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滇型籼粳杂交水稻育种实践与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籼、粳亚种杂交,杂种优势强。为了选育出竞争优势很强的籼粳杂交稻,首先应用籼、粳亚种的品种或材料进行杂交,以选育出籼粳交的保持系、恢复系或材料;其次用籼粳交的保持系或材料转育成不育系或材料;第三用籼、粳稻不育系或材料与籼粳交的恢复系或材料测交;第四用籼粳交的不育系或材料与籼、粳稻品种或材料测交;第五用籼粳交的不育系或材料与籼粳交的恢复系或材料进行广泛测交,再从中选出竞争优势强的籼粳杂交组合;第六,经过试种、鉴定,选出竞争优势极强的籼粳杂交稻。  相似文献   

2.
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花优63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籼粳交结合花药培养技术育成的优质不育系花1A 与优质强恢复系明恢63 配制而成的杂交稻组合花优63,具有优势强、米质优等特点,1998 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3.
不同类型水稻品质性状变异特性及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6  
对来自全国各地的8 390份稻米样品按籼型常规稻、籼型杂交稻、粳型常规稻和粳型杂交稻进行分类,并对其品质性状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常规稻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略高于杂交稻。糙米率、精米率、粒长和长宽比的变异系数较小,垩白米率、透明度和垩白度的变异系数较大。(2)粳稻的品质优于籼稻。垩白、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是籼稻品质改良的重点,垩白和整精米率是粳稻品质改良的重点。(3)籼型杂交稻的稻米品质得到明显改善,除垩白外,其他品质性状达到优质米一、二级标准的比率均较高。(4)籼型常规稻的垩白和直链淀粉含量呈两极分布,籼型常规稻中米质较优和较差的样品比例均较高。  相似文献   

4.
水稻亚种间优质米组合的选育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籼粳交组合及其亲本的稻米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选育水稻亚种间优质米组合时,亲本中必须有1个优质米亲本,另一个为高产中等米质亲本;配制偏粳组合时,最好选用粳型不育系作母本;反之,配制偏籼组合时,应选用籼型不育系作母本;双亲垩白度都高的亲本不宜选用;另外,在选配偏粳组合时,不宜选用直链淀粉含量高(24%以上)的籼稻作父本,最好直链淀粉含量在20%以下。  相似文献   

5.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米质现状研究   总被引:52,自引:8,他引:44  
以具广泛代表性的6 个不育系和9 个恢复系及其配制的54 个组合为材料研究了现有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米质状况。结果表明,参试组合的大多数米质性状均表现良好:在分析的11 个性状中有5 个(糙米率、精米率、精米长、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全部达到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2 个性状(精米长宽比和蛋白质含量)二级达标率在77.8% 以上。但在垩白粒率、垩白大小、整精米率、胶稠度等4 个性状上达标率低,存在明显的不足。提出了在杂交稻优质育种中不育系应注重降低垩白、提高胶稠度,恢复系应把降低垩白粒率、提高整精米率作为主攻目标,兼顾蛋白质含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李映照  胡昌  陈芳远 《杂交水稻》2003,18(2):19-21,74
利用空间诱变育成的粳型亲籼恢复系,分别与多个不育系配组成杂交组合种植,连续3a观测了同一恢复系与不同不育系配成的各组合和同一组合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的结实率和籽粒充实度表现,并对一些组合进行产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由这类型亲籼恢复系与籼型不育系配成的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组合,其结实率高,籽粒饱满度好,且季节间、年度间均表现稳定,特别是部分组合的单产和日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可见,这类粳型亲籼系在杂交水稻育种和生产上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对1994~2011年湖南省通过省级审定的41个金优组合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优系列品种中,早籼组合和晚籼组合品质性状达到国标优一级的达标率较高,表现出晚籼〉中籼〉早籼的趋势;要选育出垩白粒率较低的金优系列组合需选用无垩白恢复系资源进行配组。  相似文献   

8.
协优7954系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以籼粳交恢复系浙恢7954与协青早A配组而成的籼型杂交稻新组合,于2001年4月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该组合在浙江金华种植,具有丰产性好、耐肥抗倒、生育期适中、后期转色好、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米质较好等特点,可作单季或连作晚稻种植.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前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绝大多数为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自第1个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甬优6号在浙江省通过品种审定以来,利用粳型不育系与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配组,已选育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籼粳杂交稻,表现出超高产的产量潜力,在生产上广受欢迎。本文对我国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的发展历史、粳不籼恢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现状进行回顾与展望,以期为我国今后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和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培育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籼粳交恢复系T914的选育及利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用广亲和籼粳交恢复系 T986 与 T28(密阳 46 系选)杂交选育而成的籼粳交恢复系 T914,具有恢复度高、杂种优势强、抗病性好、米质优、花粉量足等特点,是一个对籼型不育系恢复较广的优良恢复系。用其与协青早 A 配组育成的协优 914 于 1997 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1.
六优3—2     
六优3—2系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于1982年用粳稻不育系六千辛A与恢复系宁恢3—2配组育成。其母本六千辛A是以BT型矮秆黄A为母本,中粳品系691/千重浪/Zenith(简称六千辛)为父本,回交转育成的中粳不育系,1981年定型,不育性稳定,可恢复性好。恢复系宁恢3—2为几内亚的模型陆稻粘利作母本,选用籼粳交后代偏粳型恢复系粳7623为父本,杂交培育而成的中便恢复系。该组合1989年4月经江苏省第九次农作物品种审定小组审定通过。1产量表现该组合1987年参加江苏省杂交粳稻(中熟组)区试,7个点平均…  相似文献   

12.
用CDR22与籼粳交中间材料81136(苏粳4号/罗玛∥IH66l的F8代)杂交,再与强恢复系明恢78进行复合杂交,育成了恢复系宜恢3551。宜恢3551株叶形态好,恢复力强,配合力高,开花习性好,制种产量高。同冈46A组配的杂交稻组合冈优3551于2001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3.
籼粳亚种间超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春优58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春优58是用早花时矮秆晚粳不育系春江12A与偏籼型广亲和恢复系CH58配组育成的籼粳亚种间杂交稻新组合,具有营养生长旺盛、产量高、适应性广、米质较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等特点,2007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粳稻糙米垩白率研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正反交4个组合F1代和F2代、F6和F7世代的糙米观察,计算垩白率及上下代间的垩白下降率。初步认为:父本对后代垩白率的影响大于母本;垩白率受遗传和环境双重影响;无垩白率属稳定性状,能稳定遗传后代。  相似文献   

15.
泉恢131是福建省泉州市农科所以恢复系多系1号为母本,稳定的籼粳交中间材料Y31-121为父本杂交育成的优质偏籼型恢复系。具有株型适中,分蘖力强,米质优,配合力强,抗性良好等特点,所配组合Ⅱ优131表现优良,于2005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6.
该试验通过七个籼型杂交稻组合的遗传分析,初步认为杂交水稻后代米粒垩白由显性基因控制,也有无垩白对垩白的部分显性作用。其遗传行为属于独立遗传与连锁遗传。  相似文献   

17.
粳型杂交水稻育种的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辽宁省农科院稻作所利用“籼粳架桥”人工制恢技术,于1975年首次育成粳型强恢复复系C57,为BT型,滇型粳三系应用于北方奠定了基础。黎优57是我国生产上第一个推广的粳型杂交组合。1980年后,南方也开始了粳型杂交稻的应用,近年利用广亲和基因。杂交粳稻又进入到粳爪交次亚种间和粳籼交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8.
以籼粳杂交组合亚优2号为供试材料,采用盆钵与大田试验相结合,研究了1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亚优2号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时适量地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改善籼粳交F1的农艺性状,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19.
王蔚风  徐庆国 《作物研究》2011,25(4):388-391
杂交稻产量性状具有极大正向杂种优势的同时又与米质性状成负相关。杂交稻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等各米质性状之间存在诸多联系。这些品质性状由不育系和恢复系共同决定。因此,可采用籼粳混合进行杂交、亚种间的基因渗透、分子选育等选育组合方式,进行优质杂交稻不育系与恢复系组配优质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20.
采用粳不/籼恢三系法途径,以优良晚粳型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选育和对粳型不育系强恢的中籼型恢复系选育为突破口,育成综合性状优、易被籼稻恢复系恢复的晚粳型不育系甬粳2号A和多个强恢中籼恢复系,并以甬粳2号A为母本、中籼恢复系为父本育成了4个籼粳杂交晚稻组合通过国家和多省审定或认定,在浙江、福建、广西、江西等省大面积推广应用。甬粳2号A及其籼粳杂交晚稻组合的选育及大面积推广应用,表明三系法粳不/籼恢是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