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通化地区近几年的失地农民就业情况的调查发现,失地农民在失去了土地以后就业率低,这是由于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培训机制缺失、就业方式单一和失地农民就业积极性不高等原因造成的,建议从设立再就业培训机构、构建城乡统筹管理制度和转变失地农民思想等方面入手,从根本上改变失地农民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一直是隐形的弱势群体,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雄安新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此次调研发现目前实行的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制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其主要原因在于农民的参与度不高。研究基于实地走访调查、向失地农民分发调查问卷并整理所获资料,从培训机制自身因素、农民个人及家庭因素和社会经济等角度对影响失地农民培训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挖掘促进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关键要素,提升培训效果,为雄安新区失地农民再就业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3.
促进失地农民社会融合,成为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最终目标。要实现失地农民社会融合必须首先解决其就业问题,通过对陕西省渭南市204位失地农民的调查,发现他们在就业中存在就业渠道窄、层次低、就业培训缺失、就业现实与就业期望差距大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多元就业模式及服务支持体系,即自主创业模式、本地资源开发模式、社区自我服务模式来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4.
立足于对近年来铁岭高新区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失地农民再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进行论述,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失地农民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对经济和社会以及失地农民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失地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普遍存在的边缘化倾向和贫困化现象;以上问题的产生是制度因素和失地农民自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失地农民的发展问题;提出并研究了"农联"模式在失地农民安置问题上的应用;并从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机制和建立失地农民培训机制等方面提出改进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石鹏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760-8762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导致大量城郊失地农民的出现。由于征地补偿制度的不完善和农民自身素质的低下,城郊失地农民难以顺利就业,给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威胁。所以有必要对城郊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进行研究。笔者从城郊失地农民就业存在的问题入手,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最终从保障城郊失地农民的各项权利、建立就业培训机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3方面提出促进城郊失地农民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失地农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促进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既是农民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服务企业的需要,更是推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此,社区教育要结合失地农民自身实际,抓住地方发展契机,细化市场需求调查,设置"订单式"培训课程,灵活培训机制,优化培训过程,积极争取建立政府部门支持的失地农民再就业保障机制,努力提高失地农民转移创业就业率,促进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导致我国失地农民的数量快速增长。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不仅困扰着失地农民群体本身,大量的失业群体也对社会发展造成了阻碍。为解决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再就业问题,应该从政策引导、思想教育和培训体制建设三方面入手,更好的服务失地农民,以确保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何玲玲  陆永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994-15997,16000
在对柳州市河东村随机抽取的40户失地农民进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柳州市城中区河东村征地情况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了城市拆迁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及失地农民的迫切需要:村民失地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拆迁安置标准偏低,难以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生活来源发生改变,但没有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失地农民的迫切需要是更多稳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针对目前状况,提出了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的对策与建议,分别是建立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机制;建立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机制;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和培训的机会,千方百计为失地农民广辟就业渠道,构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崔玉玺  张联社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297-1298,1304
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导致我国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缺失的根本原因是征地补偿制度缺陷、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民自身能力低下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即以可持续生计理论为基础,利用可持续生计方法分析,帮助农民增加生计资产积累,充分发挥政策、机构的正能量,以提高失地农民自身利益角度为出发点,引入可持续生计理念、完善征地补偿方法、关注失地农民再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0.
关于失地农民就业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失地农民在土地被征用后,失去了最稳定、最基本的生活来源。解决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存问题的根本,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最根本的措施。因此,应当制定妥善的就业培训制度,提高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采取多种途径,努力拓展失地农民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措施,提供法律援助,创造有利于失地农民就业的机制和环境。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分户现场调查的方式,收集和整理了相关调查数据,结合这些数据,分析了长沙市芙蓉区东岸乡合平村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及社会保障情况,得出本区域失地农民主要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促进家庭养殖业发展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以期为相关部门更好地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2017,(5)
<正>当前,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在互联网经济加速发展的今天,失地农民问题日益凸显。失地农民由于自身较低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往往在再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未能完全实现职业的转变,从而给地方经济社会的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对失地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成为很多征地地区政府处理失地农民问题的重要举措。1.失地农民职业培训体系存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9):183-185
随着淮安市"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步伐的加快,失地农民的数量骤增,由此引发的不稳定因素也日益增加。失地农民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地方政府如何采取措施,并加强与地方高校及各企业用工单位的沟通协调与合作,统筹利用各方面的优势资源,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对失地农民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各类技能培训,拓宽失地农民的就业门路、解决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为企业提供长期用工保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运用鱼刺图,从制度层面、社会支持网络、失地农民自身以及经济层面4个方面剖析了失地农民生活能力现状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不合理的征地补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缺失和城市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排斥是制度原因;失地农民的社会支持网络规模小、异质性低是社会支持网络原因;市民意愿低、角色转换困难、文化素质低是其自身原因;期望收益低、生活成本高是其经济层面的原因。基于上述分析,构建了提高失地农民城市生活能力的对策思路:一是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二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三是完善失地农民培训与就业机制;四是提高失地农民培训与就与机制;四是提高失地农民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渑池县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失地农民培训工作,在管理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培训过程管理和培训效果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培训成效。一、退耕还林失地农民培训工作的做法和特点(一)明确一个培训主体渑池县退耕还林失地农民培训由渑池县农广校负责实施,具体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二)落实一套培训方案为了达到工作有方案,培训有计划,形式有特色,宣传有效果,针对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障碍。造成失地农民问题现状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土地制度。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从根源上加快改变现行征地制度的步伐,就现阶段来说,应提高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力度,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低保体系,建立养老保险机制。  相似文献   

17.
蔡娟 《农业考古》2005,(5):70-74
农民失地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农村经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更是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能否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直接影响到我国城乡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最根本的路径是制度规范化.首先,明晰土地产权制度,保护失地农民的财产权,这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首要前提;其次,改革征地补偿制度,维护失地农民应得利益,这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关键所在;第三,健全就业培训制度,促使失地农民重新就业,这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重要环节;第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这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长远之计.  相似文献   

1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4):184-185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失地农民越来越多。被征用了土地的农民失去了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如何加强失地农民的教育与培训,促进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成了重要的民生问题。农函大是基层科技宣传教育培训的重要窗口,对促进农民的科技素养和实用型人才培养、培育新型农民起着积极作用。文章将以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马街街道办事处的农函大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为例,探讨新形势下农函大如何加强失地农民的教育与培训,为其他地区农函大的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北京郊区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京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失地农民群体不断扩大,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就业岗位.失地农民向非农就业转移过程中,除少数人能利用城区发展带来的商机经商办企业外,多数失地农民在土地以外的其它工作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找到新的就业机会.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使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就业的非农化同时实现,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收益,关键是各级政府应对针对失地农民就业难的问题从政策、法律、劳动力市场及劳动力培训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经济的角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在南昌市和赣州市城郊失地农民非农就业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利用183份有效问卷,对城郊失地农民的非农就业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失地农民接受技能培训的意愿比较强,对希望政府帮扶政策的意愿呈多样化,其中"集中安排岗位"是最主要的意愿。提出了促进失地农民非农就业的对策建议:加大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失地农民非农就业的岗位;多样化安排失地农民就业,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