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辽宁农区鼠害防治成效显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策 《新农业》2012,(1):23-24
2011年辽宁农业大丰收,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全省农区灭鼠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粮食增产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1.灭鼠工作成绩显著2011年辽宁农区鼠害中等发生,3~11月份3个部级鼠情监测点共布夹5000余夹次,普兰店大潭鼠情监测点平均鼠密度6.25%,宽甸县鼠情监  相似文献   

2.
思南县是贵州省农区鼠情季节性监测点,1985—2017年采用夹夜法进行鼠情监测,共置夹69685个,捕获鼠类6113只,对鼠情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住宅区和农田区(稻田、旱地)的鼠种种类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2科(鼠科、鼩鼱科)7种;住宅区优势种为褐家鼠,占总鼠数的68.70%;农田区优势种为黑线姬鼠,占总鼠数的84.99%;住宅区和农田区的平均捕获率春季、夏季基本一致,春季平均捕获率是秋季的1.13倍,春、夏、秋三季分别为8.68%、8.43%和7.66%,冬季为13.89%.思南县住宅区的灭鼠重点是褐家鼠,农田区的灭鼠重点是黑线姬鼠,褐家鼠和黑线姬鼠是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3.
2016-2017年在昭通市昭阳区豌豆、马铃薯种植区开展TBS技术监测及控制农田鼠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两个TBS共捕获害鼠72只,鼠种有巢鼠、齐氏姬鼠、卡式小鼠、臭鼩、褐家鼠5种,巢鼠为优势种,所捕获的鼠种与数量与当地历年鼠害发生情况相类似。TBS捕鼠高峰期出现在11-12月和4月,1、2月份捕鼠数量较少,豌豆、马铃薯种植区控制效果分别为62.18%、58.06%。TBS可用于开展农区鼠情监测和灭鼠,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林来金 《福建农业学报》2014,(11):1127-1131
2002-2011年云霄农田鼠情系统监测结果表明,黄毛鼠是云霄县农田优势种,占84.5%,其种群消长动态呈现明显季节性波动,月平均捕获率为5.4%~9.2%,年内出现2次高峰,除个别年份外,年度间种群消长动态较为平稳.调查数据显示,黄毛鼠雌雄总性比为1.5∶1,每年的1~12月份均能捕到怀孕鼠,不存在12、1、2月为偶然繁殖期,平均月怀孕率为45.9%,繁殖指数为160.6%,说明黄毛鼠在云霄乃至闽南农区具有较强繁殖能力,成为影响农田黄毛鼠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笔者根据黄毛鼠种群消长规律分析,提出了可持续防控农田鼠害的策略,为农田科学灭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龙楼镇近年来农区鼠害加重发生的概况,分析近年农区鼠害重发生的原因,除地理气候条件外,在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同种作物的连片种植面积不大,间作种植、斑块种植类型特点明显,人员、技术、设施等防治基础薄弱也是重要原因。提出了加强农区鼠情监测及防控工作,大力开展毒饵站,统一灭鼠等应用新技术和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榆林农区鼠情的系统监测和普查,研究并掌握了鼠害及优势鼠种的发生规律,发生趋势和危害特点,对农业生态控鼠、化学灭鼠、毒饵站灭鼠等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探索和完善,为陕北地区农田鼠害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广东典型农田区域鼠情发生情况及不同栖息环境的鼠类群落结构特征差异,为广东农田鼠害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在粤北地区的韶关南雄和珠三角地区的江门新会2个监测点开展连续3年的农田鼠情监测,量化分析鼠种组成、种群数量及群落生物量结构等现状,并比较不同栖息环境的鼠类群落结构特征差异。【结果】3年总捕获率为6.37%,836只捕获个体分属5种鼠类。其中黄毛鼠捕获数(589只)和生物量(322.34 g/百夹夜)皆占据优势。监测点农田鼠类基本群落结构可概括为“黄毛鼠+板齿鼠+卡氏小鼠+褐家鼠+黄胸鼠”。鼠类种群数量逐月动态呈双峰型,每年有2个高峰期(1月和11月)和2个低谷期(4月和7月)。冬季鼠类种群密度最高,平均捕获率为7.17(±2.49)%;春季最低,平均捕获率为4.86(±2.21)%。南雄监测点鼠类种群密度和生物量(8.38%±5.05%,727.92 g/百夹夜)显著高于新会监测点(4.88%±4.28%,472.52 g/百夹夜),2个监测点在鼠种组成、种群数量及群落生物量结构上亦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农田鼠类种群数量在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皆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济源市王屋山地区大棚种植蔬菜及油料作物等是当地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而种植地多位于浅山地区,易遭受鼠害威胁。2017—2018年,在海拔630 m左右的阔叶林边缘的大棚种植区内,每年的夏、秋季采用笼捕法和陷阱法,调查大棚内害鼠种类。结果表明,大棚内捕获的主要鼠种为大林姬鼠、社鼠和棕色田鼠,后2种为主要害鼠;2017年,采用陷阱法捕获棕色田鼠和社鼠时,捕获数量显著高于笼捕法,对大林姬鼠的捕获数量没有差异;2018年由于捕获的鼠类总体数量少,2种方法在捕获数量上无明显差异;不同年际间,陷阱法的捕获效果均优于笼捕法。  相似文献   

9.
三亚作为海南省的部级鼠情监测点,2013年起在全省率先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全市共建立了6个监测点,配备技术人员14人,采用夹夜法每月开展鼠情监测,基本掌握了当地害鼠的发生规律,有效指导了害鼠的防控。  相似文献   

10.
农田鼠情监测一直以鼠夹法为主,费工费力,且因为杀死害鼠而影响鼠情监测数据。近年部分地区示范推广TBS围栏捕鼠技术,但仍需专人每天实地监测。2015年卢龙县首次安装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鼠盒产品,此产品依托D2E动态鼠密度智能侦测系统软件。通过一年来的监测验证表明,智能鼠盒监测数据与传统鼠夹法和TBS监测结果存在相关性。该产品省工省力,不杀死害鼠,不影响鼠情种群数据,在鼠情监测中有明显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济源市王屋山地区大棚种植蔬菜及油料作物等是当地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而种植地多位于浅山地区,易遭受鼠害威胁。于2017年~2018年间,在海拔630m左右的阔叶林边缘的大棚种植区内,每年的夏、秋季节采用笼捕法和陷阱法,调查大棚内害鼠种类。结果表明:1)大棚内捕获的主要鼠种为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和棕色田鼠(Lasiopodomys mandarinus),后两种为主要害鼠;2)2017年,采用陷阱法捕获棕色田鼠和社鼠时,捕获数量显著高于笼捕法,对大林姬鼠的捕获数量没有差异;2018年由于捕获的鼠类总体数量少,两种方法在捕获数量上无明显差异;3)不同年际间,陷阱法的捕获效果均优于笼捕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桐庐县21年农区鼠情逐月监测和2005年鼠情普查资料的研究,结果表明,农田害鼠仍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其次为褐家鼠,但褐家鼠种群所占比例明显上升;农舍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优势种。农田害鼠密度年际内呈现2个明显的数量高峰,分别为11-12月和6-7月;农舍鼠密度也出现2个明显发生高峰,分别为11月份至次年3月份和8月份。近年来,农田鼠密度已呈明显下降,大部分区域总体鼠密度偏低,但农舍鼠密度偏高且分布区域仍较广。农田鼠密度年际消长与主要粮食作物鼠害损失率消长动态相一致。针对当前农区害鼠发生分布特点,提出了要明确灭鼠重点区域及工作重点,进一步改进控防措施,实行鼠害综合治理,以消除鼠患重点,不留鼠患死角。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1984—2010年农区鼠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农区鼠类种群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并为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1984—2010年贵州省30个县(市、区)农区鼠情监测结果表明,贵州省家栖鼠类和农田鼠类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3科(鼠科、仓鼠科、鼩鼱科)18种,主要集中于鼠科,占总种数的77.78%,在区系组成上以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占总种数的66.67%。褐家鼠、黄胸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分别占总鼠数的51.26%、29.16%,小家鼠为常见种,占总鼠数的16.80%;黑线姬鼠为农田区(稻田、旱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62.57%,褐家鼠、黄胸鼠为常见种,分别占总鼠数的12.29%、14.73%,在部分地区为农田害鼠优势种,高山姬鼠为黔西北部分地区优势种。贵州省农区灭鼠的重点是黑线姬鼠、高山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5种害鼠,应将其列为贵州省主要的监测对象。住宅区混合鼠种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农田区,种群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时期、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根据贵州省多年来的农区鼠害测报及防治实践,明确了农区鼠害监测及综合防治的技术路线,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农区鼠害监测技术和综合防治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为了摸清农区鼠类种群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并为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1984-2010年贵州省30个县(市、区)农区鼠情监测结果表明,贵州省家栖鼠类和农田鼠类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3科(鼠科、仓鼠科、鼩鼱科)18种,主要集中于鼠科,占总种数的77.78%,在区系组成上以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占总种数的66.67%。褐家鼠、黄胸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分别占总鼠数的51.26%、29.16%,小家鼠为常见种,占总鼠数的16.80%;黑线姬鼠为农田区(稻田、旱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62.57%,褐家鼠、黄胸鼠为常见种,分别占总鼠数的12.29%、14.73%,在部分地区为农田害鼠优势种,高山姬鼠为黔西北部分地区优势种。贵州省农区灭鼠的重点是黑线姬鼠、高山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5种害鼠,应将其列为贵州省主要的监测对象。住宅区混合鼠种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农田区,种群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时期、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根据贵州省多年来的农区鼠害测报及防治实践,明确了农区鼠害监测及综合防治的技术路线,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农区鼠害监测技术和综合防治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5.
在湖南省长沙县、赫山区、辰溪县、沅江市、大通湖区等地,采用夹夜法开展了塑料捕鼠夹与传统铁板捕鼠夹捕鼠对比试验,对塑料捕鼠夹的捕鼠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塑料捕鼠夹农舍平均捕获率4.63%,农田平均捕获率2.25%,均与传统铁板捕鼠夹捕获率无显著差异;塑料捕鼠夹布夹效率、劳动强度、使用期限均优于传统铁板捕鼠夹,可以替代其进行鼠情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宁夏天然草原鼠害发生情况并研究其防控效果。[方法]运用夹日法、洞口系数调查法等方法对草原害鼠数量进行调查,并利用堵洞开洞法和捕净法对草原害鼠防治效果进行检查。[结果]春季灭鼠区域主要害鼠平均种群密度为甘肃鼢鼠161个土丘/hm2、达乌尔黄鼠59个土丘/hm2。长爪沙鼠平均有效洞口数为468个/hm2;C型、D型肉毒梭菌毒素杀鼠剂对草原鼠害的防治效果明显,灭后有效洞数明显减少;第1年鼢鼠灵投放10 d后平均灭效为65.9%,投药后第2年平均灭效为93.9%。[结论]试验结果为草原鼠害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TBS技术即捕鼠器+围栏系统(trap-barried system)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兴起的一项新型、环保、无害化控制害鼠技术。卢龙县作为农区鼠害发生重点县之一,于2015年首次实施了TBS围村灭鼠试验示范。结果表明:TBS捕鼠结果与传统鼠夹法调查结果高度相关,说明TBS作为害鼠监测手段是有效的,能够反映鼠情发生发展动态的真实情况。且TBS捕鼠效果较好,对害鼠有较高的防控作用。通过试验,证实了农舍、农田间的害鼠迁移现象,并为控制农舍、农田间害鼠的互相迁移提供了新的防控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为降低化学防治带来的杀鼠剂生态风险,针对广东省农区的害鼠发生动态和生境特征,对国内外兴起的围栏捕鼠技术(TBS)进行优化设计,并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开展农区灭鼠试验。结果表明:排灌渠、机耕路两侧和高大田埂的百米有效鼠洞口数分别为36.2(±6.77)个、37.4(±6.39)个和17.3(±4.13)个,是农田害鼠的主要栖息地和TBS围栏的布放地点;将围栏洞口改为10 cm×12 cm的方形口、并在围栏顶部及洞口周边加装挡鼠片后,TBS围栏每月平均捕鼠10.00(±1.12)只,8个月捕获害鼠的总生物量为7 898.0 g,均明显高于常规TBS试验区;应用优化的TBS技术后,鼠密度降低75.11%,水稻鼠害率为1.23%,控害效果略低于化学灭鼠但具有显著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姚卫平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2):142-142,133
从2003年10月开始,贵池区植保站在高岭乡梅里村开展了近2年的鼠情系统监测,基本摸清了贵池区农区主要害鼠发生种类和优势种,以及害鼠种群数量消长动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曹剑荣 《现代农业科技》2007,(23):104-104,106
江城县地处亚热带湿热地区,鼠害是当地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根据多年监测鼠情结果分析,认为小家鼠为江城县优势鼠种,针对其种群基数高、繁殖快、生存能力与适应能力强等特点,提出田间和农舍相结合的划区治鼠害防控措施,实现江城县农田鼠密度控制在3%以下,鼠害损失率降至2%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