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蜈蚣藻和繁枝蜈蚣藻孢子发生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凤贤  李伟新 《水产学报》1986,10(3):281-288
本研究以我国厦门地区沿海产的蜈蚣藻和繁枝蜈蚣藻为对象,进行其发生的比较研究,其结果如下:1.蜈蚣藻的果孢子和四分孢子大小相似,直径约为15微米左右,孢子中央具有一个细胞核,色素体多集中于细胞中央,呈黄褐色。繁枝蜈蚣藻的果孢子和四分孢子略大,直径为17微米左右,其色素体呈棕褐色。2.蜈蚣藻和繁枝蜈蚣藻的孢子发生类型,均为间接盘状型,但其发生初期的发生形式,略有不同,表现出种间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螺旋藻广泛分布在世界各海区及陆地淡、盐水湖中,是浮游自养的原核生物,属蓝藻门颤藻目颤藻科。藻体由于含藻蓝素而呈绿色,显微镜观察呈细丝状螺旋形。全世界已知存在36个种,目前国际上工厂化生产的主要是钝顶螺旋藻和极大螺旋藻2个淡水种类。螺旋藻是目前常用微藻(小球藻、绿藻、螺旋藻)中蛋白质含量最高、营养全面、消化吸收及适口性最好的藻种,而且食用安全,至今未发现对动物有任何毒性或致病等副作用。 一、螺旋藻的营养特点 1.蛋白质含量高 螺旋藻含蛋白质高达55%~70%,相当于大豆的2倍,鸡蛋的4倍,且蛋白质品…  相似文献   

3.
螺旋藻广泛分布在世界各海区及陆地淡、盐水湖中,是浮游自养的原核生物,属蓝藻门颤藻目颤藻科。藻体由于含藻蓝素而呈绿色,显微镜观察呈细丝状螺旋形。全世界已知存在36个种,目前国际上工厂化生产的主要是钝顶螺旋藻和极大螺旋藻2个淡水种类。螺旋藻是目前常用微藻(小球藻、绿藻、螺旋藻)中蛋白质含量最高、营养全面、消化吸收及适口性最好的藻种,而且食用安全,至今未发现对动物有任何毒性或致病等副作用。1螺旋藻的营养特点1. 1蛋白质含量高 螺旋藻含蛋白质高达55%~70%,相当于大豆蛋白质的2倍,鸡蛋蛋白质的4倍,…  相似文献   

4.
2011年8~10月对山东半岛大叶藻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山东半岛大叶藻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显示,山东半岛主要存在3种大叶藻科(Zosteraceae)种类,分别是大叶藻属Zostera的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矮大叶藻Zostera japonica Ascherson & Graebner以及虾形藻属Phyllospadix的红须虾形藻Phyllospadix iwatensis Makino.其中,大叶藻分布广泛,莱州湾、俚岛、小石岛、楮岛、汇泉湾等地均发现有大叶藻存在,莱州湾地区大叶藻呈斑状分布,汇泉湾呈零星分布,俚岛、小石岛、楮岛地区呈片状分布;矮大叶藻分布较少,莱州湾地区呈斑状分布,广饶地区零星分布;红须虾形藻仅发现于青岛石老人海水浴场,呈斑状分布.调查还发现,山东半岛近海沿岸大叶藻海草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和破坏,除俚岛、小石岛、楮岛的大叶藻呈片状分布以外,其他地区的大叶藻均呈斑状分布或者零星分布.日照东港地区的海草场更是破坏严重,且本次调查范围内未发现大叶藻存在.  相似文献   

5.
一、漆沟藻的特征 漆沟藻,形状大小不等,整体呈球体或圆锥体,是甲藻属中毒性较强的一种藻类,主要生长在温带的浅海和池塘中。漆沟藻爆发后,水体呈酱红色,漆沟藻死亡变黑并产生神经毒素,造成水生动物死亡。漆沟藻的繁殖方式是无性分裂繁殖,因此容易反复爆发。笔者根据近几年的观察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王武 《淡水渔业》1978,(6):22-29
兰绿色裸甲藻属甲藻门、裸甲藻层。该藻在国内尚未定种名,因其载色体呈兰绿色,我们暂且称其为兰绿色裸甲藻。该藻个体比隐藻大2-8倍,夏秋季节在高产成鱼池中大量繁殖,使水百呈兰绿色丝状或块状水华。据文献记载,认为兰绿色的裸甲藻是鱼类不易消化的种类,在其死亡后,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乳山湾东流区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种类组成等生物学特征,6~9月间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变化范围为18.23×104~3172×104cell/m3,其数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数量高峰出现在9月中旬。种类组成主要是广温、广盐的沿岸种类。经鉴定,乳山湾东流区浮游植物共有22属,41种。其中赤潮生物14种,主要有丹麦细柱藻、翼根管藻纤细变型、尖刺菱形藻等。丹麦细柱藻、翼根管藻纤细变型为该海域的主要优势种。  相似文献   

8.
扁藻是海水养殖动物育苗期重要的基础饵料。在扁藻保种培养期间常常会发生一种蓝绿色的微型(≤2微米)藻类污染。被污染的藻液呈蓝绿色,镜检可见藻液中有大量的微型藻类,藻体呈圆形,光学显微镜高倍镜下看不清细胞结构。由于杂藻与扁藻争夺营养和空间,导致污染藻液中的扁藻密度下降,活力减弱。  相似文献   

9.
张胜利 《水产科学》1994,13(4):15-17
本文对新月菱形藻不同培养规模,周期,生态条件下,不同培养密度与增殖速度进行了实验测试及归纳总结,得出如下结论:在培养规模,周期及生态条件相同情况下,在一定密度范围内,新月菱形藻的增殖速度-相对生长常数值随培养密度的提高面降低,即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淡水渔业》1973,(9):8-13
螺旋鱼腥藻(Anabaena spiroides)是兰藻门(Cyanophyta)鱼腥藻属(Anabaena)内的一种,因其形如弹簧呈螺旋状,故谓之螺旋鱼腥藻。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氮磷比对海洋赤潮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查明营养盐对不同赤潮藻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通过测定不同营养条件下培养的7种赤潮藻δ13 C和δ15 N值,比较不同生长阶段、不同藻种之间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差别。结果显示,7种赤潮藻δ13 C和δ15 N值存在一定的差异,海洋原甲藻具有较高的δ13 C值;海洋球石藻δ13 C值相对较小;新月菱形藻、威氏海链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具有相似的δ13 C值。强壮前沟藻、海洋原甲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δ15 N值要高于其他赤潮藻,威氏海链藻、海洋球石藻、中肋骨条藻和新月菱形藻具有相似的δ15 N值。塔玛亚历山大藻在NP、3N、1/3P和3P组别指数期δ13 C值要低于稳定期,其他6种赤潮藻指数期δ13 C值要高于稳定期。几种赤潮藻δ13 C值与NO3-和PO3-4浓度普遍呈显著正相关;δ15 N值与NO3-浓度普遍呈显著负相关,与PO3-4浓度普遍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1螺旋藻的生物学特性目前最有开发价值的螺旋藻为钝顶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和巨大螺旋藻(Spirulinamaxima)。藻作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丝体。无鞘、圆柱形,呈疏松或紧密的有规则的螺旋状弯曲。多数种的藻丝由短圆柱形细胞组成,丝长50~250微米,宽3~8微米,细胞内有气泡,上浮性好,便于收采。繁殖方式以细胞不断横分裂或藻丝断裂而增加藻丝长度和数量。3~4天内生物量增加一倍。该藻适宜盐碱水域及淡水、海水、稻田、沼泽、温泉等水域。适宜生长水温为28~35C,其最高与最低生长温度为40C和15C。PH值为85~10,适宜光照强度…  相似文献   

13.
文章探讨了不同光照强度(1 000、3 000、5 000、7 000和9 000 lx)下琼枝藻(Betaphycus gelatinae)的生长、光合色素及颜色变化,基于CSE-1成像色度检测分析系统,研究了琼枝藻颜色参数L~*a~*b~*(CIE 1976)与光照强度、生长、光合色素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琼枝藻的相对生长速率和增重率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显著增大,适宜生长的光照强度为7 000~9 000 lx,光照强度为1 000 lx时琼枝藻无明显生长。叶绿素a (Chl-a)、类胡萝卜素(Car)、藻红蛋白(PE)和藻蓝蛋白(PC)含量总体上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琼枝藻的颜色由红褐色逐渐变为绿色,三刺激值XYZ在CIE 1931色度图上呈现明显的分布差异。光照强度与明度(L~*)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红绿色度(a~*)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生长速率与L~*、黄蓝色度(b~*)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Chl-a与L~*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a~*呈显著正相关(P0.05);PE和PC均与a~*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4.
2019年春、夏在河南省18个市调查养殖池塘浮游藻类多样性时,共采集349个养殖池塘水样,发现1种养殖池塘新纪录种。通过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观察,将其确定为小塘生藻(Eolimna subminuscula)。其形态特征为:壳面呈椭圆披针形,壳缝为线形,片状色素体位于两极,横向点纹呈辐射状分布。小塘生藻采样地具有透明度低、高氮高磷的特点,与其他小塘生藻采集地相似。  相似文献   

15.
<正>1线形硬毛藻的生物学特性线形硬毛藻(Chaetomorpha linum)隶属于绿藻门(Chlorophyta)、绿藻纲(Chlorophyceae)、刚毛藻目(Cladophorales)、刚毛藻科(Cladophoraceae)、硬毛藻属(Chaetomorpha)[1]。藻体浅黄褐色至暗绿色,线状,多纠缠呈团块,漂浮或缠绕在其他基质上,由单列细胞组成,  相似文献   

16.
一、生物学特性螺旋藻属于蓝藻门、蓝藻纲、颤藻科、螺旋藻属。在世界上已定名记录的有30余种,目前最有开发价值的螺旋藻有二种:钝顶螺旋藻和巨大螺旋藻。螺旋藻是一种繁殖快、高光效、适应性强的藻类。藻体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丝体。无鞘、圆柱形,呈疏松或紧密的有规则的螺旋状弯曲。细胞或丝体顶部不关细、横壁常不明显,不收缩或有收缩,顶端细胞圆形,外壁不增厚。多数种的藻丝由短圆柱形细胞组成,丝长50~250μm,宽3~8μm,细胞内有气泡,上浮性好,便于收采。繁殖方式以细胞不断横分裂或藻丝断裂而增加藻丝长度和数量。3~5天内…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批次培养方式研究双胞旋沟藻(Cochlodinium geminatum)、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眼点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在不同碳(C)、氮(N)、磷(P)条件下的生长特性,以期为养殖尾水的原位处理筛选优良藻种(株)。结果表明,这7种微藻的比生长速率与C、N、P浓度总体呈正相关。相较对照组,C对旋沟藻、骨条藻和拟微绿球藻比生长速率的促进作用分别为35%、19%和19%,P对比生长速率的最大促进作用介于25.01%~446.60%,硝酸盐为16.54%~77.52%,铵盐为15.79%~88.82%,尿素为25.16%~71.43%。7种微藻的最大比生长速率与细胞体积总体呈负相关,棕囊藻的比生长速率最高,拟微绿球藻和扁藻最大比生长速率与其他藻华种相比无显著差别。微藻的氮磷吸收速率随细胞体积增加呈升高趋势,单位氮磷利用效率随细胞体积增加呈降低趋势。培养液中P吸收速率显著高于N,氮磷比均呈升高趋势。眼点拟微绿球藻和亚心形扁藻可用于养殖尾水氮磷的快速去除。  相似文献   

18.
青泥苔是鱼池中常见的丝状绿藻的总称,包括水绵、双星藻和转板藻等。这些藻类适宜生长在浅水沟及池塘的浅水处。一旦遇到合适的生态条件即会大量繁殖,初期藻体颜色较深,为深绿色,呈丝状附于池底,以后渐变黄绿色悬于水中,衰老时如旧棉絮浮于水面。青泥苔在鱼虾池中的主要危害一是缠住幼虾、鱼苗,致其死亡;二是消耗水中的养料,使池水变瘦,影响天然饵料和鱼虾的生长;三是衰老死亡的藻体腐败,影响水质,破坏池水的生态平衡,造成缺氧和泛池;四是青泥苔漂浮于水面或附生在池底,易缠住饵料,影响鱼虾的正常摄食。2001年6月20…  相似文献   

19.
淡水养殖中鱼池的水总是呈一定的颜色即藻相.根据藻相可以判断出水中浮游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从而判断出水质是否适合鱼类的生长,往往一些病害跟藻相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螺旋藻属蓝藻门,蓝藻纲,念球藻目,颤藻科,螺旋藻属,是一种微型藻,因其个体微小,且呈螺旋状,故名螺旋藻。其蛋白质含量高达60%以上,富含多种维生素,如Vc、Ve、Va、Vb和胡萝卜素;富含r-亚麻酸、藻蓝蛋白及钙、铁、碘、锌、铜、硒、锗、锶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螺旋藻还含有核酸小分子多糖、蛋白多糖、叶绿素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螺旋藻的细胞壁不是由纤维素构成的,而是由多糖类物质构成的,易于吸收,消化率高达86%以上。80年代许多资料上介绍了使用藻粉的方法,特别是日本在水产育苗上广泛应用螺旋藻。1994-1995年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