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玉米为试验材料,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苗期调亏灌溉对玉米植株性状、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苗期轻度、中度、重度调亏处理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单株冠风干重和单株根风干重均低于对照;但根冠比、根长高于对照。在子粒灌浆期测量光合速率,苗期轻度、中度调亏光合速率高于对照,苗期重度调亏光合速率低于对照,但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对照。苗期中度调亏增产1.90%,苗期轻度、重度调亏分别减产1.47%和6.58%。苗期土壤持水量在田间持水量的50%以上时,起到蹲苗促根生长的作用,对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可以考虑不灌。  相似文献   

2.
雷联 《浙江农业学报》2023,(7):1542-1549
为探寻不同生育期调亏灌溉对河西走廊绿洲灌区制种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以充分灌溉(CK)为对照,设置轻度水分亏缺(占田间持水率的60%~70%)、中度水分亏缺(占田间持水率的50%~60%)2个调亏梯度,在制种玉米苗期和拔节期开展不同调亏梯度试验,共6个处理(含CK)。在每个生育期测定制种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收获后测定制种玉米的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结果表明,苗期轻度调亏处理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与CK无显著差异(P>0.05),而苗期中度调亏处理、拔节期轻度调亏处理、拔节期中度调亏处理、苗期中度+拔节期轻度调亏处理的产量较CK显著(P<0.05)降低7.07%~23.90%。从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方面考虑,苗期轻度水分亏缺的调亏方式,即苗期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0%~70%,其他生育期保持在70%~80%的方式可作为河西绿洲灌区适宜制种玉米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3.
调亏对玉米生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玉米不同生育期实行不同调亏等级时对其生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苗期及拔节期经受适度水分调亏可促使水分和营养供给向根系倾斜,增强了植株后期的调节和补偿能力,节水效益显著且对产量影响不大。与充分供水处理相比,苗期重度调亏、中度调亏、轻度调亏处理的根冠比分别增大了11.5%,23.14%和6.36%;分别节水14%,11%和7%;产量则分别相差5%,5%和3%。拔节期重度调亏、中度调亏、中轻度调亏及轻度调亏根冠比分别增大了6.25%,24.2%,40.29%及43.00%;分别节水12%,6%,4%及3%;产量则分别相差18%,9%,3%及1%。玉米苗期调亏下限以50%田间持水量为宜,拔节期以中轻度亏水为宜(60%田间持水量),低于50%田间持水量的调亏下限则减产幅度大于节水幅度。抽雄期以后不宜进行调亏。  相似文献   

4.
干旱胁迫对香柏幼苗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干旱胁迫对香柏幼苗生理指标、光合指标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寻求香柏幼苗生长的理想水分条件,探讨香柏幼苗生长对水分变化的适应机理。【方法】以香柏3年生扦插苗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设置正常供水(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90%~95%)、轻度干旱胁迫(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75%)、中度干旱胁迫(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0%~55%)、重度干旱胁迫(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30%~35%)4个处理,研究干旱胁迫对香柏幼苗生长、光合作用及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干旱胁迫对香柏幼苗地径、根质量、茎叶质量、总生物量、根质量比、茎叶质量比、根长等有显著影响,但对株高影响不显著。4个干旱胁迫处理下香柏幼苗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即均在轻度干旱胁迫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与正常供水相比,干旱胁迫使香柏幼苗叶绿素含量明显增加。轻度干旱胁迫条件下,香柏幼苗叶片丙二醛浓度明显低于其他3个处理。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可溶性糖含量均在轻度干旱胁迫时达到最大。干旱胁迫条件下香柏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且以轻度干旱胁迫下的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低。【结论】香柏幼苗不适宜在土壤过于干旱或湿润的环境下生长,而适于在轻度干旱即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70%~75%的条件下生长。  相似文献   

5.
土壤水分胁迫对冬小麦根系分布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展土壤水分控制试验,设置水分充分(CK,65%~75%田间持水量)、轻度干旱(T_1,50%~60%田间持水量)、中度干旱(T_2,40%~50%田间持水量)、重度干旱(T_3,30%~40%田间持水量)4种处理,并在关键生育期测定各处理下的冬小麦总根质量密度、根质量密度、根长密度,以研究土壤水分胁迫对冬小麦根系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显著影响冬小麦根系生长与分布。各处理均表现出0~10 cm土层的总根质量密度较多,根质量密度、根长密度较大。冬小麦总根质量密度、根质量密度和根长密度均以T_1处理最高,即T_1处理最适合小麦根系的生长。根长密度与土层深度为负相关,其中在灌浆期,CK、T_1、T_2和T_3的根长密度与土层深度的负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66、0.72、0.82。研究表明轻度干旱对冬小麦根系生长最合适。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解剖学角度探讨水分亏缺对苗期和拔节期玉米根毛区皮层结构的影响,为玉米抗旱机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有一定抗旱能力的高农901玉米种子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在苗期和拔节期分别设正常供水(CK)、轻度水分亏缺(LS)、中度水分亏缺(MS)和重度水分亏缺(SS)4个处理,使其土壤含水量分别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5%,65%~75%,55%~65%,45%~55%,处理结束后,分别取玉米根毛区(距离根尖端10cm)的根系样品制作半薄切片,常规甲苯胺蓝染色、番红-固绿和苯胺蓝荧光染色后,用Olympus BX51显微镜观察皮层细胞以及内皮层马蹄形加厚的变化情况,用image pro plus 6.0计算皮层厚度及内皮层细胞的长度和高度。【结果】随着水分亏缺程度的加剧,苗期和拔节期根毛区皮层厚度逐渐减少,皮层薄壁细胞减小变形,排列不规则;苗期和拔节期各水分亏缺处理的内皮层细胞长度和高度均逐渐减小,且在苗期时表现较为明显。荧光观察结果显示,苗期只有轻度水分亏缺处理的内皮层细胞两侧的马蹄形加厚程度较明显;拔节期轻度、中度水分亏缺处理的内皮层细胞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马蹄形加厚,且在内切向壁上也出现了明显加厚,拔节期重度水分亏缺处理玉米内皮层细胞的加厚程度较小,且细胞发生了明显变形。【结论】苗期玉米对水分亏缺的反应比拔节期敏感;适度水分亏缺条件下,玉米通过缩减皮层厚度,增加内皮层木质化、栓质化程度,降低水分在根部径向运输的阻力,阻止根中水分的流失,使细胞保持基本形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不同水分处理对地黄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地黄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为其生长期间的水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地黄品种‘北京1号’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水分胁迫下(处理Ⅰ~Ⅲ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65%,50%和35%)地黄叶片光合特性及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在地黄苗期、花期及根系膨大期,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加,3个水分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呈增加趋势;处理Ⅰ和处理Ⅱ的光饱和点均在1600μmol/(m2.s)左右,处理Ⅲ的光饱和点在1400μmol/(m2.s)左右;随着地黄生育进程(苗期-花期-根系膨大期)的推进,3个水分处理地黄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及叶绿素含量逐渐增加,且处理Ⅰ>处理Ⅱ>处理Ⅲ。【结论】地黄苗期土壤含水量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50%,花期及根系膨大期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5%,是最适宜地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水分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通过大田试验,在甘肃秦王川灌区研究了调亏灌溉下蚕豆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发现在苗期或拔节期轻度缺水条件下(土壤含水率为田间持水量的60%~65%),比充分灌溉条件下(土壤含水率为田间持水量的70%~75%)蚕豆增产14.05%和9.09%,节水10.92%和4.14%,经济效益提高16.16%和21.94%.因此认为,苗期或拔节期轻度水分亏缺是蚕豆调亏灌溉的适宜调亏时期和适宜调亏程度.  相似文献   

9.
对玉米苗期根系局部供水条件下生长、生理指标对不同灌水下限(占田间持水量60%、65%、70%、75%)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占田间持水量65%的灌水下限(T2)处理的株高、茎粗等生长指标明显优于其他处理,与全面灌溉(CK,占田间持水量60%)相比,T2处理的生物积累总量提高了1.2%,而其他处理的生物积累总量降低;随着灌水下限的不断提高,苗期玉米叶片组织中脯氨酸、可溶性糖和植物组织相对含水量等生理指标不断降低,占田间持水量65%的灌水下限(T2)处理的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与CK处理结果相近,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土壤含水量对南荻种子萌发及幼苗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土壤含水量对南荻种子萌发及幼苗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相对含水率为60%时,南荻种子发芽率、发芽速率以及幼苗株高、最长根长、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出苗整齐度均优于其他处理,说明南荻种子萌发和苗期生长的土壤含水量应控制在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0%左右。  相似文献   

11.
芦笋幼苗期和成苗期施肥技术分析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芦笋是一种营养保健蔬菜,合理进行施肥对芦笋的产量和品质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分析探讨了芦笋幼苗期和成苗期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2.
地膜覆盖对棉花苗期至蕾期的生理特征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红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2655-2656
[目的]研究地膜覆盖棉花苗期至蕾期的生理。[方法]以露地栽培为对照,对地膜覆盖棉田的土壤结构、苗期至蕾期棉花叶绿素和脯氨酸的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地膜覆盖棉田的土壤容重较对照小,土壤孔隙度、气相率及液相率较对照大。地膜覆盖苗期至蕾期棉花叶绿素含量高于对照,脯氨酸含量低于对照。地膜覆盖棉花叶绿素a含量为4.09 mg/L,叶绿素b含量为2.59 mg/L,叶绿素a/b值为1.57。[结论]地膜覆盖改善了棉田的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中可给态养分,棉花受干旱胁迫的危害较小,有利于棉花顺利地完成生理生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采用随机调查的方式,利用空间分布型检验、聚集强度指标检验和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了甘肃黄羊河农场苗期娃娃菜田藜科藜属杂草空间分布型及其抽样技术。结果表明,苗期娃娃菜田藜科藜属杂草空间分布型呈聚集分布。根据平均拥挤度(M*)与平均密度(■)Iwao回归关系,建立了娃娃菜田藜科藜属杂草防治最适抽样模型,N=3.841 6/D2(1.414 6/■+0.052 4),序贯抽样模型T(1、 2)= 4n±4.995 8 ■。  相似文献   

14.
15.
陆地棉萌发至幼苗期抗冷性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低温胁迫是影响棉花正常生长的重要因子之一,通过对棉花种质进行合理的抗冷性鉴定,可以为棉花的抗冷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先决条件,进而为棉花抗冷品种的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方法】利用4个抗冷性不同的陆地棉品种(系),设置0、4、10和15℃不同温度处理7 d,然后在正常条件(28℃,光照/黑暗,14 h/10 h)恢复生长7 d,筛选适合棉花萌发期进行抗冷性鉴定的低温条件;然后对4个品种(系)进行0℃低温处理1、2、3、4、5、6和7 d,恢复正常生长7 d,筛选萌发期抗冷性鉴定0℃低温处理的天数。对于芽期的抗冷性鉴定,选用抗冷性差异显著的2个陆地棉材料进行4℃低温处理0、1、2、3、4、5、6和7 d,筛选适用于芽期抗冷鉴定的低温处理的天数。将47个陆地棉材料(子叶期)进行4℃处理24 h,恢复正常生长7 d后调查冷害指数,鉴定棉花子叶期的抗冷性。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研制的试剂盒测定芽期和子叶期低温胁迫后的生化指标。【结果】通过对棉花不同时期,包括萌发期、芽期和子叶期进行不同低温胁迫条件的筛选,最终初步建立了适合棉花不同时期的抗冷性鉴定标准。0℃处理4 d,恢复正常生长7 d的相对子叶平展率可以作为萌发期的抗冷鉴定指标;4℃处理5 d,恢复正常生长的7 d的子叶平展率可以作为芽期的抗冷鉴定指标;4℃处理24 h,恢复正常生长的7 d的抗冷指数可以作为子叶期的抗冷鉴定指标。抗冷材料豫2067芽的SOD酶活和POD酶活均在低温处理前期呈上调趋势,之后下降至趋于平稳,而冷敏感材料衡棉3号芽的两种酶在低温处理前期迅速下降,然后上调后趋于平稳;2个材料芽的CAT酶活性在低温处理早期均先上升后下降,在冷处理后期抗冷材料豫2067的CAT酶活一直高于冷敏感材料衡棉3号;2个材料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冷处理早期比较接近,在冷处理后期抗冷材料豫2067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一直高于冷敏感材料衡棉3号。4℃低温处理子叶期棉苗24 h后,抗冷材料豫2067子叶的SOD酶活力、POD酶活力、CAT酶活力均下降,而冷敏感材料衡棉3号的3种酶活力均上升,抗冷材料子叶中可溶性蛋白上升,冷敏感材料中的可溶性蛋白下降。【结论】棉花不同的生育时期应有相应的抗冷性鉴定标准,不同材料和不同生育时期的耐冷性鉴定标准具有差异性。推测棉花芽期抗冷性与酶活力有关。子叶期抗冷性与3种抗氧化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可能与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正>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激励下,近年来养羊户不断增加,养羊规模也不断扩大,但许多养羊户由于不懂剪毛技术,致使产毛量降低,剪毛时受伤部位多、受伤面积大,严重影响了养羊经济效益,挫伤了不少养羊户养羊的积极性。为了获得优质羊毛,除了做好平时的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工作外,对剪毛期羊只的精细管理是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在PEG溶液模拟干旱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玉米品种(2个转基因品系和各自受体对照)发芽率、伤害率、芽根比、叶片含水量、叶片SOD活性、POD活性和MDA含量,并对其在种子盒、花盆和田间的耐旱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萌发期与苗期抗旱性表现基本一致,2个转基因品系(T09100-3和H5T37)分别比各自受体(综31和178)耐旱性高。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人口多、基础差、人民群众尚不富裕、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我国仍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同时,也要清醒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认识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正确提出和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也是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前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的基本立足点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玉米苗期及萌芽期抗旱性评定方法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河北省推广的5个玉米品种的F1、F2代及其自交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室内发芽试验和苗期试验对玉米进行抗旱性鉴定,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采用不同的耐旱性鉴定方法对参试材料进行萌发期、苗期耐旱性鉴定,都得出完全相同的实验结果,表明本试验所选用的评价方法都能较准确评价玉米的耐旱性,但不同方法的操作难易不同,可以从中筛选简单、有效、低成本、短周期的方法用于玉米耐旱性鉴定.因此在进行大批量样品的抗旱性鉴定时,可以利用PEG方法进行初步筛选,再利用水分胁迫进行苗期的进一步鉴定,并可以通过测定CAT活性对大量玉米进行耐旱性的鉴定,来减少工作强度.  相似文献   

20.
分蘖到抽穗期间早稻生长与气象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早稻分蘖到抽穗期地上部分生长率和净生物积累量受气象因子影响的规律。[方法]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江西省农业气象试验站1995—2006年早稻从分蘖到抽穗期的气象环境因子与早稻生长率及净生物量积累之间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分蘖到拔节期的生长率与温度因子呈正相关,平均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每上升1℃,生长率分别增加2.56g/(m^2·d)和2.73g/(m^2·d)。平均温度日较差每增加1℃,生长率就增加3.0g/(m^2·d);拔节到抽穗期生长率与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相对湿度每增加1%,生长率就降低0.7g/(m^2·d)。分蘖普遍期到抽穗普遍期净生物增长量与平均温度日较差呈正相关,达极显著水平,日较差每增加1℃,净生物量干重增加33.1g/m^2。[结论]随着气候变暖,早稻播期、移栽期发生变化,不同品种的适应性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