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蔬菜作物长期施用含氯肥对土壤相关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两组各种植21茬不同蔬菜作物连续施用含氯肥(氯化铵)11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连续施入氯化铵,土壤pH较初始土壤pH降低0.42~0.45。施用含氯肥,0~20 cm土层pH与氯离子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施用非含氯肥氯离子与pH无相关性。11年20茬蔬菜总计施入氯9 702 kg·ha-1,两组处理区0~60 cm土层氯离子残留率分别为6.2%和7.2%。施入的氯76.6%和74.7%被淋洗到60 cm土层以下。植株带走的氯分别占17.2%和18.1%。施用含氯肥处理土壤氯离子含量显著高于非含氯肥料处理。表层土壤氯离子含量变幅较大,尤以返盐期表层氯离子含量变化最大。11年未施氯处理,绝大多数时间土壤氯离子含量在100 mg·kg-1以下,变幅很小。蔬菜作物长期施氯,土壤氯离子并未出现随施氯年限增加而在土壤中有逐年累积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采用调查研究、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于2001-2002年对重庆市烟区土壤、烟叶含氯量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于2003-2004年进行了不同施氯量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氯对烟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以及氯在土壤中的残留.结果表明:重庆植烟土壤含氯量低,平均为13.4 mg/kg,严重缺氯的土壤(Cl≤2 mg/kg)样本占19.2%;可能缺氯的土壤(Cl≤10 mg/kg)占50%.重庆市烟叶含氯量很低,平均为0.70 g/kg,有99%的烟叶样本含氯量低于优质烟叶要求的含氯下限(3 g/kg),烟叶含氯量低已成为影响烟叶质量的限制因素.烟叶含氯量随施氯量的增加而升高,二者呈直线或指数相关.施氯量在0~45 kg/hm2范围内,随着施氯量的增加烟叶产量、上等烟比例、产值、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提高;施用适量氯(30~45 kg/hm2)能降低烟叶烟碱及总氮含量;施木克值、K2O/Cl、总糖/烟碱以及烟碱/总氮比趋于合理,协调了烟叶各化学成分的比例,改善了烟叶品质.氯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及其动态变化主要受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影响.重庆烟区的最佳推荐施氯量为30~45 kg Cl/hm2.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以春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内径10 cm 高50 cm 的硬灰质塑料管为盆钵,研究了正常供水和土壤水分胁迫条件下,3种施钾处理(上层施钾、下层施钾和不施钾)对植物生长和吸钾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胁迫不仅严重抑制根系的生长,而且显著降低单位根长的吸钾量。上层施钾显著增加了单位根长的吸钾量,提高了植株体内含钾水平,促进了植株生长,增加了水分利用效率。土壤下层施钾无明显效果。土壤供水充足情况下,上层施钾虽能增加植物的含钾量,但对生长量干重并未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玉米-玉米-大豆的轮作周期中,施等NPK养分的条件下,连续20年施用氯磷铵钾(双氯)复混肥的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氯磷铵钾复混肥对玉米的肥效与尿素 普钙 KCl(单氯),尿素磷铵钾(无氯)处理基本相当;对大豆作物,比尿素 普钙 KCl、尿素磷铵钾处理产量分别降低了12.8 kg/667m2和10.4 kg/667m2,均达到了5%显著水准;施氯磷铵钾处理比施尿素磷铵钾处理的玉米、大豆籽粒纯蛋白质含量分别降低了8.0 g/kg和19.2 g/kg.对玉米淀粉和大豆脂肪含量无不良影响.连续20年施用氯磷铵钾复混肥处理在0~60 cm土层中氯的积累量为19.1 kg/667m2,0~20 cm土层中最高含氯量为75.0 mg/kg土,未达到玉米、大豆作物耐氯临界值.pH值由6.37下降到4.80,土壤出现明显的酸化现象.施氯磷铵钾复混肥处理土壤交换性钙、镁和盐基饱和度有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
应用36Cl研究烤烟施氯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36Cl研究烤烟不同施氯量的结果表明:随着施氯量的增加,烤烟吸收肥料中氯量增多,而吸收土壤中氯量减少;随着施氯量的增加,烤烟吸收总K2O量和烤烟干物质量增加,但施高氯量(施5 g氯)使烤烟吸收总K2O量和干物质量反而下降.不同土壤烤烟施氯效果表明:含氯量高的土壤,烤烟吸收肥料和土壤中氯量多,吸收总K2O量和烤烟干物质量也增加;含氯量低的土壤烤烟吸收肥料和土壤中氯量少,吸收总K2O和干物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6.
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对甘蔗和土壤氯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蔗上连续四年施用含氯化肥的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在等氮、磷、钾养分条件下,含氯化肥的施用对甘蔗的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未产生显著不良影响;蔗叶和蔗汁的氯含量随施氯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氯量对蔗叶和蔗汁中氮、磷、钾含量无不良影响;在第四年,施氯量最大的处理,其0~20cm土层土壤的氯含量较基础土壤仅增加15~17mg/kg;施含氯化肥可使土壤pH值降低。因此,含氯化肥可以在甘蔗上使用,但在酸性土壤施用,应适当配合碱性肥料,防止土壤的酸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拜城滴灌春小麦生长及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规律,寻找适宜生长及土壤养分积累的施氮量,为科学合理、高效施用氮肥、保护麦田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6年,在拜城农业试验站试验田进行,以春小麦(宁春44号)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0 kg/hm~2,CK)、低氮(105 kg/hm~2,N1)、中氮(210 kg/hm~2,N2)和高氮(315 kg/hm~2,N3)4个施氮量水平,分析各处理对春小麦生长(SPAD值、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和不同器官氮、磷和钾的吸收和分配)和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速效氮)积累的影响差异。【结果】(1)春小麦在拔节、抽穗、开花和灌浆期的SPAD值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315 kg/hm~2较利于春小麦SPDA值的积累。(2)春小麦产量与穗长、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不育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均有显著性相关性(P0.05),施氮量105、210和315 kg/hm~2的产量分别较对照增产7.2%、27.6%和42.1%,其中,施氮量315 kg/hm~2增产约114.08 kg/667 m~2。(3)不同施氮量春小麦籽粒、茎的氮、磷素分配量为籽粒茎(P0.05),而钾素的分配表现为茎籽粒(P0.05);施氮量的增加促进了春小麦对氮、磷和钾素的吸收,施氮量315 kg/hm~2较有利于氮素的吸收,施氮量210 kg/hm~2较有利于磷、钾吸收。(4)垂直方向上,各处理土壤养分随着土壤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水平方向上,距滴管带0 cm,施氮量315kg/hm~2较有利于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速效氮)积累;距滴管带15、30 cm,施氮量315 kg/hm~2较有利于土壤速效氮的积累,施氮量210 kg/hm~2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全氮的积累。【结论】综上所述,315kg/hm~2可作为新疆适宜小麦生长的施氮量,为小麦滴灌施肥技术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烤烟氯素营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调查研究、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于2001—2002年对重庆市烟区土壤、烟叶含氯量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于2003—2004年进行了不同施氯量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氯对烟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以及氯在土壤中的残留.结果表明:重庆植烟土壤含氯量低,平均为13.4mg/kg,严重缺氯的土壤(Cl≤2mg/kg)样本占19.2%;可能缺氯的土壤(Cl≤10mg/kg)占50%.重庆市烟叶含氯量很低,平均为0.70g/kg,有99%的烟叶样本含氯量低于优质烟叶要求的含氯下限(3g/kg),烟叶含氯量低已成为影响烟叶质量的限制因素.烟叶含氯量随施氯量的增加而升高,二者呈直线或指数相关.施氯量在0~45kg/hm^2范围内,随着施氯量的增加烟叶产量、上等烟比例、产值、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提高;施用适量氯(30~45kg/hm^2)能降低烟叶烟碱及总氮含量;施木克值、K2O/Cl、总糖/烟碱以及烟碱/总氮比趋于合理,协调了烟叶各化学成分的比例,改善了烟叶品质.氯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及其动态变化主要受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影响.重庆烟区的最佳推荐施氯量为30~45kgCl/hm^2.  相似文献   

9.
宁夏引黄灌区6种旱作模式生长期土壤氮磷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降低土壤中氮磷残留量为目的,在常规水肥条件下,研究了6种旱作模式在常规水肥管理水平下,土壤氮磷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模式对全氮的影响主要在0~40 cm土壤;春小麦、油葵及春小麦/玉米模式0~40 cm土壤,全氮质量分数维持在0.6 g/kg左右;玉米对40~80 cm土壤全氮有一定的吸收,小麦及叶菜类对全氮的主要影响层在0~40 cm土壤;麦后复种黄瓜及芹菜对降低土壤中全氮含量效果明显.单作模式春小麦、油葵生长季前期对0~40 cm土壤中全磷量影响效果明显,收获后土壤各层全磷量基本保持在收获期水平;从各模式对不同层次磷量降低水平上看,玉米整个生育期内土壤全磷含量变化幅度大,春小麦/芹菜和黄瓜在生长季节末期0~80 cm土壤含磷量水平较低;玉米和油葵对深层土壤全磷有较高的吸收量.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施氮对土壤硝态氮分布与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土高原中部雨养农业区春小麦氮肥3 a定位试验结果表明,连续施氮3 a,第3季春小麦收获时,各处理0~2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的平均含量较对照极显著增大(除处理N105,施氮105 mg/hm2处理),施氮对不同层次硝态氮含量的影响主要作用在50~80 cm和80~110 cm土层;对0~200 cm和0~11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的总累积量及0~200 cm剖面肥料氮在土壤剖面中总残留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连续施氮2 a后第3年不施氮与连续施氮3 a相比,0~2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平均含量、各层次硝态氮含量0、~200 cm和0~11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及0~110 cm土壤剖面累积量占0~2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总量的比例均降低.0~200 cm剖面累积率和残留率除处理N105增加外,其余均下降.硝态氮的残留、累积不仅与施氮量有关而且与氮磷的配合比例有关.  相似文献   

11.
以竹炭粉和壳聚糖为原料,制备竹炭/壳聚糖复合吸附剂,进行扫描电镜(吸收光谱SEM)、红外吸收(FTIR)、X-射线衍射(XRD)等图谱表征,并进行Zn2+吸附试验。结果表明:①壳聚糖较好地负载在竹炭上,凸凹不平明显,蜂窝增强;复合吸附剂对Zn2+的吸附率在80 min后达到93%。②竹炭/壳聚糖复合吸附剂对Zn2+吸附过程的动力学表明,吸附过程符合多孔结构的吸附特征,方程拟合结果更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③Zn2+吸附前后的红外吸收图谱表明,与竹炭/壳聚糖复合吸附剂吸附配位主要发生在NH2中的氮原子、OH和C=O中氧原子上。图9参11  相似文献   

12.
长期定位施肥对蔬菜保护地土壤K+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流动交换法研究长期定位施肥蔬菜保护地土壤(Ca2+饱和)K+吸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处理K+的平衡吸附量、平衡时间差异很大,与CEC、粘粒、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不同处理K+的吸附速率与反应时间(Int)之间均存在良好线性关系,但不同处理吸附下降的快慢和初始吸附速率的大小各不相同;一级动力学方程或Elovich方程为描述各处理K+吸附动力学的最优方程,这因处理而异.19 a长期不同施肥使蔬菜保护地土壤CEC等基本理化性质发生显著变化,改变了K+与土壤同相表面的作用方式,进而影响了土壤K+吸附动力特性.  相似文献   

13.
应用δ13C值探讨林地土壤有机碳的分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贵州省中部区域采集了4种典型的林地土壤剖面,拟通过分析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同位素(SO13C)、溶解性有机碳(DOC) 同位素(DO13C)和枯枝落叶碳同位素(13C)的比值,探讨SOC和DOC的来源和迁移转化过程。结果表明:在枯枝落叶转化为表层土壤有机质过程中,δ13CSOC值升高了0.1%~0.3%,有富13C现象。在具备枯枝落叶覆盖的表层土壤中,DOC含量相对较高,δ13CDOC值与枯枝落叶δ13C值非常相近;而在缺乏枯枝落叶覆盖的表层土壤中,DOC含量相对较低,δ13CDOC与枯枝落叶δ13C值差异较大,说明具备枯枝落叶覆盖的表层土壤DOC主要来源于枯枝落叶。在发育较为成熟的土壤剖面中,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δ13CSOC和δ13CDOC值均有偏正趋势。说明在该区域林地土壤有机质降解程度会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更为彻底。δ13CSOC和δ13CDOC变化趋势的一致性,以及Δ(δ13CDOC-δ13CSOC)绝对值随土壤深度的加深有降低趋势,说明在土体内来自于土壤腐殖类物质的DOC占土壤DOC总量的比例随土壤深度的加深有增加趋势。在发育较为年轻的剖面中,δ13CSOC值的变化则反映出剖面中土壤有机质的新旧混合现象。   相似文献   

14.
该文对芍药两个耐贮性不同的品种‘莲台’、‘桃花飞雪’在低温干存过程中的抗氰呼吸速率及相关生理指标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贮存过程中抗氰呼吸的增强可能有助于清除超氧阴离子,维持切花贮后的瓶插寿命;同时超氧阴离子生成速率上升可能诱导抗氰呼吸增强. 不同品种耐贮存性差异与抗氰呼吸的变化趋势相关,贮存过程中抗氰呼吸持续上升的品种耐贮性较好.    相似文献   

15.
采用超声波辅助技术对槐米(国槐花蕾)芦丁进行提取,获得最佳工艺参数:20℃,超声波频率20 kHz、功率800 W,料液比1:15,提取时间10 min,重复2次.利用分子形态转变法进一步进行纯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 )测定了芦丁的纯度.将槐米芦丁与金属铬(Cr3+)进行配合,通过原子吸收光谱(AAS),...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毛白杨苗木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分配及利用特性,以毛白杨新无性系83号插条苗为试材,于2007年3—9月在北京林业大学苗圃,应用15N示踪技术测定在相同施氮量下毛白杨苗木对硝态氮(NO3 15N)和铵态氮(NH4 15N)的吸收率、利用率及分配率等指标。结果表明:①施肥后28 d,苗木对两种氮肥的吸收利用达到最大值,其中,标记NO 3 15N肥吸收率为036 g/株,利用率达35.98% ;标记NH4 15N肥吸收率为0.15 g/株,利用率为14.53%。②苗木NO3 15N肥平均利用率( 19.75%)约为NH4 15N肥(7.95%)的2.5倍 。③施肥后各个时期,全株的NO3 15N肥Ndff 值均显著大于NH4 15N肥。各器官对NO3 15N肥的征调能力明显高于NH4 15N肥,茎对肥料征调的竞争能力最强,其次为叶和根。④氮素分配率在各器官中差异显著(P0.05 ),总体趋势为叶根茎。叶中NO3 15N的分配率均高于NH4 15N,根中储存的氮素主要供地上部分生长所需,总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茎是氮素贮藏的“临时库”,苗木主要通过茎将吸收的氮素输送到叶等生长旺盛的部位。   相似文献   

17.
钙对小麦高钾毒害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小麦为试材,研究了高钾对小麦幼苗生长的毒害以及外源钙对小麦幼苗生长过程中毒害的缓解作用及其机理.结果表明,高浓度的钾对小麦幼苗的生长有毒害作用,外源硝酸钙能够相对提高高钾胁迫条件下小麦幼苗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等细胞保护酶的活性,抑制膜过氧化作用产物丙二醛的积累,同时还发现外源硝酸钙能够提高幼苗体内的游离脯氨酸的含量,从而提高了小麦幼苗对高钾胁迫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19.
20.
荒漠化与沙漠化概念的争议及学术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荒漠化、沙漠化及风沙化等概念提出的背景出发,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这些概念的研究进展情况及争议,提出了荒漠化、沙漠化、风沙化与荒漠、沙漠、沙地等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区别,并依此说明这些概念在我国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