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过敏毒素C5a和C3a在小鼠感染和清除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以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为研究对象,以BALB/c小鼠为感染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了C.parvum感染小鼠的小肠相关淋巴组织和脾脏中过敏毒素C3a、C5a及其相应受体(C3aR和C5aR)的mRNA水平。结果显示,在脾脏和小肠中,不仅过敏毒素C5a和C3a在感染后出现了显著上调表达,其受体C5aR和C3aR的表达水平在感染后亦显著上调表达(P<0.05),并呈现动态变化。这些研究结果提示C5a/C5aR和C3a/C3aR信号参与了宿主抗微小隐孢子虫感染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稳定、可靠的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感染绵羊模型,将4只2日龄绵羊分成2组,分别经口接种1×106个(低剂量组)和1×107个(高剂量组)的C.parvum卵囊,观察绵羊每日精神状况,并采集粪便样品,提取DNA,用基于TaqMan探针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检测,计算每日排卵囊数量。结果表明,两组羔羊均从第4天开始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及严重的腹泻症状,镜检发现有大量的C.parvum卵囊排出,其中高剂量组的2只羔羊在感染后的第10天死亡。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两组羔羊均从第1天开始有少量的卵囊排出,从第5天开始增多。其中低剂量组的1#羔羊第9天达到高峰,2#羔羊第7天达到高峰,随后排卵囊量开始下降,2只羔羊直到实验结束的第36天仍有卵囊排出,并且首次发现羔羊感染C.parvum后出现3个排卵囊高峰期。高剂量组的2只羔羊均在第6天达到高峰,其中3#羔羊第7天仍然有大量卵囊排出,4#羔羊第7天和第8天仍有大量卵囊排出,随后开始下降;高剂量组羔羊高峰期排卵囊数量明显高于低剂量组羔羊高峰期排卵囊数量。对死亡羔羊进行的肠道组织学观察,发现虫体寄生部位肠黏膜层出现大面积实质细胞脱落,局部可见肠腺数量减少,被增生的结缔组织取代。提取死亡羔羊肠道内容物和粪便DNA,进行套式PCR扩增,经测序鉴定,证实为C.parvum感染,与羔羊接种的虫种一致。上述结果表明,接种1×106个C.parvum卵囊,绵羊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并伴有大量的卵囊排出,可以作为C.parvum的感染模型;而接种1×107个C.parvum卵囊,绵羊会发生死亡,但是能够排出更多的卵囊,适合进行隐孢子虫的繁殖试验。为进一步利用该模型研究C.parvum的致病机理、疫苗和药物筛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研究外源褪黑激素(MT)对昆明白小鼠生长和繁殖性能的影响,为外源MT在畜牧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依据。将40只昆明白小鼠(公、母各半)随机分成4组,用皮下埋植的方法埋植不同剂量(0、1、4、8mg)的外源MT,每3d称量1次小鼠的体重并记录;MT处理11周后,试验公鼠与正常母鼠交配,记录受精卵的数量;试验母鼠与正常公鼠交配,记录冲出卵的数量,14周后HE染色,制作睾丸和卵巢切片。在体重增长方面,外源MT对昆明白公鼠体重增长有促进作用,皮下埋植8mg组的促进作用显著(P<0.05);对昆明白母鼠体重增长有抑制作用,皮下埋植8mg组的抑制作用显著(P<0.05)。在繁殖性能方面,外源MT对昆明白鼠公鼠繁殖性能抑制作用显著,皮下埋植1mg和4mg组抑制作用显著(P<0.05),但皮下埋植外源MT8mg组和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源MT对昆明白鼠生长和繁殖性能有影响,并存在性别和剂量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用不同剂量的旋毛虫感染BALB/c小鼠,并将试验组分为荷瘤11 d前接种旋毛虫组和荷瘤11 d后接种旋毛虫组,2组均于荷瘤20 d后解剖小鼠,测定小鼠体内肿瘤的体积、重量及抑瘤率,并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试验结果表明旋毛虫对BALB/c小鼠体内的MCF-7肿瘤细胞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荷瘤11 d前接种旋毛虫组的抑瘤效果优于荷瘤11 d后接种旋毛虫组。  相似文献   

5.
了解褪黑激素(Melatonin,MT)在激素水貂、银霜狐血液、肌肉内的残留及观察其对小鼠生物学影响。首先对埋植MT的水貂、银霜狐取皮前采集血液和肌肉,使用褪黑激素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液肌肉内MT的含量;其次,选用Balb/c小鼠36只,根据检测的结果和MT蓄积埋植量,对小鼠分别腹腔注射低剂量(5 mg/只)、高剂量(50 mg/只)的MT,并设生理盐水注射组为对照组。注射后记录小鼠体重、采食量的变化,每周采集一次外周血,ELISA检测血液MT含量和血细胞自动检测仪检测血液常规指标,并记录小鼠行为变化;试验观察24 d。结果表明:56只激素水貂和35只激素银霜狐取皮前血液MT含量分别为(101.40±52.14)ng/L和(72.31±24.84)ng/L,肌肉中MT含量分别为(240.31±45.12)ng/g和(663.43±26.36)ng/g。相对对照组,高剂量MT组和低剂量MT组24 d内小鼠采食量分别增加13.02%(P0.05)和14.98%(P0.05),平均体重分别增加10.87%(P0.05)和13.06%(P0.05),这种增加作用主要表现在注射MT的2周内;注射MT 7 d后的两组小鼠血液红细胞数(RBC)、白细胞数(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出现显著升高(P0.05),低剂量组小鼠血液内MT浓度增加56.57%(P0.05),高剂量组增加74.43%(P0.05),14~28 d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小鼠的行为如运动、睡眠、采食和内脏器官等没有显著的变化。埋植褪黑激素的水貂、银霜狐血液肌肉内均有一定激素残留,一定量的MT可导致Balb/c小鼠采食量短期内增加、生长加快和血液血细胞数量明显升高,这种作用维持1~2周。本研究为指导科学利用埋植褪黑激素水貂、银霜狐胴体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Caspase3、Bcl-2、Bak是细胞凋亡过程中3种重要的调节蛋白,为研究感染猪圆环2型病毒(PCV2)后体内细胞的凋亡情况,本实验以BALB/c小鼠为实验模型,建立了SYBR Green Ⅰ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凋亡的方法.结果表明实验组Caspase3的表达在各时间段里与对照组相比均呈上升趋势,提示了PCV2感染可以上调Caspase3水平,从而增加被病毒感染组织的细胞凋亡,而小鼠心、脑、脾等组织Bak基因表达明显上调,Bcl-2基因表达水平也伴随Bak基因而升高.这些结果揭示了PCV2感染BALB/c小鼠后,相关细胞凋亡基因在体内的作用与机制,同时为今后细胞凋亡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鸡血藤总黄酮的抗炎活性,试验采用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模型和大肠杆菌脂多糖刺激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测定鸡血藤总黄酮对小鼠耳肿胀及RAW264.7细胞炎性因子分泌水平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体内鸡血藤总黄酮高剂量(100 mg/kg)和中剂量(50 mg/kg)组小鼠耳肿胀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体外鸡血藤总黄酮处理对LPS刺激RAW264.7细胞所致的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分泌水平的升高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说明鸡血藤总黄酮在体内和体外均具有良好的抗炎效果。  相似文献   

8.
猪附红细胞体感染BALB/c小鼠模型的建立及相关指标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猪附红细胞体感染BALB/c小鼠模型,检测BALB/c小鼠外周血中血细胞的变化特征,同时检测感染小鼠血浆中红细胞表面分子CD35分子(Ⅰ型补体受体),进一步揭示附红细胞体的免疫致病机理。结果显示小鼠感染猪附红细胞体随感染时间的增加,红细胞数量呈降低趋势,白细胞数量呈升高趋势,且两者呈负相关。CD35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说明附红细胞体感染可降低机体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9.
用猪圆环病毒2型(PCV2)经腹腔注射BALB/c小鼠及裸鼠各15只,每隔2周1次,共感染3次.BALB/c小鼠初次、再次感染后均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仅有2只小鼠出现病理变化;从血清中可检测到PCV2核酸及其ORF2抗体;同时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显著增强,NK和CTL细胞杀伤率显著升高;CD4^+、CD8^+、CD3^+T淋巴细胞及CD19^+B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裸鼠也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从血清中可检测到PCV2核酸,但未检测到PCV2 ORF2抗体;除NK细胞杀伤率显著升高外,其余免疫学指标无显著改变.结果表明,BALB/c小鼠比裸鼠对PCV2易感,各项免疫学指标变化与PCV2感染猪一致,但不表现临床症状,仅个别BALB/c小鼠出现病理变化,说明BALB/c小鼠对PCV2不如猪易感.  相似文献   

10.
为测试桃金娘鞣质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影响,体外试验以PEDV感染PK细胞为模型,采用细胞病变(CPE)效应法、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测定桃金娘鞣质抑制PEDV增殖的半数有效浓度(EC_(50))和治疗指数(TI),同时设利巴韦林对照组;体内试验以PEDV感染昆明种小鼠为模型,6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均分为6组,设桃金娘鞣质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利巴韦林对照组、病毒对照组、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肠系膜淋巴结PEDV含量,观察桃金娘鞣质抗PEDV增殖能力。结果显示,桃金娘鞣质能明显抑制PEDV引起的细胞病变,半数有效浓度为0.021 mg/mL,不如利巴韦林0.0098 mg/mL(P0.05);治疗指数为361.9,优于利巴韦林214.28(P0.05);桃金娘鞣质能影响PEDV在小鼠体内的增殖数量,并呈现一定量效关系;桃金娘鞣质各剂量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PEDV含量均低于病毒对照组(P0.05),高、中剂量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PEDV含量均低于利巴韦林对照组(P0.05),小鼠肠系膜淋巴结PEDV含量在桃金娘鞣质高、中、低剂量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试验表明,桃金娘鞣质具有体外、体内抗PEDV药理活性,有进一步开发抗病毒药物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9N2 AIV)继发细菌感染的作用机制,以BALB/c小鼠为模型,研究呼吸道感染H9N2 AIV后,宿主肠道菌群结构、黏膜屏障、黏膜炎症反应等情况。结果显示:H9N2 AIV经呼吸道感染BALB/c小鼠后,小鼠肠道菌群紊乱。攻毒后小鼠体内的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和棒状杆菌属极显著增加(P0.01),而有益菌为主的乳杆菌属等极显著降低(P0.01);H9N2 AIV感染小鼠后,肠道黏膜屏障被破坏,促炎因子IFN-γ、IFN-β等极显著高表达(P0.01),上皮细胞中的ZO-1等紧密连接蛋白则明显下调(P0.05),造成肠壁通透性增强。研究表明小鼠感染H9N2 AIV后,其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衡、黏膜屏障功能被破坏、出现炎症反应等。  相似文献   

12.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K88诱发BALB/c鼠肠炎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BALB/c小鼠感染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K88肠炎模型,本研究分别灌服小鼠浓度为1.0×107cfu/m L、1.0×108cfu/m L和1.0×109 cfu/m L的菌液,连续灌服3 d,对其发病情况和外周血中各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灌菌后小鼠食欲下降、体重降低,外周血中IL-1α、TNF-α以及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增加,十二指肠病理组织切片显示炎症发生。灌菌期结束后第5 d,小鼠粪便稀软,体重降到最低,所检测的细胞因子含量达到峰值,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5);十二指肠肠黏膜层与肌层间隙增宽、杯状细胞增多、固有层与黏膜层炎性细胞侵润,炎症变化最为明显。本研究建立了BALB/c小鼠感染ETEC K88肠炎模型,于灌菌期结束后第5 d炎症最为严重。此外,接种不同浓度菌液的小鼠炎性因子数量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三黄连”合剂抗炎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三黄连"合剂体内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炎症模型和体外对脂多糖(LPS)刺激RAW264.7细胞所致炎性反应的影响,研究该复方制剂的抗炎效果。结果表明,"三黄连"合剂高剂量(30mL/kg)、中剂量(15mL/kg)组小鼠耳肿胀率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除中剂量组的胸腺指数外,各试验组小鼠肝脏、肾脏、脾脏和胸腺指数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三黄连"合剂对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的NO、TNF-α、IL-1β、IL-6、IL-8水平的升高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且呈剂量依赖关系。"三黄连"合剂在体内和体外均具有良好的抗炎效果,并且在体内无明显毒副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布鲁氏菌VirB8变异株的构建及其感染力和毒力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拟对缺失致病力因子--四型分泌系统中的VirB8基因后布鲁氏菌感染力和毒力的变化进行测定与分析.首先,构建了布鲁氏菌VirB8基因缺失株(△B8B.suis),用缺失株感染巨噬细胞和BALB/c小鼠,再用B.suis强毒攻击BALB/c小鼠并检测脾脏含菌数,观察其在动物体内定居能力、毒力及抗感染保护力.鉴定△B8B.suis为VirB8基因完全缺失株,△B8B.suis感染巨噬细胞6、24和48 h,其CFU分别为49、165和355;△B8B.suis感染BALB/C小鼠的每克脾含菌数为3.6×107(1×108CFU腹腔接种)和5×106(1×109CFU蹊部接种);BALB/c小鼠攻毒试验显示△B8B.suis免疫组每克脾平均含菌数为7.61×102,非免疫对照组为2.98×105.结果表明布鲁氏菌缺失VirB8基囚后,其毒力较亲本株弱,但能在小鼠脾脏定居,为弱毒株;△B8B.suis呈现出作为疫苗的生物学特性,但毒株能否作为疫苗株使用,还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5.
以BALB/c小鼠和IFN-γ~(-/-)小鼠为研究对象,应用病理组织学方法,HE和IHC技术,观察研究TgTigerCHn2(Chinese1,ToxoDB#9)弓形虫感染后急性期死亡小鼠主要器官的组织细胞损伤和虫体分布特点。病理和组织学检查显示,10~6个TgTigerCHn2速殖子腹腔感染的BALB/c和IFN-γ~(-/-)小鼠平均生存时间分别约为9.8 DPI(days post infection)和7.7 DPI (P0.05)。BALB/c小鼠病理表现为脾脏和淋巴结淋巴细胞坏死,弓形虫虫体抗原弥散性分布;间质性肺炎;肝细胞空泡变性及坏死,淋巴细胞弥散性浸润;大脑可见严重的脑膜炎和血管袖套现象。IFN-γ~(-/-)小鼠主要表现为肝脏有坏死灶,脾脏和淋巴结实质细胞的坏死和减少。IHC显示,BALB/c小鼠大脑的虫体抗原显著多于IFN-γ~(-/-)小鼠(P0.01)。结果表明,TgTigerCHn2感染BALB/c小鼠后,虫体主要分布在大脑、肝脏、脾脏、淋巴结和肺脏,而IFN-γ~(-/-)小鼠各器官表现为炎症反应较轻的坏死性病变。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小鼠不同品系、性别及体重对猪丹毒活疫苗安全评价的影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猪丹毒活疫苗安全检验方法,对小鼠品系(KM、ICR、C57BL/6N、BALB/c)、性别及体重3个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上述4种品系小鼠按照2头份接种均可通过猪丹毒活疫苗(GC42株)安全检验,但接种剂量增加后,BALB/c小鼠死亡率最高,C57BL/6N小鼠耐受力最强;高剂量组雄性小鼠死亡率显著高于雌性小鼠;同时,小鼠随着体重增加其耐受力也在增强。本研究首次发现C57BL/6N和BALB/c小鼠在兽用疫苗安全评价中耐受力存在较大差异,这提示在开展相关动物试验中应重视上述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研究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小檗胺(berbamine, BBM)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BVDV)感染BALB/c小鼠的影响。共分为预防保护和治疗两部分试验。预防保护试验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使用0、50、100 mg/kg BBM提前灌胃,每24 h灌胃1次,连续灌胃3 d,滴鼻感染BVDV 48 h后再次感染,于感染后继续每24 h灌胃,感染后5和10 d时分别处死4只,取肝、脾、肾、小肠等组织使用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BVDV 5′UTR水平;制备病理切片并使用HE染色检测各组织病变情况。治疗试验中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2组,BVDV滴鼻感染,48 h后再次感染后使用0和100 mg/kg BBM灌胃BALB/c小鼠,每24 h灌胃1次,于感染后3、6和10 d时分别处死4只小鼠,使用qPCR检测BVDV载量,通过病理切片检测各组织病变情况。结果显示,预防保护试验发现,与对照组相比,50和100 mg/kg BBM使BVDV感染后各组织5′UTR水平最大降低约72倍,处理剂量与抑制作用呈正相关;病理切片观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50和100 mg/kg BBM可减少BVDV感染引起的肝、脾、肾、肠等组织病变,且其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治疗试验发现,100 mg/kg BBM处理不同时间均能显著性抑制BVDV 5′UTR水平,最大降低约26倍;病理切片观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100 mg/kg BBM在不同时间均能缓解BVDV感染引起的肝、脾、肾、肠等组织充血水肿,且其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研究表明,BBM进行预防保护试验和治疗试验均能显著性抑制BVDV体内复制,减轻BVDV感染造成的组织器官病理变化,表明BBM具有较好的抗BVDV感染BALB/c小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T-2毒素对BALB/c小鼠生长性能、血常规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平均体重约为20 g的BALB/c小鼠80只,随机分成4个组,每个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小鼠。4个组分别为对照组和3个不同T-2毒素剂量组,即0.4、1.0和2.5 mg/kg BW组,连续灌服28 d。结果表明,2.5 mg/kg BW组小鼠死亡率达25%,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降低(P0.01),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大脑的脏器系数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0.05或P0.01),睾丸、精囊腺、子宫和卵巢等生殖系统脏器系数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0.4和1.0 mg/kg BW组肝脏脏器系数极显著增加(P0.01),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单核细胞(MO)、中性粒细胞(GR)数量均显著或极显著增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2.5 mg/kg BW组MO、GR、血小板(PLT)数量极显著增高(P0.01),但红细胞数量(RBC)和血红蛋白(HGB)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血清生化指标显示,随T-2毒素剂量的增加,葡萄糖(GLU)、尿素(urea)、肌酐(CRE)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呈增加趋势,但甘油三酯(TG)和白蛋白(ALB)含量呈降低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随T-2毒素剂量的增加,小鼠肝脏组织中丙二醛(M DA)含量呈增加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呈降低趋势。由此可知,T-2毒素剂量在低于1.0 mg/kg BW时对BALB/c小鼠具有免疫刺激作用,高剂量的T-2毒素抑制动物生长性能、引起肝脏和肾脏组织损伤、对肝脏的抗氧化能力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屎肠球菌(SF68)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用适宜剂量的益生菌有益于人体和动物的健康。本试验旨在观察屎肠球菌(SF68)对BALB/c小鼠肠道定植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给6周龄雌性BALB/c小鼠经口罐服屎肠球菌(SF68)。试验结果表明,饲喂屎肠球菌小鼠粪中总厌氧菌和乳酸菌增加(P<0.05),而粪便肠杆菌数量降低(P<0.05)。饲喂屎肠球菌后,小鼠外周血液双阳性(DP)细胞比例,血浆IgG浓度和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及干扰素-γ(IFN-γ)水平显著增加(P<0.05)。通过本试验证明屎肠球菌SF68可影响小肠微生物菌群并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说明屎肠球菌具有存活的益生菌特性,可有效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为了比较不同剂量葎草乙醇提取物对小鼠十二指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IEL)、杯状细胞(GC)及肥大细胞(MC)数量的影响,采用32只健康昆明系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葎草乙醇提取物试验组低(100 mg/kg体重)、中(200 mg/kg体重)、高(300 mg/kg体重)剂量组,每组8只,按体重灌胃1次/d,连续30 d,取十二指肠做石蜡切片,分别经H.E.、PAS染色和MTB染色,显微计数IEL、GC和MC的数量。结果葎草乙醇提取物中剂量组(200 mg/kg体重)的IEL、GC和MC的数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中剂量组的IEL和MC与低、高剂量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中剂量组的GC与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中剂量组细胞数量提高均优于低、高剂量组。表明葎草乙醇提取物能增加肠道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数量,保护肠道黏膜的完整性与稳定性,提高机体免疫力,中剂量(200 mg/kg体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