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播期对"四特"晚籼稻生长发育、产量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确定"四特"晚籼稻的适宜直播日期,设置5个播期,以4个"四特"晚籼稻试验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四特"晚籼稻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每穗总粒数随播期的推迟显著降低;除7月10日播种外,其他播期条件下均能安全齐穗;全生育期积温和日照时数及利用率均以6月20日播种最高,6月30日或7月5日播种最低。综合考虑播期对产量、温光资源利用、安全齐穗成熟等因素的影响,6月20日是"四特"晚籼稻直播的最佳播期,但考虑到腾茬、农事操作等因素,最迟直播播期为7月5日。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在沿江地区遇到洪灾后,进行早翻晚栽培,为本地区恢复粮食生产提供抗灾救灾技术支撑,2014年在桐城市范岗镇杨安村安排了在同一试验田里不同品种、不同播期和不同播种方式下早翻晚试验,探索在本地区早翻晚栽培选择最适合品种和最适宜播期。  相似文献   

3.
陕西关中地区不同冬小麦品种晚播高产的适宜播期和密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设置3个冬小麦品种、4个播期和4种密度的大田裂区试验,研究晚播条件下的播期密度对冬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的高产适宜播期和密度。结果表明,各品种的群体总茎蘖数和穗数随着播期推迟和密度降低而下降;不同小麦品种晚播高产的适宜播期和适宜密度并不相同。西农979的适宜晚播期为10月15日,在450万苗/hm2下产量最高达到9.20 t/hm2;小偃22晚播期为10月19日,在密度225万苗/hm2下产量最高达8.29 t/hm2;陕558在10月27日播种,375万苗/hm2下产量最高为8.16 t/hm2。可见不同冬小麦品种在其适期晚播的基础上通过相适应的播种密度予以调控,同样能够达到适宜的群体结构,并实现小麦高产。  相似文献   

4.
王海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4):126-127
对洪涝灾后"早翻晚"栽培不同播种方式、不同播期、不同施肥水平的产量与效益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3种播种方式"早翻晚"栽培产量以机旋耕机条播方式为最高,经济效益以免耕人工撒播方式为最好;播种期在7月25日前,且栽培管理重视的,宜采用机旋耕机条播播种方式,播种期在7月25日以后,且管理粗放的,宜采用免耕人工撒播方式;规模种植大户由于面积大、抢时间、劳动力紧张,适宜采用机旋耕机条播播种方式栽培"早翻晚",一般农户宜用免耕人工撒播方式种植。  相似文献   

5.
在粗缩病发生年份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玉米品种青农105、农大108为材料,研究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粗缩病发生年份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粗缩病发生年份,有效穗数、行粒数对小区产量贡献较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2品种有效穗数均显著增加;晚播处理下2品种的行粒数显著增加;农大108有效穗数表现为早播处理>晚播处理>中播处理,青农105有效穗数表现为晚播处理大于早播、中播处理。从产量结果来看,对于农大108,低种植密度(4.50万株/hm2)时适宜早播,中高种植密度(≥5.25万株/hm2)适宜晚播;对于青农105,在高种植密度(≥7.50万株/hm2)下中晚期播种利于产量提高。因此粗缩病发生年份,应根据品种抗性选择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确保玉米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6.
采用半冬性和弱春性小麦品种,研究不同播期及播量对小麦叶龄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冬性品种适当晚播只要加大播量不会影响高产群体的形成;春性品种晚播将影响群体的总生长量和群体穗数,适期播种最好,有利于形成高产群体,并能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不同品种播期与产量的互作不一致,成产因素对产量的贡献也不一致:半冬性品种晚播并不会降低产量;弱春性品种晚播和早播均可导致产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淮北麦区不同穗型小麦品种不同播期条件下适宜的播种量,以多穗型品种徐麦40和大穗型品种徐麦41为材料,设置适期播种(10月10日)和晚播(10月25日)2个播期,每个播期下设常规播量(D1,适期播种为120 kg/hm2,晚播为180 kg/hm2)、1.25倍常规播量(D2)和1.5倍常规播量(D3)3个播量,研究播期和播量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单株茎蘖数、单株穗数、成穗率、穗粒数、千粒质量、粒质量叶比和收获指数;晚播条件下增加播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冬前茎蘖数、最大茎蘖数、穗数、叶面积指数和总结实粒数有补偿作用,但单株茎蘖数、单株穗数、成穗率、粒质量叶比、穗粒数、千粒质量和收获指数降低。与徐麦41相比,多穗型品种徐麦40具有较强的茎蘖成穗能力,较高的成穗率和总结实粒数,但穗粒数、千粒质量、收获指数较低。与适期播种相比,晚播条件下增加播量,多穗型品种徐麦40产量仍可维持在适期播种水平,而大穗型品种徐麦41则减产较多。适期播种条件下,多穗型品种徐麦40和大穗型品种徐麦41适宜播量分别为120 ...  相似文献   

8.
不同播种期和插秧苗数对杂交稻特优103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因子随机区组设计,在早、晚两季探讨不同播期与苗数对杂交水稻新品种特优103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与苗数的变化主要引起穗粒数和穗数的变化。通过适宜的播期与适宜的苗数,在足够穗数的前提下,可以发挥特优103的大穗优势,提高其增产潜力。特优103在闽南作早、晚季高产栽培试验,在中肥水平条件下,早季2月中旬,晚季7月中旬初播种,每公顷基本苗插65万苗左右,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9.
研究不同播期和移栽密度试条件下皖稻68的生育期和产量形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皖稻68生育期天数随播期的推迟而递减,但推迟到6月14日播种仍可正常成熟;移栽密度对生育期无明显影响。不同播期同期栽插的,随播期推迟产量下降,但因秧龄长短的原因,穗数随播期推迟而增加,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递减;增加移栽密度有利于增加穗数而增产。本试验条件下皖稻68作为沿淮麦茬稻栽培,育秧移栽的以5月5日和15日播种,移栽密度为30.0万/hm2和40.0万/hm2产量最高,机插秧以5月25日左右播种为宜,直播稻以6月4日至14日为播种适期。  相似文献   

10.
以宁麦13为试验材料,研究晚播小麦不同播期、密度、不同氮比运筹方式对其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迟播小麦随播种密度的增加,群体总苗数、叶面积系数、有效穗数等群体质量性状迅速增强,单穗分蘖及成穗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蘖成穗率、结实粒数、千粒重等个体质量性状均逐渐变劣,但不同密度之间个体质量性状衰减的速率远小于适期早播的小麦,大幅度增加播种密度,个体生长发育受抑制的程度将明显减少。晚播麦要控制前期用肥,主攻后期用肥,本试验晚播小麦基本苗增加到25万/亩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航天诱变小麦新品种航宇19高产高效栽培措施,采用二因素互作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其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以明确该品种在豫中北部生态条件下的最优栽培措施。结果表明,播期、密度和播期×密度互作对航宇19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显著影响,且播期效应大于密度效应。播期对航宇19穗粒数的影响不明显,播期延迟后,单位面积成穗数和千粒重显著降低。密度增加后,成穗数相应增加,但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本试验条件下,航宇19的适宜播期为10月20日前后,且150~195 kg/hm2的播种密度可使航宇19达到更高的产量水平。说明通过调整播期与密度,可使该品种的单位面积成穗数和穗粒数显著响应,进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为规范完善小麦新品种华麦1028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设置了播期及密度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播期及密度对该品种的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与密度对华麦1028部分农艺性状以及产量、产量构成因素都有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华麦1028的生育期各阶段不同程度延后,使全生育期缩短。株高随着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高产栽培中在适期播期范围内应适当推迟播种,有利于减少倒伏风险。随着播期的推迟和播种密度的增加,群体穗数增加,而成穗率、穗粒数及千粒重均呈下降趋势。在试验条件下,该地区华麦1028适宜播期为10月25—11月14日,适宜播种密度225万~3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3.
以泰农18为试材,在播种密度(基本苗)405.0万株/hm2条件下,研究两个不同地力水平和适度早播(10月1日)、适播(10月8日)和适度晚播(10月15日)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地力水平下小麦籽粒产量较高但氮素利用率偏低;同地力条件下,适当推迟播期,通过协调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仍可维持与早播和适播条件下相当水平的籽粒产量;虽然推迟播期降低冬小麦氮素吸收效率,但可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两者互补,所以适当推迟播期氮素利用率仍可维持与早播和适播相当的水平。因此,在不同地力水平下,适当推迟播期可以调控冬小麦冬前群体免受冷害和寒害的影响,维持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以协优9308和汕优63为对照,研究两优培九在浙南作连作晚稻栽培的安全齐穗期和适宜播种期。两年的试验表明,两优培九6月21日之前为适宜播种期,能达到安全齐穗,产量稳定,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高;6月21日以后播种,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下降;6月27日以后播种,结实率急剧下降。两优培九感温性强、感光性弱,6月12日至6月27日播种播始历期仅相差2d。6月27日以后播种,由于幼穗分化期低温,两优培九的播始历期反而延长。试验还发现抽穗期低温会延长水稻始穗至齐穗期,相对于对照协优9308和汕优63,两优培九对抽穗期低温不敏感。两优培九在浙南的光温条件下作连作晚稻栽培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播期和密度对早熟棉新品系邯901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早熟棉新品系邯901为试验材料,在晚春播、不覆盖地膜种的植模式下,研究了不同播期(5月5日、5月10日、5月15日)和种植密度(7.5万、9.0万、10.5万株/hm2)对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播且种植密度较小时,有利于棉花单株果枝数和铃数的增加,其中5月5日播种、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时指标值最高;早播种且种植密度较大时,有利于棉花总铃数、霜前花率以及霜前籽棉、籽棉和皮棉产量的增加,其中5月5日播种、种植密度为9.0万株/hm2时指标值最高,但是在推迟播期(5月15日)情况下通过增加种植密度(10.5万株/hm2)同样可以获得较高产量;晚播种且种植密度较大时,可以减少棉花烂铃,其中播期推迟至5月15日或种植密度增大到10.5万株/hm2时可以有效减少烂铃;试验播期和密度条件下不同水平对棉花铃重和衣分影响不大。因此建议,在黄淮棉区采用"晚密早"的栽培模式,即实行晚春播(5月15日)、增加种植密度(10.5万株/hm2)种植早熟棉品种,可使棉花吐絮期躲过雨季,减少烂铃,获得较高产量,节省人力和投入,增加棉田纯收益。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晚播应对栽培措施,设计裂区试验,研究晚播小麦籽粒产量、硬度和蛋白质含量对品种、氮肥和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3个供试品种中以扬麦16千粒质量最高,产量也最高;施氮量对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影响不显著,却显著影响穗数从而显著影响产量;密度对产量三要素影响显著,随密度增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降低,穗数增加,以高密度处理产量最高。品种间籽粒硬度差异显著,施氮量和密度均显著调控籽粒蛋白质含量。可见,晚播条件下宜选用千粒质量较高的品种,并控制适宜施氮量,提高播种密度,通过增加穗数,协调产量三要素,降低晚播对小麦产量的不利影响;硬度主要受品种基因型控制,受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影响较小,可作为小麦品种品质筛选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新品种鄂麦596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播期对鄂麦596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播期对群体分蘖消长有很大的影响。不同处理灌浆进程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密度对灌浆特性影响较小,播期对灌浆特性影响较大。密度对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有极显著的影响,对千粒重影响不显著;播期对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密度与播期的互作效应对产量和3个构成因素的影响都不显著。密度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密度为225万/hm2的产量最高,且产量3因子较协调。播期间产量差异显著,鄂麦596平均公顷产量以11月3日播种的最高,但与11月11日播种的无显著差异。春季反常低温导致前两期穗粒数下降是播期影响产量的主要原因。综合试验结果认为,密度以195万~225万/hm2为宜;播期根据当地气候适当推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优质高产油菜新品种双油8号的适播期、迟播临界期和获得高产的最佳种植密度,为建立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设置双油8号不同播期和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研究其对油菜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不同播期间的油菜生育期差别较大,播期越早生育期越长,9月15日播种的生育期达到243.8d,比10月1、15日播种的生育期分别长20.8、27.8d;在同一播期内,种植密度越小,成熟期越晚;种植密度增大,成熟期提早。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油菜单株角果数的影响较大。[结论]在豫南地区双油8号的适播期在9月15日~10月15日,适播期内产量均以45万株/hm2最高;在晚播情况下,产量均较低,但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产量增加,以种植密度75万株/hm2产量最高,因此晚播情况下应加大种植密度,以密补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确定不同氮肥运筹比例对晚播小麦产量结构及部分农艺性状的影响,为该地区晚播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提供合理的氮肥运筹方案。[方法]以目前淮北地区种植面积较大的小麦品种宁麦13号为材料,在小麦各生育期采用不同氮肥施用比例处理,研究各处理施肥比例对供试小麦产量结构、籽粒综合品质、试验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基肥施用比例50%的处理(T_3)有效穗、产量均最高,即氮肥运筹主要是通过增加有效穗来提高晚播小麦产量水平,对产量构成因素中穗粒数、千粒重影响不大,总氮量不变的情况下,基肥施用量的增加会降低小麦整体籽粒品质,但可以提高试验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结论]合理的氮肥运筹是实现晚播小麦优质高产的重要措施,总氮保持一定的基础上,基肥施用比例增加,促进分蘖增加有效穗,但超过一定的施用量,有效穗开始下降。后期施肥用量对小麦千粒重、穗粒数及品质性状影响较大,即合理的基肥施用量及完善的后期追肥比例是实现晚播小麦优质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播期和密度对晋麦84号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7,(8):1253-1257
为了给山西南部小麦—玉米种植区提供晋麦84号晚播高产稳产栽培技术,试验设10月12日、10月22日和11月1日等3个播期水平和每公顷基本苗为285.0万、337.5万和390.0万株等3个密度水平,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旗叶光合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播期和种植密度及其互作对晋麦84号的光合性能和产量有显著的影响;播期推迟极显著降低了旗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减少了胞间CO_2浓度;种植密度仅对气孔导度有显著影响,而对其他光合参数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播期、密度及播期与密度互作对产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呈降低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大,产量呈升高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显著的影响,成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50~(**)),穗粒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484~(**))。10月12日播种密度为337.5万株/hm~2(S1D2)时,产量最高,达7 373.98 kg/hm~2,比偏晚播种增加密度组合(S2D3)极显著增产4.89%,比晚播增加密度组合(S3D3)极显著增产14.46%,即播期为10月12日,密度为337.5万株/hm~2为最佳播期与密度。建议尽早播种;若播期推迟,应适当增加小麦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