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农业遥感技术进行垦区水稻面积信息提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的七星农场、前进农场、红卫农场为研究对象,利用ERDASIMAGINE和ARCMAP软件,以TM图像为遥感信息源,结合地形图、土地利用图等数据,运用综合分析分类方法,进行了水稻种植面积信息提取研究。结果表明,精度在97%以上。  相似文献   

2.
宁夏重点风沙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土地利用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不同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光谱特征的定量分析和专题特征提取技术研究,以IKONOS、SPOT5和ETM为信息源完成了宁夏重点风沙区综合治理工程的土地利用本底调查和现状调查,建立了多精度级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为工程科学管理和决策分析提供了丰富的实时信息.  相似文献   

3.
面向对象遥感信息提取技术可以综合光谱、空间、纹理等特征,从而提高影像分类的精度。以西双版纳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数据,以面向对象方法为核心,通过图像预处理、图像增强、光谱曲线提取与特征提取、分割、图像分类等技术环节,对其土地利用信息进行提取研究,尤其是橡胶林的提取。探索了该地区利用遥感数据为信息源快速获取土地利用的有效方法,并用2期数据研究区内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最后,得出面向对象的方法在该研究区域是可行的,而且也相对提高了分类精度,同时,提取了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该地区综合研究提供基础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面向对象分类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面向对象的西双版纳橡胶林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对象遥感信息提取技术可以综合光谱、空间、纹理等特征,从而提高影像分类的精度。以西双版纳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数据,以面向对象方法为核心,通过图像预处理、图像增强、光谱曲线提取与特征提取、分割、图像分类等技术环节,对其土地利用信息进行提取研究,尤其是橡胶林的提取。探索了该地区利用遥感数据为信息源快速获取土地利用的有效方法,并用2期数据研究区内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最后,得出面向对象的方法在该研究区域是可行的,而且也相对提高了分类精度,同时,提取了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该地区综合研究提供基础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面向对象分类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层次聚类法的四川省“长治”工程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途径。长治工程是改善长江上游流域生态环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以四川省长治工程第五期小流域综合治理区为例,在野外调查、实测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空间差异,在土地利用结构中选取土地利用类型作为指标,构建土地利用分区体系,运用层次聚类法,进行项目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区,分析了各区的土地利用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区可分为重力侵蚀和水力侵蚀两个大区以及两个亚区,分别以农地和林地两种用地情况为主要因子,通过分析各区的土地利用特点,为研究区农业区划及土地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分析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地理分布格局,探究地形起伏度对其分布规律的影响,为滇东南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提供合理且全面的依据。以滇东南石漠化地区马关县、西畴县和麻栗坡县为研究区,基于30 m空间分辨率的DEM数据计算地形起伏度,利用10 m空间分辨率的Sentinel-2数据提取土地利用类型。研究表明,根据均值变点法确定研究区地形起伏度最佳像元分析窗口为24×24,地形起伏度在0~2.41;水土流失强度主要为极强烈等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85%;水土流失强度区域多集中在0.05~0.35等级范围内,地形起伏度在0.15~0.25等级范围达到水土流失强度峰值。研究区的地形起伏度与水土流失强度等级分布具有高度相关性,充分说明地形起伏度是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运用RS和GIS进行植被覆盖分级研究--以重庆合川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S和GIS技术的发展为研究植被覆盖信息提供了有效手段,该文以重庆合川市为例,以TM图像资料为信息源,结合GIS管理工具进行了植被覆盖分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合川市植被覆盖分布不均,植被覆盖分级属于较低等级。这一研究对确定水土流失强度等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政府部门制定防止植被退化和水土流失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RS和GIS技术的发展为研究植被覆盖信息提供了有效手段,该文以重庆合川市为例,以TM图像资料为信息源,结合GIS管理工具进行了植被覆盖分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合川市植被覆盖分布不均,植被覆盖分级属于较低等级.这一研究对确定水土流失强度等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政府部门制定防止植被退化和水土流失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太行山山地丘陵区由于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本文以河北省赞皇县为例,选取美国陆地卫星2010年Landsat5TM遥感影像、DEM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等数据,在RS和GIS的技术支持下,提取对水土流失影响较大的植被覆盖度、地形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等因子,对赞皇县水土流失强度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赞皇县水土流失程度有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和剧烈几种情况,其中以微度、轻度和中度为主,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69.27%、19.30%和10.86%,主要集中分布于自然保留地、旱地和园地。  相似文献   

10.
区域水土流失的研究是我国水土流失中的重点,而南方水蚀区的水土流失的动态研究较少,水土流失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开展区域水土流失分析评价与研究十分有必要。该文利用3S技术,以ASTER GDEM 30m DEM为基础数据提取贵州省六盘水市坡度数据,与六盘水市199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结合六盘水市实际情况评定六盘水市水土流失等级,对近25年水土流失状况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六盘水市水土流失状况是一个波动起伏的过程,但总体上水土保持有所改善。并且分析了其变化特征、规律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基于RS和GIS的神府矿区水土流失分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常规水土流失监测方法的不足,将TM遥感影像与GIS相结合,探讨其在水土流失定量分级监测及评价中的应用,提出了以更适合煤矿区实际情况的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结构、坡度和矿山开发程度作为主导因子的数学模型。在各因子信息提取和分级定标的基础上,在ArcGIS下经量化编码、空间分析,得到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数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USLE模型的重庆仙鱼小流域土壤流失减少比例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仙鱼小流域为例,通过对各项措施图斑的平均坡度、坡长、保土措施、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方式等调查,采用USLE方程的各参数因子,计算土壤流失减少比例.仙鱼小流域通过治理后,水土流失减少比例为28.19%,水土流失防治达到目标要求;通过对不同措施图斑水土流失减少比例分析,水土流失减少比例随着坡度或坡长的增加而增加,以25°坡度、70 m坡长作为变化的分界点,当坡度在25°以下或坡长小于70 m时土壤流失减少比例变化趋势较缓,当坡度在25°以上或坡长大于70 m时土壤流失减少比例增长趋势较快;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中,以石坎坡改梯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最好,坡面水系工程措施可有效提高坡耕地抵御季节性干旱的能力.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3.
王家沟小流域50a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经过50多a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王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其1959—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对该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是王家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一项关键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
黄锦祥 《农学学报》2015,5(5):57-61
以福建省宁化县紫色土区的土地侵蚀地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采取相应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通过样地和径流小区的观测,分析林地、坡耕地、茶果园的水土保持效果。结果表明,通过林草治理,随着治理年限的增长林草覆盖度明显提高,林草覆盖度2号(95%)>3号(80%)>4号(50%)>1号(35%);并且提高了土壤有机质、水解氮、速效钾、速效磷的含量,增强了土壤肥力;从径流量及侵蚀量可以看出,鱼鳞坑种植油茶+生物带措施控制土壤侵蚀效果最显著,径流量及侵蚀量分别达到61.09%、97.33%,为宁化县紫色土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宁化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5.
蒲春玲  余慧容  李晓龙  王华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046-19049,19065
伊宁市是新疆绿洲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区,具有相对的典型性。在综合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和资源环境容量的基础上,得出伊宁市现阶段土地利用特征与缺陷:自然条件优越,但资源环境容量趋于饱和;建设用地增长快且需求量大,用地矛盾加剧;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情况严重;资源利用结构与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借助GIS技术划分出4个生态环境建设功能区:生态景观区、平原农业区、山地牧业区和建设保护生态区。针对各功能区的特点,构建出4种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绿洲生态农用地利用模式;特色生态旅游型土地利用模式;集约节约型生态土地利用模式和保育型生态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6.
将地理信息系统(GIS)引入到土壤侵蚀研究系统中,利用该技术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结合起来,以数据可视化的方式为土壤侵蚀研究系统提供决策支持。讨论了系统的主要功能,以及ArcGIS Engine作为开发组件、ArcSDE作为空间数据引擎进行集成二次开发的相关技术,这些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系统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CBERS数据与ASAR数据为多源遥感数据源,进行CBERS影像与ASAR影像HPF像素级融合,得到了高空间分辨率的多光谱影像HPF融合影像,并结合DEM数据,提取植被覆盖度、土地类型、坡度土壤侵蚀信息,在土壤侵蚀信息准确性和丰富性方面,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为实际应用中提取土壤侵蚀信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变化对河北坝上农业水土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通过坝上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格局的动态监测,对20年来的农业水土资源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林地、草地面积的增加,使流域蓄水能力增强。影响土壤风蚀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引起土壤理化性状有规律的改变,土壤退化正向着恢复逆转的方向发展。在不同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组合中,以坡梁草地-旱滩耕地-滩地水浇地-下湿滩天然草地的可持续性最佳。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技术的湖北省土壤侵蚀遥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湖北省为例,从宏观上对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具体表现为通过数学建模,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植被覆盖上的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及其大小进行了定量分析,为定性定量研究我国的土壤侵蚀提供了一种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