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整薯播种是未来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的趋势。试验以马铃薯新品种‘垦薯1号’为研究对象,110 cm大垄垄上双行种植,采用切块播种和整薯播种2种种植模式,每种模式下设9个处理,分别为3个行距(垄上2行之间的间距):15,20和25 cm,3个株距:15,20和25 cm。经过试验发现整薯播种与切块播种相比出苗期提前1~3 d;株高、茎粗小于切块播种,但是单位面积内主茎数增多;植株鲜重和干重都小于切块播种,植株的干鲜重比高于切块播种;单株结薯数整薯播种平均比切块播种增多18.34%;整薯播种的商品薯率都低于切块播种,产量除处理15×20外都高于切块播种,处理25×25、25×20、20×20的整薯播种比切块播种产量分别高出43.00%,31.73%,40.59%,且差异显著,处理15×25产量高出48.36%,差异极显著。整薯播种和切块播种产量最高处理分别为36 473和29 263 kg/hm~2。  相似文献   

2.
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施用磷肥和采用整薯播种都可以提高马铃薯产量。本试验选用同等大小的马铃薯品种‘夏波蒂’脱毒二级原种小整薯和切块作为种薯播种,研究在不同施磷条件下马铃薯产量情况。结果发现,高磷整薯的平均单株结薯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50 g以上块茎高磷整薯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低磷整薯的产量则显著低于低磷切块。  相似文献   

3.
《中国马铃薯》2017,(1):18-24
在中国,马铃薯种植密度一般以单位面积播种的种薯(块)数来表示。然而,马铃薯不同于其他主要粮食作物,种薯(块)上有多个芽眼,可以长出多个主茎。每个主茎有自己的根、匍匐茎、块茎、叶和花序。因此,把单位面积的主茎数作为马铃薯种植密度更为合理。试验在大垄(90 cm)机械化栽培的条件下,明确马铃薯‘荷兰15号’主茎密度与植株性状及块茎产量的关系,通过种薯切块大小和切块种植密度的不同获得单位面积有差异的主茎数。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3次重复。种薯切块大小被安排在主区,分别设30,50和70 g共3个处理;株距被安排在副区,分别设10,15,20,25,30,35和40 cm共7个处理。单位面积的主茎数越多,单位面积的总块茎数就越多,但平均块茎重却越小。然而,主茎数与总产、商品薯产量、商品薯个数关系却不是直线的,可用二次多项式描述其之间的关系。对总产量来说,Y总产=903.278 2+63.570 9X-0.914 9X2(R2=0.759 7,P0.000 1),当X(主茎数)在35时,Y总产有极大值2 008,即:当主茎数=35个/m2,总产量=2 008 kg/667m2。该研究结果可为‘荷兰15号’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先前的研究已明确,增大马铃薯薯块的大小和降低株距可增加密度和薯块数量,从而使马铃薯产量增加,不过薯块变小。因此,生产种薯时往往采用较大的种薯和较高的密度。可足播种量较大,尤其是两种措施共用时播量更大。高播量下增进了芽间和薯块间的竞争,因提高播量而得到的产量增益可能抵销不了种薯的额外投资效益。当诸如水分等因子限制生长时,这种竞争更为剧烈。由于茎数与种薯重量不是简单的倍数关系,而且马铃薯块茎存在着  相似文献   

5.
冀中南地区马铃薯种薯大小对商品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5~35 g大小的费乌瑞它脱毒马铃薯种薯为材料,研究了冀中南地区不同种薯大小对商品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重量的种薯播种产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以种薯重量为20~25 g的小型种薯株高平均值最大,产量最高;整薯播种比切块播种产量增加,增产幅度为1.2%~26.7%。冀中南地区生产商品马铃薯,应采用重量为20~25 g左右的小整薯作为种薯,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马铃薯原种在小垄栽培(垄距70 cm)条件下的适宜种植密度,利用马铃薯品种荷兰15号脱毒原原种为试验材料,种植并生产原种一代。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株距10 cm、15 cm、20 cm、25 cm和30 cm共5个处理,采用通径分析探讨了植株性状对产量的影响,运用方差分析探讨了密度与植株性状(株高、主茎数和茎粗)、产量性状(单株结薯数、平均薯块重、单株产量、产种量、繁殖系数、公顷产量)和经济参数(产投比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株距在10~30 cm之间时,如果株高越高、主茎数越多,那么产量就越高;随着株距的增大,单株结薯数逐渐增多,单株产量逐渐增高,繁殖系数和产投比逐渐增大,主茎数和产种量无显著变化;垄株距为70×30 cm的处理产量最高,繁殖系数最大,产投比最高和经济效益最好,是小垄稀植栽培的适宜密度。  相似文献   

7.
种薯切块与小种薯播种栽培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节约用种量考虑 ,生产中常采用种薯切块的方法种植马铃薯。但由于消毒不严 ,一些病害易通过切刀传播 ,引起马铃薯发病 ,造成产量下降。在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种植马铃薯时 ,采用小整薯播种不但可以避免病害传播 ,而且还可以起到抗旱保苗 ,保证苗齐苗壮的作用 ,从而提高产量。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供各地参考。一、材料与方法供试品种为东农303。4个薯块重500g的为大薯 ,7个重500g的为中薯 ,14个重500g的为小薯 ,各选取25kg作为试验材料。大薯切成4块 ,中薯切成2块 ,小薯不切。切块种薯用草木灰涂抹切口 ,以…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在种植过程中的切块处理往往是病害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获得有效的马铃薯种薯切块保护方法,对于防止病原菌通过切块的伤口感染薯块具有重要的意义。EM菌制剂是一种混合菌制剂,能够促进植物的新陈代谢,抵抗病原菌的侵染。试验采用不同处理的EM菌制剂结合活性炭对马铃薯种薯切块进行处理,对马铃薯种植后的农艺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EM菌及活性炭处理后,马铃薯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开花数及产量都得到了提高。EM菌制剂处理对产量影响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灭菌EM菌处理EM菌离心液EM菌原液,不同处理EM菌制剂的稀释浓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其中采用EM菌制剂灭菌液(稀释100倍)结合活性炭处理薯块,对种薯的保护性最好,产量提高了20.00%。  相似文献   

9.
在马铃薯栽培中种子的投入最昂贵。由于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为获得丰收需要投放大量的种薯(2.0~4.0吨/公顷)。尤其对大薯块品种情况就更严重。对这类品种可以采用种薯切块并保持单位面积种植密度比整薯高一些的方法来减少种薯的资金投入。 Shilma(1963)于秋季将种薯切块,并用0.2~0.3%的代森锰锌溶液处理几分钟后种植曾获得丰收。但他于1957~1960年间用旧品种试验表明整薯比切块的收成更好。只是对块茎  相似文献   

10.
以‘大西洋’、‘荷兰15’、‘夏坡蒂’3个加工型马铃薯为供试材料,探讨整薯与切块播种对河西走廊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生长发育及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整薯播种较切块播种生长优势明显,出苗率高5~7个百分点,单株根数多2.0~3.2条,芽长长0.5~0.8cm,株高高2.3~2.7cm;整薯播种经济性状优于切块播种,平均单株结薯数多0.8~1.8个,单株主茎数多0.7~1.6个,平均单薯重高15.5~16.0g,大薯率高12.9~19.9个百分点,商品薯率高20.3~22.9个百分点,增产率18.17%~26.00%;整薯播种干物质、可溶性总糖、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切块播种,分别高1.59~3.87,0.17~0.21和2.10~3.07个百分点。该研究结果为推广整薯播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1980~1982年,通过田间试验,对马铃薯不同大小整薯播种的产量变异规律及其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产单位块薯产量所需种薯数量与种薯大小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马铃薯产量与种薯大小呈渐近状曲线相关;净产量与种薯大小呈抛物线性曲线相关。求得其极大值,3年平均为50.4±3.5克。马铃薯繁殖倍数与种薯大小两者的关系具有双曲线的性质,它在第一象限随种薯大小的增大而递次降低。不同大小种薯所产块茎的商品率3年平均,以111.2克为准时,种薯大小为10,30,50,80和150克,各处理所产块茎商品率依次为88.1,77.6,69.7,62.8和48.7%,以50克为准时,各处理所产块茎商品率依次为99.2,98.4,97.6,96.9和94.0%,都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马铃薯专用肥对马铃薯植株株高、主茎数、结薯个数、薯块产量以及商品薯率的影响,2017~2018年马铃薯生长季,以当地马铃薯品种‘荷兰15号’为试验材料,以不施肥为对照(CK),评价马铃薯专用肥(JS)和普通农用复合肥(PT)两个施肥处理。结果显示,与CK相比,JS处理可提高马铃薯的株高、主茎数和结薯个数,分别为7.62%、15.00%和44.48%;与PT相比,提高2.33%、9.55%和14.77%。JS处理产值较CK提高142.29%,较PT提高33.55%。JS较CK增收17 481元/hm2,较PT增收10 080元/hm2。在试验条件下,施用马铃薯专用肥可明显改善马铃薯植株的农艺性状,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薯块商品薯率,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3.
Sharma等(1984)曾报道,由于马铃薯播种量大,浸种处理能为其供给一些养分。但薯块浸种处理有利也有弊,弊病是使作物出苗不良。用代森锰锌处理虽减少了对出苗的不利作用,但增加成本。因此为了降低处理成本而又有效,本研究试图在两种农业气候条件下找出薯块在水中和盐溶液中浸种的安全时期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盆栽试验于1981年冬季在印度Shimla的酸性丘陵土壤上进行,4种处理如下:1.未浸种,2.水浸4小时,3.1%NaHCO_3溶液中浸2分钟,4.1%NaHCO_3溶液中浸1小时。各重复5次。  相似文献   

14.
试验采用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马铃薯脱毒扦插苗,对其株高、结薯数、薯块大小及产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效唑、矮壮素、膨大素,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植株的徒长,并达到增加产量和提高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不同密度和种薯大小对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生态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种薯大小对马铃薯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密度为主处理,种薯大小为副处理进行了二因素裂区试验。供试材料为品种东农303。不同密度间,块茎数和总产有显著差异,两性状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种善大小间,除净产量只达0.05显著水平外,其它性状均达0.01显著水平。株高、主茎数/每穴、块茎数随种薯大小的增大星线性增长,而总产、商品薯块茎数、商品薯产量、净产量随种薯大小的变化规律则只能用二次多项式来描述。采用新复极差法对各性状在不同密度及不同种薯大小下的表现作了多重比较。要想获得较高的商品薯产量及净产量,并考虑节约用种,提高繁殖倍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生态条件下,东农303的株行距应为30cm×70cm,种薯大小应为50~80g。  相似文献   

16.
用含有8%蔗糖,5毫克/升6—苄基嘌呤,500毫克/升矮壮素和5克/升活性炭的液体培养基处理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及其野生种的试管苗,诱导出了试管薯.在黑暗条件下18~20℃时,供试的22个基因型的试管薯平均产量为每30个茎段产试管薯34.4个,平均重量为107.4毫克.从切段培养到收获试管薯共需8~9周.该方法诱导试管薯时间短,产量高,薯块大,优于已报道的其它方法.研究发现,活性炭对促进试管苗生长和试管苗产量和大小都有显著效果.本文探讨了试管薯植株生长不一致的可能原因和用试管薯保存种质可能带来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7.
不同密度和种薯大小对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明确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生态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种薯大小对马铃薯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密度为主处理,种薯大小为副处理进行了二因素裂区试验。  相似文献   

18.
冀张薯8号马铃薯网室原原种生产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育成并经国家审定的马铃薯新品种冀张薯8号脱毒假植苗为材料,在40目尼龙网纱覆盖网室内进行不同定植密度对产量构成进行试验。设行距80 cm,株距20 cm、25 cm、30 cm、35 cm进行标准化繁种栽培试验,结果以株距25 cm单株经济性状最佳,中等块茎的生产比例大,为今后该品种网室原原种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罗崇明 《中国马铃薯》2003,17(4):250-250
1 品种选用景泰灌区马铃薯种薯来源于黑龙江省农科院马铃铃薯研究所培育的克新1号,该品种在景泰灌区栽培的主要表现为:株高65~70cm,株型开展,块茎椭圆形,白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9~11个,且集中块茎顶部及中部,芽眼中等深。结薯集中,块茎大而整齐。淀粉含量13%~14%,植株抗晚疫病,高抗环腐病,较耐涝。2 种薯选择与处理种薯选择标准是,单薯重125~200g,无疮痂病,薯肉白净,无环腐病。种薯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播前20d左右,将种薯放于20℃室内散射光条件下催芽,播前3~5d切块,单薯切块3~4个,每个25~50g,如发现环腐病后,及时除去并将切刀放置在…  相似文献   

20.
鄱阳湖植棉区棉薯连作适宜马铃薯品种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适宜鄱阳湖植棉区棉花与马铃薯连作的马铃薯品种,以荷兰15号为对照品种,对6个参试马铃薯品种的生育期、抗病性、植株性状、薯块性状、外观品质、产量性状以及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薯3号产量最高、各方面性状均较好,中薯5号产量其次、抗病性很强,兴佳2号和荷兰15号均早熟性好、不抗病,大西洋早熟性好、植株生长最弱、产量也比较低,华彩1号为紫色马铃薯、薯个体小、产量也仅是对照的一半。因而,鄱阳湖植棉区适宜棉花与马铃薯连作的马铃薯品种推荐中署3号,赶茬口和早上市可以选择生育期稍短的兴佳2号和荷兰15号,作为特色马铃薯种植可以考虑华彩1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