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文山州地区玉米间套种大豆三熟制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文山州地区玉米间套种大豆技术的研究,总结出玉米间套种大豆"玉米-大豆-大豆"的三熟制栽培技术模式。在该种植模式下,玉米平均产量457.1公斤/亩,间套种大豆二熟合计平均产量154.2公斤/亩,综合产值1 993.6元/亩,而净种玉米平均产量为490.4公斤/亩,产值为980.8元/亩,玉米间套种大豆三熟模式比净种玉米增收1 012.8元,增103.3%。该种植模式能充分利用文山州地区独特的气候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文山州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水田新植甘蔗间套种玉米纯收益2634.8元/667m2,比净种甘蔗纯收益增867.8元/667m2;水田新植甘蔗间套种大豆纯收益2490元/667m2,比净种甘蔗产值增加723元/667m2。旱地新植甘蔗套种玉米,全膜覆盖情况下,纯收益3306元/667m2,比净种甘蔗纯收益增加1539元/667m2,比甘蔗套种玉米不盖膜产量增加231.5kg/667m2,纯收益增加463元/667m2;甘蔗套种玉米不覆膜比净种甘蔗纯收益增加1076元/667m2。旱地宿根甘蔗套种玉米纯收益3222元/667m2,比净种甘蔗纯收益增加1445元/667m2。甘蔗间套种提高了蔗田综合效益,增加了蔗农收入。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实现农业机械化操作,提高蔗农综合经济效益,进行宽窄行间套种玉米、大豆和花生试验,探索出甘蔗宽窄行种植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和甘蔗糖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宽窄行种植的甘蔗比普通种植的产量高1.9t/hm2,增1.8%。同时玉米收入达6.15t/hm2,产值达到12915元/hm2,两样产值比普通甘蔗种植的产值高13713元/hm2,增幅达30.35%。同时投入产出最高的是间套种花生为3.5∶1。通过探索宽窄行间套种提高植蔗的综合效益,达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农业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高蛋白春大豆套种木薯的种植方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9年在福建省大田县进行了高蛋白春大豆与木薯不同行距套种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在固定木薯密度,套种单行、双行和三行大豆3种种植方式中,双行大豆套种木薯,效益最高,即大豆种植密度25×50cm,7280株/667m2;木薯种植密度0.8×1m,800株/667m2,效益465.50元/667m2.  相似文献   

5.
摸清果园间套种大豆的发展情况有利于充分挖掘大豆的扩面增产潜力,为实现稳粮增油的政策目标提供参考。基于粮食安全视角,本文利用调研数据,从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果树间套种大豆、果树间套种不同作物3个角度梳理果园间套种大豆的生产现状,分析发展潜力,剖析现阶段推广果园间套种大豆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2021年全国果园间套种大豆的面积为15.37万hm2,主要分布于西南和西北地区,以苹果、柑橘、梨、桃等果园间套种大豆为主,种植用途主要为绿肥还田和收获籽粒,成本收益方面,大豆种植利润普遍不高,呈现出西部低于中部和东部、间套种大豆低于其他作物的特征;(2)果园间套种大豆具有综合效益,短期具备73.33万hm2的扩面潜力,但随着耕地用途管控收紧和幼龄果园逐步挂果封行,至2030年,面积将稳定在46.67万hm2,可增产69.91万t大豆;(3)现阶段果园间套种大豆的发展面临着长远发展空间受限、大豆种植比较效益低、间套种机械化水平低、间套种生产管理难度大、间套种基础设施缺乏和区域内大豆加工业与种植业脱离的现实困境。为...  相似文献   

6.
南方间套作大豆生产发展的现状与对策(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3西南地区大豆种植模式 西南山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大豆面积1000万亩左右。由于人多地少,口粮中玉米还占有一定比例,因而玉米种植面积较大,大豆很少清种,多与玉米间作套种,其中四川近年来以“麦/玉/豆”模式为载体的套种大豆发展很快,2009年,全省示范推广面积达480万亩,比上年增加37.1%,大豆总产近60万吨。  相似文献   

7.
甘蔗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对我国食糖安全起重要作用。但由于人工成本、地租等生产成本不断升高,导致甘蔗效益逐年减少。因此,如何提高单位面积甘蔗效益是当前甘蔗产业面临的重大问题。采用文献数据、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实地调查和试验结果相结合的调查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我国甘蔗间套种玉米历史和现阶段主要模式进行差异分析。宿根蔗间套种玉米主要有每行间种和隔行间种二行两种模式,且宿根蔗间套种模式当前只能靠人工操作,规模化发展难度大;新植蔗间套种玉米的主要方式有等行距每行种植、等行距隔行种植、宽窄行间套种(宽行2.4~3.2米)等模式,但是等行距间套种无法机械化种植难以推广,而宽窄行间套种模式适合机械种植但严重影响单位面积甘蔗苗数;甘蔗轮作玉米能实现机械化种植和管理,但是只能在甘蔗良种繁育基地推广应用。因此,选择适合的间套种品种和合理种植模式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提高黄精种植的综合效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不同的种植密度,开展甜玉米与黄精套种试验,探讨浙中山区不同种植密度鲜食玉米与黄精间套作配套栽培技术【结果】甜玉米与黄精套种栽培甜玉米鲜穗产量最高的种植密度为5.7万株/hm2、但从综合效益来看,甜玉米与黄精套种栽培的合理搭配密度为4.5万株/hm2,年度种植效益可达52093元/11秆.【结论】鲜食玉米与黄精套种栽培可以成为解决农民种植黄精等中药材长期收益风险与短期收益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马铃薯间作玉米、玉米间作大豆、净作玉米、净作马铃薯、净作大豆5种种植模式的比较分析认为:虽然间作时单一作物的产量、产值比净作时降低,但综合产量提高。通过调整搭配作物的种植密度可以达到作物间的相对平衡,从而获得各种作物的丰收。在作物搭配时应以其中一种作物为主,另一种作物为辅,不能同时并重。马铃薯间作玉米以马铃薯为主,玉米间作大豆时以玉米为主,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浚县人多地少,为了解决粮、棉、油争地的矛盾,从1986年起实行小麦、棉花、花生一年三熟间作套种,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三种作物亩产值为555.27元,比麦棉间套种亩产值466.74元增加88.53元,提高  相似文献   

11.
李荣波 《中国稻米》2022,28(3):96-99
利用相对闲置的蔬菜大棚沟渠种植水稻,实施水稻与蔬菜间套种,既可充分利用耕地资源,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同时增加物种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发生。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塑料大棚一年当中种植多茬蔬菜,会有多余的水肥渗漏到沟渠中,这些渗漏的肥料能够保证沟渠中水稻的正常生长。水稻与大棚蔬菜间套种可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是可持续农业的一种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2.
余世学 《玉米科学》1994,2(4):033-035
凉山彝族自治州从1984年引进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为巩固玉米覆盖效益,1987年开始进行地膜玉米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研究。历经7年的试验、示范和大面积生产实践,逐步改单作全覆盖栽培为分带轮作套种马铃薯、豆类和光叶紫花苕,用地养地相结合促进粮增产、钱增收。1993年完成玉米地膜覆盖栽培面积16407公顷,每公顷产玉米6846公斤,每公顷增产2756公斤,新增总产45229吨;其中马铃薯套种4052公顷,套种豆类(芸豆、黄豆)7281公顷,套种光叶紫花苕4428公顷,增收马铃薯34220吨、豆类3713吨、光叶紫花苕青99630吨,新增总产值3477万元,新增纯效益1737.4万元。推动了高寒山区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甘蔗不同种植行距间套种大豆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蔗桂糖21号不同种植行距为主区,间种大豆不同行数为副区,探索一条适合甘蔗间套种大豆的有效栽培和管理模式,为其间套种大豆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2m甘蔗种植行距间种单行大豆较有利于甘蔗和大豆的产量形成,总产值位列第一。甘蔗桂糖21号间套种大豆以1.2m种植行距间种单行大豆的种植方式为宜。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蔗农的水田种蔗积极性,提高蔗农综合经济效益,进行甘蔗套种马铃薯、西瓜、大豆、玉米、油葵试验,探索出甘蔗套种其它作物对甘蔗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套种比单种的产量平均高9.87t/hm~2,增7.98%;同时套种的其它作物产量平均达12.51t/hm~2,产值平均达22848元/hm~2,两种产值比单种甘蔗的产值平均高27090元/hm~2,增幅达50.9%;各套种处理对甘蔗糖分无影响。甘蔗间套种提高植蔗的综合效益,达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农业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耕地及光、热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增加棉田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 ,探讨高产、高效、优质套种模式 ,经过多年试验研究 ,总结出棉花、玉米套种高效栽培技术。一般每公顷产量、产值为 :棉花(皮棉 ) 2 0 4 0 kg,产值 3.0 6万元 ,玉米嫩棒 1 .71万kg,产值 6.84万元 ,合计产值 9.9万元 ,净效益 8.3万元以上 ,比麦棉套种净增效益 5 .5万元以上。1种植方式前茬玉米或棉花收获后 ,即进行深耕 ,来年 3月 1 0日左右再翻耕整平作畦 ,畦宽 1 .9m,其中畦面净宽 1 .5 m,沟宽 0 .4m。3月 1 5日在每畦的中间覆盖 0 .8m宽的地膜 ,用于移栽 2行玉米 ,行…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玉米带种植结构与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彬  郭庆海 《玉米科学》2016,24(3):162-166
通过对吉林省玉米带样本县农作物及水稻、玉米、大豆种植结构演变及现状的统计,分析得出种植结构不合理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因素、政策因素、收益因素、科技因素和传统因素,提出玉米与大豆轮作、玉米与其他杂粮作物轮作和玉米内部不同品种间的调整为吉林省玉米带种植结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马铃薯不同种植模式的产量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马铃薯种植有明显的多样性,种植季节和模式几乎涵盖了中国从海南省到黑龙江省的所有类型,2 400 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马铃薯以春播一季净作为主,是低海拔地区的种薯供给地,效益明显好于青稞、荞麦等作物;1 400~2 400 m的中海拔地区,有春作、秋作和早春作,不同季节又有净作和间套作;净作中产值比烤烟略低,但明显高于水稻、玉米等作物;马铃薯与其它作物间作套种是该区域主要的栽培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土地、温光水肥的利用效率,增强抗灾能力。1 400 m以下地区,马铃薯以一季冬作为主,主要是水稻-冬马铃薯的水旱轮作模式和甘蔗/马铃薯套作模式,夏季种植水稻解决粮食,冬季种植马铃薯增加收入,使冬马铃薯成为该类地区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东南亚国家有大量的冬闲田,水稻-冬马铃薯的水旱轮作模式在东盟这些国家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耐荫型大豆与紧凑型玉米间作模式与推广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耐荫型大豆与紧凑型玉米采用6:4或6:2的方式间作种植,比单作玉米可提高综合效益4500元/hm^2以上,同时对化解玉米、大豆种植相互争地的矛盾和大豆面积的恢复以及振兴中国大豆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辽宁省大豆生产与出路杨德忠付连顺单维奎汪宝坤︵辽宁省铁岭大豆研究所︶一、生产现状由于大豆生产已成为商品生产,人们安排生产之前,所考虑的是生产出的商品的比较效益和流通顺畅的可能性.目前,辽宁省种植业面积最大的为玉米、水稻二个作物,其种植面积占全省...  相似文献   

20.
稻田春玉米间大豆种植模式及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望平 《作物研究》2002,16(1):36-36
为了改善粮食结构单一 ,稻田效益低下的状况 ,笔者于 2 0 0 1年在岳阳县筻口镇开展了 16 5 hm2连片稻田春玉米间大豆示范 ,取得了预期的效果。1 效益分析根据测产调查 ,每公顷玉米产量 4 12 5 kg,产值4 95 0元 ,大豆产量 975 kg,产值 2 145元 ,合计产值为70 95元 ,扣除直接生产成本 2 5 4 1元 ,每公顷纯收入4 5 5 4元 ,比种植早稻增加产值 2 6 85元 ,增加纯收入2 4 18元 ,增收效果明显。另外 ,该种植模式还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开发效益。一是实行水旱轮作 ,用地养地结合、高秆与矮秆作物搭配 ,充分合理地利用了温、光、土等资源 ,有效地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