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野血牦牛复壮家牦牛的效果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提高野血牦牛的整体生产水平.[方法]对l/2野血牦牛和家牦牛的初牛犊牛和6月龄1/4野血犊牛进行了生长发育指标的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1/4野血初生牦犊牛体高、体斜长、胸围和体重比家牦牛初生犊增加1.80 cm、3.42 cm、2.28 cm和1.27 kg,分别提高了3.51%、7.33%、4.12%和11.05%.6月龄1/4野血牦牛体高、体斜长、胸围和体重比同龄家牦牛增加4.78 cm、5.10 cm、6.74 cm和7.94 kg,分别提高了6.70%、6.90%、7.58%和20.00%(P<0.01).[结论]家牦牛导入野牦牛血可促进牦牛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引进野牦牛冻精、1/2和1/4野血牦牛公牛,与本地耗牛进行复壮技术研究,对1/2、1/4野血牦牛和家牦牛初生和6月龄体重、体尺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2野血牦牛初生、6月龄体重比1/4野血牦牛分别提高4.53%、3.57%。体高比1/4野血牦牛分别提高0.76%、2.846%;胸围分别提高1.85%、3.06%;体斜长分别提高2.90%和2.79%。除1/2野血牦牛初生体高指标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指标均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引进野血种公牦牛改良当地牦牛可有效遏止牦牛退化,进一步巩固和改善我县牦牛品种质量,恢复其原有的优良生产性能和品种特征,提高经济效益.[方法]本文以野牦牛和家牦牛杂交后代与家牦牛后代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杂种牦牛和家牦牛的初生、6月龄、18月龄体尺、体重.[结果]显示,在同等条件下,1/4野血牦牛初生、6月龄、18月龄体尺、体重均显著高于同龄家牦牛,经t检验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用野血牦牛改良家牦牛,是目前更新复壮家牦牛群体的有效途径之一,能获得很强的杂种优势,对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野血牦牛复壮家牦牛的效果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l/2野血牦牛和家牦牛的初牛犊牛和6月龄1/4野血犊牛进行了生长发育指标的测定和比较。测定结果表明:1/4野血初生牦犊牛体高、体斜长、胸围和体重比家牦牛初生犊增加1.80cm、3.42cm、2.28cm和1.27kg,分别提高了3.51%、7.33%、4.12%和11.05%。6月龄l/4野血牦牛体高、体斜长、胸围和体重比同龄家牦牛增加4.78cm、5.10cm、6.74cm和7.94kg,分别提高了6.70%、6.90%、7.58%和20.00%(P<0.01)。结果表明,给家牦牛导入野牦牛血可促进牦牛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野牦牛杂交复壮家牦牛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进野牦牛冻精和野血牦牛,改良当地牦牛所生产的野血后代,均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文章以野牦牛和家牦牛杂交后代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杂种牦牛和家牦牛公牛初生重、6月龄、18月龄、28月龄体重和体尺,同时进行了屠宰试验.结果1/2野血牦牛、1/4野血牦牛初生重、6月龄、18月龄和28月龄体重均极显著高于同龄家牦牛(P<0.01);6月龄、18月龄、28月龄体尺指标也是杂交牛极显著高于家牦牛(P<0.01);屠宰试验结果表明,18月龄、28月龄1/2野血牦牛和1/4野血牦牛比同龄家牦牛分别多产肉16.62 kg、24.70 kg和11.45kg、13.70 kg,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6.
引入1/4野血牦牛,改良当地牦牛所生产的野血后代,均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作者以野牦牛和家牦牛杂交后代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杂种牦牛和家牦牛初生重、6月龄、18月龄体重。结果:1/4野血牦牛初生重、6月龄、18月龄体重均极显著高于同龄家牦牛。  相似文献   

7.
导入野牦牛血液对提高家牦牛后代生长发育效果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有效地防止牦牛退化,提高牦牛生产性能,利用野牦牛(精液)、半野血牦牛,采用人工控制本交和人工授精的方式与家牦牛杂交,对1/2,1/4野血牦牛的初生、6月龄、18月龄体尺、体重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其生长发育速度加快、体重增加,均显著高于同龄家牦牛的相应指标。利用野血牦牛复壮家牦牛群体效果显著,是目前提高牦牛质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用野血牦牛杂交改良甘南牦牛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3/4野血牦牛细管冻精和1/2野血公牦牛与甘南母牦牛进行杂交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授精群公母牦牛犊牛(含3/8野血)平均初生重分别比对照群提高17.08%和15.93%;差异极显著(P<0.01);自然交配群公母牦牛犊(含1/4野血)平均初生重分别比对照群提高11.31%、9.40%,差异显著(P<0.05).人工授精群6月龄公母牦牛犊平均体重分别比对照群提高30.31%和27.17%,差异极显著(P<0.01);自然交配群6月龄公母牦牛犊平均体重分别比对照群牦牛犊提高14.59%、13.13%,差异显著(P<0.05);而且人工授精群与自然交配群公母牦牛犊6月龄体重差异显著(P<0.05).人工授精群12月龄公母牦牛犊平均体重分别比对照群提高27.56%和23.28%,差异极显著(P<0.01);自然交配群12月龄公母牦牛犊平均体重分别比对照群提高17.12%、13.88%,差异极显著(P<0.01);而人工授精群与自然交配群公母牦牛犊12月龄体重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为验证利用野牦牛改良复壮家牦牛,提高生产性能的效果,于2012年11月对天峻县龙门乡18月龄野血牦牛、高原型牦牛进行了屠宰试验比较。结果 1/2野血牦牛屠宰前体重比同等饲管条件下家牦牛重18.84kg,胴体重前者较后者重17.51kg,龙门乡1/2野血牦牛的体重和胴体重均大于龙门乡高原型牦牛、大通牦牛、青藏高原型牦牛、羌塘型牦牛,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表明野牦牛是复壮家牦牛的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10.
导入野牦牛血液对提高牦牛后代生长发育效果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地防止牦牛退化,提高牦牛生产性能,利用野牦牛(精液)、半野血牦牛,采用人工控制本交和人工授精的方式与牦牛杂交,对1/2,1/4野血牦牛的初生,6,18月龄牦牛体尺、体重进行测定,野血后代生长发育速度及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同龄牦牛的相应指标。利用野血牦牛复壮牦牛群体效果显著,是目前提高牦牛质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青海高原型牦牛生长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研发高原有机牦牛肉提供依据。[方法]对高原型牦牛和改良型牦牛进行了生长发育项目的测定。[结果]在正常年景下,高原型牦牛出生、1周岁、2周岁、3周岁和4周岁体重分别为:11.90±2.10 kg、98.27±24.33 kg、162.63±27.37 kg、194.52±45.05 kg和237.62±33.44 kg。高原型牦牛出生至4周岁日增重速度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体高、体长、胸围和体重日增长曲线拐点出现在1周岁及稍后一段时间。出生时改良型牦牛的体高、体斜长极显著高于高原型牦牛(P〈0.01),胸围、管围和体重比高原型牦牛高出1.15 cm、0.12 cm和0.39 kg。1周岁时改良型牦牛的胸围和体重极显著低于高原型牦牛(P〈0.01),体高、体长和管围比高原型牦牛低1.4 cm4、.57 cm和0.18 cm。[结论]在品种改良现阶段,良种是提高改良效果的核心内容,但良好的饲养管理水平才是体现改良效果、发挥改良潜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在青草期进行88天放牦牛放牧加补饲精料试验。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混合群牦牛103头,62头,试验每日每头补饲混合精料0.25kg。试验结果:2岁牦牛增重效果最好,增重率提高20.1个百分点,3岁牦牛次之,增重率提高14.5个分点,4岁牦牛最差,增重率4.0个百分点;在同,4岁牦牛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观察试验不同肉牛品种杂交改良效果.[方法]选择胎次、膘情和年龄接近,健康无病、饲养管理条件基本相同的经产西杂母牛80头,随机分为Ⅰ和Ⅱ两组,每组40头.Ⅰ组的40头基础母牛选用南德温牛冻精授配改良,即:南德温(♂)×西杂(♀)杂交组合(简称南西杂组);Ⅱ组的40头采用西门塔尔牛冻精授配改良技术,即:西门塔尔...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不同犊牛培育方法,分别考察对传统饲养条件和高效繁育技术条件下对后代公犊牛及育成母牛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对照组相比,犊牛培育组犊牛成活率达到97.23%,犊牛培育组的成活率、初选合格率、复选合格率和定选合格率分别为91.67%、80.56%和77.78%,分别比传统对照组提高12.90%、13.79%、11.54%和27.26%,差异显著(P<0.05)。犊牛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及体重显著提高,差异显著(P<0.05)。采用犊牛培育技术,后代犊牛及育成牛生长发育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有效提高牦牛种母牛培育合格率,从而为建立优良种母牛核心群提供一条切实有效的生产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采用犏牛、牦牛犊牛培育技术结合设施化养殖技术,研究不同的饲养方式对犏牛、牦牛生长发育、增重效果及屠宰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犊牛培育技术,6月龄犏牛公犊牛和牦牛公犊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体重也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采用设施化养殖技术,犏牛设施组的总增重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牦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牦牛设施组、犏牛对照组和犏牛设施组的总增重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牦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犏牛设施组胴体重及净肉重分别为138.27±3.17kg和113.29±2.87kg,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58.47%和47.91%,犏牛设施组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高于犏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牦牛设施组胴体重及净肉重分别为99.09±2.35kg和79.83±1.91kg,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57.46%和46.29%,与牦牛对照组和犏牛对照组相比,牦牛设施组和犏牛设施组的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高于牦牛对照组和犏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采用犏牛、牦牛犊牛培育技术结合设施化养殖技术,犏牛、牦牛的生长发育速度显著提高,总增重、日增重、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高于传统放牧条件下的犏牛和牦牛。  相似文献   

16.
旨在研发半舍饲条件下淘汰母牦牛育肥及犊牦牛培育技术。选取带犊母牦牛和公犊牛各66头,分别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犊牛培育期间(2017年12月4日—2018年3月5日),对试验组母牦牛进行补饲,试验组犊牦牛断乳前(3月5日断乳)随母牦牛哺乳,并进行补饲;对照组母牦牛不进行补饲,按常规放牧方式饲养,对照组犊牦牛进行断乳并补饲。育肥期间(2018年3月5日至出栏)对试验组母牦牛进行补饲,于6月错峰出栏;对照组母牦牛不进行补饲,于集中出栏时间出售(9月或10月)。在犊牦牛培育期间,观察试验组母牦牛的体重变化情况;每月4日测定2组犊牦牛的体重和体尺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试验组母牦牛错峰出栏收益。结果表明,在犊牦牛培育阶段,由于试验组犊牦牛随母牦牛哺乳,试验组母牦牛体重平均下降1.17 kg/头;2018年1月4日,试验组犊牦牛的体重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体斜长和胸围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2018年2月4日和3月4日,试验组犊牦牛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均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母牦牛错峰出栏的效益为1 063.05元。研究结果为提高半舍饲条件下淘汰母牦牛养殖效益以及提升犊牛培育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牦牛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G蛋白调节诱导神经突增生家族亚型因子3(Gprin3)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并分析多态位点与牦牛体尺性状的关联性。【方法】 以西藏的斯布牦牛、帕里牦牛、类乌齐牦牛、申扎牦牛及四川的麦洼牦牛5个类群260头个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基因池筛选技术检测CTGFGprin3基因SNP位点,分析其多态信息含量、有效等位基因数、纯合度及杂合度等指标,利用最小二乘线性模型分析不同基因型与牦牛体尺性状的关联性。【结果】 牦牛CTGF基因存在3个SNPs位点,分别为T1537A、C2195T和C2421T,均位于内含子区,其中T1537A位点在斯布牦牛和麦洼牦牛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而在帕里牦牛、类乌齐牦牛和申扎牦牛中均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该位点与牦牛体高呈显著相关(P<0.05);C2195T位点在5个牦牛类群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且处于中度多态(0.25<PIC<0.5);C2421T位点在5个牦牛类群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该位点与牦牛体重、体斜长、胸围、管围和前肢长均呈显著相关(P<0.05)。牦牛Gprin3基因共发现4个SNPs,分别为G310C、C414T、C1100T和G1213A,其中G310C、C414T及C1100T位点在5个牦牛类群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G1213A位点在类乌齐牦牛中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在其余4个类群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G310C位点在5个牦牛类群中均处于低度多态(PIC<0.25),C414T和C1100T位点在类乌齐牦牛、斯布牦牛中均处于中度多态,G1213A位点在类乌齐牦牛中处于中度多态,在其余牦牛类群中为低度多态;C414T位点与牦牛体重、体高、体斜长和胸围均呈显著相关,而在斯布牦牛和申扎牦牛中C1100T位点与其胸围和前肢长均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 牦牛CTGFGprin3基因具有丰富的多态性,CTGF基因T1537A、C2421T位点及Gprin3基因C414T、C1100T位点均与牦牛体尺性状有关,可作为影响生长发育性状的候选基因及基因座用于牦牛定向选育。  相似文献   

18.
高寒牧区牦牛育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试验结果表明 :天然草地不同牧草利用率下 ,牧草利用率为 3 0 %的绝对增重、相对增重和日增重比 5 0 %和 70 %的分别高 2 2kg和 8 1kg、2 3 4%和 8 5 1%、0 0 2kg和 0 0 7kg ,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但处理内不同放牧期间差异极显著 (P <0 0 1) ;天然草地、人工草地上不同年龄组条件下 ,天然草地上绝对增重和日增重分别高于人工草地上的 ,0 5岁犊牛组的相对增重高于对应的 1 5岁犊牛组 ,日增重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但处理内不同放牧期牦牛日增重差异极显著 (P <0 0 1) ;在暖棚舍饲条件下 ,高精料组 (第一组 )的绝对增重、相对增重和平均日增重分别比低精料组 (第二组 )和对照组高 5 9kg、4 94%、0 9kg和 3 1 44kg、2 6 5 9%、0 49kg ,低精料组 (第二组 )比对照组高 2 5 5 4kg、2 1 65 %和 0 4kg ,两处理之间同一放牧期牦牛的日增重差异极显著 (P <0 0 1) ,处理内不同放牧期牦牛的日增重差异显著 (P <0 0 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