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文题目是:政和茶叶史话,与《福建茶叶》1980年第四期所发表的有部分相同。因此,把相同部分删掉,题目改为“政和茶史摘要”。  相似文献   

2.
茶树的四个无性系品种染色体数目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良的茶树品种中,如灌木大叶型的婺源“上梅州”、半乔木大叶型的“政和大白茶”、安溪“梅占”和灌木中叶型的安溪“毛蟹”等优良品种,都是不结实或结实率很低的无性系。这种自然不实性的产生,可能与其遗传结构的特点有关,为此,对上述四个品  相似文献   

3.
闽楠种源家系种质早期生长评估及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闽楠福建种源在粤北地区的生长适应性并选择适合在该地区推广栽培的种源家系种质,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乐昌市龙山林场8年生闽楠种源家系试验林18个闽楠福建种源125个家系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冠幅和冠形率进行评估和选择。研究结果表明:闽楠5个性状在种源间和家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在区组间也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冠幅两两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树高与冠形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种源地纬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排名前5的种源分别是福建清流(FJQL)、福建屏南(FJPN)、福建永安(FJYA)、福建尤溪(FJYX)和福建漳平(FJZP)。闽楠5个性状的聚类分析将18个种源分为3类:第一类综合表现最优,包括福建清流(FJQL)1个种源;第二类综合表现较优,包括福建永安(FJYA)、福建屏南(FJPN)、福建政和(FJZH)、福建邵武(FJSW)、福建漳平(FJZP)、福建尤溪(FJYX)6个种源;第三类较差,包括剩余的11个种源。以单株材积为选择标准,选出排名前20的家系为优良家系。结合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入选优良家系的情况,为粤北地区闽楠推广栽培选出了福建永安(FJYA)、福建政和(FJZH)和福建尤溪(FJYX)等3个优良种源、入选的20个优良家系来自于福建清流(FJQL)、福建永安(FJYA)、福建屏南(FJPN)和福建漳平(FJZP)等地。  相似文献   

4.
蔡红兵 《茶业通报》1989,11(3):20-22
工夫红茶是我国传统出口茶类。四川工夫红茶产于四川省宜宾地区,在国际市场上有较高的声誉,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细,毫峰显露,色泽乌润,香气鲜嫩,滋味鲜爽,汤色红亮,叶底嫩匀。“早白尖”是四川工夫红茶极品于1985年荣获二十四届世界优质产品质量评选会金奖。“川红”品质之所以优良,除了与生态环境和初制技术有关外,还与精制加工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对宜宾茶厂精制工艺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斜滩古镇地处福建闽东寿宁县城南部,背靠有名的车岭马兰岗,有陆路通往县内各地和闽浙边界;水路直通福安、赛岐、三都澳等地。1957年福寿(安宁)公路修通之前的数百年间,县内以及邻近闽北的松溪、政和,还有浙南的泰顺、景宁、庆元等地的农特产品茶叶、桐油和粮食等大宗物产,都是靠山里担夫肩挑到斜滩装船出运;沿海的海产品及盐、食糖、布匹等南北杂货也由船运到斜  相似文献   

6.
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以其独特的加工工艺、清甜的品质特征及保健功效深受消费者喜爱。为了解云南各类白茶的品质状况和特点,本研究以云南当地茶树品种鲜叶与加工方法制作的‘云南白茶’和传统福建‘政和白茶’各6个样品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含水量、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并进行感官审评,分析比较‘云南白茶’和‘政和白茶’在生化成分以及感官品质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云南白茶’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平均含量分别为30.83%、5.00%、4.87%,‘政和白茶’的分别为29.76%、7.22%、5.02%;从感官审评看,‘云南白茶’滋味甜醇鲜爽,‘政和白茶’清甜淳滑,‘政和白茶’外形较‘云南白茶’好。‘云南白茶’与‘政和白茶’在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将树桩攀扎修剪定植在盆内,一般只能称为盆栽。要想使作品传神有韵,必须在“景”字上下工夫。 1985年全国盆景大奖赛上,获一等奖的《横绝碧空》(见1986年本  相似文献   

8.
去年10月,笔者陪恩师马培有幸参加了在福建泉州举办的“第六届中国盆景展览”。回渝后一直打算对此次展览写点什么。主题是写经半年多的学习、思考与研究,一时间茅塞顿开,焕发了执笔意识,写一点参加展会后所看到的中国盆景发展中的喜与忧……  相似文献   

9.
我省是全国工夫红茶的主产区,年产红茶近万吨,所产祁门工夫红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我国传统名牌产品。它外形紧细,锋秒秀丽,色泽乌润,汤色红艳,叶底红亮,滋味鲜醇酣厚,独特的“祁门香”香高持久,被誉为“茶中英豪”曾先后于1915年和1987年二次荣获国际金奖,1980年和1985年又二次蝉联国优金奖,蜚声中外。安徽东至、石台、贵池产的工夫红茶品质优异,也赢得了国内外广大用户喜爱。但是,近年来一些不利提高茶叶品质的做法使茶叶出现条索粗壮、香味低淡、叶底青暗等问题,给精制加工、出口拼配带来了困难。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0.
茶树命名考     
茶树命名最罕见于我国《尔雅》一书,称“槚”或“苦荼”。在上古时“槚”读古。与“茶”通音,“荼”则为“茶”字的古体,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今的茶陵县在当时的印鉴亦作“荼陵”。茶的广东语读“Cha”,福建语读“Tea”。约在16世纪由德国人从福建把茶带到欧洲,再由瑞典人引进国内种植,当时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林奈(Linne)于1753年著的《植  相似文献   

11.
名贵药材番红花(crocus sar ivusv)属鸢尾科番红花属,原产地中海地区。近年来我国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均有裁培。本刊于1987年7月(总第32期)曾有详细报道。我国番红花卉始试植是在1965年。1979至1980年又从日本引进番红花大球茎,直到1982年才大量栽植,并基本解决了“退化”难题。据史料记载,我国川、藏一带早有大面积红花产地,名曰“川红花”或“藏红花”,医学药用是花的雄蕊柱  相似文献   

12.
我场于去年年底曾往福建、江苏、安徽等地搜集有关茶园耕作机具多种,經初步試用,有九种机具可以推广使用,介紹如下。(其中“綠肥播种器”、“三齿耘鋤”見本刊 1959年第二期)  相似文献   

13.
宋代“斗茶”曾庆均(重庆商学院)斗茶也为茗战。兴于唐末,盛于宋,元代稍衰,明代基本绝迹。斗茶是在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宋代文人唐庚在《斗茶记》开篇就介绍了斗茶的实况:"政和二年三月壬成(1112年)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  相似文献   

14.
白茶是世界珍稀茶类,属中国六大茶类之一。中国白茶主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其中,福鼎是中国白茶最重要产地,产量占全国白茶的70%以上。闽浙边贸茶花交易市场是福鼎市唯一的白茶专业交易市场,也是中国目前最重要的白茶交易市场之一。以福鼎市点头镇的闽浙边贸茶花交易市场实地考察为依据,对该市场的组成、交易方式、交易价格、特点、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其市场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5.
茶樹“短穗扦插法”是苏联先進的經驗,同时也是本省安溪茶農最早采用無性繁殖茶苗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發根快,根羣發育盛壯;插穗短(只一个節約一寸長)用材省可以大量繁殖;在春,秋扦插采用枝条对母樹,如果管理好,施肥足,采摘合理,不特不会減產,而且还可大大增產;在夏插的也只須減少一年產量,比之应用新枝全叢压条繁殖法的減少兩年產量差得很多。所以采用無性方法繁殖茶樹良种,保持固有品系特性。“短穗扦插法”是今后最好的方向,並有很大的意义和阶值。这种方法,于1956年在本省福鼎、政和、安溪  相似文献   

16.
福建兰科植物资源丰富,已发现有29属52种数百个品种,许多是举世稀少的珍品。其中品种最老、流传最广、历史上传播最远的是福建四季兰。早在秦朝,秦始皇的使者徐福就将福建建兰传播于日本,种于骏河边,后名“骏河兰”(见日本小源荣次郎著《兰华谱》)。对照兰谱,骏河兰即建兰(Jianlan)。  相似文献   

17.
皖棉73—10     
一、选育过程“皖棉73—10”的选育是采用“福建建阳短果枝”(早熟短果枝,绒长22毫米上下,衣分30—32%)为母本,“长绒一号”(松散、迟熟、绒长35毫米上下)为父本在温室中进行杂交,从第二代起定向选择,到一九七二年已基本上定型,一九七三年起参加长江流域棉区及省内品种区域试验,并进行试纺工作。二、特征特性1.丰产性:一九七二年从选种圃越级提升参加品系比较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肖县107原种)增产16.36%。一九七三年  相似文献   

18.
王水金 《茶业通报》2014,(3):117-119
福安是中国茶叶之乡、历史名茶坦洋工夫的原产地.2006年福安市恢复坦洋工夫品牌建设以来,成绩斐然.然而,近年来,全国红茶发展迅猛,给坦洋工夫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挑战也在加剧.为进一步提升坦洋工夫品牌的影响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我们必须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坦洋工夫品牌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9.
王水金 《茶业通报》2012,(3):102-103
2005年坦洋工夫已经有福建省地方标准,2007年坦洋工夫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坦洋工夫,2009年福安市及时制定并颁布坦洋工夫国家标准。坦洋工夫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体现了标准的与时俱进,为指导当地茶产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一早籼“矮脚南特”品种,系广东省潮阳县农民育种家洪群英、洪春利二人在1956年于“南特16号”田内,单株选育而来。经试种繁殖,增产显著。1959年引入福建、浙江等省试种,表现良好。1961年开始,各地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64年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等省、市共种植500多万亩。1965年长江流域以南各省种植面积发展到1100多万亩,其中浙江省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