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3~1985年,以黄口乡5000亩棉田为试点,研究了主要害虫棉蚜、棉铃虫、棉叶螨综合防治的有效措施,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问题。通过三年的试验示范和调查研究,综防比单一化防不仅投资少,增产显著,而且生态效益较好。每百斤皮棉的农药费用由综防前的13.6元,下降为2.8元。皮棉亩产达到了76公斤,综防增产效果为10.5%。1、改革种植方式。棉田由连片种植改  相似文献   

2.
1984~1986年,在省棉花害虫综防技术协作组的统一部署下,开展了大面积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配套技术的试验示范。本文以1985年的资料为主,现将结果报道于后。一、基点设置与工作方法试验示范基点设在徐桥乡桥西、新丰、共和三个村,建立了2500亩的棉花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3.
一、我省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新发展 我省自从1979年引进花生地膜覆盖新技术到现在,已有12年的时间。在这12年中主要有如下的新发展: (一)覆膜面积扩大,经济效益显著。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新技术是1979年开始引进试验,由于这项新技术一次性投资较多,因此我们坚持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和坚持在增产增收的地方推广的原则。经过4年多点试验示范,1982年覆膜面积1.62万亩,平均亩产431.2公斤,比不覆膜的亩增90.6公斤,增产29.2%,扣除地膜除草剂成本后,亩净增收50.6元。  相似文献   

4.
一、杂交棉花试验示范情况杂交棉在我区试验,由于各级党委重视,科研部门努力,发展很快。全区亲繁面积636亩,示范203亩,制种田2173亩,收杂交棉种7.1万斤,为1979年大田示范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棉田化肥基施是盐城地区棉花苗期施肥技术的一项改革。1979年开始多点试验示范,1982年大面积推广为151.4万亩,占全区直播棉田面积270万亩的56%。四年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防治棉田玉米螟不能只靠化学农药,要保护天敌从综防角度入手。1、越冬期防治。玉米螟主要在秸秆内越冬,我县常年种植玉米23万多亩,据县植保站调查,百株有活虫43.4头,如玉米秸秆  相似文献   

7.
甜菜象虫为东北、内蒙古.新疆及山东等甜菜产区苗期主要害虫,危害甜菜严重,据1979~1980年在黑龙江省调查,危害甜菜象虫有8种之多,其中以甜菜长柄象、蒙古土象和甜菜象为优势种,每年发生面积有46万亩,毁、补种面积为14万亩以上,使甜菜减产11~25%,为了控制该虫的危害,我们于1980~1982年在黑龙江省安达、肇东及阿城等县用甲基硫环磷、呋喃丹等十余种制剂进行了防治试验和生产示范,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我国1979年从国外引进的一项新技术。近年来,在辽宁、山东、河南等地推广较快,83年我区开始小面积试验,84年布置了开发性试验和较大面积的示范,覆膜面积3717亩,其中地膜花生2772亩,分布在8个县50个乡(镇)118个行政村,通过一年来地、县、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邯郸地区从1987年开始试验示范Bt乳剂防治二代棉铃虫,1988年把Bt乳剂防治二代棉铃虫、控制伏蚜作为棉虫综合防治的重要内容,在肥乡、成安、临漳、曲周等县示范推广Bt乳剂8吨,面积3.94万亩,对防治二代棉铃虫、控制伏蚜效果明显。现将试验示范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夏秋茶的品质与效益关系到茶业整体效益和今后发展。三年的试验与示范结果表明,采用"加眼田管,综防病虫,早采嫩采,改善工艺,适度冷藏"等集成技术,可眼著提高武平夏秋茶的品质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塑料薄膜地面覆盖栽培自1979年由日本引入我国至今已有7年的历史。先后已在29个省、市、自治区的70多种作物上进行了试验、示范和推广,累计面积达5,300多万亩,其中花生覆盖面积550多万亩,均收到了早熟、高产和稳产的效果。同时在花生增产因素和生长机理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试验研究进展。但对地膜覆盖栽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论及较少,为了促进花生地膜覆盖栽培在我国稳步发展,现提出几个问题共同商讨。  相似文献   

12.
自1979年起,我所遵循科研为生产服务的方针,坚持科研、示范、推广三结合的工作方法,在全省各个棉区建立了棉花地膜栽培研究成果示范样板田。四年来,示范面积由小到大,示范基点由少到多。到现在,全省有9个示范基点,示范面积共29348亩,占全省地膜覆盖面积的1/5左右。  相似文献   

13.
利用棉花杂交优势是夺取棉花高产的有效途径。棉花花器大,便于人工去雄授粉;开花时间长达40~50天,便于人工从容制种;棉花人工去雄杂交,不受“三系”组合的限制,杂交后代不会出现不育株,有利于选配优良组合,也为利用杂交二代种子创造了条件。棉花杂交优势利用,我县从1977年开始试验应用,1978年全县示范182亩,制种709亩;1979年杂交棉示范11680亩,制种845亩;1980年杂交棉达到13888亩,占总棉田的5.14  相似文献   

14.
地膜覆盖栽培新技术,我省从1979年引进以来,发展很快,由几十亩发展到1984年的170万亩。因其应用简便,经济效益高,深受农民欢迎。但又因投资大、成本高,在一  相似文献   

15.
地膜覆盖栽培自1980年由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厅引进,当年对甜菜进行有色膜小拱棚试验,结果对糖分有明显提高。由于成本高,1981年继之进行地面覆盖栽培预备试验,1982年展开全面布点正式试验和示范。当年对全盟六个旗县共布点十七处,面积17.93亩,示范面积20.57亩,1983年试点六处,面积67.4亩,试验内容有播期、品种、密度等共二十一项,示范和推广面积2835.6亩。1984年设试点八处,面积60.0亩,示范推广面积共为16984.0亩。1985年设试点四处面积53.5亩,推广面积达53640.0亩。从产质量结果看,1982—1984年三年对比试验平均亩产块根达9772.6斤,含糖率17.18%,亩产糖量1678.9斤,对照三年平均亩产块根6002.0斤,含糖率17.26%,亩产糖量1035.9斤,覆膜比对照平均亩增产块根62.8%,亩增糖率为62.1%。现将甜菜地膜覆盖播期和品种试验、示范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硼是油菜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特别是甘兰型油菜对硼的反应极为敏感。随着甘兰型油菜面积的扩大,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花而不实”。据测定,土壤有效态硼含量低于0.4ppm,油菜就出现缺硼症状。我们从1978年开始,组织多点试验示范,边示范边推广,施硼面积逐渐扩大,由1979年的70多万亩,到1981年实收油菜施硼面积达  相似文献   

17.
我省自从1979年引进花生地膜覆盖新技术到现在,已有十二年的时间。在这十二年中主要有如下的新发展: (一)覆膜面积扩大,经济效益显著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新技术是1979年开始引进试验。由于这项新技术一次性投资较多,因此我们坚持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和坚持在增产增收的地方推广的原则。经过四年多点试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地膜植棉的作用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发展概况我省棉花地膜栽培是从1979年开始的。当年在研究单位小面积试验,覆盖面积不到4亩,平均亩产皮棉154.4斤,比不覆盖的对照田增产26.1~47.6%。1980年多点试验示范550.4亩,平均亩产皮棉168.1斤,比不覆盖的对照田增产44.4%。产量最高的绥中县宽帮公社大房身大队第三生产队,覆盖  相似文献   

19.
灭扫利是日本住友化学公司的产品。1985年小区试验及1986年示范结果表明,20%灭扫利蕾铃期亩用量25、30毫升,3天防效分别为98.9%和100%;7天后防效分别为98.2%和100%;15天后防效仍达99.9%和100%。水胺硫磷亩用量75毫升,施药后3、7和15后天防效分别为88%、73.7%和53%。  相似文献   

20.
棉花是江苏省的主要经济作物,常年植棉占耕地面积的14%,占全国棉田的八分之一左右。1979~1984年,平均每年植棉987万亩,总产56.8万吨,商品率为95.5%。1985年棉田面积为888万亩,比1984年减少193万亩,总产(47.9万吨)减少18.65万吨。1986年棉田面积降到780万亩,总产将减少5万吨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