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我国早在1700多年就有再生稻的记载。近年来由于水稻育种栽培技术的进步和机械化收割的推广,使"头季稻+再生稻"种植模式得到较快发展。头季稻关键技术:选用适宜品种,早季播种,重施基肥,早施蘖肥,适施穗肥,中期重晒田,后期保持湿润,重点防治纹枯病、稻飞虱,控制倒伏,成熟期保根系、茎秆活力,叶青籽黄收割。再生稻关键技术:头季稻收割前10~12 d追施腋芽萌发肥,留桩高度30~40 cm,收后当天灌水保桩,及早重施发苗肥,浅水或湿润管水,保持活秆成熟收割。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再生稻的发展现状,从发育遗传和生理生态角度综述了近年来再生稻产量形成的研究进展,提出采用人工收割高留桩栽培再生稻时,选择头季分蘖力相对较弱、再生季再生力强的重穗型杂交籼稻品种(组合)易获高产;而采用机械化收割低留桩栽培再生稻时,选择具强低位芽再生力的杂交籼稻品种或感光性弱的重穗型杂交粳稻品种(组合)、籼粳交水稻品种(组合)易获高产。头季成熟期至再生季齐穗期根系活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再生季产量的高低,再生季稻高产的前提是健壮的头季根系和一定数量新生根系的有效结合,这有利于促进腋芽的萌发成苗、增加每平方米穗数,是再生稻高产增产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提出适时早播、畦栽沟灌、二次烤田、重施促芽肥、适高留桩的人工收割高留桩再生稻栽培技术,并从品种选择、再生季施肥、留桩高度等方面探讨了机械化收割低留桩蓄留再生稻的关键栽培技术及生理生态机制。最后提出了我国再生稻发展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认为当前轻简化的机收低留桩再生稻是我国再生稻发展的方向,并对机收低留桩再生稻的进一步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徐中华  吴小江  李山 《南方农业》2015,(3):57-58,60
通过水稻再生稻不同种植密度,不同的促芽肥和发苗肥施用时间的栽培试验,探索最佳的种植密度、促芽肥施用时间以及发苗肥施用时间搭配模式。同时,综合分析产量,得出结论:密度为1.2万~1.8万窝,促芽肥在水稻中稻齐穗后15~20 d施用,发苗肥在收获后3~5 d施用较为适宜,能够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再生稻种植的影响因素及可持续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开付  张广斌  徐华  马静 《土壤学报》2020,57(6):1365-1377
再生稻作为一种特殊的水稻耕作模式,种一茬可收获两次,对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稻田综合效益有重大意义。综述了中国再生稻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再生稻种植的关键影响因子,阐释了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提出在种好头季稻的前提下,适当高留桩,在头季稻齐穗后15 d施用尿素150 kg·hm-2作为促芽肥,头季稻收割后3 d施用尿素150 kg·hm-2作为发苗肥,同时配施磷钾肥,可在保证土壤养分平衡的基础上使再生稻获得高产,最后讨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认为未来的研究需重点关注再生稻产业化、土壤养分管理、高产栽培技术、稻米品质、温室气体和水体质量,以促进再生稻的发展并为国内同行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介绍超级稻‘准两优527’的品种特性,头季中稻高产栽培技术。从"施促芽肥;收割头季;及时管水,施好发苗肥;喷施‘九二○’,及时防治病虫害"几个方面介绍了该品种作再生稻时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2016年,重庆市开州区白桥镇以丰产、抗病、广适、强再生力杂交水稻新品种冈优916为示范品种,设立了20 hm~2中稻-再生稻高产攻关片,取得中稻实际产量达到10.25 t/hm~2,再生稻实际产量达到4.3 t/hm~2的良好效果。从"适期播种,培育适龄壮秧""合理密植,增加基本苗数量""减施化肥,重施再生稻粒芽肥""干湿交替,严防螟虫和纹枯病为害""适时收割,高留稻桩喷施赤霉素"几个方面介绍根据高产攻关片做法总结提出的中稻-再生稻两季丰产栽培技术。最后提出,建议在重庆开州、江津、铜梁、大足、永川及四川泸州、自贡、隆昌、宜宾等再生稻优势产区加强冈优916及再生稻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再生稻再生季促芽肥的用量较小,因此对排肥器排量准确性和排肥均匀性具有较高要求。现有再生稻追肥机械较难满足再生稻促芽肥追施准确性和均匀性要求的问题。该研究综合槽轮排肥器和齿式排肥器的优点,结合具有较好分气性能的导流板式分气装置,设计了一种可与再生稻收割机配合使用的气力式再生稻促芽追肥机。追肥机采用两级排肥器进行排肥,主要由上方槽轮与下方多组齿式排肥轮组成。首先根据常用促芽肥外形尺寸确定了两级排肥器中槽轮、齿式排肥轮的主要结构参数,然后通过理论计算结合离散元仿真试验,确定了槽轮与齿式排肥轮转速的最佳传动比为1∶1.8,此时排肥器排肥最均匀,断条现象发生较少,肥料无堆积。对分气装置进行仿真模拟试验发现,随着导流板开口角度的增大,各排气口流速一致性变异系数先降低后增大,当开口角度为48°时,变异系数最小,为5.65%,此时分气装置各排气口流速差异最小、分气效果最优,各排气口平均风速为19.37 m/s,满足设计要求。对两级排肥器进行离散元仿真试验发现,在10~20 r/min转速范围内,各排肥口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随转速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最大值为2.57%,满足施肥标准中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小于7%的要求。最后,以小粒径尿素为试验材料,以排肥槽轮转速为试验因素,以排肥速率、各行排肥量变异系数、排肥均匀性变异系数为评价指标,进行样机排肥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10~20 r/min转速范围内,排肥速率随排肥槽轮转速的增加而增大,排肥速率变化范围为672.9~1447.6 g/min,可与收割机作业速度相匹配;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为2.14%~3.09%,各排肥口排量均匀性变异系数为20.99%~27.01%,均满足NY/T1003-2006追肥机械作业标准要求。研究结果可为再生稻追肥机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土壤结构是评价耕地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探明双季稻改制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结构尤其是对土壤剖面构型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对长江中下游典型稻区耕地质量保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意义。研究依托华中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双季稻改制长期定位试验,选取4种种植模式(双季稻、再生稻、稻油轮作和稻麦轮作)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剖面构型和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1)与双季稻相比,稻油轮作和稻麦轮作的耕作层厚度分别增加7.25%和4.15%,而再生稻模式耕作层显著变化36.27%(P<0.05),犁底层发生上移;(2)4种种植模式的土壤团聚体颗粒组成和团聚体稳定性均在耕作层和犁底层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双季稻改水旱轮作后(稻油轮作和稻麦轮作),耕作层中游离氧化铁含量分别降低8.5%和26.5%(P<0.05),从而显著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再生稻模式因耕作次数减少,其耕作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显著提高。综上所述,双季稻改制后的两种水旱轮作模式能使土壤保持良好的剖面构型,而再生稻模式虽然能提高耕作层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但因其一种两收的种植特点导致耕作层显著薄化,犁底层上移,因此,不提倡在同一地块多年种植再生稻。  相似文献   

9.
通过四年的调查,明确了水稻潜根线虫病在广西普遍分布,揭示了该病在稻田发生的特点和数量消长变化情况。发生数量晚稻高于早稻,均在水稻分蘖盛期至孕穗期出现高峰,而数量变化与种植方式差异不大。水稻根部潜根线虫(Hirshmanniella spp.)可在稻桩未腐烂的根和再生稻的根以及几种田边禾本科杂草的根内越冬,以再生稻根内的越冬线虫密度最大,其次是稻根。越冬雌成虫比例数大于雄成虫与幼虫。  相似文献   

10.
再生稻根干物质量及根系活力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不同施N水平、不同品种再生稻根干物质量及根系活力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再生稻头季稻产量与根系干物质量及根系活力密切相关 ;再生稻再生分蘖的生长发育依赖于头季稻残留的根系 ,再生季稻穗数及产量与头季稻成熟期和再生季稻齐穗期的根系机能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 ,并与芽肥施用量呈抛物线形相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再生稻因其省工、节肥和品质优在长江流域迅速发展,不仅能提高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还能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科学施肥是保证再生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尤其是氮肥施用。从再生稻氮肥施用效应、再生稻氮肥用量与施用方式、再生稻对氮肥的吸收利用等方面综述国内外再生稻氮肥施用研究进展,并根据再生稻生长和养分需求规律提出肥料施用要与农机、农艺相结合,以推动再生稻施肥技术轻简化、高效化。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湖北省英山县头季水稻-再生稻-油菜(绿肥)周年绿色高效栽培的自然资源条件和优势,探索了头季水稻-再生稻-油菜(绿肥)周年生产模式,以及各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措施,并对稻-再-油(肥)周年模式效益进行了分析,为推进农业绿色高效、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生态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祁东县探索了"一季稻+再生稻"种植模式,其具有增加粮食产能、节本增效、优质高产、减轻劳动强度等特点,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示范推广实践证明,"一季稻+再生稻"生产效益好、优质高效、简单易行,在劳力紧张的地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4.
根据试验研究和大田施用效果,对氨基酸复合(混)固体肥作再生稻专用肥,在营养成分、保肥、供肥特性及生物活性物质的作用等方面肥理分析,得出氨基酸复合(混)肥料比现有各种肥料作再生稻肥更具特色。  相似文献   

15.
为探水稻灌浆天数与种子发芽率关系,选用镇稻99和淮5号水稻品种,采用人工种植和直播的方式进行栽培,测定了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方式水稻从蜡熟期至完熟期的种子发芽率。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在水稻成熟度的提升,种子发芽率在蜡熟期至完熟期变化不大,均在80%以上,基本符合种用标准。但在实际生产中还是要把握最佳收割期进行种子收割工作,可适当延长收割时间,提高种子的合格率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播种期对轻简栽培方式再生稻源库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柳开楼  秦江涛  张斌 《土壤》2012,44(4):686-695
为建立轻型化的再生稻高产技术体系,并在赣东北种植和推广再生稻,于2009—2010年在江西省余江县开展了再生稻轻简栽培和播期试验,分析了源库关系、生物量和氮积累量以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与人工栽插相比,直播和抛秧在头季稻后期和再生稻的叶面积指数显著较低,降幅为5.1%~57.8%,在头季稻中其实粒数分别比人工栽插减少了25.3%~41.2%,再生稻中分别降低了9.9%~46.5%,再生稻中生物量分别比人工栽插减少了23.7%~53.2%,氮积累量分别降低了20.0%~54.4%。这表明直播和抛秧等轻简栽培方式的源小库弱,从而导致其再生稻产量比人工栽插降低了30.1%~35.1%。不同播期之间是较早播种的再生稻占用的温光资源较多,3月下旬和4月上旬播种的处理在头季稻和再生稻的源库关系、生物量和氮积累量以及产量均显著高于较晚播种的处理,因此通过提前播种可以优化直播和抛秧的源库关系,提高再生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精确定量施肥对再生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精确定量施肥对再生稻的增产效应,摸清再生稻养分需求规律,通过大田试验,以‘富优1号’为材料,设置精确定量施肥处理、专用配方肥处理、专用配方肥+小调整处理、常规施肥对照处理和无肥空白处理,研究精确定量施肥对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以及再生稻生育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精确定量施肥处理产量高达218kg/667m2,较常规施肥和不施肥处理分别增产21.7%和69.7%;精确定量施肥能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结实率,延迟再生稻生育进程。  相似文献   

18.
从区域布局、品种选择、田间管理和适时收割头季稻等方面总结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回顾了2009—2013年重庆市永川区的中稻-再生稻丰产栽培实践,分析了永川区中稻-再生稻生产中存在的3个问题(传统再生稻技术耗时耗工,有收面积下降;再生稻稻米外观品质不佳,产业后劲不足;中稻-再生稻效益仍较低,生产风险较大),提出了加快永川区中稻-再生稻发展的4个建议:提高思想认识,出台惠农政策;加大科技攻关,解决技术瓶颈;强化成果应用,增加产业效益;优化再生稻布局,培育新型生产主体。  相似文献   

20.
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收获后的稻桩,经肥水管理,使休眠芽萌发,长成稻株,抽穗成熟的水稻。Ⅱ优航2号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高产与优质协调较理想的组合。它具有株型适中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结实率高,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分蘖力中等,抗逆性强,再生能力较强等特点。2006年沿山镇作再生稻种植面积达66.7hm^2,同年该站对沿山村民王小伯种植“Ⅱ优航2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