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朝阳县坡耕地治理工程大庙项目区在工程建设中建立健全了项目管理机构,配备了齐全的项目管理设备,实行了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确保了工程建设顺利完成;在工程运行管理中采取了切实可行监督机制和必要的管护措施。通过工程建设中管理措施和工程建成后的管理措施,使项目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地资源得以调整,农业生产条件及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土地资源潜力得到了有效开发,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2.
朝阳县坡耕地治理工程大庙项目区工程建设实施后,年蓄水量可达69.66万m3,治理措施保土量为2.15万t,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条件及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蓄水效益达139.32万元,保土效益达10.75万元,其经济效益显著。项目区通过实施有效的坡耕地治理,使工程区低产低效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根本的改善,并起到了示范和推广的作用,为促进朝阳县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和改善雨养农业的落后生产条件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袁家庙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和封禁治理措施,工程措施主要通过对区域内的侵蚀沟、小沟道的治理,减少由于水土流失而进入水体中各污染物的数量,从而保护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封禁治理措施主要针对项目区的疏林地等生态环境较好的区域进行治理。经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袁家庙项目区完成水土流失防治面积480.83 hm~2,使治理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70%以上,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水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三大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建昌县喇嘛洞项目区通过坡耕地治理工程措施实施,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得到调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社会效益巨大,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工程建设也起到了科技示范作用,为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凌源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属低山丘陵区,坡耕地比例较大,自然降雨较小,且大多在雨季,易造成坡耕地水土流失。为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坡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在项目区内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通过修建水平梯田、谷坊、截排水沟等一系列措施,对综合治理效果进行科学监测和评估,使工程的科学性、实用性与高效益达到统一,土地资源潜力得到有效开发。  相似文献   

6.
沟蚀是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侵蚀沟破坏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对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都构成了潜在威胁。孙吴县西兴项目区侵蚀沟分布广泛,严重危害着当地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布设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经测算,项目区侵蚀沟治理后,有效控制沟头溯源侵蚀和沟岸扩张,有效保护下游耕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达到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蒲县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新修水平梯田可有效保持水土,促进农业发展。本文以山西蒲县薛关镇项目区为例,分析了蒲县水土流失的现状,研究了水土保持的治理措施并浅析了工程建成后产生的效益。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临汾市鄂河流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执行5年来,通过科学规划、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效益优先等有效措施,高质量、高标准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6 683.8 hm2,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社会效益明显,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天津干线的实施,将从根本上解决天津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该工程属国家大型开发建设项目,在其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扰动沿线原地貌、损坏原有的土地和植被,进而引发土壤侵蚀,加剧沿线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为防治因工程建设而造成的水土流失,结合项目特点、项目区自然条件、水土流失情况等,采取了工程、植物、临时措施等水土保持措施,形成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使项目区内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促进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恢复,保障了工程的施工安全和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紫金县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措施,采用封禁与治理相结合,管护和开发相结合,能有效地改善当地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项目区内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陇城南山项目,秦安县改善了区域内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培育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了现代旱作农业,助推了生态、旅游为一体的项目区富村富民产业,全面提升了项目区人均纯收入。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不仅发掘了沉睡多年具有历史文化底蕴旅游价值的景点,而且发展了具有天然优势的果品产业,把项目区建设成了一个集生态、经济、历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示范项目,对秦安县通过水土保持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和人居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深溪河生态治理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过程中的水土保持能力,结合流域水土保持现状,分析提炼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水土流失的特点和诱发因素后,对水土流失进行预测,并构建针对性的水土保持防护措施体系。结果表明,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水土流失施工期以人为活动为主导因素,自然恢复期以自然因素为主。通过统筹布设生态防洪堤、植物措施及永临结合等水土保持措施,强化水土保持管理,可使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治,也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瑞安阁巷围涂工程及采石场周边区域水土保持现状的调查分析,根据本地区的地形、地质、土壤、植被和工程建设的特点,对工程防治责任范围内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危害进行预测、分析,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工程和植物等防治措施,使新增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工程区内原有的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减少了泥沙流入周边河网,保障了工程安全,改善了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为满足乌鲁木齐县托里乡乌什城村的农田灌溉蓄水量要求,本工程通过调蓄水池的建设,存蓄乌什城沟闲水,来缓解乌什城村季节性农业灌溉缺水问题,调蓄水池可对现有133 hm~2耕地的农业用水进行调节改善。项目区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农田得不到充分灌溉,农作物产量低。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缓解工程所在片区农田的缺水问题,使所控制灌溉作物得到充分灌溉,增加粮食产量。本工程设计两座蓄水池进行对比,选择最佳方案来满足供水需求。  相似文献   

15.
开发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因场地平整、基础开挖与回填等活动,不可避免地会破坏原地貌和植被,损坏原有土地的使用功能和原地表的水土保持功能,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及生态环境恶化。以本溪兆运天意水泥2×5 000 t/d熟料水泥生产线工程为例,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采取径流调控、边坡防护、立地条件重建和植被恢复措施,来有效控制工程建设及运行过程中的新增水土流失,使土地的功能或植物群落得到恢复,项目区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达到工程建设及生产与保护水土资源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淅川县丹南项目区位于丹江口水库库区,为丹江口水库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近期治理工程所在地。项目区土地面积202.50 km2,水土流失面积92.60 km2,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丹江口水库泥沙淤积,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质。在对项目区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现状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项目区水土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原则和总体布局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西气东输二线南宁—百色支线工程区的水土流失特点,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和工程区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征,设计了工程区的水土保持方案并提出了相应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对控制项目区水土流失、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国能黑山生物发电厂绿化方案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国能黑山生物发电工程厂址位于黑山县城南部,地处科尔沁沙漠南缘,属水蚀风蚀交错区。属辽宁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土壤侵蚀形式是水蚀、风蚀几乎各具一半。本地区为华北植物区。鉴于项目区水蚀、风蚀并存的现实及自然植被率只有3.7%、森林覆被率仅2.3%的现状,将项目区内的可绿化面积,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全部进行植被恢复,控制项目区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防治方案根据本工程的总体布局及项目建设特点,确定防治责任范围。项目建设区包括厂区、厂外道路区、厂外工程管线区、输电线路区和施工生产生活区。水土保持方案设计,除坚持工程措施先行外,生物措施成为控制该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绿化方案在生物措施选择上,注重植物种类的生态习性选择物种;选择乡土树种,提高造林成活率;利用其观赏特性,配置林分结构,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效能。实现了美化环境、防止噪音、控制粉尘、治理水土流失等多功能景观效应。  相似文献   

19.
兴隆县清水河项目区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思路,坚持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坡面治理和沟道治理结合的原则,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精心施工,形成了从山顶到山脚,从坡面到沟道的全方位、多功能的综合防护体系。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减少了入京河流泥沙,改善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使林草覆盖率提高了45百分点,治理度提高了42.5百分点。通过综合治理,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改善了生产条件,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农村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有力地支撑了兴隆"林果立县"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2008—2012年,定西市安定区在青石项目区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0.68 km2,新增水土保持措施年减少土壤流失量53.59万t,保水能力增加134.24万m3。项目区结合"景观廊道效应"理论,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在原来"五子登科"治理模式上突出"五个转变",呈现出梯度化拓扑镶嵌的生态景观格局。经过5年的综合治理,耕地基本实现梯田化,生物种类趋于多样化,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