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通过出菇栽培试验,比较分析杏鲍菇菌株日引1号、杏3号与其组织分离菌株出菇性状、平均单袋产量、单袋利润情况等。试验结果,分离菌株与出发菌株现蕾时间及外观品质差异不大,而满袋时间分离菌株少于出发菌株1~2 d。分离菌株日引1号-1、日引1号-3比出发菌株日引1号产量分别提高6.62%、0.6%,利润分别提高33.09%、2.19%。日引1号-2产量与利润比出发菌株日引1号降低0.71%、4.17%。杏3号-1、杏3号-2比出发菌株杏3号产量分别提高1.99%、6.68%,利润分别提高42.08%、112.82%。结果表明,应用组织分离不仅可以保持出发菌株的优良特性,还可以达到较好的复壮效果,但分离时要注意子实体单株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猪肚菇2号菌株和5号菌株的最适培养料配方,并选出栽培效益最高的菌株以备后期开发利用,利用上下限约束条件的混料试验方法设计了26个培养料配方,调查各个配方的菌丝满袋时间、商品菇生物学效率、产量及效益。结果表明:配方16最适合猪肚菇2号菌株,表现为菌丝35 d满袋,两潮产量达163.9 g/袋,商品菇生物学效率34.6%,每袋利润0.77元;配方9最适合5号菌株,表现为菌丝35 d满袋,两潮产量达199.3 g/袋,商品菇生物学效率39.9%,每袋利润1.56元;5号菌株的单袋产量及利润高于2号菌株。综合菌丝生长、产量及利润情况,在生产上宜选择猪肚菇5号菌株,其最适合的培养料配方为2.7%玉米芯+49%木屑+25.3%棉籽壳+2.0%玉米粉+18.2%麦皮+2.8%豆粕。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最适猪肚菇2号菌株和5号菌株的培养料配方,并选出栽培效益最高的菌株以备后期开发利用。【方法】利用上下限约束条件的混料试验方法设计26个培养料配方,与对照比较,筛选最佳培养料配方;栽培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四次重复,调查各处理的菌丝满袋时间、商品菇生物学效率、产量及效益。【结果】处理16配方最适合猪肚菇2号菌株,表现为菌丝35d满袋,两潮产量达163.9g/袋,商品菇生物学效率32.7%,每袋利润0.77元;处理9配方最适合5号菌株,表现为菌丝35d满袋,两潮产量达199.3g/袋,商品菇生物学效率39.9%,每袋利润1.55元。5号菌株的单袋产量及利润高于2号菌株。【结论】综合菌丝生长、产量及利润情况,在生产上选择猪肚菇5号菌株,其最适合的培养料配方为2.7%玉米芯+49%木屑+25.3%棉仔壳+2.0%玉米粉+18.2%麦皮+2.8%豆粕。  相似文献   

4.
海鲜菇工厂化瓶栽优良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拮抗试验和酯酶同工酶电泳试验考察国内外常见的5个海鲜菇主栽品种(编号1~5分别对应的是菌株来源为日本、日本、市售、市售、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并对其进行出菇比较,以期筛选出适宜工厂化的优良菌株。结果表明,5种菌株间均有拮抗现象;酯酶同工酶试验表明,这5种海鲜菇菌株可以分为4类,即2、3号为一类,1、4、5号各为一类。5种菌株瓶栽出菇后的农艺性状差异较大,其中4号菌株菇形最好、丛高一致、菇盖均一性最好,且子实体产量居第2,生物学转化率达到77.5%;5号菌株菇形较好,子实体产量最高,生物学转化率最高,为78.1%。因此可见,4号、5号菌株是适合工厂化瓶栽的海鲜菇菌株。  相似文献   

5.
杏鲍菇高产菌株的紫外线诱变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况丹  叶亚建  王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404-8405
[目的]获得杏鲍菇高产菌株。[方法]通过紫外诱变、单菌落分离、突变株选择、菌丝生长及出菇对比试验研究了杏鲍菇高产菌株的诱变育种技术。[结果]将经紫外线照射处理的孢子悬液稀释,涂在平板培养基上,7 d后分离单菌落并两两配对。取镜检有锁状联合的菌株菌落与原始菌株做拮抗试验,得到了11株突变株。7号和11号菌株与其他菌株间有极显著差异,5号和10号菌株的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原始菌株,2号菌株与对照菌株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其余菌株与原始菌株之间无显著差异。9个菌株的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5号和10号菌株的产量极显著高于原始菌株,分别提高了35%和34%。它们被命名为PL-5和PL-10。[结论]经紫外线诱变选育的杏鲍菇菌株表现出良好的高产性能。  相似文献   

6.
蘑菇属17个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酯酶同工酶对野生双孢蘑菇和褐色、白色双孢蘑菇栽培种,大肥菇,美味蘑菇和姬松茸等蘑菇属17个菌株进行了酶谱带表型和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野生双孢蘑菇与双孢蘑菇之间亲缘关系较近,相似系数为0.667,而与大肥菇和姬松茸之间亲缘关系较远,相似系数分别为0.00,0.333;野生双孢蘑菇组织分离菌株、多孢分离菌株和单孢分离菌株遗传变异幅度较小,亲缘关系较近,表明野生双孢蘑菇的遗传背景较单一;同时分析了大肥菇与美味蘑菇,褐色蘑菇彼此之间,以及白色双孢蘑菇菌株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7.
核盘菌菌核重寄生菌的分离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云南、四川、甘肃、陕西、山西、湖南、河北、北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12个省市(区)采集土样103份,采用室内菌核诱捕的方法分离得到了148个真菌菌株,分别属于12个属。其中黏帚霉属(Gliocladium spp.)77个菌株,包括4个种,占全部分离菌的52.03%,为优势种群;其次为青霉菌(Penicillium spp.)21个菌株,分离率为14.19%;镰刀菌(Fusarium spp.)16个菌株,占10.81%;木霉菌(Trichoderma spp.)13个菌株,占8.78%;轮枝菌(Verticillium spp.)8个,占5.41%。对其中寄生率较高的菌株进行回接,结果表明,黏帚霉和木霉寄生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菌核的能力强,接种1周后导致菌核腐烂,但不同菌株之间存在差异;而镰刀菌、轮枝菌对菌核的寄生能力较差。并且,首次用菌核诱捕的方法从云南省玉溪市烟草田土壤中分离获得了一株能寄生菌核的捕食线虫丝孢菌,经鉴定为椭圆单顶孢[Monacrosporium ellipsosporum(Preuss)Cooke&Dickinson]。  相似文献   

8.
<正> 平菇新菌株“棕顶81”是我们从引进的紫孢侧耳(Pleurotus Sapidus)变异菌株中选育得到的,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总结于后,供参考。一、选育经过1981年秋在紫孢侧耳瓶栽菇体中发现该变异菌株,遂采用菇组织分离法进行了分离保存。1982年10月将保存的原种扩大转接为栽培种,并通过瓶栽出菇试验,证明了该菌株变异性状能稳定遗传。以后又多次与其亲株(原菌株紫孢侧耳)和当地一些推广菌株进行比较试验和试种示范,进一步观察和测定了该菌株的发菌出菇动态、菇体经济性状和鲜菇产量。  相似文献   

9.
1供试菌株 1999年春于建宁金溪茶树菇试验场,选新产茶树菇4号子实体一朵作为本试验种菇。由此种菇分离纯化并转管繁殖成为本试验供试菌株。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双单杂交育种技术选育长根菇新菌株,并建立双单杂交后代的快速准确鉴定方法,以获得活性成分含量高、抗病性强的长根菇优质菌株.[方法]利用双单杂交技术进行长根菇杂交育种,通过拮抗试验、细胞核染色观察和SNP位点分析对双单杂交后代进行鉴别,以液体深层发酵和比色法测定杂合菌株的小奥德蘑酮产量,并通过对峙培养鉴定杂合菌株的木霉抗性.[结果]通过对长根菇亲本菌株OuE进行单孢分离,获得14株单核菌丝后代,编号依次为OuE01~OuE 14.将获得的单核菌丝后代与亲本双核体菌株OuC进行双单杂交,经拮抗试验和SNP位点分析共筛选获得14株双单杂交后代.经过与两个亲本菌株(OuC和OuE)比较发现,杂交后代OuCE02、OuCE08和OuCE12的菌丝平均生长速度分别为16.00、16.10和15.30 mm/d,均显著高于两个亲本菌株(P<0.05);杂交后代OuCE03、OuCE05、OuCE08和OuCE10的菌丝发酵液小奥德蘑酮含量较亲本菌株OuC分别提高6.07%、47.66%、4.67%和15.42%;杂交后代OuCE01和OuCE08显示出较亲本菌株更强的木霉抗性.其中,杂交后代OuCE08在菌丝生长速度、小奥德蘑酮产量和木霉抗性方面均优于两个亲本菌株.[结论]双单杂交是一种快速有效获得食用菌新菌株的遗传育种方法,通过该方法筛选出一株高产小奥德蘑酮、高抗木霉的长根菇新菌株OuCE08.长根菇双单杂交后代快速、准确的检测鉴定可先采用拮抗试验作为初筛手段,再利用SNP位点分析进行复筛.  相似文献   

11.
试验收集了10株国内外棕色蘑菇主栽品种,对比分析了各菌株在母种中的菌丝生长情况,并通过出菇试验,比较了子实体性状、产量和生物学转化率。结果表明,10号菌株菌丝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其他菌株,但其子实体极易开伞,商品性状较差,产量不高。而9号菌株产量最高,达到12.213 kg/m2,生物学转化率65.0%,其菌丝生长速度仅次于10号,为0.4 cm/天,其子实体菇型中等大、均一度好、柄偏短、柄粗度适中、颜色偏深,商品性状良好,是一株较好的生产菌株。  相似文献   

12.
洛金1号菌株是我校食蔬89届毕业生王进力在生产实习时发现的,地点在洛阳东郊小李庄,长在一个椿树桩上。采下带回校后,经笔者等分离驯化,现已成为定型的菌株:属于细密浓色型,具有头多、整齐、高产、细嫩、适应性强等特点。经1992~93年连续三次对比试验,产量和经济性状均优于三明1号。每次试验投料(棉籽壳)10kg,用熟料袋栽出菇后加套的方法。试验结果如下表。  相似文献   

13.
从4个草鱼池塘中分离和定性筛选获得29株能够产生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菌株。通过对编号为C95的菌株进行菌落形态学观察和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杆状菌,与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sp.)的同源性达98%。采用单因素多水平试验对菌株的产氨氮和产亚硝酸盐氮特性进行研究发现:(1)氮源、碳源、温度和摇床转速都能显著影响菌株的生长及产生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含量,但pH(5~9)对其无显著影响(P>0.05);(2)该菌株生长及产生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最适宜的培养基以及培养条件为:LB、pH 5~9、25℃、150 r.min-1。由C95作为指示菌株筛选得到SC01、SC07两株(2/33)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效果较好的菌株。因此,C95可作为筛选具有降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功能的有益菌的指示菌株。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适宜福州市栽培的优质高产秀珍菇菌株。[方法]通过拮抗试验和出菇试验,对10个秀珍菇菌株的满袋天数、原基发生时间、子实体农艺性状、袋平均产量以及生物学转化率等指标进行综合比较。[结果]夏丰一号满袋时间较短,子实体农艺性状优良,袋平均产量和生物学转化率最高,分别为231.94 g和51.54%。[结论]夏丰一号是适合在福州市栽培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新疆传统发面面肥中分离筛选出能够抑制黄曲霉菌生长的乳酸菌,为改善和提高青贮饲料品质提供优良菌种。【方法】采用实验室纯培养方法对新疆传统发面面肥样品进行乳酸菌的分离,采用双层平板法筛选对发霉花生、玉米和变质青贮饲料中黄曲霉菌具有抑制作用的乳酸菌,并对其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及同源性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明确各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从新疆传统发面面肥中分离出12株乳酸菌,通过抑菌试验筛选出F3、F11和F12 3株对黄曲霉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生理生化试验发现,3株菌株均能在5,10,40和45℃温度条件下生长,在NaCl为3%和6.5%,pH 4~7条件下能良好生长,并且这3株菌均能利用多种碳源。经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菌株F3与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MD9B2的同源性为100%,菌株F11与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V9-156的同源性为100%,菌株F12与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25F1的同源性为100%。【结论】从新疆传统发面面肥中筛选出能够抑制黄曲霉菌的3株乳酸菌,经鉴定分别为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和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  相似文献   

16.
从艾叶药用植物中共分离得到19株内生放线菌,对这些菌株分泌胞外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特性以及拮抗农作物病原菌和人类病原菌活性进行了研究,并对部分活性菌株进行了16SrDNA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在这19株内生放线菌中,具有产胞外淀粉酶活性的菌株11株,产蛋白酶活性的菌株11株,产纤维素酶活性的菌株8株;拮抗活性试验显示,有2株菌对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水稻胡麻斑病菌[Bipolaris oryzae(Breda deHaan)Shoem]和肠球菌(Enterococcus sp.)具有拮抗活性,3株菌对耐青霉素类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具有拮抗活性。对其中的3株菌进行了16SrDNA系统发育分析,该3株菌均属于糖霉菌属,菌株IF11、IXS和IF22均同时与Glycomyces mayteni YIM61331T、Glycomyces sambucusE71T、Glycomyces scopariae YIM56256T亲缘关系最近,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8.3%、98.3%和98.1%。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适宜泰安地区栽培的秀珍菇(Pleurotus geesteranus)优良菌株.[方法]对9个不同来源的秀珍菇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生物转化率和子实体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结果]秀珍菇9号菌丝生长速度较快,菌丝浓密,产量高,生物转化率分别为85.09%和82.08%.[结论]秀珍菇9号是适宜泰安地区栽培的优质高产菌株.  相似文献   

18.
福建长汀县南山莫海食用菌研究所经5年潜心研究,从30多个国内外引进的香菇菌株中分离选出“南山1号”优良菌株。该菌株的产量、质量和冰菇率都超过别的任何菌株,菌丝生长极  相似文献   

19.
率先对江西的野生侧耳属真菌进行了系统的分子和形态学研究。采集到江西野生侧耳标本4份,经鉴定,代表了3个物种,分别为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巨大革耳(P. giganteus)和美味侧耳(P. sapidus),其中巨大革耳为江西新记录种。从野生子实体中分离得到4个菌株并进行了驯化栽培试验,确定了出菇的基本条件。其中,美味侧耳(JAUCC 0916)属于低温种,头茬菇生物学效率为112.8%;糙皮侧耳(JAUCC 0733和JAUCC0917)为广温种,生物学效率为126.62%;巨大革耳(JAUCC 0730)为广温种且覆土栽培产量较高。对江西省报道的共6种侧耳属真菌做了系统的分类学综述,并编制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20.
极端嗜热功能菌筛选及其促进堆肥腐熟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富集培养方法从不同高温堆肥环境中分离筛选到9株极端嗜热菌,通过16S rDNA序列比对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通过生长特性研究和酶活测定,优选出6株菌株复配成极端嗜热菌剂,采用模拟堆肥方法研究极端嗜热菌剂促进堆肥腐熟效果。结果表明:本研究分离得到的9株菌分别属于土芽孢杆菌属(Geobacillus sp.)、栖热菌属(Thermus sp.)、副土芽孢杆菌属(Parageobacillus sp.)和红嗜热菌属(Rhodothermus sp.)。所分离菌株最适生长温度均在65~70℃;菌株NY-44、D和E的最适生长pH为9.5,属于嗜碱菌;菌株NY-44最适生长盐浓度为20 g·L~(-1),属于嗜盐菌。土芽孢杆菌和副土芽孢杆菌所产蛋白酶活性相对其他菌株较高,且最适反应温度均不低于80℃。在堆肥30 d时,接种极端嗜热菌剂的处理与未接种相比,种子发芽指数(GI)和胡富比(HA/FA)分别提高了35.9%和21.3%。研究结果表明,接种极端嗜热菌剂能加快堆肥腐熟进程,提高堆肥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