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三、改革现行农业科技规划、计划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领导主要是通过农业科技规划来实现的。50多年来,在不同历史时期都编制了科技发展规划,把农业科技发展作为重点,从宏观上把握科研方向,提出研究重点,对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快农业科技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在编制农业科技规划的方法论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2.
水土保持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亟须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水土保持科技创新驱动能力,推动中国水土流失防治进程。系统总结了近年水土保持科技在中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不同领域中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全面分析了目前水土保持科研工作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科研能力。从科技助推政府职能转变,重点支持科研方向,加大科技投入,科研基础设施管理,学科与人才建设,科技协作等方面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科技工作发展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3.
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总被引:12,自引:11,他引:1  
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该文全面论述了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对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入分析了中国在农业资源利用、产地环境治理、生态系统保育和农产品绿色供给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围绕农业绿色发展,农业资源监测、水土资源利用、农业投入品使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等农业工程科技创新的前沿进展和主攻方向。从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建立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和加强政策支持4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该文可为农业绿色发展背景下农业工程科技研发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主体产业和特色产业呈现区域化、规模化、设施化和专业化发展趋势。农村科技服务对象、生产内容以及农业内外部环境条件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针对农村科技服务重点对象的调整和定位、农村科技服务资源的整合和集成创新、农村科技服务方式改革与手段创新等作了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十七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新要求。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推广应用。而农业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广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离不开一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具备一定学习能力,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劳动者。多年来我们通过培训和职业教育把落后的农民变成了不同技能型的人才,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卫生、经营、法制等多种知识和技能,农民培训工作长效机制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6.
<正>《农业环境与发展》创刊于1984年,农业部主管、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与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指导类科技期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农业环境与发展》为双月刊,大16开,96页,逢双月25日  相似文献   

7.
我国节水农业科技创新成效与进展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农业必须走依靠科技创新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高效农业的内涵式增长道路、从传统的粗放型灌溉农业和旱地雨养农业向现代高效节水型灌溉农业、节水型旱作农业和节水型生态农业转变。为此,在“九五”期间已取得的节水农业科技创新成效基础上,国家应加大对节水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强化节水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完善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加快节水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尽快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与模式,实现我国节水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甘肃省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统计资料的分析,在阐述甘肃省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升甘肃省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发展建议,并对甘肃省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同志们、朋友们: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议精神,推动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今年1月,温家宝副总理提出要进行《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制定工作。2月科技部会同农业部,就制定《纲要》的有关工作向温家宝副总理做了专门汇报。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3月初成立了由科技部、农业部牵头,28个部(委、局)有关负责人参加的《纲要》领导小组和由国内著名农业专家组成的专家顾问组。6月30日,国务院总理、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组长朱镕基同志主持召开了科教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科技部、农业部《关于制定农业科技发展纲要有…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顾了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上前的形势,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指出了资源危机与环境恶化、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提高、加入WTO后的负面影响、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下,农业科技落后等将是下个世纪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研究经历30余年的发展,在许多方面已取得显著的成就。但随着全球化环境保护问题的出现,我国农业环境研究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因此,需要发展农业环境科学。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我国农业环境研究中值得关注的4个科学问题:不同尺度条件下农业污染物的时空变异、有毒有害物质的生物有效性与植物毒性、以污染农田生态修复或安全生产为目标的功能作物物种选育与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产地禁产区“边生产、边修复、边监测”的综合防治途径,并对以上4个科学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Diversity in the biophysical and socio-economic attributes of agricultural systems makes them uniquely niche based. Farmers are expert in local biophysical and socio-economic situations and can contribute in developing pragmatic indicators of agro-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During evaluation of 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project in Yunnan, China, local farmers were capable of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modified technologies on existing cropping systems and discussed their attitudes to the interventions using their own indicators. Farmers’ response can be grouped into seven major aspects: i) effects on income, ii) effects on production resources, iii) effects on crop management, iv) existing local knowledge about the technology, v) availability of inputs, vi) access to information, and vii)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of farming households. Farmers concluded tha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the experimental catchment in comparison to an adjacent untreated catchment were better in terms of soil and water losses, vegetation cover and natural resources, infrastructures and catchment management, use of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technologies, and crop productivity. Success i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ogrammes depends on the efforts of the farmers and other local users and their greater involvement helps to identify more pragmatic indicators. Furthermore, it increases ownership of the programme, enhances interactions with the project scientists, increases farmers’ awareness of agro-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ir possible consequences. These development will enable scientists to develop better targeted interventions and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adoption of tested technologies by local communities. The use of paired adjacent catchments improved evaluation activities and is proposed as good practice for future catchment improvement programmes.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数据库在农业环境监测系统中的作用,并就农业环境监测数据的特点、数据库系统的构成及目前发展概况进行了简要的论述,最后结合农业环境监测数据库开发的过程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湖南省农业科技人才的现状,指出了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信息平台开发的意义与思路,提出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服务发展的基本原则,通过构建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有利于农业科技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提高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发挥农业科技人才作用的激励机制,为农业科技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建立生物系统工程学科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论述了国际农业工程学科向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科方向拓展的趋势和在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立生物系统工程二级学科的必要性,描述了生物系统工程学科的定义、主要研究内容、人才培养目标和预期就业前景。认为设立生物系统工程二级学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符合国际农业工程学科发展的主流方向和前沿方向,将有利于拓宽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空间,加强工程技术和生命科学知识的交叉渗透,促进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向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河北沧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从2001年开始建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过10多年的发展,许多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了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区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基地和先进农业成果的转化基地,为区域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不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因建设背景、基础条件和发展方向的差异,其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而不同的发展模式均面临一些问题。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现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不同发展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结合河北沧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从建设背景、规划思路、建设目标、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分析和功能分区及可实施的发展模式等方面阐述了河北沧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规划思路和发展模式。河北沧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从组织发展模式、技术运行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模式3个方面进行,是以政府引导、协会组织参与和企业(农户)为主体的组织发展模式,以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科技示范户为主体的3级并行的技术运行发展模式和以圈层布局模式的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的空间布局模式。该园区的组织发展以政府为主导、协会和企业参与成立园区管委会,制定相应的政策,负责园区统一规划、建设和经营。在技术运行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园研发和引进先进技术成果然后通过技术站、基地站和科技特派员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科技示范户等不同经营主体进行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最后建立以南皮渤海粮仓试验示范区为核心区,整个沧州市为示范区,环渤海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三省一市"的辐射区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发达国家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做法、特点,分析了国外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经验,提出了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酸雨伤害植物的监测技术包括对植物叶片表观伤害监测与生理伤害监测,后者选择的参数主要有植物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细胞质膜透性、叶绿素含量消长、细胞pH变化、活性氧防御系统的应激反应等。本文在介绍测定方法同时,比较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点与不足,探讨了酸雨监测技术在农业环境监测、环境评价、酸沉降区域农业区划与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指出今后研究应重视完善监测体系和拓展监测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