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研究无公交专用信号的信号交叉口乘客延误的优化问题.以HCM2000中的信号交叉口延误公式和Dual Ring信号模式为基础,考虑公交车辆载客率较高的特性,建立了基于乘客延误的信号交叉口配时优化模型,并利用协调变换方法对模型进行改进,使得模型能够采用经典的广义既约梯度法(GRG)进行优化求解.运用本文模型进行实例分析,分析表明,在较高流量饱和度和公交车混入率的情况下,采用本文模型可以降低交叉口乘客人均延误10%以上.  相似文献   

2.
阐释城市道路单点信号控制交叉口存在的问题及其改善措施.选取福州市马尾区罗星西路与青州路十字信号控制交叉口,调查分析该交叉口原配时方案,发现该交叉口存在早、晚高峰现象,且信号配时不优.运用Synchro软件进行交通配时优化,得出信号配时方案,再运用Vissim软件进行仿真,优化后该交叉口各个进口道的平均排队长度和延误时间均降低.将信号管制下交叉口范围内的碳排放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该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后早、晚高峰碳排放量分别降低21.47%和18.06%.  相似文献   

3.
对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流量进行了分析,根据交叉口流量,设计信号控制方案,并使用Transyt-7F软件进行优化。通过使用Transyt-7F软件对交叉口交通情况进行仿真评估,优化后信号配时仿真的功效指标比优化前改善了43.7%,交叉口服务水平提高了一个等级。  相似文献   

4.
针对快速公交BRT交叉口交通特性,通过分析传统的相位设计与信号配时,总结了基于公交优先的信号控制方案优化设计。选取乌鲁木齐市典型的BRT交叉口进行实例分析,分别采用传统的信号配时方法与公交优先的配时优化方法设计了4种不同配时方案。利用VISSIM软件对BRT信号交叉口的不同信号配时方案进行仿真分析,对公交优先的信号配时优化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对比验证,得出基于公交优先的信号配时方法能有效减少交叉口人均延误,实现公交优先。  相似文献   

5.
从流体动力学理论出发,通过对信号交叉口的交通波分析,应用格林希尔治(Greenshields v-k)线性模型,对信号交叉口车流的集散过程进行详细描述,推导出排队模型.利用呼和浩特市大学东路与兴安南路信号交叉口的实地调查数据,对该交叉口车辆排队与集散、停车波的传递等相关参数进行了实例分析,对该路段通畅程度做了评估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进措施,对主干路段的近远期规划、设计、改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基于交通仿真技术,对公交优先预信号交叉口进行研究,提出了预信号方案的改善设计以及仿真研究方法.采用TSIS仿真软件,针对预信号方案设计中主预信号相位差、公交候驶区长度的合理取值范围和设计计算方法展开研究,并比较了有、无预信号下交叉口的交通延误状况.示例研究表明,通过设置预信号,公交车平均延误减少,达到了公交优先通行的效果.在交通饱和情况下,预信号控制可以从整体上改善交叉口的运行状况,并能有效保障公交顺畅通行.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微观一维随机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的速度控制规则进行了改进,并将其随机特性转化为减速参数合并到宏观一阶连续介质理论交通流模型中,重新构建了反映流量———密度的交通流基本图。在此基础之上,应用微宏观两种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车辆在定时信号控制下通过交叉口时如何使排队减少、时间延误损失最少的优化问题.根据优化理论,将交叉口各向车流在红灯持续时间内所受的延误时间建立数学模型作为目标函数,以行人、车辆过街所需时间和排队车辆疏散所需要时间作为约束条件,按交叉口总延误最小的原则寻求出最优的红灯时间.对数学模型中的有关参数,本文提出了简便可行的实测和统计方法.通过实例表明,优化后的交叉口总延误时间明显减少,表明信号配时优化改善交叉口的交通运行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选取乌鲁木齐市典型交叉口——友好路-克拉玛依路交叉口进行分析,结合实地交通流量调查数据,通过计算信号控制交叉路口的饱和度来分析路口的信号配时是否合理,合理调整信号配时;并针对该路口的特点提出增加进口车道数.以增大进口通行能力或改善路网、路段等措施来缓解交通压力。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行畸形交叉口的改善与评价理论体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Synchro-VISSIM系统的改善与评价方法.首先,对Synchro中关于信号配时优化的模型及VISSIM中关于驾驶员行为的模型进行介绍.其次,提出了基于两种软件分析结果的,适用性较好的新型畸形交叉口改善及评价方法.最后,以秦皇岛市海浪花交叉口为例进行了分析,并运用该方法对此进行改善与评价,得到了服务水平由E级跃升到C级的结论.该方法的提出完善了我国现阶段的畸形交叉口改善与评价理论体系,而且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拥堵路段典型交叉口交通流量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人工记数法对北京市区某典型拥挤路段6个相关路口全天6个时段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通量进行了观测.根据流向建立了该路段不同时段的交通量观测表和流量流向图,以及相应路口的交通量基本数据库。运用交通工程理论和方法分析了该路段的交通特性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路段道路容量和通行能力明显不足:提出了改善该路段交通状况的措施:增加该路段道路容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加强高峰时段路口交通管理与控制,规范行车秩序.等等。调查所得结果可作为有关部门改善城区交通拥堵状况、预测未来交通流状态、规划交通路网等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模糊聚类的冰雪融冻期交通流状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收集大量冰雪融冻期和非冰雪期速度和密度数据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模糊c均值的算法对这两个时期的交通流状态进行聚类分析。分别将冰雪融冻期和非冰雪期的交通流状态分为了3类、4类和6类,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冰雪融冻期的交通流状态比非冰雪期的规律性更强,基本上4类足以描述冰雪融冻期的各种交通流状态。  相似文献   

13.
针对交叉路口实际情况,提出了单一路口智能体的功能结构;并以路口的平均车辆延误作为目标函数,以周期时长和各相位的绿灯时间为优化参数,建立了路口智能体的优化模型;采用实数编码遗传算法将该优化模型应用于实际信号控制交叉路口的相位配时设计方案中,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相位配时方案优于现有的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14.
以减小车均延误为目标,在调查交叉口交通流量和当前信号控制的基础上,采用韦伯斯特配时算法进行优化计算,并通过通行能力、交通流量比等指标来确定信号周期时长和各相位绿灯时间,改善相位饱和度,从而充分利用道路的通行能力。以建设大道新华路交叉口为例,基于实际数据对优化前后的交叉口利用vissim软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各相位的饱和度较优化前更为平均,没有出现很高或很低的极端情况,优化后的车均延误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个关于计算公路公路网规划狭义总容量的理论及其应用模式,它是交通工程学中关于路段和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概念在公路网上的推广与延伸。将交通量划分为区域内部流量和外部流量,并分别给予计算,最后,还对本理论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16.
分形理论在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地综述了国内外交通控制理论的发展概况,分析了各种理论应用的可行性,用分形理论建立几何模型,采用视频控制技术对城市道路进行交通控制,应用这种新的理论可以使干涉和输入过于复杂的交通系统用几何控制方法以简化,为系统控制提供实用的理论,并理论了其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一种不依赖交通事故和交通冲突数据的事前安全评价方法——安全服务水平评价方法,分析了影响公路平面交叉口安全服务水平的客观因素,建立了设计阶段安全评价模型。结合江苏省临海高等级公路的平交口数据进行实例验证,提出了设计阶段平交口安全评价方案及优化流程,改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