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毒麦是禾本科黑麦属的一种恶性杂草,生在小麦田中,对小麦生长不利,会造成小麦严重减产。 毒麦种子内含有麻醉性的“毒麦碱” (C_7H_(12)N_2O_2),可引起人畜中毒。人吃了混有毒麦的面粉制品,会引起急性中毒,轻则头昏跟花,恶心呕吐,腹疼腹泻;重则中枢神经麻痹,造成生命危险。家畜、家禽吃了毒麦也会中毒。 毒麦与小麦的主要区别 毒麦的性状与小麦有些相像,不易别鑑;但是  相似文献   

2.
毒麦及其近似种籽实内部菌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和探讨毒麦属的毒麦与其变种长芒毒麦、田毒麦及其近似种细穗毒麦、多花黑麦草、黑麦草、波斯黑麦草、瑞士黑麦草等8个种籽实中是否含有引起人畜中毒的、与毒麦相类似的有毒菌丝及其菌丝的形态结构等,结果表明,毒麦、长芒毒麦、田毒麦、细穗毒麦、黑麦草和多花黑麦草的籽实内均存在菌丝。  相似文献   

3.
毒麦属6个种的rDNA ITS序列测定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取毒麦属6个种的样品DNA,分别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2种方法,对毒麦属6个种rDNA的ITS区(包括ITS-1,5.8 S rDNA和ITS-2)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毒麦属植物ITS序列总长度约为647 bp,其中ITS-1,5.8 S rDNA和ITS-2分别有16、7和7个变异位点.采用NJ法建立的系统发育树与形态学分类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4.
通过栽培试验观察发现,毒麦籽粒随小麦收获后,需经过30 d左右的后熟休眠期才可发芽;水稻后作栽培可使遗留在土壤中的毒麦种籽因浸泡而死亡;毒麦种籽出苗比小麦迟5~7 d,但出苗比小麦整齐,且分蘖早于小麦。毒麦主要靠小麦种子调运传播,稻麦轮作倒茬、小麦播前深耕和秋季苗期化除、收获期田间拔除、调运检疫检验检查等措施综合运用可以有效控制蔓延危害。  相似文献   

5.
毒麦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麦又名黑麦子、迷糊、小尾巴麦子,是全国农业植物检疫对象。 一、分类学地位与危害 毒麦属禾本科,早熟禾系、大麦族、黑麦草属。本属全世界约有10种,我国已发现4种,并且均由国外传入。 麦田发生毒麦后会严重影响小麦产量,更严重的是:毒麦籽粒种皮之下含有一种毒麦碱(捷姆体—C_7H_(12)N_2O),能麻痹中枢神经,因而有毒,人、畜及家禽吃了都会中毒。据资料介绍,人吃了含4%毒麦的面粉,会引起头晕、昏迷、……  相似文献   

6.
Lolium属黑麦草形态特征、种子细胞结构及其侵染病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黑麦草植株、种子形态特征和内部细胞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并对其籽实是否含有诸如可使毒麦籽实产生毒麦硷(Temuline-C7H12N2O)的相关病菌进行了探讨,为口岸杂草检验检疫以及引进和发展优质牧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武威市3县1区5个类型区459hm2春麦田野燕麦和毒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野燕麦在武威市3县1区均有分布,主要发生在二阴山区和沿山冷凉灌区,毒麦在凉州区个别乡镇零星发生。二种恶性杂草的发生面积及危害程度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8.
毒麦     
唐昆 《湖南农业》2006,(10):16-16
毒麦属禾本科黑麦草属植物,一年生或越年生麦田恶性检疫性杂草。又名野麦,毒麦草,黑麦子。  相似文献   

9.
<正> 毒麦俗称“野麦”,是一种恶性杂草。它含有毒麦碱,能麻痹动物的中枢神经,人吃了含4%毒麦的面粉,会出现头晕、呕吐、痉挛等症状。毒麦植株的特点是:幼苗茎部紫红色,以后变绿色。成株茎秆光滑坚硬不易倒伏,叶片窄而薄,叶背光滑,叶面粗糙,叶脉明显。穗形扁而狭长,  相似文献   

10.
从分子技术和化学技术两方面综述了近年来面粉中毒麦成分的一些相关检测方法,包括毒麦及其近似种的分型研究等,同时也阐述了相关检测方法的应用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毒麦(Lolium temulentum L.)在20个省、市、自治区都发生危害。事件,已成为生产上一个重要问题。防除试验,寻求防治毒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防治毒麦     
<正> 毒麦俗名黑麦子,是一种检疫性有毒杂草。原产于欧洲,先出苏联传入我国东北,以后随调种传播扩散到陕西、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河南、四川、云南等13个省市。日前,我省的周口、信阳、南阳地区和洛阳地区西南部已发现有毒麦。其它地区为保护区。毒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叶形状似普通小麦,种子似燕麦,多混生于小麦和大麦田里,幼苗基部絮红色,后转绿。须根稀.茎直立,丛生,不易倒伏。株高50~  相似文献   

13.
毒麦及其变种籽实的成熟结构与内生真菌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了毒麦在中国的发生、作者对毒麦的研究、以及国外对毒麦内生真菌的研究和存在的问题。文中对不同种或变种籽实糊粉层以外菌丝层的有无,感染真菌的籽实与毒性的关系,内生真菌在分类学上的地位,感染来源以及真菌与寄主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讨论;并着重研究了毒麦及其变种的内生真菌在籽实中的分布以及成熟籽实的结构和菌丝所表现的特征,以说明两者之间的共生与寄生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亚麻是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种植的密植作物,按用途分纤维用亚麻和油用亚麻。近年来,我国纤维用亚麻的种植区已由黑龙江扩展到甘肃和新疆等地,原产地的杂草也随种子调运传播至新的种植区。伊犁地区以亚麻的检疫对象——毒麦为重点,进行了防治亚麻杂草的专项研究,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综合防除技术已臻成熟。 一、纤维用亚麻田间杂草的综合防除 防除纤维用亚麻的田间杂草,重点是单子叶杂草。包括疏离黑麦草,波斯黑麦草,野燕麦,狗尾草等,重点是植物检疫对象——毒麦。……  相似文献   

15.
编輯同志: 毒麦是一种禾本科黑麦草属的植物,俗称野麦子、迷糊、小尾巴麦等。分布在吉林、黑龙江、青海、湖北、河北、內蒙、甘肃、新疆等省。1963年我們在我省肥东、定远等县也发現毒麦,以肥东县較多。肥东县的七个区,除双墩区外,其余的八斗、青龙、撮鎮、石塘、梁园、古城等六个区都有毒麦。其中以八斗区最多、最重,如該区的八斗、响导、赵集、楊店、黃粟五个公社、十个大队、三十二个生产队,除黄粟公社的清真大队未发現毒麦外,其余九个大队的三十个生产队均有,混杂率一般为5—7%,高的达10—30%;楊店公社路塘大队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温暖,降雨充沛,适宜许多入侵植物生长。河南省主要植物入侵种包括空心莲子草、水葫芦、菟丝子、毒麦等,这些植物入侵种主要危害有:影响农林业生产、传播疾病、污染水源、阻塞交通、影响市容等,本文分别对各主要入侵植物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凤阳县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更好地掌握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时选用高效对路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总结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并介绍了带毒麦粒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多年生黑麦草是世界温带地区重要的牧草之一。早熟禾科(Poaceae)黑麦草属(Lolium)植物,约10种,包括欧亚大陆温带地区的饲草和草场禾草及一些有毒杂草(如毒麦〔L.temulentum〕)。高约0.31公尺(13呎),叶坚韧、深绿色。小穗长在「之」字形花轴上。多年生黑麦草(L.perenne)和意大利黑麦草(L.multiflorum)萌芽早,为牧场和草地所收草籽中的重要成分。毒麦常为有毒真菌侵染,其种子还含有麻醉性有毒成分,二者对于草场动物十分危险。黑麦草为禾本科黑麦草属,  相似文献   

19.
郑爱珍  王启明 《农业与技术》2004,24(2):88-90,106
看麦娘、硬草、毒麦、野燕麦是麦田主要杂草,介绍了其生物学特性,提出了有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 1986年,我们从黑龙江省引进亚麻在伊犁地区试种获得成功,1989年推广了5 333hm~2,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亚麻为密播作物,人工中耕除草不便,田内野燕麦、毒麦和其他单、双子叶杂草较多。新源县阿勒玛勒乡1987年100余hm~2亚麻因野燕麦为害,麻秆几乎不能使用。为了有效地防除亚麻田杂草,我们于1988—1989年进行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