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正>GK164是中国农业大学与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育成的常规抗虫棉新品种。该品种不仅抗棉铃虫,而且抗枯萎病、高耐黄萎病,且抗旱、耐低温、耐盐碱,尤其是对棉铃虫具有很好的抗性。该品种2009年引进我团示范种植,综合性状表现较优。一、品种特性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抗棉铃虫品种与常规棉花品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4个抗棉铃虫品种(系)和4个常规品种(系),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纤维品质、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抗棉铃虫品种产量低于常规品种产量,主要原因是抗虫品种单铃重偏低,其次是抗虫品种生长期偏短和生长势偏弱。纤维品质指标都能满足纺织工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采用分期接虫和分期回收的方法,研究常规棉与转基因棉品种棉铃虫寄生性天敌在不同棉花品种间的寄生作用。结果表明:棉铃虫第2~4代发生期以及卵期和幼虫期,转基因棉品种的棉铃虫卵、幼虫寄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棉品种。棉铃虫卵期的寄生蜂主要为拟澳洲赤眼蜂(Tricogramma confisum),幼虫寄生蜂为棉铃虫齿唇姬蜂(Compoletis chlorideae)等。由此可见转基因棉对棉铃虫寄生性天敌存在非亲和效应。通过对转Bt基因棉国抗22及其亲本泗棉3号棉铃虫不同世代间卵、幼虫寄生率的纵向比较,发现同一品种棉花上不同世代间棉铃虫卵寄生率差异不显著,而幼虫寄生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抗虫棉的初选和抗虫鉴定(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将山西农科院棉花导入Bt基因的10个品种(品系)和本校由中国植物所导入Bt及雪花莲凝集素(GNA Bt)的双抗品种(新R-1),经卡那霉素的初选,采用室内叶片饲喂法,对单株进行了抗棉铃虫幼虫的鉴定和抗性评定,对双抗品种的抗蚜性进行了田间套袋接蚜试验。在供试的山西10个Bt棉材料中,筛选出抗棉铃虫无黄萎病的13个单株。在215株导入双价基因的新R-1棉株中,筛选出3株双抗效果明显的单株。  相似文献   

5.
棉蚜、棉铃虫是特早熟棉区棉花生产的两种主要害虫,严重影响棉花生产。培育和利用抗虫品种是有效控制害虫为害最经济、简便的措施。棉花种质资源抗虫性鉴定是不可缺少的主要环节。1986~1990年,我们分别对122份种质资源进行了抗棉蚜、棉铃虫鉴定,鉴定出高抗伏蚜种质6份,其中有辽657、75—30等;高抗棉铃虫种质17份;既抗棉蚜又抗棉铃虫的种质7份,其中有葡萄棉×1987、69—5、太原4号、辽657、辽2289、118、辽棉3号等。一、材料与方法抗棉蚜、棉铃虫鉴定材料分别为122份,由辽宁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和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提供。  相似文献   

6.
采用ELISA检测和室内抗虫性测定方法相结合,2013年对山西省南部种植的6个转Bt基因抗虫棉花品种的不同生育期叶片Bt杀虫蛋白的表达量及对棉铃虫的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个品种Bt杀虫蛋白的叶片表达量在苗期最高,然后从现蕾、开花、结铃直到吐絮逐渐下降。室内喂虫试验结果表明,6个品种对第2代棉铃虫达到高抗或中抗的水平,抗虫指数变幅为72.2%~95.5%;然而对第3,4代棉铃虫的抗性较低,仅为20.2%~65.2%。其中,DR3、晋棉38、晋棉50、中棉41抗性较好,而中棉43和DR5抗性较差。总之,在山西省棉区的抗虫棉品种的抗虫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建议剔除抗虫性低的品种,从而保证该地区抗虫棉花的持久种植。  相似文献   

7.
江苏沿海地区Bt棉主栽品种的性状评价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室内饲养结果表明,与对照品种"苏棉9号"比较,4个Bt棉品种对棉铃虫的抗性都达到极显著水平;饲喂Bt棉组织,能使棉铃虫幼虫发育延缓、蛹期缩短和蛹重减轻;1~3龄棉铃虫幼虫对Bt棉的敏感程度高于4龄以上幼虫。田间调查结果表明,Bt棉田棉铃虫的虫量和蕾铃被害量与对照棉田差异极显著,其趋势与室内试验一致。在棉花品种的生育特性方面,4个Bt棉品种的株高和果枝数与"苏棉9号"相近;蕾铃数量及成铃率高于或接近于常规棉;各品种间生长发育指标的差异均达不到显著水平。按照供试的4个Bt棉品种在当地的抗虫性及丰产性状的优劣排序,依次为"鲁棉研15">"中棉所29">"南抗3号">"科棉1号"。  相似文献   

8.
“新棉33B”是美国孟山都公司与河北省岱字棉公司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生物技术,将苏云金杆菌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植株共同培育而成的抗棉铃虫新品种,1997年初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生育期122天,株型紧凑,开花、结铃集中,吐絮畅,高抗棉铃虫,抗枯萎病,耐黄萎病。通过1998年在深州市推广种植表明:该品种抗虫性强,整个生育期基本不用药防治棉铃虫;丰产性好,667平方米产籽棉350公斤~400公斤。同时还具有纤维品质优、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可调控生态环境等诸多优点,是一个极具推广价…  相似文献   

9.
陈然 《农技服务》2006,(9):58-58
近日,新疆自治区选育的转基因抗虫棉花新品种国抗62(2000-2)通过国家棉花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突出特点是品质优、多抗性,可有效抑制枯萎病、黄萎病、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显著提高新疆棉花品质。经鉴定,抗枯萎病、黄萎病、棉铃虫分别达到高抗病、抗病、高抗虫的水平。该品种还具有光合速率高、根系发达、铃大、早熟、肥水利用率高等特点,产量也比目前普遍种植的中棉35增长7.8%。  相似文献   

10.
新疆抗棉铃虫、蚜虫转基因棉花的初步筛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抗棉铃虫、蚜虫的外源基因导入新疆 7个棉花品种 (系 ) ,经过卡那霉素阳性反应试验和棉铃虫幼虫饲喂的生物学检测 ,得到初步的筛选结果  相似文献   

11.
选取5个不同性状类型棉花品种,通过田间网室接虫试验和室内生物学测试,研究了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对不同棉花品种棉株及其组织的选择性差异及其机理,以为棉花抗棉铃虫品种选育提供一些理论依据。1 成虫在不同品种棉株上的落卵选择性不同品种...  相似文献   

12.
高产 优质“三系”杂交棉品种冀FRH3018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杂交育种技术,对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进行协同改良,筛选高杂种优势恢复系,以高抗枯黄萎病、高抗棉铃虫、雄性不育系3096为母本,以抗枯黄萎病、丰产性突出的恢复系866为父本,培育出了抗棉铃虫、抗病、优质、高产"三系"杂交棉品种冀FRH3018。该品种于2010年4月通过了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准予在冀中南棉区推广。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在新疆的抗虫性表现及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莎车县对我国一批转基因棉花品种进行了抗虫性综合鉴定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9个转基因棉花品种对第二代棉铃虫具有较高的抗性,按抗虫性分级标准3、2、1、5号品种属超高抗,8、9、4、7号品种属高抗,10号品种属中抗。抗虫棉苗期生长普遍较弱,对棉蓟马危害敏感,多数不抗枯萎病。  相似文献   

14.
<正> 1 选种优良品种 沧州市适合种植生育期130天左右的中早熟、优质、高产、抗病、抗棉铃虫棉花品种。如33B(BT转基因抗虫棉)、SGK-321双价抗虫棉(BT+GOPI基因抗虫棉,BT毒蛋白+豇豆胰蛋白酶控制基因、复合抗棉铃虫棉)、丰抗5、丰抗6(远缘杂交抗棉铃虫棉、骡子式抗虫棉、高产大、优质棉)、中30(夏播抗虫棉、R93-6)和中29(中抗杂1号)等。各地经验一致表明,选种棉花良种作用很大,在同样的水肥等管理条件下,可增产10%~15%,甚至更多。 2 补苗 缺苗补垄,必须把苗补齐,多一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近年育成杂交棉品种和常规品种的产量、品质、抗病性和抗棉铃虫性,并对其做出基本评价,提出了今后棉花育种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利用杂交转育,将抗虫转Bt基因导入洞A型抗病两用系抗A2中,培育出转基因抗虫两用系抗A3。抗A3高抗红铃虫,接近高抗棉铃虫。对不同类型(抗虫×抗虫、抗虫×非抗虫、非抗虫×抗虫)的核不育杂交组合的抗虫性、生育期、纤维品质和产量等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抗虫两用系与优质恢复系配制的杂交组合品质较好,其杂交F1代的平均增产率在所有类型的杂交组合中最高。利用抗A3为母本,优质丰产品系ZR5为父本培育出转基因抗虫杂交种川杂棉15,该品种高抗红铃虫、高抗棉铃虫,皮棉产量及纤维品质优势突出。  相似文献   

17.
转双抗虫基因陆地棉的获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抗棉铃虫、蚜虫双抗虫基因导人新疆5个陆地棉品种中,通过PCR特异引物扩增及Slot Blot检测,获得转双抗虫基因陆地棉植株。  相似文献   

18.
鲁棉研29号(原2015系)是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选育的转Bt基因常规抗虫棉新品种,2006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集高产、优质、抗病、抗虫于一体,在结铃性、吐絮、抗棉铃虫及早熟性方面尤为突出。1特征特性鲁棉研29号属中早熟品  相似文献   

19.
菊酯类农药由于长期连续使用,棉铃虫已对多种菊酯类农药产生了抗性,有的品种已不能继续使用,为控制棉铃虫对菊酯类农药抗性的发展,发挥其强大的杀虫威力,自2003年开始,我们对棉铃虫抗药性进行了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望广大棉农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正>在棉花主要害虫棉铃虫得到控制今天,黄萎病已成为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最主要障碍因素。从海岛棉中分离克隆抗黄萎病基因,然后转到陆地棉,培育抗病丰产品种,是解决棉花抗黄萎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