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同施肥模式对小麦产量和效益有一定的影响,合理施肥是促进粮食高产、肥料高效的有效途径。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施肥模式对小麦增产增收效果明显,氮、磷、钾3种肥料对比,小麦对氮肥最为敏感。平均施肥模式全肥区产量水平最高,氮肥贡献率为43.5%,磷肥贡献率为8.0%,钾肥贡献率为10.7%;氮肥农学效率为23.5 kg/kg,磷肥农学效率为7.3 kg/kg,钾肥农学效率为13.0 kg/kg。推荐亩施纯N 13.5 kg/亩、P_2O_5 8 kg/亩、K_2O 6 kg/亩。  相似文献   

2.
测土配方施肥肥料效应参数测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测土配方施肥效应参数进行测算,陈仓区小麦肥料利用率氮肥为38.6%,磷肥为15%,钾肥为34.3%.肥料的农学效率为6.7 kg/kg,较常规施肥氮肥利用率高20.3个百分点,磷肥利用率高3.7个百分点,肥料农学效率高1.9 kg/kg;玉米氮肥利用率为35.7%,磷肥为20.8%,钾肥为27%,肥料的农学效率为9 kg/kg,较常规施肥氮肥利用率高20.3个百分点,磷肥利用率高9.1个百分点,肥料农学效率高1.8 kg/kg.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以系统工程"黑箱"原理为依据,采用了四因素二次通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研究旱地马铃薯密肥丰产栽培技术,选择马铃薯密肥优化最佳组合方案。结果表明:旱地影响马铃薯产量因素依次是氮肥磷肥氮磷肥配合农家肥密度。要想获得1 500 kg/亩以上产量,密肥最优方案是:施氮肥5.42~5.85 kg/亩、磷肥5.31~5.82 kg/亩、农家肥1 589~1 896 kg/亩,种植密度为3 818~3 959株/亩。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冬小麦施肥效果与肥料利用率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河北省冬小麦施肥效果和肥料利用率现状,通过对河北省2005—2014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中的2 794个冬小麦"3414"田间试验进行分析,明确了氮肥、磷肥、钾肥对河北省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测算了氮肥、磷肥、钾肥的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在当前生产条件下,河北省冬小麦不施化肥时产量为4.16 t/hm~2,配方施肥显著提升产量至6.83 t/hm~2,在其他肥料施用的基础上,氮肥、磷肥、钾肥分别使小麦增产1.77、1.31、0.90 t/hm~2。肥料对河北省冬小麦产量的平均贡献率为39.3%,其中氮肥、磷肥、钾肥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5.7%、18.8%、13.1%;河北省冬小麦肥料偏生产力平均值为15.0 kg/kg,氮肥、磷肥、钾肥偏生产力平均值分别为36.1、50.9、60.2 kg/kg;冬小麦肥料农学效率平均值为5.9 kg/kg,氮肥、磷肥、钾肥农学效率分别为9.2、9.5、7.7 kg/kg。河北省冬小麦肥料利用效率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需要进一步推进土壤培肥、平衡施肥技术的应用,提高养分资源管理水平,实现小麦产量与养分效率的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5.
黄壤旱地玉米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及其肥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贵州黄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的部分试验结果.分析探讨了贵州黄壤旱地玉米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及肥料效益.结果表明,黄壤旱地玉米氮肥利用率平均为40.6%.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比单施氮肥其肥料利用率提高6%;磷肥利用率平均为9.3%,在施用氮肥的基础上增施钾肥对提高磷肥利用率效果不大;钾肥利用率很低,平均仅为4.9%,施用钾肥的效果不明显.黄壤旱地玉米1 kg纯氮的增产量平均为16.0kg,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比单施氮肥增产2.4 kg,平均提高16.22%;1 kg纯P的增产量平均为17.5 kg;1 kg纯K的增产量平均为2.8kg.黄壤旱地玉米施肥建议以氮、磷肥为主,钾肥应少施或不施.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了解山西省旱地小麦肥料施用现状,2014年在闻喜县进行了旱地小麦肥料管理调查。结果表明,调研区54.44%的农户冬小麦产量高于平均水平,仅5.56%的农户冬小麦产量偏低。调研区旱地小麦氮肥(N)平均投入量为162.98 kg/hm2,54.44%的农户氮肥投入量偏低;磷肥(P2O5)平均投入量为130.82 kg/hm2,5.56%的农户没有施用磷肥,43.33%的农户磷肥投入量适中;钾肥(K)平均投入量为55.84 kg/hm2,调研区农户钾肥投入分布不均,投入偏低的农户占较大比例,可见调研区农户施钾不合理;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分别为18.29,22.78,99.86 kg/kg;调研区农户各项投入,施肥占总投入的36%。总之,调研区旱地小麦产量较高,氮磷钾肥投入分布不均,对磷肥重视不足,氮磷肥偏生产力较低,各项投入以施肥所占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小麦生产水平近年来在不断提高,同时化肥用量也在持续增加.了解河南省小麦生产与肥料施用状况,对解决粮食高产与肥料高效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河南省26个县市的小麦生产与肥料施用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以6000~7500 kg/hm2所占比例最大,占到调查样本的49.77%,小麦氮肥用量变化在3.9~861 kgN/hm2,平均为234.6kg/hm,氮肥全部用作基肥的占到调查样本的54.44%,基肥比例小于40%的占到调查样本的29.11%;磷肥用量变化在15.5~362.1 kgP2O5/hm2,平均为75.2 kg P2O5/hm2;钾肥用量变化在2.7~400.5 kg K2O/hm2,平均为70.7 kg K2O/hm2.小麦产量与NPK养分总量和磷肥用量之间显著相关,但与氮肥和钾肥关系不密切.氮肥偏生产力以15~30 kg/kg比例最大,占到调查样本的32.26%;磷肥偏生产力以45~75kg/kg最大,占到调查样本的38.30%;钾肥偏生产力以45~75kg/kg最大,占到调查样本的32.30%,说明农户之间小麦产量、肥料用量和肥料利用率差别较大.作者认为通过选育小麦优良品种,实现养分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农民生产管理水平,可以提高河南省小麦的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8.
化肥利用率低不仅造成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还浪费资源,加重农民经济负担,同时造成对环境的负面效应。通过5年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中"3414"田间试验研究结果,总结了普洱市玉米生产的基础地力、地力贡献率、玉米的养分吸收量、肥料利用率、肥料贡献率、农学效率。结果表明,玉米配方施肥最大施肥量为:氮肥N 16.4 kg/亩,磷肥P2O5 6.2 kg/亩,钾肥K2O 6.2 kg/亩,最大产量在236.6~788.3 kg/亩之间,平均为555.4kg/亩;最佳施肥量为:N 14.3 kg/亩,磷肥为P2O5 6kg/亩,钾肥为K2O 5.4 kg/亩,最佳产量在252.8~788 kg/亩之间,平均为559.6 kg/亩。大面积示范结果显示,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氮肥利用率提高了1.2%,磷肥利用率提高了6%,钾肥利用率提高5.5%。  相似文献   

9.
通过小麦肥料效应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此试验地土壤供肥能力为51.2%,氮肥的贡献率为28%,磷肥的贡献率为负5.1%,钾肥的贡献率为2.6%,三种肥料的贡献率排序为N>K>P.通过对N单因素分析得出回归方程为:Y=385.26+ 19.66X-0.4449 X2,由方程得出此试验中小麦的最佳产量和最高产量,即施N 20.14 kg/亩(相当于尿素43.78kg/亩)最佳产量600.8 kg/亩;则施氮量为22.09 kg/亩(相当于尿素48.02 kg/亩)最高产量602.5 kg/亩.又通过对N不同施肥水平和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可知,N处在21水平上产量最高,而缺P对产量影响较小,缺K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说明了此地块地力中等,N肥供应不足,P、K肥充足,宜采用高N、低P、补K的肥料配方.  相似文献   

10.
玉米是北方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肥料利用率降低。为减少化肥投入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提升作物品质,安排肥料试验。结果表明,全肥区籽粒较无肥区增产2 019 kg/hm~2,增产率24.5%;全肥区茎叶较无肥区增产6 624 kg/hm~2,增产率为47.9%。氮肥的农学效率为0.91 kg/kg,磷肥的农学效率为11.37 kg/kg,钾肥的农学效率为8.93 kg/kg,氮磷钾肥料的农学效率为3.37 kg/kg。氮肥的农学效率很低,说明氮肥施用过量,在玉米施肥时要大幅度减少氮肥用量;磷肥、钾肥的农学效率较高,说明磷肥、钾肥的用量不足,在玉米配肥时要增加磷肥、钾肥用量。  相似文献   

11.
通过2a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渭北旱塬地区夏闲期插播并翻压不同豆科绿肥(长武怀豆、大豆和绿豆)以及小麦生长季不同施氮量(0,108,135,162 kg/hm2)对麦田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以期为提高旱地土壤质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种植豆科绿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增加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对土壤速效钾含量没有显著影响;(2)绿豆还田量高于长武怀豆和大豆,然而土壤培肥效果逊于长武怀豆和大豆;(3)夏闲期种植绿肥明显消耗了土壤水分,导致绿肥翻压前、小麦播前直至收获后,0-200 cm土壤贮水量显著低于休闲处理,但耗水量与休闲没有明显差异,由于小麦产量显著增加,因此豆科绿肥显著提高了水分生产效率;(4)与不施氮相比,小麦生长季施用氮肥能显著增加土壤水分生产效率,却对土壤各肥力性状的影响均不显著.夏闲期种植并翻压豆科绿肥是旱地培肥土壤、提高水分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密度、农家肥和N、P、K、的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因素的产量数学模型效应依次为农肥(X_2)>严度(X_1)>化肥(X_3);最优组合方案为秘度6600株/亩,农肥1800kg/亩,N、P、K、分别为4.05、2.10和4.05kg/亩;最优水平组合的产量达2600kg/亩,比对照增产33.26%,每亩增加产值145元,节约成本26元以上。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控水、控肥、控土的条件下,通过试验建立小麦产量依土壤肥力、施磷量、施钾量、施氮总量、供水总量而变化的数学模型,分析模型指出:高产麦田土肥水措施应以培肥地力、稳定氮肥用量、增施钾磷肥和满足供水为重点,并提出实现亩产600kg的土肥水技术指标为:土壤有机质含量1.166%~1.217%,全N0.0755%~0.080%,碱解N100.41~107.85ppm,速效P_2O_568.94~73.77ppm,速效K_2O92.52~95.26ppm,要求养分供应总量N为32.06kg/mu,P_2O_5为21.5kg/mu,K_2O为35.12kg/mu,供水总量为600mm,水分生产效率1kg/mm.mu。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主要麦区农户施肥评价及减肥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我国主要麦区农户小麦施肥存在的问题及减肥潜力,为科学施肥、合理减肥提供依据。【方法】连续3年对我国主要麦区的小麦种植户进行施肥调研和取样,基于农户产量、养分需求量和土壤养分供应水平对其施肥状况和减肥潜力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我国主要麦区农户小麦产量和生物量平均为6.0和13.2 t·hm -2,二者极显著线性相关。小麦产量与施肥量和土壤养分无显著相关。我国小麦氮(N)、磷(P2O5)和钾(K2O)肥用量平均分别为191.1、112.8和53.4 kg·hm -2,春麦区农户氮、磷和钾肥用量平均分别为171.7、108.9和10.6 kg·hm -2,旱作区分别为154.3、111.8和32.6 kg·hm -2,麦玉区分别为236.4、128.1和74.0 kg·hm -2,稻麦区分别为177.5、77.0和71.8 kg·hm -2。就施氮量而言,春麦区过量施氮的农户较少,为34%,其次是麦玉区、稻麦区和旱作区,分别为42%、55%和63%;产量较低的农户是氮肥减施的重点,减氮潜力最高达43.6%,平均需减氮2.3—135.5 kg·hm -2。过量施磷问题比较突出,各麦区施磷过量的农户分别占63%、87%、68%和57%,即使小麦高产时,仍有超过50%的农户施磷过量;各麦区不同产量等级的农户均需减施磷肥,减磷量平均为3.8—91.1 kg·hm -2,旱作区减磷潜力最大,达55.6%。施钾状况因麦区而异,在春麦区,主要问题是施钾不足,占84%,平均需增施钾肥22.8 kg·hm -2;旱作、麦玉和稻麦区,减钾潜力分别达43.2%、25.7%和56.0%;产量较低的农户是减钾的重点,平均需减钾31.7—45.9 kg·hm -2。【结论】我国农户施肥状况和减肥潜力因农户产量和麦区不同存在差异,中低产农户过量施肥问题较为严重,应注意根据产量适量减少施用氮、钾肥,所有农户均需警惕磷肥过量投入问题,其中旱作区氮、磷肥减施潜力最高,稻麦区减钾潜力最高。  相似文献   

15.
渭北旱地麦田配施有机肥减量施氮的作用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讨陕西渭北旱地冬小麦有机无机配施的减氮效应及机理,于2011年10月至2014年6月在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进行了连续三年的田间小区定位试验,探究不同氮肥用量(0、75、150、225、300 kg N·hm~(-2))与有机肥(猪粪30 t·hm~(-2))配施对冬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NUE)、土壤硝态氮残留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明确当地最适宜的有机无机配施比例。结果表明:有机无机配施处理的产量、地上部吸氮量和NUE较单施化肥处理分别提高6.9%、29.3%和34.3%,且以有机肥与150 kg N·hm~(-2)氮肥配施处理效果最佳;有机无机配施显著改善0~20 cm土壤养分状况,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较单施化肥处理提高6.1%、8.2%、90.4%和94.8%,但当施氮量大于150 kg N·hm~(-2)时,配施有机肥显著增加0~200 cm硝态氮残留量(43.7~188.8 kg·hm~(-2)),加大硝态氮淋溶风险;有机肥分别与75、150 kg N·hm~(-2)氮肥配施相比单独施用150、225 kg N·hm~(-2)氮肥处理在产量上无显著差异,却显著提高了NUE(27.4%和45.3%),并降低60 cm土层以下硝态氮含量。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在渭北旱地冬小麦生产中,在有机肥(猪粪)30 t·hm~(-2)的基础上配施75~150 kg N·hm~(-2)的氮肥(有机氮∶无机氮=1∶0.46~0.91),可以保证小麦高产优质,并降低氮素淋溶风险。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旱地小麦休闲期不同耕作方式配施磷肥对土壤培肥效应的影响,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2011-2012年于山西农业大学闻喜试验基地采用大田试验进行旱地小麦增施磷肥的土壤培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休闲期采用两种耕作方式在0~150kg·hm-2范围内增施磷肥降低了孕穗到成熟期土壤碱解氮含量,提高了各生育期土壤速效磷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同时还可提高产量及其构成、自然降水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降低了磷肥偏生产力。休闲期深松较深翻降低了各生育期0~20cm、20~40cm土壤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和磷酸酶活性,提高了旱地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同时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利用效率和磷肥偏生产力。施磷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和磷酸酶活性,提高产量及其构成和自然降水利用效率,为旱地麦田有效利用磷肥和施磷的土壤培肥效应以及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小麦产量模型分析,提出了氮肥在不同降雨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地区的最高产量施用量和最高效益施用量。氮肥的边际效益随着氮肥施用量、降雨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钾肥、磷肥和农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中钾肥效益优于磷肥。  相似文献   

18.
第1期1B/1R易位系的冬小麦单体系统育成……………………………………………………………董安书 朱楚建(1),j麦赤霉瘸药剂防冶技术研究……………………………………一………………·…··商鸿生 王树权井金学(8)细胞,内分裂及细胞内复制诱.导………………·’………………“…………………詹铁生 K.L.Satya—Prokash(15)陕西几种土壤过氧化氢酶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朱铭莪 白红英代伟(20)丹宁生物活化理论及其应用I.“丹宁生物活化假设”及其科学依据“……………………·…·~…………”史志诚(27)…  相似文献   

19.
黄土旱塬小麦长期施肥的产量效应及土壤肥力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 a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研究了丰水年施肥对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肥料单施或配施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顺序为NPM〉NM〉NP〉PM〉M〉N〉P〉CK,肥料配施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并维持相对稳产;NP、NM、PM、NPM的交互作用明显,连应值均为正;氮磷配施能显著提高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和水分利用率,氮磷有机肥配施效果最佳,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为64.9%,水分利用率提高了103.5%,氮磷单施不如肥料配施;氮磷配施不利于土壤速效钾的积累,化肥和有机肥长期配施有利于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20.
水稻施用化肥的增产效应及其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吉林省近年来水田肥料试验统计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稻施用氮肥的增产效果显著。磷钾增产效果不稳定。如全省95点平均施N 7.7kg/亩,增产31.2%,1kgN增产水稻12.7kg;在氮肥基础上施P_2O_5 6.2kg/亩,增产6.4%,1kgP_2O_5增产水稻4.3kg;在氮磷肥基础上施K_2O 5.9kg/亩,增产5.9 %,1kg K_2O增产水稻4.4kg。并对如何提高肥料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提出,目前可通过采用养分平衡法及肥料效应函数法确定合理施肥量,分期施用于氮肥、磷钾肥缺素地块,改进耕作栽培技术等措施提高肥料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