵染方法和材料上,采用真空渗透法侵染组培苗是最为快速、高效的方式。该试验获得了较为高效、快速VIGS 技术体系,提高了VIGS 技术体系在月季上表达效率。  相似文献   

10.
代谢组学研究--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代谢组学(metabolomics)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门对某一生物或细胞所有低分子量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门新学科。本文对代谢组和代谢组学的含义、代谢组学与其它组学的区别和关系、代谢组学研究的历史沿革、代谢组学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的作用、代谢组学的研究现状与应用概况、代谢组学研究的技术等方面内容进行了介绍,并对当前代谢组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试作了探讨,提出了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代谢组学研究技术进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文心兰茎尖组织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崔广荣  刘士勋  刘敏  王青云  何玉华  张宁 《种子》2004,23(12):16-19,23
文心兰茎尖离体培养研究表明:文心兰茎尖在MS 6-BA 3 mg/L Ad 2.5~3.5 mg/L NAA 0.2 mg/L培养基上培养45 d后,茎尖分化出芽的同时也形成较多的原球茎;原球茎在MS 6-BA 2.0 mg/L Ad 0.5 mg/L NAA 0.1 mg/L培养基上增殖速度最快,生物量增殖系数可达8.871 3;来自不同增殖培养基上增殖的原球茎在相同的分化培养基上培养时,接种后15 d观察,不同来源的原球茎分化率不同, 30 d后的分化率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分化的文心兰幼苗在1/2MS NAA 0.2 mg/L生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为了为核移植法制作转线虫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克隆牛提供供体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牛胎儿成纤维细胞并进行了线虫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转染。首先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牛胎儿成纤维细胞,线虫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表达载体以脂质法介导转染牛胎儿成纤维细胞,通过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的细胞克隆,PCR 鉴定外源基因在细胞基因组中的整合,对阳性克隆进行传代2-3次后利用RT-PCR检测外源基因的转录。结果表明,组织块贴壁后7天可获取原代成纤维细胞,基因转染后利用G418筛选9天即可获得转基因细胞,对转基因细胞进行传代,PCR 检测显示CMV启动子和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整合到细胞基因组中,RT-PCR检测显示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在转基因传代细胞中得到有效转录。本研究为下一步通过核移植方法获得转基因肉牛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用不同的方法分离绵羊腔前卵泡以及用不同的培养方式对分离得到的腔前卵泡进行培养,对于绵羊腔前卵泡存活和发育能力的影响。实验分两部分进行:实验1为分离卵巢皮质,分别用显微分离法和胶原酶法分离腔前卵泡。实验2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将较优方法获得的腔前卵泡分别进行单独培养和群体培养。结果显示,显微分离法与胶原酶法相比,在获得的腔前卵泡数量上差异不显著,但显微分离法获得的腔前卵泡基膜完整率显著高于胶原酶法(P<0.05)。获得的腔前卵泡使用单独和群体两种方式进行培养,其直径增加值在第三天和第六天差异不显著,但单独培养法在第三天和第六天的存活率显著高于群体培养法(P<0.05),且有卵泡腔形成。研究显示使用显微分离法分离腔前卵泡与胶原酶法相比具有优势,相对简单,廉价并且对卵泡的损害很小。经显微分离法获得的腔前卵泡,使用单独培养法进行培养能够促进卵泡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小麦游离小孢子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游离小孢子培养过程中认为子房共培养可显著地提高游离小孢子胚状体愈伤率和再生率 ,子房共培养以 2 0个子房为宜。低温子房共培养胚状体发生和愈伤率低 ,但绿苗分化率较高 ,施加PAA、谷氨酰胺对游离小孢子形成的胚状体有促进作用。麦芽糖是游离小孢子培养最好的碳源 ,以蔗糖、葡萄糖以及葡萄糖和果糖搭配作碳源均未获得胚状体。检查培养 3d后的小孢子活力发现 ,唯有麦芽糖作碳源培养的小孢子有活力 ;认为高浓度的蔗糖、葡萄糖以及葡萄糖加果糖对小孢子有毒害作用。当葡萄糖浓度达到 2 0mmol/L时就对小孢子有毒害作用且致死。当在麦芽糖培养基中培养 1d后加入高浓度的葡萄糖发现小孢子存有活力 ,而且随着起始培养天数的增加活力也增加。对Y77品系来讲 ,适宜小孢子培养的麦芽糖浓度为 0 12mol/L。饥饿和热激 (33℃ )预处理对游离小孢子培养有促进胚状体和愈伤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绵羊腔前卵泡培养方法的研究,能够探索出适宜绵羊腔前卵泡生长发育的培养条件,以及为进一步揭示绵羊卵泡生长发育的规律奠定一些基础。试验一通过使用微滴法和琼脂培养基法培养腔前卵泡,观察其对绵羊腔前卵泡生长的影响;试验二通过绵羊腔前卵泡单独培养与群体培养,探讨不同培养密度对绵羊腔前卵泡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使用微滴法与琼脂培养基法培养的绵羊腔前卵泡,在培养3天时,卵泡直径增加值和存活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培养6天时,琼脂培养基法培养的腔前卵泡的直径增加值和存活率均极显著高于微滴法培养的腔前卵泡(P0.01);在使用琼脂培养基培养的条件下,对绵羊腔前卵泡进行单独培养和群体培养,在培养的6天时间内二者卵泡直径增加值和存活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琼脂培养基法是较为适宜的绵羊腔前卵泡体外培养方法;培养密度对绵羊腔前卵泡体外培养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不同培养液对鹅胚胎体外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不同培养液对鹅胚胎体外培养的影响,本试验分别用鸡、鸭、鹅3种稀蛋白作培养液对90只鹅胚进行体外培养。结果表明:用鹅稀蛋白作培养液优于鸡稀蛋白和鸭稀蛋白。鹅稀蛋白组在第6、15天时鹅胚存活率显著高于鸭稀蛋白组(P<0.05),鹅胚存活率在第6、15天分别为33.33%、20.00%;在第31天时鹅稀蛋白组鹅胚存活率为3.33%,其他两组为0。综上所述,鹅胚体外培养效果因培养液的不同而不同,在鸡、鸭和鹅稀蛋白3种培养液中,以选用鹅稀蛋白为宜。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分离出不需要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DC),为研究病毒与猪DC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将刮下的猪皮肤表皮培养过夜,对所分离获得的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吉姆萨染色与扫描电镜进行表型与形态鉴定。【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细胞计数分离到的细胞能达到5×106个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CD1a/SWC3a的双阳性细胞率为82.3%;流式细胞术检测CD80/86分子,阳性细胞率为90.2%;通过吉姆萨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表面有大量的树突状突起,符合DC的形态特征。【结论】通过表型和形态学分析,说明已经成功分离猪皮肤源DC,为器官移植和猪病毒性疾病的免疫抑制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建立一个高效稳定的植株再生系统是番木瓜生物技术育种和品种改良的关键。本研究通过横向薄层培养技术,以‘一尺瓜’番木瓜品种为材料,通过对田间成年结果树截干后萌生的侧芽进行消毒处理,经过初代培养和增殖培养后获得大量丛生分化芽。以健壮分化芽为材料横向切取1~2.5 mm厚度的薄层6~10片,经不定芽诱导和增殖培养后进行生根培养,成功获得植株再生。研究结果表明,采用300 mg/L利福平溶液浸泡并在摇床上140 r/min振荡处理1 h、75%酒精处理30 s、0.1%的氯化汞溶液(W/V)处理7~8 min的组合递进式消毒处理方法,可使侧芽接种培养成功率达到85%以上。分化芽薄层在MS培养基+30 mg/L蔗糖+0.1 mg/L6-BA+0.2 mg/L NAA+0.3 mg/L KT+0.1 mg/L IBA的条件下诱导培养20 d,单个分化芽切取的薄层平均可获得7.04个不定芽,其中第3号薄片出芽能力最强,平均出芽数可达到3.4个,最高5.0个。采用将叶尖代替分化芽茎基部插入培养基的茎段悬空植叶促根方法进行分化芽的促根培养,生根培养基组成为1/2MS培养基+3%蔗糖(W/V)+2 mg/L IBA,20~25 d后平均出根率可达到87.5%,根系无结构疏松和愈伤化现象,假植成活率可高达95%以上,有效改善了常规生根技术存在的根系质量差和假植成活率低的问题。本研究结果可提高番木瓜组培快繁效率,并为番木瓜诱变育种和分子育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益康XP”替代抗生素对早期断奶藏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在早期断奶藏羔羊日粮中添加达农威“益康XP”,通过观察对早期断奶藏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确定其代替抗生素的可替代性。试验选取早期断奶(55±2)日龄,体重(7.91±0.83) kg藏羔羊42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4只,公母各半),饲喂基础日粮为粗蛋白和能水平量分别为(18.02%/12.95) MJ/kg的开口料。实验Ⅰ组为基础日粮,实验Ⅱ组为基础日粮+1%“益康XP”,实验Ⅲ组为基础日粮+0.03%莫能菌素。试验结果表明:实验Ⅱ组藏羔羊的日增重明显高于实验Ⅰ组和实验Ⅲ组,差异显著(P<0.01);实验Ⅱ组藏羔羊的日采食量高于实验Ⅰ、Ⅲ组,实验Ⅱ组对藏羔羊的腹泻率明显低于实验Ⅰ、Ⅲ组(P<0.05);65日龄后,各实验组对藏羔羊血糖(GLU)、血清尿素氮(BUN)、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OB)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基础日粮中添加”益康XP”能降低藏羔羊的腹泻率,提高羔羊的生长,是抗生素的一种良好替代品。  相似文献   

20.
虎榛子组织培养及其菌根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获得大量的虎榛子组培幼苗,并对其进行瓶内菌根合成试验研究,以虎榛子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外植体的灭菌,基础培养基的筛选,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并对虎榛子组培幼苗进行瓶内菌根化研究。结果表明:经75%酒精处理30 s,5%NaClO处理7 min,虎榛子成活发芽率达到66%;WPM为最佳基础培养基;诱导虎榛子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WPM+6-BA 0.5 mg/L+NAA 0.03 mg/L,增殖率达到436.7%;最佳生根培养基为WPM+NAA 0.2 mg/L,生根率达到100.0%。对生根10天的虎榛子幼苗进行瓶内菌根合成试验,结果显示:接种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 Fr. (Cg)]CgO5后虎榛子组培苗各项生长指标均显著提高,试验结果将为虎榛子幼苗快繁及其组培苗菌根化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