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王琪 《新农业》2008,(3):12-13
目前农村各地的技术培训有声有色,但培训后的就业率低的问题一直得不到彻底解决.义县扶贫局在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努力把好招生关、培训关、输出关,提高了学员的就业率.  相似文献   

2.
从西双版纳地区的自然状况、民族分布、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教育文化程度、劳动力结构、农业结构等方面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山区村寨贫困的主要制约因素。针对目前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展开对致富途径的探讨。同时指出,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地推广经济作物,贫困村寨的致富脱贫途径也需要考虑村寨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生态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建学  韩建民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816-10817
基于生态贫困的内涵,研究了在甘肃省这一特定区域内的生态贫困问题,主要包括甘肃生态贫困的特征,建设性地提出了缓解甘肃生态贫困的一些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陈禄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8020-8022,8026
2010年广西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 454元,仅为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6.03%,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8.35%。该研究从收入构成角度分析了广西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现状,指出广西贫困县农民增收存在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社会事业落后等问题,提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提高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5.
甘肃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与提升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艳艳  李新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767-976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的投入,但目前甘肃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在分析甘肃农村劳动力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甘肃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村富裕劳动力的问题在我国普遍存在,甘肃作为农村经济欠发达的省份,生态环境脆弱,农产品成本高,竞争乏力,农业劳动生产率不太高,农村富裕劳动力数量大、范围广,作者就甘肃农村劳动富裕的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农村空间贫困地域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空间贫困理论视角,构建农村空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TOPSIS模型对2016年甘肃85个县域农村空间贫困进行测度,结合GIS空间制图技术、空间自相关分析和GWR模型等方法探究空间贫困地域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农村空间贫困程度总体较深,地理分布差异显著,呈"东南高、西北低",并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2)农村经济、社会及环境贫困在各县域有明显地域差异,农村经济和社会贫困的空间集聚特征显著,环境贫困呈"两翼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3)从空间关联格局来看,甘肃农村空间贫困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集聚特征,H-H集聚区集中分布在陇南、甘南东部及定西南部,L-L集聚区分布在张掖、酒泉和金昌;4)自然禀赋、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人力资源和交通区位是影响甘肃农村空间贫困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且各因素的影响强度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性。自然禀赋呈中部向两翼递减的变化趋势,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和交通区位呈"东南—西北"的空间分布特征,社会民生由南向北逐渐增加。因此,依据各贫困区特征及致贫原因,从产业、生态、社会事业与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减贫策略,以期为甘肃精准扶贫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我甘肃,旱农区,土地广,人口稀 降雨少,耕地瘠,投入少,产量低 省市县,有远见,战旱魔,靠科技 修梯田,打水窖,铺地膜,调结构  相似文献   

9.
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越少,而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越多。东部地区得以改革开放之先机,经济发展快,非农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农业劳动力不仅剩余少,甚至还需要大量外来农业劳动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业经济占的比重大,非农就业机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而且由于农业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利用,导致农民增收困难,人均纯收入长期处在较低水平。2000年新疆农村从业劳动力354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即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314万人,占88.8%;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283万人,占从业劳动力总数的79.9%,占第一产……  相似文献   

10.
打造知名"劳务品牌"促进甘肃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甘肃“三农”问题必须转移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劳务经济”的发展明显促进了农民增收。由于目前甘肃农民工的素质不符合国内国际市场需求,转移难度增大。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证明,加强教育培训,打造知名“劳务品牌”,是提高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要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增加资金投入;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组织、重点依托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格局。有条件的地区还要放眼世界,瞄准国际劳务市场,引导农民工“走出去”,积极促进国际劳务输出。  相似文献   

11.
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对影响甘肃马铃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进行剖析,分析劳动力、科研能力、市场需求、马铃薯相关产业与同业竞争以及机会和政府等对甘肃马铃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找到提高甘肃省马铃薯产业竞争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民工荒"的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廉价劳动力丰富的背景下出现的以发达地区为主的“民工荒”现象,运用供需均衡模型,从经济学角度对引起劳动力供需变化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我国不少地区出现的民工短缺问题,实际上是需求方对劳动力素质要求及其出价与劳动力供给方的素质及其期望与要价不相称的结果,这不是劳动力不足,而是当前价格水平上的劳动力不足.同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途径为:提高民工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生活环境;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完善劳动力市场功能;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更好地实现转移就业扶贫方式,更大程度地发挥转移就业组织化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的积极作用。【方法】对新疆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与组织化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及深入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过程中不同层面参与主体对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的影响。【结果】贫困劳动力自身层面对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路径影响效应最大,影响效应为0.998;其次是政府层面,影响效应为0.910;用工单位层面对转移就业组织化的居第三,影响路径效应为0.175,在转移就业组织化过程中,政府对用工单位层面的路径效应为0.778。【结论】不同参与主体对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影响不同,不同影响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乌鲁木齐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发展;贫困劳动力自身基本条件对转移就业组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政府层面在转移就业组织化中转移就业培训、保障跟进工作、创业带动就业等方面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更好地实现转移就业扶贫方式,更大程度地发挥转移就业组织化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的积极作用,【方法】通过对新疆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与组织化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及深入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过程中不同层面参与主体,对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的影响路径进行研究。【结果】贫困劳动力自身层面对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路径影响效应最大,影响效应为0.998;政府层面对转移就业组织化的路径影响效应为0.910;用工单位层面对转移就业组织化的影响路径效应为0.175,加之在转移就业组织化过程中,政府对用工单位层面的路径效应为0.778。【结论】不同参与主体对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影响不同,不同影响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乌鲁木齐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发展;贫困劳动力自身基本条件对转移就业组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政府层面在转移就业组织化中转移就业培训、保障跟进工作、创业带动就业等方面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5.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刺激总供给与总需求增长,加速劳动力的转移,缓解劳动力就业和生产过剩的压力,达到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及可持续和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至2003年末,全国城镇化水平为40.5%,甘肃省仅为27.4%,而甘谷县城镇化水平更低,只有18.5%,对于甘谷县这样一个相对贫困的农业大县,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已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6.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既是农民增收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又是迈向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根本措施。目前,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渠道少、能力差、障碍多、速度慢,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拓宽农民转移就业渠道、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县级人民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  相似文献   

17.
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0%以上。农民问题始终是甘肃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而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有效转移,是制约解决整个"三农"问题的瓶颈。如何科学地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转移模式是否选择得当,是影响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分析了国内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甘肃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输出转移上应采取的模式,以实现甘肃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的,从而促进甘肃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对甘肃农村贫困人口生态扶贫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是全国农村最为贫困的省份之一 ,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是甘肃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分析了甘肃农村贫困人口的现状、分布特征、致贫原因后 ,基于对生态环境恶劣是直接导致贫困的原因 ,而区域贫困和单一的收入结构又不利于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认识 ,提出了生态扶贫的设想 ,主张通过发展生态农业 ,以兼顾经济与生态效益 ,选择适当的生态农业模式 ,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 ,以拓宽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 ,从而最终解决甘肃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探索劳动力转移对促进农户脱贫的途径有效性,基于赣南原中央苏区农村贫困户的789户调查数据,构建以家庭收入为中介变量、"劳动力转移-中介传导-贫困退出"为传导机制的中介效应理论模型,分析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减贫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劳动力转移是通过增加家庭收入和非农收入对促进贫困户退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贫困户摆脱贫困;但对于通过非农就业反哺农业经营,以此来提高农业收入,从而达到贫困户的脱贫效果不明显。为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制定和完善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合理安排的劳动力转移人数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推动反贫困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社会资本及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减缓效应,基于秦巴山区的农户调查数据,在测度农户多维贫困的基础上,实证分析社会资本和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以及劳动力流动在社会资本影响农户多维贫困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农户主要在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等福利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贫困现象;k=3时,农户多维贫困发生率高达93.0%。2)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和社会参与对农户多维贫困有显著负向影响;社会资本对劳动力流动有显著正向影响,可以有效促进农户劳动力流动;劳动力流动在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声望和社会参与影响农户多维贫困的过程中均存在负向部分中介效应,表明劳动力流动在社会资本影响农户多维贫困过程中存在中介效应。因此,建议从多维视角改善农户的家庭福利,发挥社会资本和劳动力流动的减贫作用,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