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呈贵 《中国蜂业》2013,(12):28-28
我自1976年开始养蜂以来,蜂群先后两次患上白垩病。第一次是1992年,当时有两三群蜂病情严重,我采取脱蜂喷洁尔灭的方法,隔日1次,喷几次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2012年6月中旬,一个自称河南洛阳的放蜂人带了十几箱蜂,在离我家不到1里路的公路边放蜂,实际是卖蜂产品,一待便是4个月,他的蜂群患白垩病,结果我的蜂也染上了。起初是2群,逐渐发展至五六群,我想有治白垩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教师,自从参加高兴劲就不用说了。从此以后,我就迷上了小工作就开始业余养蜂。刚养蜂那年,只有1群中蜂,却取蜜15公斤,那种蜜蜂。前几年,我的蜂群染上了囊状幼虫病,几经周折,病情终于得到控制,但8群蜂只剩了3群,而且群势很弱。经过这次挫折,我明白了干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专业知识的道理,单凭自己摸索、积累经验是不够的,于是订了《中国养蜂》,  相似文献   

3.
2004年我的蜂群第一次染上白垩病,当时我用了各种药物没能把病情控制住,最后没办法只能忍痛烧毁。2006年我的蜂群又发现白垩病,经过几次治疗,放在一边没管它,等喂越冬饲料时竟然病情好转。2007年春,蜂群出窖后,患白垩病的蜂群没有病症,第一批幼蜂出完,其中一箱蜂加到第六张脾时,蜂群不长也不降,20天后在边二脾上见到患白垩病幼虫。为什么蜂群大多在边  相似文献   

4.
我业余饲养中蜂有较长的时间 ,经历了养蜂道路上的风风雨雨 ,深感到选用抗病性能强的蜂种是养蜂的必要手段。过去只重视药物防治 ,虽然能降低危害 ,但有效期短 ,易复发 ,如长期采取此办法 ,会给病原带来抗药性 ,使用药无效 ,且对蜂产品产生污染。本地区曾流行过几次中蜂囊状幼虫病 ,一开始我根据资料介绍 ,采取药物治疗、换脾、换箱等办法 ,虽然能控制病情发展一段时间 ,或者有部分病群看起来似乎治愈 ,但不久又复发了 ,或者经过 2代子后又复发了。到头来 ,整个蜂场仅存 2群蜂 ,其中有一群是未曾感染的蜂群 ,当年我就用这群蜂发展了 8群蜂 ,…  相似文献   

5.
毁台促分     
分蜂,是蜂群发展、繁衍的一种自然现象。当各种条件成熟时(如气候温和,蜜源丰富,哺育蜂大量过剩等),分蜂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这时,如对一个已有分蜂热的蜂群只采取简单的毁台措施,不但达不到控制分蜂热的目的,反而能促成分蜂。去年,有位养蜂人员告诉我,他的一群中蜂在王台被全部毁尽后的第二天还发生了分蜂。当我去查看时,蜂群的所有台基中还是卵。因此,有人认为这是蜂群飞逃,而不是分蜂。根据对蜂群检查情况的分析,我认为这还是一种分蜂现象。理由是:蜂群飞逃是全群飞出,而这群蜂还有一半左右留在原箱中;另外,这群蜂无病,也无其它敌害侵犯。因此可以肯定,是毁台促使蜂群提前分蜂了。同年5月我又对三群具有分蜂热的中蜂做了这种实验。结果有两群蜂分别在王台  相似文献   

6.
众多文章都在讨论防治白垩病的药物和方法,但效果均不理想.我在养蜂的前十多年从没给蜂群用过药物,蜂群也没有患过白垩病.前两年因换种染上了白垩病,期间用不少方法治疗,效果都不理想,有些蜂群经治疗后在外界蜜粉源丰富时可痊愈,但蜜粉源一过又复发.最后换上高抗白垩病蜂种才将全场白垩病消灭.首先在我换种前留下的原蜂种群中挑选各种性状良好,并在全场发病期间没有发病的群做父母群进行育王换王,对有病群的蜂王全部进行淘汰,新王开产时紧脾使蜂多于脾.病情重的群换脾换箱,并用硫磺烟熏后再使用.经上述治疗全场白垩病不再复发.  相似文献   

7.
2009年春繁开始,寒潮频繁,多雨,特别是在4月5日,清明过后长达8天的连阴雨,气温降至0~2℃,出现霜冻.4月20日多云天气,下午2时检查蜂群,发现4群蜂患白垩病,2群病重,2群病情较轻.我采用内服外疗的方法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1991年,我地蜂群暴发白垩病,很多蜂场垮场,养蜂人改行。我的蜂群也不例外地染病,尽管用了很多方法,但始终没有治好。在我的所有蜂群中,惟有一群蜂没有感染白垩病。这群蜂采胶能力极强,蜂箱的所有裂缝均被蜂胶糊严,几天检查一次蜂群,覆布就很难扯下。当时我猜想这群蜂具有抗白垩病能力,并设想用它作种蜂群,培育抗病蜂群。第二年春天,没有染病的这群蜂强壮后,我用其雄蜂作种用雄蜂,又用这群蜂的蜂王产的卵培育蜂王,还用这群蜂作哺育群。我把其他蜂群中的雄蜂处死,病重蜂群的蜂王也处死,并安上了王台。到蜂王产卵后,我把病群的蜂王全部换成新王…  相似文献   

9.
东北型中蜂主要分布在辽宁省西部、北部以及吉林省的南部山区,是优良的地方蜂种.具有采集力强、维持群势强、分蜂性弱、耐寒性强等诸多优点,但多年来困扰我地蜂农的东北型中蜂囊状幼虫病(以下简称中囊病),严重影响了蜂群的发展.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病毒感染引发的疾病,是危害我省中蜂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蜂群一旦感染此病,很难治愈,若病情得不到及时控制,会导致全场蜂群灭亡.而且.目前尚未发现能较好地治疗中囊病的药物.因此,要想养好中蜂,必须在日常的饲养管理中做好中囊病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0.
吴正学 《中国蜂业》2001,52(6):16-16
我是河北永清人 ,以种地为主 ,副业养蜂 ,挣些额外收入补贴家用。我想结合去年蜂群发展情况向同行们如实介绍一下 1群蜂一年繁殖 1 8群的做法。本地区最早粉源是榆树。一般年景榆树吐粉在“惊蛰”后 ,在这时我地蜂群已进入繁殖期 ,新老蜂交替期开始。这一时期我的管理方法是 :加强保温、奖励饲喂、巢门喂水 ,结合防治蜂螨 ,适时加入无雄蜂房的、经消毒的巢脾 ,饲喂人工花粉饼等 ,加速新老蜂交替 ,促进蜂群尽早进入增殖期。经过几次加脾和奖励饲喂 ,到 5月初我的蜂群大部分都达到 1 2框以上 ,强群已达到 1 6框蜂 (春繁开始时每箱蜂只有 4框 )…  相似文献   

11.
王凯 《蜜蜂杂志》2001,(5):13-13
公共住宅楼阳台养蜂除应遵循蜂群生物学特性外 ,还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从1998年春开始在我所住的工厂生活区五层 (顶层 )楼的阳台上试着定地饲养意蜂。开始买了1群 ,第2年发展到7群。由于阳台空间不大 ,再者我是业余养蜂 ,时间也有限 ,所以2000年我就把蜂群数控制在6群。在当年我地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 ,我的6群蜂共收蜂蜜150kg多 ,还取了些王浆。和专业养蜂户相比 ,这的确微不足道 ,但可以丰富业余生活 ,陶冶人的情操。近3年的不断探索 ,拜有经验的老蜂友为师 ,不断学习 ,取得了一些不太成熟的经验 ,现提供给蜂友们 ,特别…  相似文献   

12.
<正>2007年春天,我用3个弱群共7脾蜂开始春繁。经过1年的精心管理,越冬定群时,蜂群繁殖到61箱,64只蜂王,335脾越冬蜂。这样的繁蜂结果,确实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这年春天,万荣县李蜂友买了我40箱蜂,剩下3个弱群共7脾蜂。蜂拉走的第二天,即2月13日的早上,我把2个2脾群组成1个双王群,另一个3脾群也改成双王群(蜂友给了1只蜂王),用2个16  相似文献   

13.
燕海平 《中国蜂业》2023,(10):18-19
<正>每年的春末夏初蜂王和一部分蜜蜂飞离蜂群,另建蜂巢组成新蜂群,将原巢留给即将羽化的新蜂王,一群分为两群,这就是蜂群的自然分蜂。自然分蜂是蜜蜂繁衍的本能,蜜蜂靠分蜂来实现蜂群数量的增加,有效补偿由于病害、敌害、饥饿等原因造成的蜂群损失。但自然分蜂会给蜂群繁殖和养蜂生产带来损失,在养蜂生产中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自然分蜂的发生。一、自然分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就南阳地区秋繁而言,有几种不同的方式.第一种,8月底至9月初(不超过9月5日)育王,育王以后2~3天扣王,原群介绍成熟王台.等新王交尾成功,子脾已经基本出完,在出完前一周开始治螨2~3次,蜂螨基本能控制住.利用新王繁育越冬蜂,哺育蜂集中力量哺育越冬蜂.由于王浆充足,培育出的越冬蜂质量好,来年春繁一般很少得病.然而,由于断子时间长,影响蜂群的群势,包装时蜂群一般在中等群势或偏高水平.其优点是幼蜂健康,无螨害,节约饲料.缺点是不能保证越冬蜂的群势在最佳水平,包装时蜂群一般在3脾左右.  相似文献   

15.
分蜂,是指蜂群发展到一定规模,群内出现一个以上封盖王台时,原群被分成两群、三群甚至更多新群的过程.每年入夏前后,蜜蜂就开始进入分蜂季节,五六月份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蜂群的分蜂旺季.  相似文献   

16.
王长春 《中国蜂业》2003,54(4):18-18
我是个业余养蜂爱好者 ,养蜂 2 0余年 ,曾有过一次滥用药物的教训 :记得是 1983年开始养蜂 ,春天出窖群势很好 ,我用抗生素类药和磺胺类药来预防蜂病 ,由于用药过量 ,只见蜂群大片子不封盖 ,最后 10多箱蜂全部垮掉 ,不得不重新买蜂。这次教训后 ,我采取饲养强群 ,综合治理的办法。 2 0多年来 ,除治螨外没有饲喂任何药物。一、饲养强群 ,增强抗病力春季蜂群排泻后 ,立即合并弱群 ,群势在 3框足蜂以上 ;夏季繁殖期不能低于 5框足蜂 ;秋季流蜜期及准备越冬群不能低于 10框足蜂。只有饲养强群才能有强的防病、抗病能力。二、定期更换蜂箱春季排…  相似文献   

17.
施根吉 《蜜蜂杂志》2006,26(4):20-21
我从1972年开始饲养中蜂,只限养在7~10群,一半过箱用新法饲养,一半仍用老法木桶饲养。也就是养中蜂受了益,我才弃教养蜂直至现在。20世纪80年代,我开始养意蜂,但仍然扶持了多位亲友养中蜂,教他们的方法当然也是一半新法过箱饲养,一半老法桶养。多年来通过两种方法并用,我从中观察出不少问题,悟出了不少道理。1为什么新法饲养的群势都比老法饲养的群势小?每年秋繁结束,冬天蜂群定群时,箱养的中蜂群势普遍小于用木桶或箩筐饲养的中蜂群势。本人认为有如下原因:1)箱养中蜂因摇蜜、检查时经常开箱,扰乱了蜂群的正常秩序;2)箱养中蜂一般像意蜂那…  相似文献   

18.
《中国蜂业》2019,(11):20-21
<正>张老师您好:我从去年开始饲养意蜂,由于缺乏经验,蜂群越冬前工作做的不好,越冬后蜂群死亡严重。我一共饲养21群蜂,损失12群,活着的蜂群也比较弱。今年又要开始越冬了,我准备室外越冬,现在已经治完蜂螨饲喂了越冬饲料,应该如何对蜂群调整和包装?注意哪些问题?请张老师指点。读者:张晓东  相似文献   

19.
分蜂的现象原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蜂是蜜蜂繁殖的特有现象,它不满足于在箱内生儿育女,而是在繁殖到一定程度后,老王带上原群中的1/2或2/3的工蜂飞离原群,另找新址,独立成群,这叫做自然分蜂.自然分蜂意味着蜂群管理上的失败,意味着经济上的损失.因为原群失掉了一半工蜂,变成了弱群,当年蜂蜜生产无望,越冬困难.因此,应当防患于未然,控制自然分蜂.本文所述的分蜂现象是指意蜂在温带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分蜂是中蜂生物学物性之一,而逃群则是这一特性的另一种表现.蜂群弃旧巢飞往他处称逃蜂,也叫逃群、飞蜂、飞群,但习惯称逃蜂.土生土长的中蜂在自然生存竞争中,经过千百万年的自然选择,逐渐形成了环境良好就营巢定居,环境不佳则飞往别处繁衍生息的习性.这种逃蜂习性是有利于中蜂物种的生存.在正常情况下,蜂群基本是不会逃蜂的,在不利于蜂群的种种因子干扰下,蜂群就会逃亡,概括为如下九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