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无压隧洞洞内消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新疆喀什河吉林台一级水电站引水隧洞水力学模型试验,对深孔式无压隧洞洞内消能及消能工型式进行试验研究的成果,提出了在无压隧洞洞内设置消力池加悬栅的消能工型式。试验表明,悬栅的置入增大了掺气量,并且起到了破碎水跃表面波浪的作用,从而削弱了因池中水波而引发的下游洞内涌浪。该消能工的消能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研究悬栅的消能机理,针对悬栅消力池内渥奇段悬栅布置型式,设计3组对比试验:保持渥奇段悬栅垂直消力池底板高度固定不变,进行单层悬栅布置;保持渥奇段悬栅垂直反弧段高度固定不变,进行不规则双层悬栅布置;保持渥奇段悬栅垂直反弧段高度固定不变,进行"M"型双层悬栅布置,通过使用粒子图像技术(PIV)对模型试验进行观测并进行流场分析。结果表明,保持渥奇段悬栅垂直反弧段高度固定不变,进行"M"型双层悬栅布置时,消力池内水流流态相对较稳定,消能率显著提高,消能效果更为理想,较其他2组布置型式更优;将悬栅布置高度下降,消力池内水流流速有着明显的下降,并且旋涡的高度也随之降低,旋涡下通过的水流随之减少,水流流态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北河桥闸工程下游消能问题,采用水工断面模型试验的方法对其消能工程进行优化。试验表明,原设计方案闸孔下泄水流在消力池内未形成淹没水跃,不满足设计提供的闸门调度运行要求。考虑工程安全并结合类似工程,模型推荐方案为:在原设计方案消力池内加设消能墩,水流在消力池中形成强迫水跃。  相似文献   

4.
应用投影寻踪回归技术,对非正态、非线性悬栅消能率实验数据,用1/5数据建模拟合,4/5数据留做预留检验,拟合合格率92%,预留检验合格率92%,并与激光测速得出的消能率及原型观测的消能率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5.
水工建筑物下游采用水平洞式底流消能,在建筑物后面形成表面淹没回旋区,是底流消能的有利条件,而不要求下游有较大的水深,可以减少消力池深或墙高,减少消力池长,可提高消能效果20%以上,有利于和下游水流的衔接。  相似文献   

6.
应用投影寻踪回归技术,分析得到影响悬栅消能率的因子主要是悬栅安装高度,其次是栅间距,最后是流量。多因子仿真优化结果:在流量由34L·s-1变化到80L·s-1范围内,当栅距取4.0cm,栅条安装高度取4.6cm时,悬栅消能率均能达到80%。最佳栅距约为栅后涡流长度范围的1.5~2.0倍。  相似文献   

7.
陇南市武都区马街镇官化村引水灌溉工程拦水坝因保护跨沟道引水管道修建,建成后多次因沟道突发山洪冲毁,同时引水管道也被破坏。通过对马街镇官化村引水灌溉工程拦水坝消能设计分析,使该工程消能设计更加合理、可靠,从而降低对下游灌溉造成的损失。消能设计采用单宽流量q计算得出不同设计工况下消力池水力条件,用不同工况下的水力条件相应计算出对应工况下的消力池结构尺寸。经与原设计成果比较,认为本次设计拦水坝消力池满足抗冲、抗浮要求,设计合理。  相似文献   

8.
对用土工膜做成的柔性阶梯式底板溢洪道模型进行了泄水试验研究,初步分析了这种特殊结构形式溢洪道泄槽中水深、流速、消能率的特点和规律。与常规平底泄槽相比,土工膜柔性阶梯式底面泄槽的消能效果明显,降低了泄槽下游的流速,但消能率随着流量的增大而减小,反映出在流量较大时,阶梯对水流流态的影响减小;与混凝土阶梯式溢流面相比,由于土工膜柔性阶梯式溢流面的底坡较缓,台阶的水平长度明显大于其台阶高度,其溢流坝面下游最大流速以及泄槽内沿程水深的变化规律与已有的混凝土阶梯式溢流面试验结果有所不同。据此,提出了泄槽中沿程水深的修正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悬栅消能工水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新型悬栅消能工流场的测试,揭示了悬栅流场的水流流态、流速分布、水面线形态和压力分布等水力特性。随着过水流量、悬栅栅条的设置高度,悬栅栅条的间距及悬栅栅条的断面形状的改变,其水力特性也随之发生变化,并直接影响着悬栅的消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结合绰勒水利枢纽工程的特点,针对该工程低水头、大单宽流量、低佛氏数泄洪的消能问题进行了多种方案的分析与比较,设计并对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终选定T形墩消力池的消能方案。  相似文献   

11.
在模型试验的基础上,从水力学角度对高拱坝平底水垫塘及反拱水垫塘的水动力特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无论是水体特性还是水动力特性,平底水垫塘都优于反拱水垫塘;在消能效果方面,平底水垫塘消能率与反拱水垫塘基本一致,二者的消能率均接近95%。  相似文献   

12.
通过水工模型试验得出,在消能戽斗内设置掺气窄缝墩,调节水流结构,形成掺气窄缝戽流,对低堰消能是很有利的,并进而得出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掺气窄缝戽流具有消能效果显著,下淤冲刷深度与没有窄缝墩的戽斗消能相比,可减少冲恻深度60%以上,可减少尾水的波度高度和长度1.2倍,降低下游的界限水深等优点,并适合在砂质软基河流上应用。  相似文献   

13.
对中小型堰、闸、跌水等渠系建筑物消能设施的选择提出见解,推荐采用筛网式消能工,并且针对筛网式消能工的结构布置、水力计算、消能计算提出一些建议,供水利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14.
根据目前农村生产和生活特点,研究并推广设计简易、实用、管理方便且产气率高的水压式型沼气池。在山东省邹城市以多个自然村为单元,设计推广应用水压式沼气池,明显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和能源状况。保护了自然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退耕植茶对川西低山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土壤有机碳库能够有效地表征土壤的固碳容量,研究川西低山丘陵典型退耕植茶区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对认识退耕植茶地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及其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雅安市名山区中峰乡不同退耕年限的茶园(2-3年、9-10年、16-17年)为研究对象,选取邻近耕地为对照,分析退耕植茶对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非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密度的影响,并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进行计算,分析土壤有机碳库、碳库管理指数与退耕年限的关系。【结果】退耕植茶地土壤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与对照相比,退耕植茶16年后,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层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5.67%、5.67%和0.78%,土壤总有机碳密度亦在该年限显著增加。退耕植茶地土壤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增加,平均增幅是总有机碳的23倍,土壤活性有机碳密度在0-40 cm土层的增幅表现为退耕植茶16-17年(平均182.26%)>9-10年(平均177.74%)>2-3年(平均132.74%)。0-10 cm和0-20 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密度分别占0-40 cm剖面的30%和50%以上。退耕植茶地土壤非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及密度的变化趋势与总有机碳较为一致。与对照相比,退耕植茶2-3年土壤活性有机碳有效率最高,且表现出一定的表聚现象,但差异不显著,表明活性有机碳的有效率对土层的变化不敏感。随着退耕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先下降后上升,但均显著高于对照,且在退耕植茶16-17年达到最大值。0-1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较大,说明表层和深层碳库均具有一定的固碳效应,且退耕植茶对表层碳库的影响尤为明显。【结论】随着退耕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非活性有机碳的质量分数均有所增加。退耕植茶16年后,土壤0-40 cm剖面上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非活性有机碳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0-10 cm土层有机碳累积效果最佳。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有效率在退耕植茶后显著增加,碳库管理指数在退耕植茶16-17年0-10 cm土层上最高,表明退耕植茶工程增强了土壤的碳汇效应,土壤质量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贵州省境内人工干扰较少的都柳江为研究对象,对急流-深潭-沙(砾)滩系统中底质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都柳江不同河段底质中酶活性的的总体变化趋势为:过氧化氢酶活性沙(砾)滩〉急流〉深潭,磷酸酶和脲酶活性都是深潭〉急流〉沙(砾)滩,脱氢酶活性变化规律不明显;在急流—深潭—沙(砾)滩系统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在深潭和急流中的最大值都在下游,沙(砾)滩的最大值在中游,磷酸酶活性的最大值均在上游,而脱氢酶活性在深潭和急流的最大值都在中游,在沙(砾)滩中的最大值在下游。(2)都柳江的河道形态结构因子与深潭中底质酶活性有一定关系,而与急流和沙(砾)滩中底质酶活性的关系不明显。(3)急流和深潭中的氮素水平与底质中的酶活性有一定的关系,其中与脲酶活性的关系尤为突出;磷素水平与底质中酶活性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电导率和COD与底质酶活性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溶解氧与急流中的过氧化氢酶有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为河道生物修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传统栽培为对照,探讨免耕稻草覆盖种植红薯对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以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稻草覆盖能提高0~10cm耕层土壤的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各项碳库指数,而对10-20cm土层的影响不明显;免耕稻草覆盖0~10cm、10—20em土层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明显高于传统栽培,说明免耕稻草覆盖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生产上长期采用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措施,将更有利于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生存环境,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18.
农村能源支撑是西北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而沼气建设是西北农村能源建设的重点。实践表明,国家沼气建设的政篡支持出现了“错位”,不能有效促进沼气池建设的发展,只有把能够自给建设农户和非退耕农户推向市场,把政篡补助的重点投向重点退耕区和低收入农户,才能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能以促进沼气建设的迅速发展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