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大鲵(娃娃鱼)性别控制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有关低等脊椎动物的性别控制,国内外在鱼类方面进行过不少试验和研究。本文就一年内通过控制水温和口服药物处理后,对娃娃鱼性别控制试验结果初报如下。材料与方法 1987年8月至1988年8月,取娃娃鱼仔体2200尾分两组,Ⅰ组用人工控制不同水温方法;Ⅱ组用口服不同外源性激素方法进行试验。采用口服的外源性激素为甲基睾丸酮和苯甲酸雌二醇,分别定量混合到人工配合饲料中,按常规饲养方法投喂。  相似文献   

2.
沙宝泉 《水产养殖》2013,34(5):31-32
宝鸡市渭滨区地处秦岭北麓,跨渭河两岸。渭河由西向东横穿而过,有大小河流11条,水资源比较丰富,自然条件相对优越。陕西省秦岭山区是大鲵在我国的主要自然分布区,因此,渭滨区具有养殖大鲵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并且在境内先后成立了宝鸡市银洞峡大鲵驯养繁殖场和陕西天泉大鲵细鳞鲑繁育有限公司。笔者根据多年在大鲵养殖场蹲点经验,从"水、种、饵、密、防、管"等六方面总结  相似文献   

3.
《水产养殖》2011,(3):54-54
近日,水科院长江所鱼类病害研究室曾令兵研究员、水产养殖与遗传育种研究室肖汉兵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自己建立与收集保藏的鱼类细胞系资源在国内外首次成功地从患典型出血病的大鲵幼鱼、成鱼体内分离到大鲵虹彩病毒,填补了一项重要的国内外空白。  相似文献   

4.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病是国际兽疫局(OIE)划定的甲壳类其他重要疾病之一,它分布较广,危害严重,对世界对虾养殖业发展影响重大.本文根据Genbank登录的IHHNV基因序列(AF218266),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从纯化的IHHNV DNA和感染IHHNV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组织DNA中成功地扩增出产物大小为703bp的DNA片段,该对引物对IHHNV DNA的检测灵敏度为19.85fg(8.83×103病毒拷贝),与健康对虾组织DNA、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DNA及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HPV) DNA无交叉反应.本方法可快速、灵敏、特异地检测出对虾感染和携带IHHNV状况,为对虾健康养殖、无特定病原(SPF)种群选育及流行病调查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5.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汉氏棱鳀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海洋中上层鱼类汉氏棱鳀(Thryssa ham iltonii)为试验生物,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海洋鱼类的毒性。结果显示,DBP对汉氏棱鳀的24 h、48 h和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3.75 mg.L-1、1.52 m.gL-1和0.94 m.gL-1,安全质量浓度为0.07 m.gL-1。DBP对汉氏棱鳀内脏团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第24小时表现为0.07 m.gL-1浓度组受诱导而0.55 m.gL-1浓度组被抑制,而第72小时0.07 m.gL-1浓度组被抑制而0.14 m.gL-1组被诱导升高,其他浓度组无显著变化;脑中各浓度组则表现为第24小时受到明显的诱导而到第72小时被抑制。DBP胁迫下仅第24小时引起了2组织细胞氧化损伤,细胞脂质过氧化物(MDA)的质量摩尔浓度都明显升高。内脏团中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表现为0.07 m.gL-1浓度组受诱导升高而其他浓度组被抑制;而脑中0.55 m.gL-1浓度组为先受诱导升高后被抑制降低,其他浓度组则一直表现为受诱导升高。结果表明,DBP在此试验质量浓度下对汉氏棱鳀产生了明显的毒性作用,对海洋生物存在危害,应对其海洋环境生态风险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6.
<正> 大鲵繁殖季节盛期何在?我想水产战线的同志们,看到我提出的这个问题,一定会笑话我孤陋寡闻的。何以这样说呢?因为这个问题,早就被阳爱生在《大鲵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一文中解答了:“从雌、雄大鲵性腺发育情况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大鲵繁殖季节的盛期应是夏末秋初。”(见《动物学报》1981年第3期)  相似文献   

7.
大鲵疾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作者自1996 年开展大鲵人工繁殖试验以来,对大鲵蝌蚪期、幼鲵期、成鲵期的主要疾病从体外到体内作了细致的观察,对疾病的病因、病症、流行情况及防治方法作了阐述,论文为确保大鲵的正常繁殖、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可靠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桑植县的溪流和阴河中,特产一种珍贵的动物——娃娃鱼。它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可以食用,含有高蛋白。解放前,我国出产的娃娃鱼远销于南洋各国。今天在台湾和香港等地,它的价格比黄金还贵。它还可以药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1957年本,44卷、P612)。从生物进化角度来看,娃娃鱼是典型的原始过渡性动物的代表,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野生中国大鲵幼鲵和成鲵驯养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方面提出了见解,内容包括苗种培育(苗种的运输、挑选、消毒、日常管理、饵料、幼鲵脱鳃期的管理、幼鲵的病害)和成鲵养殖(养殖模式、日常管理、饵料、病害),还有野生大鲵从自然环境条件进入人工养殖环境条件后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0.
<正>大鲵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溪河流中,贵州省黔南州就是主产地之一。黔南州现有大鲵养殖面积1万米2,大鲵存池数52万尾,全州共有10个县(市、区)、46个乡(镇)、103个村发展大鲵养殖。我州从2004年发掘贵定县岩下乡大鲵资源,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大胆探索大鲵散户养殖模式,至2013年全州散养户达1732户,获取了较好的效益。以都匀市杨柳华坤特种养殖场仿生态繁殖模式为例,受精率  相似文献   

11.
笔者1997年7月18日~1998年7月18日在广州进行常温常态大鲵人工养殖试验,所用饵料包括小鱼虾、鸡内脏、猪肉、猪肠。经过一年的养殖,大鲵群体增重8.00kg,尾均增重216.2g,增重率最高月份为11月-1月,5月-9月有减重现象。大鲵在水温10.8℃-29.1℃对各种饵料均有摄食,其生长速度与水温、放养密度有关系。本文是试验的初报。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用大鲵试验用动物为广州市渔政野生动物保护站下达我单位进行救护的大鲵37尾,产地不详,规格为0.12—1.23kg,平均尾重0.37kg。2养殖试验场所广州市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番昌市钟村…  相似文献   

12.
大鲵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俄俗称娃娃鱼,为我国所特产,故又有中国大娘之称。大貌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华南、西南的深山密林溪流间。常见个体重z一sxg,体长约50-150cm,最大个体可达10-20kg。因大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具有很高的食用及药用价值。近年来,由于人为的滥捕滥杀加之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大燃资源日趋减少,属频危动物,故被国家列为二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此,开展对大缩的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的研究与探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大拉的生物学特性1形态特征大绍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貌科,体表裸露…  相似文献   

13.
文章叙述了秦岭山区大鲵(Andrias davidanus)从异地转运到繁育基地亲鲵45尾,在仿生态条件下培育,其中雄鲵25尾,雌鲵19尾,无法鉴别的1尾,并分析了大鲵转运后雌、雄亲鲵体重变化的情况和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了解和治疗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细菌性疾病,针对已知的大鲵细菌性疾病的致病病原菌、发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防治措施进行了简单概述,并提出了相应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是我国的特有物种,具有极高的产业开发价值,但病毒性疾病严重危害大鲵人工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对大鲵虹彩病毒的分类地位及主要特征、大鲵虹彩病毒病的病理症状及诊断防治措施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概述,以期为大鲵病毒性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大鲵的疾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特殊的进化地位,人工繁育和养殖大鲵具有科学研究和经济学双重意义。但多种高传染、高致死性疾病成为大鲵养殖业发展的瓶颈,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和病毒等。本文就目前大鲵多种病害的发病原因、临床特征及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简单综述,为中国大鲵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必备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娃娃鱼是大鲵的俗称,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在动物进化史上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我国大鲵除新疆、西藏、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台湾未见报道外,其余省、自治区都有分布,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溪河流中,尤以湖南、四川、湖北、贵州等省为多.大鲵喜阴怕光,生长速度较慢,据报导在野生条件下要5~6年方可性成熟,在人工条件下至少也要3年以上达到商品规格.并且,大鲵人工繁殖较为困难,因此,养殖不很普遍,仅限于湖南、湖北等地的少数养殖场.  相似文献   

18.

大鲵虹彩病毒(giant salamander iridovirus, GSIV)是近年中国大陆新发现的引起人工养殖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大规模死亡的病毒病原。为了揭示大鲵虹彩病毒流行株的基因型差异, 本研究对2010–2012年采集自全国不同大鲵养殖区域的患虹彩病毒病的大鲵样本进行了分子检测、病毒分离培养以及病毒主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 MCP)基因测序与比对分析。结果显示, 采自陕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福建等省的10个样本检测为阳性, 通过细胞培养获得10株病毒流行株。对该10株流行株MCP基因的测序与比对分析发现, 核苷酸序列相似性达到99.7%~100%, 其推测的氨基酸序列无明显差异, 证实中国大鲵虹彩病毒流行株属同一基因型。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 所选大鲵虹彩病毒与蛙病毒分别聚为一枝, 但其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结果旨为大鲵虹彩病毒病的疫苗研制及其免疫防控技术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大鲵自华中地区引进至华南地区,并驯养成功后,在特殊人工生态条件下,其性腺发育规律也随之发生改变。大鲵性腺成熟系数最大值,由大鲵自然产区的8月中旬提前到6月中旬至7月中旬。用大鲵周年性腺成熟积温推算,大鲵性腺成熟期亦为每年的6月中旬。1999和2000年的人工催产繁殖实践结果也显示大鲵在华南地区最佳繁殖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  相似文献   

20.
为评定大鲵幼体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量,以鱼粉为主要蛋白源配制6种蛋白质水平(干样基础)的实验饲料:D1(43.7%)、D2(47.1%)、D3(51.3%)、D4(55.7%)、D5(59.9%)和D6(64.4%),饲喂初始体质量为(20.99±0.15)g的大鲵幼体92 d。结果显示,①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大鲵增重率有显著影响,在D4组达到最大值,较D1组增加了276.4%,且全鲵蛋白质沉积率和肌肉RNA、RNA/DNA值、胃蛋白酶、H^+-K^+-ATPase、胰蛋白酶、脂肪酶和Na^+-K^+-ATPase、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均在D4组达到最佳,而肝脏和肠道丙二醛(MDA)在该组均达到最低;②随饲料蛋白质水平增加,肌肉粗蛋白线性增加,全鲵脂肪线性下降,全鲵水分和粗灰分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全鲵粗蛋白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在D4组达到最大;③大鲵皮肤胶原蛋白含量在D4组达到最高,较D1组增加了27.83%。研究表明,以增重率、肌肉RNA/DNA值、蛋白质沉积率和皮肤胶原蛋白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回归方程分析得到大鲵幼体饲料的最适蛋白质水平为55.9%~58.3%(干样基础),该饲料蛋白质水平能显著提高大鲵幼体胃的泌酸能力、机体消化吸收和抗氧化能力,增加鲵体营养素的沉积,从而促进生长和饲料的转化;而低蛋白质水平饲料显著抑制大鲵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