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母蛾检验样本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母蛾微粒子病是否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各蚕种生产单位及检种室应从母蛾抽样袋蛾、蛾盒验收及烘晒处理保存等方面规范检蛾盒标准,确保母蛾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2.
杂交蚕种的母蛾微粒子病检验结果的5种类型(未检出、一检合格、二检合格、一检淘汰和二检淘汰),体现了各检验批段蚕种的不同微粒子病携带程度,不同微粒子病携带程度的杂交蚕种在农村饲养中的表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微粒子病携带程度对丝茧育的影响。为此,我们在2014年春蚕期、2014年中秋蚕期和2015年春蚕期,分别对未检出、一检合格、二检合格和淘汰(为一检不合格且母蛾检验显微镜观察时视野中微孢子虫较多的蚕种)4种不同母蛾微粒子病检验结果类型的杂交蚕种进行了农村和实验室饲养试验,同时对农村和实验室饲养的家蚕进行了微粒子病的抽样检测。结果显示:盒种产茧量和茧层率等指标未呈现未检出一检合格二检合格淘汰的趋势,即未发现不同检验结果类型对农村饲养蚕茧产质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饲养过程微粒子病抽样检测虽呈现淘汰二检合格一检合格未检出的趋势,但总体上这种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潘丽芬 《江苏蚕业》2000,22(4):50-51
1985年后,我省各级蚕种的母蛾微粒子病检疫均由省蚕种公司负责,并采用较先进的集团磨蛾检验方法。每年要检数十万个样本,以此推断样本对应批(段)蚕种的母蛾微粒子病检验合格与否。检验样本母蛾由各生产单位抽取装盒,然后送检。而袋蛾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母蛾检验是否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准确性。从近几年一代杂交种送检蛾盒的情况来看,尚有少数的生产单位还不能按袋蛾标准进行袋蛾,在样本蛾盒送检时,时有发现袋蛾数量不足、蛾盒破损、蛾盒标记不清等送检蛾盒质量问题,给烘蛾、检验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规范送检蛾盒…  相似文献   

4.
陈钦培 《蚕桑通报》1996,27(2):32-33
浙江省蚕种微粒子病集团母蛾检查抽样方法,自从1989年实施以来一直沿用至今.多年的实践证明,它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抽样方法.本文就杭州检种室的资料作如下统计分析.一、以日为段分段袋蛾的优点制种批从10万蛾扩展到40万蛾后,对有毒场和新办场(村)实行每制种批按发蛾制种日分段袋蛾,以段制种母蛾数作为抽样和集团检查的总体,而无毒场则以制种批作为集团母蛾检查的总体.其优点有如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正> 微粒子病是蚕的五大传染病之一。历史上法国曾因大量发生微粒子病而使法国蚕业受到毁灭性危害,震惊全业。经过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博士研究,认定微粒子病原体,除径口传染外,还能胚胎传染,预防微粒子病,必须使蚕种无毒(无微粒子病原体)。因此,在蚕种繁育上,改平附种为袋制种,实行了母蛾检验制度,对保障蚕作安全,起着很大作用。此后,日本在袋制的基础上,进而改为框制种(目前原种用框制,一代杂种为散卵型式)。其他蚕丝业国,先后效法,制订蚕种繁育法规,实行蚕种检验制度。我省蚕种制造业是在二十年代末期开始发展起来的,在蚕种制造法规中,明确规  相似文献   

6.
增加家蚕微粒子病母蛾抽样检查集团蛾数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在农村原蚕区不断扩大 ,蚕种检验批增多的情况下 ,研究在不影响检种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检种工作量的抽样检查方法十分必要。提出了在家蚕微粒子病母蛾集团检查中接收概率的近似公式 ,以及增加集团母蛾数 ,减少镜检次数的设想。通过接收概率和平均检查次数的计算、计算机模拟、实际检查操作 ,以及与现行方法的比较 ,证明了接收概率的近似公式的适用性 ,同时也表明集团母蛾数为 6 0蛾的抽样方案与现行集团母蛾数为 30蛾的抽样方案的生产方风险和使用方风险基本相同 ,而平均检查次数大大减少 ,从而证明了其可行性。在检验错误较多情况下 ,这种方法的风险也较大 ,使用时应谨慎。  相似文献   

7.
刘正俭 《北方蚕业》2008,29(1):63-64
母蛾样本质量、数量和镜检方法是影响蚕种微粒子病检验准确性的三要素。这里就母蛾样本的管理谈几点作法,涉及批次设计,小批段划分,袋蛾抽样,蛾袋收烘及送检等方面,并制作流程图。  相似文献   

8.
<正>微粒子病的流行,是通过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两条途径,使蚕儿感染发病。因此它的病源是带毒蚕种和带毒的养蚕环境、桑叶以及带毒的野外昆虫。我省对三级原种繁育,实行全部对号袋母蛾,全部显微镜检验,发现有毒蛾张,则整张蚕种淘汰。所以种茧育用种,带毒的可能性极小,原蚕区饲养原蚕,在蚕期中大都发育正常,防病预知检查亦未发现有微粒子孢子,直到母蛾镜检时才发现“微毒”,这充分证明原蚕种无毒,主要是在壮蚕期,特别到5龄期防病消毒工作不彻底,受食下微粒子孢子感染的,蚕期没有症状表现,种茧调查成绩和制种量亦影响不大。 80年代以来,我省蚕桑生产发展很快,蚕种供不应求,促使大规模发展原蚕区生产蚕种,现在已有80%左右的普通种是农村原蚕区种茧生产的。由于蚕种场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跟不上原蚕区发展的要求,对微粒子病的危害放松警惕,使已被控制的微粒子病又死灰复燃。一般原蚕区春季饲养原蚕,夏秋期饲养丝茧蚕,丝茧蚕用的普通种都是抽样检验母蛾,虽然用的都是合格普通种,但在合  相似文献   

9.
潘丽芬 《江苏蚕业》2000,22(1):46-47
蚕种作为蚕桑生产乃至丝绸行业最基础的原料产品,因其具有鲜活、季节、专用的特点,故被称之为特殊商品,其质量的优劣,除直接影响到蚕农的利益外,还关系到整个蚕桑行业是否能健康、稳定、有序地发展。因此,蚕种质量的管理一直倍受管理、生产部门的重视。自1870年巴斯德查明家蚕微粒子孢子虫是引起家蚕微粒子病的病原,并证实具有胚种传染性和建立了母蛾检验淘汰有毒蚕种的方法以来,蚕种行业一直把母蛾微粒子病的检验作为蚕种质量检验项目中的重中之重来抓。我省在家蚕微粒子病的检疫上,无论是母蛾抽样数量,还是检验方法,都进行…  相似文献   

10.
朱方容 《广西蚕业》1998,35(2):7-11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带有毁灭性的传染病。1870年巴斯德查明病原是微粒子原虫,本病的传染是通过卵或蚕儿食下微孢子而致病;他首创了母蛾袋检法,剔除病蛾卵,供应无病的优良蚕种,为发展有效的防治措施奠定了基础。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蚕微粒子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杂交种成品卵微粒子病检验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虹 《中国蚕业》2001,22(3):34-35
1杂交种成品卵微粒子病检验在生产上应用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传播快危害大的毁灭性病疫,被世界各国列为检疫对象.微粒子病的传播途径有两种,一是食下传染,二是胚种传染.控制食下传染主要是严格贯彻消毒防病措施,而控制胚种传染的有效途径仍然是采用100多年前法国巴斯德创立的母蛾镜检法.但是,母蛾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以抽样袋蛾和样本处理是否标准来决定的,在多年的检验实践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为了防止母蛾检验中可能发生的一些问题,弥补之不足,从根本上杜绝胚种传染,有必要在母蛾检验的基础上,对一代杂交种成品卵进一步作微粒子病检疫,为严禁超毒种发放,保证蚕作安全做最后的把关.  相似文献   

12.
朱洪顺  章孟夫 《蚕业科学》1994,20(4):249-250
家蚕种茧微粒子病合格检验法的研究朱洪顺,章孟夫,李本初,刘子祥,王纯清(四川省蚕种公司)(四川省蚕研所)(三台蚕业局)(三台县鲁班蚕种场)种茧的微粒子病检查常称为预知检查。种茧后期的促进发蛾检查、苗蛾检查、后期蛹检查、蛹中胃检查等因微粒子病原充分增殖...  相似文献   

13.
楼霞  陈灵方 《蚕桑通报》2000,31(2):50-51
浙江省农业厅经作局蚕种冷库检种室担负着全省43家蚕种场及科研、教学单位约500多万张蚕种(毛种)的母蛾微粒子病检验工作。近几年,我省部分蚕种场微粒子病危害严重,常因毒率超标而淘汰蚕种,致使蚕种场蒙受很大经济损失。故检种期间,检种室始终是众人关注的焦点。由于母蛾镜检工作季节性强,时间紧,任务重,技术要求高,是一项非常严肃而又细致的工作。如何本着既对蚕农负责又对蚕种场负责的精神,在尽量短的时间里拿出准确的结果,是对检种工作的严峻考验。近年来,我们检种室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摸索,不断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以提高蚕种母蛾样本检…  相似文献   

14.
家蚕母蛾微粒子病检验方法的确立,对有效地预防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播、确保蚕作生产的安全、保护蚕农利益等,一直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至今仍为控制家蚕微粒子病传播的有效和基本方法.但是当生产单位对原检验结果提出疑义时,由于母蛾检验的特殊性,检验机构往往难以重复检验或出示可视性的检验结果.为克服这一缺憾,我们结合贯彻检验工作的公正性、正确性和科学性的要求和更好地为客户服务的指导思想,通过研究和开发,在蚕种质量检验行业,率先将数码显微摄影技术应用于家蚕母蛾微粒子病检验中,实现了母蛾微粒子病检验结果以照片和文字形式的同时保存.  相似文献   

15.
家蚕微粒子病是我省主要蚕病之一,近年因微粒子病而淘汰的蚕种直接损失20万元以上,因微粒子病而导致蚕业的损失难以估计,该病的传染途径有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因此对母蛾进行微粒子的检验以淘汰病卵是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我们历年来都  相似文献   

16.
邱全洪 《蚕学通讯》2003,23(2):61-62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微孢子原虫感染家蚕而引起的传染性蚕病 ,其传染途径为食下传染和胚胎传染。蚕种母蛾检疫是防止蚕种微粒子病胚胎传染的主要手段 ,其结果的真实性 ,关系到蚕种生产者、使用者的利益。因此 ,提高微粒子检出率 ,客观反映蚕种微粒子病毒率 ,是维护蚕种供需双方合法权益和保障蚕业生产安全的需要 ,也是业界人士探讨的课题。笔者根据工作实践 ,就此进行简略分析 ,提出相应的措施。1 影响检出率的因素1 .1 样本的代表性样本的代表性 ,包括样本的随机性、充足性和真实性 ,它是检疫结果是否真实可靠的前提。母蛾抽样必须做到随机…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建国后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工作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虫经下传染和胚胎传染而寄生子蚕体内所造成的一食种传染性病害、该病对蚕桑生产影响极大,轻则降低养蚕收入,重则全部失收,并严重威胁着蚕种生产,是一种列为国家检疫对象的蚕病。解放前,江苏省家蚕微粒子病危害严重,使农村蚕茧生产受到很大损失。建国后,在政府领导下,成立了蚕种监管机构,强化了蚕种检验,实行全部袋蛾集中镜检,坚决淘汰超毒蚕种,不断提高合格毒率标准,并制定了防微措施,落到实处,杜绝传染途径。从而至1954年起江苏省实现了母蛾  相似文献   

18.
我区的桑蚕种生产实行产卵母蛾抽样集中统一检疫已经三年多了,在实行集团磨蛾统一检毒的过程中,大多数蚕种场母蛾抽样送检工作合乎要求,做得较好,对提高蚕种质量.控制微粒子病的发生和蔓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有些蚕种场不够重视,有章不循,不按规定抽样产卵母蛾,已影响到检疫工  相似文献   

19.
从抽样检查原理谈家蚕微粒子病母蛾检查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潘沈元  彭会  李爱玲 《蚕业科学》2003,29(3):281-285
在蚕种生产和家蚕微粒子病母蛾抽样检查过程中 ,部分蚕种生产者和蚕种检验者由于对抽样检查的原理和现行的抽样检查方案不甚理解而擅自调整抽样方案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 ,通过介绍计数抽样检查的接收概率、抽样特征曲线和两类风险 ,对蚕种生产上减少袋蛾数量 ,调整抽样方案和以样本毒率判断蚕种是否合格等错误观点做了分析和讨论 ,指出了这些做法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四川省蚕种生产家蚕微粒子病危害损失严重。主要原因是蚕种胚中带病源增多所致。控制病毒危害的关键措施首先是各级蚕种繁育单位和管理部门全员应具有常备不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危害的意识;其次是坚持执行发现除去病源措施。抓住全过程严格消毒防病,减少养蚕环境病源,做好原种病毒补正检查,减少原种带毒危害,认真做好蚕种繁育各阶段病毒预知检查,严格淘汰带毒蚕卵、蚕、茧、蛹、蛾,禾发现病毒的蚕蛾分小批制种,地、市把住普种母蛾微粒子病合格检验关,超毒蚕种由主管单位监督烧毁处理,原蚕区使用的普种必须是经过全检母蛾无毒的蚕种,逗硬执行这些办法,一定能够控制家蚕微粒子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