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对化学融雪剂给城市绿化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提供科学证据并进行深入认识,分析并解决与之相关的园林树木管理养护问题,研究对北方绿化常用材料大叶黄杨分批施用氯盐融雪剂,连续观察、记录其形态变化特征并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氯盐融雪剂在一定浓度和时间的胁迫下,初期大叶黄杨叶片沿中脉退色,优先发生在成熟叶片上,后期逐渐使植物全株干枯、脱水,具有致死效应。测定叶片组织中SOD、CAT、MDA、游离脯氨酸含量等表明,氯盐融雪剂破坏植物机体内活性氧系统稳定,同时激发了植物的抗逆保护机制,在持续暴露下会对植株造成不可逆损伤,且生理指标变化与形态学特征变化发生时间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以5~10年生滴灌枣园为研究样地,"网格法"采集土壤样品,采用田间调查与室内测定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土壤盐分含量动态分布规律及对红枣树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南疆盐碱土的枣树栽培和红枣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土壤盐分在0~40cm土层聚集明显,最高值达到76.27g·kg~(-1),严重危害枣树生长,土壤中的盐分含量与枣树的死亡率呈显著正相关,在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含盐量与枣树的死亡率相关系数分别为R2=0.977 9和R2=0.944 1,干旱区滴灌土壤表层聚盐对枣树生长有明显胁迫危害,控制枣园土壤地下水位不超过临界深度,是干旱区枣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不同土层深度及磷水平对番茄生物量及根系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番茄品种东农708为试验材料,取距地表0~15cm,15~30cm,30~45cm的土壤为栽培土壤,各层土壤以施N、P、K肥为供磷处理,以施N、K肥为对照,研究不同土层深度及供磷水平对番茄生物量及根系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受施磷水平和土层深度共同影响,同一土层中供磷条件下的番茄株高、地上部干、鲜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在相同施磷水平下,0~15cm土层的番茄株高、地上部鲜质量均显著高于15~30cm和30~45cm土层。番茄植株地下部干质量、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及0~1.5mm直径范围内总根长受施磷水平影响较大,受土层深度影响不明显。综上,不同土层深度及磷水平对番茄地上部生物量均有影响,且表层土壤施磷更利于番茄生物量的积累;根系形态受施磷水平影响较大,受土层深度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采用分层分段挖掘法对黄土丘陵区梨枣人工林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比根长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这些根系指标与土壤养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梨枣细根根量与根长密度,均随水平距离和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比根长,在垂直方向上0~40 cm范围内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水平方向上0~90 cm随水平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除全P外)平均值在土层深度0~20 cm和水平距离0~30 cm土层含量高于其它各土层.相关性结果表明,吸收根根量、根长密度与土壤中的有效性养分存在显著相关性(R2 =0.6472、0.6869),特别是土壤中速效K、速效N的含量对于根系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比根长与土壤养分含量相关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以6年生"克瑞森"葡萄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滴水时间葡萄滴灌戈壁土壤水盐运移变化特征,分析了戈壁土壤中水和全盐在水平、垂直方向水盐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滴水时间变化,滴灌葡萄戈壁土壤含水量和含盐量呈规律性变化趋势。在水平方向上,土壤含水量明显随径向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土壤水分的最大值出现在滴头下方,并以滴头中央处向外围依次递减;而含盐量随着滴水时间延长离滴头越近处各土层含盐量最低,沿着外围含盐量逐渐增加,在0~40cm土层处盐分积累最多,在40~60cm盐分的积累逐渐呈减少状态。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含水量最大值出现在表层,0~20cm达到最大值,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开始下降;0~20cm土层含盐量滴水前滴头下最高,盐分积累较多,随着滴水时间的延长,盐分逐渐减低,20~60cm含盐量最低。因此在滴灌条件下,戈壁土壤水分和盐分具有沿径向分布的规律,水分分布呈洋葱状,盐分分布向洋葱状外围延伸。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昌吉地区的冬季,为保证道路畅通,降雪后在路面上大量使用融雪剂。环卫工人常常习惯将这些积雪堆放在树堰里,融化后的水渗入到树木根系的土壤中,同时也将大量可溶性盐离子带入植物生长立地土壤中,造成来年春季绿地植物大面积死亡。试验试图通过化验结果实证,并提出改良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安新地区高速公路边坡坡面农业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层取样的方法,对不同深度土壤的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高速公路对周边不同深度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边坡不同深度农业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不同,调查范围内的土壤质地以粉砂质粘壤土为主,以壤质砂土为辅。高速公路对边坡不同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有效磷,影响最小的是速效钾,pH也受边坡不同深度土壤的影响。由此可见,安新地区高速公路能够对边坡不同深度土壤的肥力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蔡楠  孙旭  刘永宏 《北方园艺》2021,(10):80-87
以盐爪爪、扁秆蔗草、碱蓬、芦苇和冷蒿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探究包头黄河湿地5种植物群落下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黄河湿地的保护与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持.结果 表明:1)各植物群落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土壤总孔隙度、含水量与之相反;2)各植物群落下土壤pH和全盐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具有明显的表聚作用;3)各植物群落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大,而全钾无统一变化规律;4)相关分析发现,土壤容重、含水量、pH、全盐量不利于土壤养分积累,土壤总孔隙度有利于土壤养分积累;5)各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处于缺或极缺状态,说明研究区土壤养分相对贫瘠.  相似文献   

9.
白刺沙堆周围土壤理化性状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沙堆灌丛植被"肥岛"效应影响下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宁夏东部荒漠灌丛白刺为研究对象,对沙堆不同生境,不同土层的pH、全盐和碳氮磷含量及其比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刺沙堆土壤pH和全盐均随土层的加深而升高,相对于pH,全盐的升高更为显著(P0.05),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总体上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土壤表层(0~40cm),3种生境下土壤养分含量为冠下冠缘灌丛间地,TP相对于SOC和TN在不同生境、不同土层间变化不显著(P0.05);在表层土壤(0~20cm)处,沙堆冠下土壤的碳氮比(C/N)、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呈极显著增加趋势;离植株不同距离的3种生境下,白刺沙堆土壤的C/N、C/P和N/P几乎无明显的规律性,经方差分析可知,土层对SOC和TN影响显著(P0.05),对TP无影响(P0.05),距离仅对SOC有显著影响,而距离与土层的交互作用对三者均有显著影响(P0.05)。白刺沙堆土壤pH和全盐对C/N、C/P、N/P的贡献为正,SOC、TN和TP对C/N的贡献均为负。  相似文献   

10.
以塑料大棚内辣椒保护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寒温带暗棕壤上培育的保护地土壤地温随时间和土层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土壤温度日变化为正弦曲线,日最高地温波动比日最低地温的波动大。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蓄热时间变长,散热时间缩短,蓄放热时间随深度增加依次滞后,且强度小。大棚内地温日振幅因受到环境因子影响产生的波动情况随着深度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1.
以日光温室秋冬茬甜椒为试材,进行膜下滴灌试验,观测4种不同水分处理对甜椒全生育期内的根区土壤温度变化规律,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土壤温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其综合效应。结果表明:土壤浅层温度增加较快且变幅较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增加缓慢,变幅迅速变小。各层土壤温度最大值出现时间随深度增加而延迟。土壤温度变幅与土层深度呈指数关系,且各处理15:30时二者相关系数最大。土壤25cm深度范围内平均温度随灌水定额的增大而减小。灌水定额对土壤温度变幅与土层深度之间的相关性具有一定影响。土壤含水率、温室温度与土壤温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7574和0.6512,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7021和0.6172,说明土壤含水率和温室温度对土壤温度的提高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2.
石榴根区土壤微生物分布及酶活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云南蒙自石榴园根区土壤不同深度、不同水平距离的微生物分布与酶活性进行研究,探索石榴种植的致病因素。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酶活性随土层厚度增加而呈减少的趋势,微生物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之中,而40~80 cm土层含量较少。0~40 cm土层与40~80 cm土层之间差异显著。在水平方向上,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表现为距树基处较近的0~50 cm范围内较高,离树基处较远的地方较低,但是统计结果显示,除真菌、放线菌在距根0~50 cm与距根50~200 cm之间差异显著外,细菌、土壤脲酶、脱氢酶和蔗糖酶各水平距离之间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发现微生物含量与酶活性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以陕北黄土丘陵区30个撂荒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时间系列方法,分析了撂荒地土壤含水量的月动态、年际变化以及土壤容重的时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撂荒演替使得土壤容重变小;在垂直剖面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土壤含水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撂荒地立地间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撂荒地土壤含水量月变化趋势为:7月>8月>9月>10月>5月>6月;土壤含水量的年际动态为2005年土壤含水量高于2006年和2007年.3个年份的共同趋势为:撂荒演替前期,土壤含水量较高;随着演替时间的延长,土壤含水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次生盐渍化土壤养分及可溶性盐垂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日益严重,对农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以大棚蔬菜土壤为试材,采用田间取样分析方法,研究了次生盐渍化土壤养分、可溶性盐含量、组成及其垂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次生盐渍化土壤养分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0~10cm处,随着土层的加深,有机质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呈递减趋势;可溶性盐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表层(0~10cm)含量最高,10cm以下各土层可溶性盐分含量显著减少;表层土壤(0~10cm)可溶性盐分离子主要为Ca~(2+)和NO_3~-,分别占阳离子总量的59.71%和阴离子总量65.95%。  相似文献   

15.
香根草对盐碱土壤修缮改良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清华  邓绍云 《北方园艺》2011,(17):169-171
以香根草为试材,采用人工配置含有一定浓度的NaCl或K2CO3盐碱的土壤为栽培基质,统计分析了香根草的成活率、分蘖率和生物量积累率,与香根草植株体内的盐分含量及栽培土壤中盐碱含量,并进一步测定了所栽培的香根草吸收土壤中盐分的质量和能力及土壤中减少的盐碱质量.结果表明:香根草对土壤中盐碱的吸收能力较强,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氯盐的吸收能力大于对碳酸盐的吸收;但对于土壤中的盐碱降解来说,碳酸盐的降解比氯盐容易;同时得出香根草对于盐碱土壤具有一定的修缮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淹水栽培时间对土壤盐分及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豆瓣菜(Nasturtium officinale R.Br.)为试验材料,以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封底栽培桶中淹水栽培豆瓣菜,以研究淹水栽培时间对设施土壤盐分和养分的影响。在豆瓣菜的4个采收期,以10cm为单位分4层分别取土,测定0~40cm各土层的土壤EC值、NO3--N、速效P、速效K及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随淹水时间延长,0~20cm土层土壤EC值、NO3--N、速效P及速效K含量均有所下降,且土壤EC值、NO3--N含量降幅明显;而20~40cm土层NO3--N、速效P及速效K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且变幅均较小。0~10、20~3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淹水时间延长先大幅下降后小幅上升,而10~20、30~40cm土层有机质含量随淹水时间逐渐下降。说明长时间淹水栽培能够降低设施土壤盐分及速效养分含量,增加土壤表层(0~10cm)及主要根系吸收层(20~30cm)的有机质含量,对于改善高盐分含量和养分富集的设施土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柴达木盆地2种果型黑果枸杞所生长的土壤为试材,分别以pH计、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半微量凯氏定氮法、钼锑钪比色法、火焰光度计法、重铬酸钾—外加热法、质量法测定2种土壤中的pH、微量元素、大量元素、有机质以及全盐量的含量,分析二者间的差异。结果表明:2种不同果型黑果枸杞土壤中的pH表现为"圆球型"黑果枸杞土壤"蟠桃型"黑果枸杞土壤,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微量元素中Fe元素在2种果型黑果枸杞土壤的0~20、40~60cm土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圆球型"黑果枸杞土壤中的含量"蟠桃型"黑果枸杞土壤中的含量;大量元素中全磷在20~40cm土层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0~20、40~60cm土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皆表现为"蟠桃型"黑果枸杞土壤中含量"圆球型"黑果枸杞土壤中含量;全盐量在20~40cm土层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0~20、40~60cm土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皆呈现为"蟠桃型"黑果枸杞土壤中含量"圆球型"黑果枸杞土壤中含量。  相似文献   

18.
《花卉》2017,(24)
本试验以四年生人参土壤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深度土层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及土壤酶活的变化。结果表明,人参根际土壤不同土层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及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均呈现下降的趋势,总体表现为表层根层底层。  相似文献   

19.
以宁夏南部山区山杏林、沙棘林、山杏×沙棘混交林3种典型植被为试材,采用野外定位监测法,对3种植被0~100 cm不同深度土壤水分进行连续1年定位观测,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时间变化和垂直变化规律,以期了解宁南山区主要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状况及耗水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储水量在年内变化趋势整体呈“M”型,土壤储水量按照从大到小的排序为山杏林(158.35 mm)>山杏×沙棘混交林(139.72 mm)>沙棘林(123.24 mm)。不同植被类型日平均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动态相似,其变化趋势与降雨量密切相关,9月山杏林、沙棘林、山杏×沙棘混交林地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是8月的1.56、1.41、1.49倍;3种植被类型平均土壤含水量最大值均在10月,最小值均在8月。在垂直方向上,3种植被土壤水分的变化有一定的差异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沙棘林土壤含水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山杏林、山杏×沙棘混交林土壤含水量呈波形变化趋势;3种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沙棘林各土层变异系数的均值最大,为39.36%。综上,山杏林土壤水分状况最好,其次是山杏×沙棘林,为该区域植被...  相似文献   

20.
以广泛应用在公路边坡的4种常见草本植物为试验材料,测定根系在土体中的垂直分布规律及根系抗拉、原状土体抗压和抗崩解等力学指标,研究草本植物根系动力学特征及其抗压力,为定量分析根系抗拉力学特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4种草本植物0~30cm土层根系生物量表现为麦冬黑麦草白三叶满天星,且主要集中于0~10cm土层中;根系抗拉力表现为麦冬黑麦草白三叶满天星,且根系极限抗拉强度与直径呈显著的幂函数负相关关系,决定系数均大于0.900 0(P0.05);平均根径与平均抗拉强度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表现为麦冬黑麦草白三叶满天星。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植物根系的抗拉强度和直径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性(P0.001)。根-土复合体抗压强度表现为麦冬黑麦草白三叶满天星;植物比根长与根-土复合体抗压性呈正相关,但没有显著相关性;土层深度与土体的抗压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根系含量和土层深度是土体崩解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崩解速率降低,无根土的崩解速率均大于有根土,土壤中根系比根长和崩解速率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不同植物抗压强度基本表现为麦冬黑麦草白三叶满天星;崩解速率表现为麦冬黑麦草白三叶满天星。结果表明,麦冬和黑麦草护坡能力和适应性更强,可在实际园林工程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