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大豆花叶病毒病(Soybean mosaic virus disease,SMV)是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应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野生大豆抗SMV机制的探讨是大豆抗病育种的重要基础.通过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发病鉴定方法,对来源于河北东部沿海地区的129份野生大豆材料进行抗SMV鉴定及叶片形态结构的比较.结果表明,2.3%的材料抗大豆花叶病毒病,14.7%的材料表现为中抗,26.4%的材料表现为中间反应类型;不同抗感野生大豆材料的叶片蜡质含量及茸毛密度存在明显差异,相关分析表明蜡质含量与野生大豆对病毒病的抗性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叶片蜡质含量可作为野生大豆材料病毒病抗性鉴定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对来自河北东部沿海地区的119份野生大豆资源进行了大豆胞囊线虫的抗性鉴定,结果表现抗病的有48份,占40.3%,表现感病的资源有71份,占59.7%.通过对供试材料的部分农艺性状与雌虫指数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单荚粒数和根瘤数与野生大豆抗胞囊线虫反应呈极显著正相关.对野生大豆资源的来源分析表明,抗大豆胞囊线虫病野生大豆资源...  相似文献   

3.
对冀东地区收集的162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材料进行大豆花叶病毒(SMV)抗性鉴定并对筛选到的抗、感材料植株体内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及病程相关基因GmPR-1和GmPR-10的表达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抗病野生大豆材料7份(4.3%),中抗材料6份(3.7%),中感材料62份(38.3%),感病材料87份(53.7%);抗病材料POD和CAT活性比对照显著增加,而感病材料显著降低,抗病材料的GmPR-1和GmPR-10基因表达量比对照显著增加,感病材料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初步表明POD、CAT及病程相关基因GmPR-1和GmPR-10可能与大豆抗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野生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病评价、聚类及性状间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源于河北东部沿海地区的85份野生大豆材料进行田间抗大豆花叶病毒病评价、聚类及性状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85份野生大豆中,抗病材料5份,中抗材料14份,中间型材料23份,感病材料43份,分别占供试材料的5.8%、16.4%、27.1%和50.5%;开花到成熟期天数和野生大豆抗SMV反应呈显著正相关,开花到成熟期天数对野生大豆抗SMV反应直接作用最大,通过其它性状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小.聚类分析表明:Bian0526与其它供试野生大豆的亲缘关系较远,与其杂交有可能产生较大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5.
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防治该病经济有效的方法是抗病育种,而抗性资源筛选又是抗病育种的基础.本研究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用黑龙江省的大豆疫霉菌的1号优势生理小种对来自全国19个省份的415份野生大豆资源进行了抗性鉴定,表现抗病的有96份,占总鉴定资源的23.1%,表现中抗的资源有152份,占36.6%,表现感病的资源有167份,占40.2%.根据野生大豆的来源分析发现,在我国,抗性野生大豆资源分布较广泛.  相似文献   

6.
农家品种作为重要的种质资源,其抗病性鉴定对大豆遗传育种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采用摩擦接种法对46份农家大豆种质进行N1和N3株系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对N1株系表现高抗的农家种质为6份,分别是铁荚子、天鹅蛋、青仁黑豆、黑豆、大青仁和冬豆;对N3株系表现高抗的农家种质为6份,分别是铁荚子、天鹅蛋、青仁黑豆、黑豆、化眉豆和小白脐;对N1和N3株系均表现高抗的种质为4份,分别是铁荚子、天鹅蛋、青仁黑豆、黑豆。这为SMV抗性育种奠定了材料基础。利用前期研究获得的与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基因相关的SSR标记Satt114,进行分子辅助鉴定,46份农家种质通过Satt114分子辅助鉴定,共筛选出8份抗大豆花叶病毒病种质,分别是铁荚子、黑豆、天鹅蛋、大青仁、青仁黑豆、冬豆、丰地黄、小白脐,其中丰地黄和小白脐的鉴定结果与摩擦接种法的鉴定结果不符,需进一步试验鉴定。  相似文献   

7.
对39份野生大豆材料、150份从不同国家和地区引种的栽培大豆材料和49份国内参加联合鉴定试验的优异种质材料接种黄淮海主要SMV流行株系SC3和SC7进行抗性评价。结果表明:49份优异种质对SC3和SC7整体抗性表现优于引种材料,优于野生大豆材料,中抗及以上品种居多,对SC3和SC7株系表现无症状的材料分别为7和12份,分别占14.3%和24.5%,筛选出晋豆28、晋遗30、文丰1号和早熟17对两个株系均表现无症状;同时筛选出对两个株系均表现高抗的材料4份。在野生大豆材料中仅筛选出1份对SC7株系表现高抗的材料ZYD02740;从引种大豆材料中分别筛选出对SC3和SC7株系表现无症状的材料8和18份,其中PI555396、PI591506、PI633970和R07-2001对SC3和SC7均表现无症状,同时还筛选出7份表现较好的抗扩展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用在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场分离到的大豆疫霉菌3号生理小种对292份栽培大豆材料(其中农家品种153份、其它大豆栽培品种139份)和236份野生大豆材料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栽培大豆资源抗病80份,占27.4%,中间类型93份,占31.8%,感病119份,占40.8%。153份农家品种中,抗病的有49份,占农家品种的32.0%,表明农家大豆品种资源抗性比例较高。野生大豆资源中抗病的有49份,占20.8%;中间类型55份,占23.3%;感病132份,占55.9%。鉴定的这些高抗资源可为我国大豆抗疫霉根腐病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大豆花叶病毒病是危害大豆的世界性病害之一,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培育抗病品种,而抗性种质资源的筛选是培育抗病品种的基础。为筛选抗SMV品种,本研究采用摩擦接种法,以主要来源于东北地区的349份大豆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在2017和2018年连续2年人工接种SMV3号株系,对其抗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349份供试材料中高抗6份,占总数的1.72%,分别为九农6号、铁丰18、黑农40、黄金塔、黑滚豆和丹东金黄豆;抗病20份,占总数的5.73%;中抗35份,占10.03%;感病264份,占75.64%;高感24份,占6.88%。抗病品种的相关农艺性状与病情指数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日数与病情指数的关联度最高,为0.524 2,其它农艺性状与病情指数的关联大小顺序为:百粒重株高茸毛色粒色花色。本研究鉴定出的抗病种质资源,可以为东北春大豆抗花叶病毒病育种提供重要的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10.
大豆主要病害双抗种质鉴定初报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2002—2003年采用人工接种与田间试验相结合方法,对黑龙江省新品种(品系)及一些国内外种质资源 进行灰斑病、疫霉病、镰刀菌根腐病、大豆花叶病毒病进行鉴定筛选,从中鉴定出3份抗灰斑病、疫霉病的双抗资 源,龙品8802、HR41和钢9491 - 2; 3份抗根腐病、疫霉病的双抗资源,抗线2号、邓恩和大粒黄; 2份抗病毒病、灰斑 病的双抗资源,合丰44号和合丰45号。同时鉴定出一大批单抗种质。并建立了比较全面的抗性调查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广西是大豆花叶病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15及SC18株系是广西区内主要流行株系。为了调查广西本地大豆种质对这两个流行株系的抗性,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160份广西本地春大豆种质进行抗性鉴定。结果显示:桂下湾灰地豆、小青豆(桂平)、小青豆-1(上思)、横县黑豆-1、横县黑豆-2、横县黑豆-3、那坡黑眼豆、隆林蛇场本地豆8份种质对SC15株系高抗,占所鉴定材料总数的5%;石塘五月黄、灌阳黄豆、凤山早黄豆、三石六月黄、两造黄豆、横县黑豆-1、田黑豆7份春大豆种质对SC18株系表现抗浸染,占所鉴定材料总数的4.37%。所鉴定的广西春大豆种质中,抗SC15株系的抗病种质抗性级别低,没有对SC15株系完全免疫的大豆种质;而抗SC18株系的大豆种质抗性级别比SC15株系高,其中有7份春大豆种质对SC18株系免疫。从抗性鉴定结果看,SC18株系对广西春大豆的致病力比SC15株系弱。因此SC15株系对大豆生产的危害更为严重,是更为值得重视的一个强毒株系。本研究筛选出的抗SMV春大豆种质可作为抗源材料用于大豆抗病育种及抗性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以野生大豆Bian0526为试验材料,通过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SSH)构建了大豆花叶病毒(SMV)诱导的cDNA 差减文库.在文库中共筛选到15343个阳性克隆,PCR鉴定插入片段大部分集中在500~800 bp之间.利用BLAST 在GenBank文库中进行序列相似性比对,获得有功能的EST 200个.对有功能注释的...  相似文献   

13.
利用黄淮地区广范分布的优势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株系SC3、SC7和大豆胞囊线虫1号生理小种,分别对2009-2015年安徽省大豆区试和预试参试品种(系)523份(次)进行抗病性评价.结果显示:对SC3表现抗病(高抗、抗病和中抗)的材料有262份,占参试材料总数的50.1%;抗SC7的材料有274份,占52.4%;同时对SC3和SC7表现高抗的材料仅有HD21116.同时发现参加安徽省区试预试的大豆新品种(系)在不同年份间对SMV的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对SCN的抗性结果显示,远育8号、阜09-242和SK8-3-3等8份表现中抗,占鉴定总数的1.8%,表现中感的有43份,占9.9%,有383份材料表现高感,占鉴定总数的比率高达88.3%,说明多数大豆品种(系)对SCN的综合抗性较差.对鉴定结果的综合分析发现,只有1份新品系同时对SMV和SCN表现中抗,为SK8-3-3.  相似文献   

14.
大豆种质对SMV抗性鉴定的SSR辅助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70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并利用抗性相关的SSR标记验证抗病毒分子辅助选择育种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接种SMV1和SMV3,选出双抗种质17份;单抗种质9份;双感种质44份。 利用与抗SMV3相关的SSR标记Satt114和Satt362进行检测, 抗病毒资源筛选的准确率分别达到82.4%和68.8%; 利用与抗SMV1相关的SSR标记Satt114、Satt362、HSP176、Satt510、Satt334和Sct_033进行检测, HSP176标记达82.8%,Satt114、Satt510和Satt334标记均达70%以上, 可以用作抗病毒分子辅助育种的选择标记。70份大豆种质资源经聚类可划分为两大类群,Ⅰ类群为感病群,Ⅱ类群为抗病群,分组准确。  相似文献   

15.
大豆种质资源对SMV3号株系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研究对348份大豆种质资源,包括“七五”、“八五”鉴定出的抗源,各地推广品种及国外引进品种,人工汁液摩擦法接种SMV3号株系进行抗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113份资源表现为高抗SMV3,占32.47%,113份表现为中抗,占32.47%,122份感病,占35.06%。抗源主要来自于东北春作大豆区和黄淮海夏作大豆区,本实验南方大豆产区资源抗性较弱。高抗资源主要来源于辽宁、山东、山西、北京以及美国和韩国。不同品种接种后的症状类型不同,表明症状反应是品种与株系互作的结果。国外引进资源接种后顶枯症状较多,表明症状反应和品种的地理来源有一定关系。本文还分析了美国一些抗源对SMV3的抗性反应及抗性基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用人工接种方法,研究我国南方大豆核心种质93份野生大豆和99份栽培品种对黄淮与南方大豆产区SMV流行株系(SC-3、SC-7)和北方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11、SC-13)的抗性。结果显示,栽培大豆樟潭大青豆对4个株系表现无症状,ZYD03715、ZYD04257、上饶青皮豆3份材料对除SC-7外的3个株系表现无症状,5份材料(ZYD04203、ZYD04856、82-16、82-24和渠县八月黄)对SC-3和SC-7两个株系表现无症状,另有8、2、4份材料分别对SC-3、SC-7、SC-13表现无症状。参试材料中,免疫、高抗和高感材料较少,中度抗性的材料所占比例较高;来自四川的17份材料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应用生物间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在网室中用SMV的10个毒株分别接种8个大豆品种。根据SMV毒株对大豆品种的浸染型资料,直接推导出大豆品种抗病性和SMV每株致病性的基因数和基因型。大豆品种和SMV毒株间存在11个限定性相应基因对,不同品种所含的抗病性基因数有所不同,其作用是品种的抗病性基因愈多,可能抗病性愈强。  相似文献   

18.
大豆对SMV数量抗性的育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证实潜育期长、病情发展缓慢、最终病情轻的数量抗性的利用价值,在接种SMV-Sa株系条件下,比较了同一遗传背景、不同发病时期、不同病情下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研究表明早期感染SMV对大豆产量、褐斑率等的影响显著大于花期感染;病情指数与大豆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存在显著负相关,病情指数越高,对产量等危害越大;通过比较SMV对质量抗性、数量抗性和感病3类大豆品种的影响,证实数量抗性品种在株高、单株粒数以及大豆产量等方面受SMV影响显著小于感病品种,与质量抗性品种接近.说明选育数量抗性品种对控制SMV危害有实质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收集大豆抗大豆花叶病(SMV)抗源和鉴别寄主40份,通过接种Cho和Goodman划分的抗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MV G1-G7,了解这些材料对该株系的抗性反应.同时比较了其中部分材料对中国学者划分的SMV Sc1-Sc17株系的抗性反应.结果感病材料无论对SMV G1-G7株系,还是SMV Sc1-Sc17株系均表现感病;但是,齐黄1、科丰1、早18和8101等对SMV G1-G7株系均表现抗病的材料,对SMV Sc1-Sc17株系却表现出部分抗病;而另外一些材料,如:诱变30、徐豆1、文丰5、铁6915、齐黄10和Harosoy等对SMV G1-G7株系的抗性反应却与北美的鉴别寄主相同.结果表明:无论是对 SMV G1-G7株系,还是对SMV Sc1-Sc17株系,抗病材料的抗性遗传基础是相似的;中国一些大豆花叶病毒株系的致病力强于国外的株系.因此,结合国外的SMV株系鉴定系统,创建一套统一的SMV株系鉴定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