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曲病(Ustilaginoidea virens)病穗和病粒的空间分布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频次分布法测定了水稻稻曲病病穗和病粒在稻田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在20块稻中,有19块田曲病病穗分布符合聚集分布,仅1块田符合随机分布,稻曲病病粒的分布在19块田中均符合聚集分布。又用8种聚集度指数测定了稻曲病病穗和病凿的分布型。结果表明,稻曲病的病穗和病粒的分布均是聚集的,其分布的基本成分为疏松个体群,个体群内分布是随机的。病穗和病粒的个体群面积分别为4-8穴和2-4穴。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稻曲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国内外稻曲病的分布与为害,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稻曲病的侵染循环,影响稻曲病发病的因素及稻曲病的防治等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稻曲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两系杂交水稻稻曲病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Iwan法测定了两系杂交稻稻曲病病穗,病粒空间分布地区结果表明:两系法杂交稻稻曲病的穗,病粒在田间呈聚集分布,聚集原因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田间抽样以平行线式抽样方法最佳。此外,利用分布型参数确定了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甬优系列杂交稻稻曲病的空间分布信息和发病特征,2016年通过对甬优系列杂交稻不同播种期稻曲病发病情况调查,取得了15组样本资料,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法等测定检验。结果表明,甬优系列杂交稻稻曲病病穗田间空间发生分布呈聚集分布格局,其聚集度随着病穗密度升高而增强,其Iwao的M~*~m线性模型为M~*=1.116 8m+0.174 1,Taylor的V~m幂法则模型为V=1.276 1 m~(1.065 6)。经Blackith聚集均数分析,当病穗密度m0.969 8(即病穗率7.77%)时,λ2,聚集是由于某些环境如气候、栽培条件、植株生育状况等引起的;当病穗密度m≥0.969 8(即病穗率≥7.77%)时,λ≥2,其聚集原因是由病害本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条件综合影响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甬优系列杂交稻稻曲病理论抽样数公式N=1.962/D~2(1.174 1/m+0.116 8)及序贯抽样公式Tn=1.174 1/(D_0~2-0.116 8/n)。这些参数对提高田间稻曲病监测效率和决策防控具有良好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稻曲病的发生程度与栽培因素相关,正确的栽培技术,可以减轻稻曲病的发生。本文着重探讨了栽培因素与稻曲病发生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栽培方法。  相似文献   

6.
稻曲在稻穗上的分布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稻曲在稻穗及稻穗小枝梗上的分布特点,对2010年早稻稻曲病发病稻田收集的180份病穗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180份样本中共有稻曲630粒,其中258粒分布在稻穗下部,占40.95%,中部306粒,占48.57%,上部66粒,占10.48%,稻曲主要分布在稻穗中、下部;稻曲在稻穗上的分布特点是随着病害加重,分布于稻穗下部的稻曲所占比例逐渐减少,中部稻曲所占比例逐渐增多,而上部稻曲所占比例在各个病级稻穗上变化不大,稻曲在小枝梗上的分布无明显规律性。  相似文献   

7.
2012年融水县中稻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融水县山区气候及稻曲病发生概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地稻曲病严重发生及流行的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为当地稻曲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灌南县水稻稻曲病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减轻水稻稻曲病的危害,本文通过稻曲病菌孢子定量监测、稻曲病防治适期调查统计、稻曲病防治药剂筛选及稻曲病对水稻质量的影响研究,得到一整套适合灌南县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技术,可以为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介绍冀东稻区水稻稻曲病的发生症状,分析其致病因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稻曲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稻曲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1987年至2002年期间有关稻曲病[Ustilaginoidea virens (Cke.)Tak.]的文献报道基础上,对稻曲病的分布与危害、生物学特性、侵染循环、影响因子及防治研究进展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着重讨论了稻曲病菌的自然形态特征、人工培养条件下的性状和水稻抗稻曲病鉴定研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了建立准确的东乡野生稻稻曲病人工接种技术,本研究对水稻生长时期、接种体、接种时间及接种方法对接种效果的影响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接种体菌丝片段-分生孢子混合液最有利于诱导稻曲病的发生;在16:00~17:00接种更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病;注射接种方法比喷雾接种法的发病效果更好;以上3个因素对东乡野生稻稻曲病诱发的影响与对照品种两优培九一致;东乡野生稻稻曲病最佳诱发时期为剑叶与倒二叶叶枕距为(4±0.5)cm时,这与两优培九的(6±0.5)cm不同。  相似文献   

12.
浅议通城县水稻稻曲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通城县水稻稻曲病一直处于中度流行状态,已经成为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水稻受害后,不仅出现稻曲病谷和大量瘪谷,降低产量,而且由于稻曲病谷中含有对人体有害色素和生物碱,潜藏着很大的食品安全隐患。文章分析了稻曲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控对策,以期为防控水稻稻曲病发生提供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水稻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稻曲病在我县不同程度大面积发生,且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栽培优质稻品种面积逐年增加以及气候、施肥、栽培管理等因素所致。水稻受害后,不仅出现稻曲病谷和大量瘪谷,降低产量,而且稻曲病谷中含有对人体有害色素和生物碱,潜藏着很大的食品安全隐患。为此,笔者为确保水稻生产安全,有效防控稻曲病发生提供关键技术,针对我县稻曲病的发生特点、发病原因及防控对策进行了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了建立准确的东乡野生稻稻曲病人工接种技术,本研究对水稻生长时期、接种体、接种时间及接种方法对接种效果的影响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接种体菌丝片段-分生孢子混合液最有利于诱导稻曲病的发生;在16:00~17:00接种更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病;注射接种方法比喷雾接种法的发病效果更好;以上3个因素对东乡野生稻稻曲病诱发的影响与对照品种两优培九一致;东乡野生稻稻曲病最佳诱发时期为剑叶与倒二叶叶枕距为(4±0.5)cm时,这与两优培九的(6±0.5)cm不同。  相似文献   

15.
 1991年9月,在昆明稻区首次发现稻曲病菌核,对其形态描述,田间分布进行报道,调查认为,散落田间的菌核,与粘附种表,残留土中的厚垣孢子都可能成为稻曲病菌核的初次侵染来源之一.近年来,稻曲病在云南省普遍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各地虽积极开展防治,但对与其防治有关的侵染循环研究不多,尤对稻曲病菌核缺少观察,笔者于1991年在昆明稻区,就菌核的形态及田间分布进行了调查,以期为稻曲病防治研究提供点滴资料.  相似文献   

16.
黔东南稻曲病的发生条件及预测预报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洵 《贵州农业科学》2007,35(1):100-101,99
为提高稻曲病的测报和防治水平,对黔东南州稻曲病发生及危害特征、病菌生活史及发病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源、品种、气象条件及水稻生育期是稻曲病发生与否和发生轻重的主要因子。同时,介绍了稻曲病的测报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7.
调查了近2a山丘区杂交中稻稻曲病的发生危害情况,分析了稻曲病的发生特点和流行原因,初步提出了稻曲病的防治对策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稻曲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分析了稻曲病发生的原因,介绍了稻曲病的发生特点、流行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等,以期指导今后水稻稻曲病的综合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由方差分析知田块对水稻的稻曲病发生程度有很大的影响。用SAS统计软件分析田间数据结果表明稻曲病影响水稻产量的主因素是病穗率,其次是病粒率,病穴率是次要因素。根据田块中的厚垣孢子含量推断,影响水稻稻曲病发病程度的主因素可能是上年的厚垣孢子在田间的越冬量。  相似文献   

20.
稻曲病是影响稻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外在稻曲病菌作用机理和多样性、抗稻曲病资源的筛选以及遗传进行综述,并在抗稻曲病的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见解。首先是目前的研究侧重于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多样性。二是在水稻抗稻曲病的生理机制研究较少,进展缓慢。三是抗稻曲病基因的遗传和定位进展缓慢,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克隆还未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